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感性超越理性的岁月
音乐艺术和其它的专业不同, 它是一门结合了体力和脑力的抽象学科. 它要求从事这门专业的人事在结合两者的同时, 也要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 由于音乐的这种抽象性, 它不是对自然现象的直观反映, 这就要求艺术家们自身要有丰富的内涵和敏锐的洞察力去感受周围的一切. 只有这样音乐家才能通过他们的作品去传递某种精神和情感, 从而唤起观众的共鸣, 达到感人至深的目的. 很多著名的西方的音乐大师, 象我们熟识的的贝多芬和莫扎特, 除了他们本身的音乐天赋以外,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 很多音乐家本身也是哲学家. 莫扎特的父亲是一个提琴家、管风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所著的小提琴演奏教程,不仅在奥地利和德国,而且在欧洲其他国家都享有盛名. 莫扎特从小就在文学艺术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 而且幼年时期遍访欧洲的经历使他对西方文化有了充分了解. 所以他的作品才有非凡的艺术感染力. 贝多芬虽然没有莫扎特优越的学习条件. 从小就要担起了全家生活的经济重担. 但贝多芬并未被艰难困苦的生活所屈服,他设法在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他醉心于诵读和研究古代神话、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古典文学,他对莎士比亚、席勒、歌德等人的作品也非常喜爱. 中国在音乐领域很少能培养出世界一流的艺术大家, 并不是中国没有这方面的人材, 而是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存在着问题: 过分的注意演奏技能的训练而缺乏其它学科的学习. 曾经有一位西方的物理学家被请去中央音乐学院作表演. 演出后, 大家正对他的精湛的表演赞不绝口时, 他告诉大家他只是一个业余音乐爱好者, 他真正的职业是物理学家. 从这可看出中西方在音乐教育方面的差距了.
今天想来, 我在音乐领域的失败也是因为犯了同样的错误. 过多地注重演奏技能的培养和经常的演出使我没有更好地去学习音乐以外的知识. 加上没有名师指导, 使我在音乐的道路上最后以失败告终. 音乐学院少年班的招生让我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第二轮的初选, 我被淘汰了. 从此也给我的音乐事业画上了休止符. 五年的汗水付诸东流. 经过痛苦的斗争, 我终于振作起来重新思考我的人生之路. 在父亲的“学会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精神指导下, 我决定转向学理科. 适逢当时国家恢复了高考. 考上大学被认为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手段. 两年苦读我考上了一所全国重点大学的热门专业. 成为了系里不可多的的几位女生之一.
大学生活是我感性超越理性的时期. 由于爱好文艺和天性活泼, 我就象一只自由的小鸟在自由的空间里飞翔,. 小提琴又一次成了我引以为傲的东西. 在舞台上, 运动场上, 舞场里处处留下了我的身影. 但由于经常参加学校交响乐团的演出和排练和各种的文娱活动, 过多的掌声和光环, 使我根本无法专心于理科专业的学习. 在系领导的眼里, 我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 在教授眼里, 理科生就应该是满脑子方程, 公理, 定律. 应该是戴者厚眼镜, 埋头苦读的人. 而经常的抛头露面, 感情丰富的我也过早的进入了感情的围城. 这使我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期末考试还得了一门不及格. 如果不是父母在我大学三年级移民美国, 我真会落了个结业. 这也成了我终身的遗憾. 现在我常想, 如果我当年多下点功夫在专业上学习上, 我在来美后的头十年就不会经历这么多的磨难. 这种遗憾一直折磨着我直到我以优异成绩取得了美国的大学学位. 直到今天, 我尽管毕业工作已21年了, 我每天都要求自己比别人要读更多的书来补偿我曾经浪费过的时光.
待续 第三部: 彷徨与寻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