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启示
我喜欢水,不仅因为它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更因为它让我从里到外变得更美。有朋友问我:蒙蒂,在舞台上看不出你岁月留下的痕迹,是什么东西让你保持健康的身体,是什么东西让你总是精力旺盛,性格开朗。我说:因为我以水为伴。是的,我的生命中可以没有名车豪宅,但是我不能没有水。夏日的傍晚, 我喜欢独自一个人坐在湖边的小櫈上, 看着那平静如镜的湖水, 心灵有一种宁静而被净化的感觉.;我也喜欢在月光的照射下,一个人在湛蓝见底的游泳池里伸展我的身体,让清凉的池水冲洗我发热的头脑,让我在这个灯红酒绿,美丑并存的世界里永远保持清醒,而不至于迷失自己。我喜欢水,常以水为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水有非常高尚的品质。虽然它是万物赖以生存的物质, 但它从来不居功自满,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甘于地位低微;水还有容纳百川的胸襟。 从水, 我得到了很多的启发, 也引发了很多的联想......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汉水江畔的一间简陋小屋里,老子的老师常枞即将离开人世,众弟子环侍左右. 老子询问老师最后的教示,常枞用微弱的声音说:"你看牙齿和舌头,哪个刚强?哪个软弱?" 老子回答:"牙齿刚强,舌头软弱." 常枞无语,缓缓张开嘴巴,让老子观察. 原来,常枞年老体衰,牙齿早已掉光了,而柔软的舌头依然存在. 老子含泪而问:"今后,我将以谁为师?" 常枞笑笑:"以水为师." 语毕而逝. 老子长哭,泪流满面. 冥冥之中,老子顿悟水的哲学,感悟水的无穷奥妙.
水是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上分布最广的一种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人作为自然的骄子,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创造文化更少不了水的滋润. 中华文明是地球上最老、最灿烂的文明之一. 中华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考察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不难发现,水与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孕育、发展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中华文化中的许多方面都有水文化的光芒在闪耀. 中华民族栖息的地理环境位于地球上最广阔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其东南濒临世界最浩瀚的大洋——太平洋,北部、西北部则深居亚欧次大陆的中心. 命运为中华民族安排了这样一个生存空间——既受大自然的慷慨恩赐,又受大自然的严酷制约. 在这种地理条件下,中华民族便把绝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在土地之上,依靠宽广的陆地和千万条河流的滋养哺育,在与自然的顽强斗争中,创造出灿烂的华夏文明. 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生动光辉的控制河流、除水害兴水利的历史. 中华大地江河纵横,滋养中华民族的大河有黄河、长江,还有淮河、珠江、海河、松花江、辽河等.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离不开这些大河. 可以说,江河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尽的恩惠. 但是,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些江河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洪水的祸患. 广为传诵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就充分诠释了这一点. 对江河的不懈治理与开发,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百家争鸣的先秦时代,是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那时的文化思想在各多方面已达到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 例如哲学、文学、史学、美学、政治学、军事学以至心理学,以及后来日趋细化的许多学科,都可在那个文化光芒四射的时期找到根源. 那时涌现出许多文化巨子,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孙子、墨子、荀子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史上璀璨夺目的人物. 有趣的是,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常常是从水里获得的灵感,而且他们大多喜欢用水的性格特征阐释对宇宙、人生(社会)和自我的抽象认识.
管子视水为"万物的本原",他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把水作为世界万物构成的惟一元素. 管子之后,中国古代许多先哲解释世界的本原,都把水当成了十分重要的元素,如著名的 " 水、火、木、金、土" 五行说,把水视为物质构成的五要素之首.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对水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常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月与人事,都如流水般地消失了!这是孔子站在河边望着滔滔流逝的河水发出的巨大感慨. 孔子还有一句名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种"比德"的山水观,给山水打上了深深的社会文化意义,并被后世发扬光大.
把水真正放在哲学层面上来看的当数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老子,以至于有人说,老子的哲学就是水性哲学. 老子眼中的水,充满着人性色彩. 老子认为,"水" 有三性:其一,"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其二,水 "善下之";其三,"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水善利万物,又不争",故 "上善若水",上等的善良品质是不求利我的一种无私境界;水"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成江海之大以纳百川,"善下" 不是表面的示下,而是其超凡的容人之量; 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水随物塑型,至弱至柔,但又能淹没一切,毁灭一切,无坚不摧.
水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影响是直接而巨大的. 水既是文学艺术表现的对象,又是启迪文心和艺术匠心的源泉. 而自然形态的水,经过文学艺术的描绘,更能充分展示出深蕴其中的美. 中国古代文学的各种形式——神话、诗歌、散文、赋、词,乃至于成语、格言、楹联,都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以诗为例.诗是中国古代文学最早出现也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水入诗,可追溯到《诗经》时代以前. 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中,记述古代劳动人民在江河两岸劳动生息的诗有六七十首之多.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中国的山水园林也是艺术境界中的山水. 中国古代园林以山、水、建筑、花木为四大要素. 在这四大要素中,山、水是核心,而建筑与花木不过是山、水的眉目、点缀而已. 在构成中国古代园林的山、水两大核心要素中,水则起到了灵魂的作用,是古代园林的命脉所在. 可以说,水是中国园林的必备之物,各种形态的水体本身不但是园林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维系全园生机与活力不可或缺的因素. 园中的楼、台、亭、阁等建筑物,一般只有与水(山)相配合,才能充分体现出自身的审美价值;而园林中的花草树木的生发繁茂更是离不开水的滋润.
与诗画、园林一样,中国的书法和音乐同样得益于山水自然的熏陶. 书法艺术讲究气韵生动,而水有流泻之美. 江河瀑布和风云急雨的流转浮动所表现出的气韵与书法艺术十分相近. 江河暴涨时急骤奔泻、落涨时的舒缓静流,瀑布倾泻时“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流云飞动时的飘逸,对中国书法艺术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纵观中华民族的文化史,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关于水的观念与华夏民族对宇宙的洞悉、对生命基本原则的认识、对人类社会的理解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甚至可以说,水是中华文化中最普遍、最具创造活力的意象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