毛泽东时代,特别是中苏友好那段时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打动了无数中国青年的心。但当我听说这本书仍旧是本热门书,我的确大吃一惊。
”钢铁是怎样炼成“在中国仍旧是本热门书,这本身就是悲剧。
本来想多写一点,从爱尔兰女作家伏契克的”牛虻“说起,因为”钢铁“受”牛虻“影响极深,特别在主人公的爱情之上,但又觉得还是长话短说好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自传体”小说,比他第二部小说好多了,至少部分发自内心。不同于完全奉命而做的宣传文学。但这并不能掩盖一个简单事实,作者的生活是一个悲剧。
为什么是悲剧,因为他站在的一方,摧毁了乌克兰的文化,农村,最后毁灭了他的朋友。他为之牺牲了很多东西,但毫无意义。
我后来不太能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特别是保尔和恋人丽达重逢的那几段。两人因参加共青团代表大会相逢,书中的丽达相当有人情味道,她给保尔的告别信写到
” 保夫鲁沙,亲爱的!
这些话我本来可以当面告诉你,不过还是写下来更好一些。我只有一个希望,就是我和你在大会开幕那天谈的事,不要在你生活里留下痛苦的回忆。我知道你很坚强,所以我相信你说的话。我对生活的看法并不太拘泥于形式。在私人关系上,有的时候,当然非常少见,如果确实出于不平常的、深沉的感情,是可以有例外的。你就可以得到这种例外,不过,我还是打消了偿还我们青春宿债的念头。我觉得,那样做不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愉快。保尔,你对自己不要那样苛刻。我们的生活里不仅有斗争,而且有美好感情带来的欢乐“。
写的比较隐晦,但在50年代或60年代,这是非常出格的一段言论。“革命者”也有感情,也要”出轨“。
但是以丽达的身份,她多半逃不过苏联的大肃反。乌克兰中央委员会近200委员,能逃过大肃反的只有两个,而幸存未见得是福气。书里提到的恰普林(1902—1938)和科萨列夫(1903—1939)是作者同年代的人,都死于肃反,身为共青团高级干部的丽达恐怕也不能幸免,。 我想到丽达夫妇可能被拷打被处决,而他们的女孩会变成孤儿,这段书中最浪漫一节就变成最残酷的讽刺。
我这里不太想长篇累牍的引传说的中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外甥女回忆中真实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生平。但从各方面情况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妻子几年后抛弃他嫁给他哥哥应该是事实。“冬尼亚”原型柳博芙·鲍利谢维奇的故事也是事实。
斯大林时代是乌克兰脱离波兰并入俄国后最严酷的时代。在三十年代初,大批乌克兰农民死于人为饥荒。大批乌克兰知识分子被契卡镇压。 然后,乌克兰籍的共产党人也成为打击的目标。农民灾难发生于三十年代初,党内灾难发生于基洛夫被刺之后。
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个姓常见于东欧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和东欧犹太人中。但从他1924年俄语还说得不好看,他应该是乌克兰人。从他的作品看, 深受斯大林时代之苦的乌克兰人视他为“乌奸”也不足为奇。在他的作品中,完全回避了十月革命后乌克兰人的灾难。
但这也许不完全是他的过错,因为二十年代后期,他已经无法工作,在医院和疗养院度过大部分时光。所以,也许一度不完全了解当时的情况,至少在1931年小说第一部发表的时候他也许还不能预见后来的悲剧。但是,真相是无法完全掩盖的。 这大概是他个人极其悲剧的一部分,不仅发现自己为止奋斗的是场幻梦,而且发现“革命巨兽“不断吞啮周边的亲友。甚至他身边的人也离他而去(妻子拉雅)。
柳博芙·鲍利谢维奇的丈夫被镇压,书中丽达的原型大概也无法逃离自己的命运。
所以,他的外甥女说“妈妈不止一次地说过,弟弟在朋友面前经常承认:‘我们所建立的,与我们为之奋斗的完全两样……”。20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家朗道30年代从拥护革命变成反革命,大概也经历了类似痛苦的心路历程。
所以,他的外甥女说 “我有机会同他的朋友阿纳托里·索尔达托夫谈过一次话,阿纳托里承认说:如果科利亚(尼古拉的昵称)不是在1936年去世,稍后一些时间就会有人‘帮助’他离开人世””。其实,死是一种解脱。痛苦莫过于你已经知道真相后无法悔改,不仅无法悔改,而且还必须为止撒谎为止掩饰,成为“恶”的工具。
附
我很喜欢苏联作家马卡连科的“教育诗”。但“教育诗”也回避了三十年代初乌克兰的悲剧。 从“教育诗”看,20年代新经济政策时期,乌克兰农村相当富硕。“教育诗”发表于19333-1935年之间,马卡连科死于1939年。马卡连科创办的 “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仁斯基公社”似乎都于1936年左右消失,马卡连科离开教育战线,大概里面也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内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