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的哥特艺术 终于又能静下心来继续写我的“哥特艺术及其影响“的最后一篇文章了。这对于我是一种享受。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文字,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特别是喜欢用文字去表达自己内心里的一些想法。这就象静静地对着一个知己在倾诉。我喜欢这种独处和思考的过程,它让我的人生在思考中得到了升华。但这段时间我一直忙于各种的事情而无暇拿起笔来写作,心里感觉到好象缺少了一些东西一样。几个星期前,一位艺术评论家送给我他刚出版的一本新书。它让我爱不惜手,于是放下了手上正在阅读的一切东西,贪婪地吸取书着书中的养分。他对人生和艺术的一些独特的看法使我对艺术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他书中的一些观点也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比如说他认为:国画是偏于阴性的,它是理想的桃花源,是海纳百川的母性,是优美,散淡,雅致,风韵如水一般的物质;而油画偏于阳性的,它是个体的囚禁地,是披荆斩棘的父性,是面对现实的,是暴力,权势,欲望,无度,狂热的表现。他的一篇文章题为“不是艺术家,却可以艺术地生活” 更坚定了我艺术探索的决心。这也正是我的人生写照。这几个星期我一直在为六月二十一号的中国民族舞蹈的演出作准备。让我特别开心的是演出非常成功,中华演艺学院的校长还发给我一份奖状,表扬我刻苦练舞。由于六年来每天坚持舞蹈基本功训练,我从一开始只是机械地舞动身体,到现在是用心灵去跳舞。我发现自己已爱上了舞蹈艺术,并将它看成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当站在五光十色的舞台上,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我觉得自己就象一只快乐的孔雀,不停的转啊,跳啊! 在那一瞬间,我觉得人生就象那多姿多彩的舞台,特别的美好,自己也仿佛回到那青春的岁月。。。 意大利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在政治,经济,和宗教上的重要地位,一开始对法国的哥特艺术有一种抵抗的意识。而十三世纪时意大利正处于一个在政治上不断划分,在经济上不断扩张的时期。法国和西班牙在意大利西西里和其南部地区展开了争夺战。而教皇和国皇之间的权力纷争又使得北部意大利被划分为两大阵营。虽然教皇在权力斗争中占了上风,但这削弱了他在精神上的领导地位。但日益增加的财富和个人主义思潮的兴起却推动了北部意大利艺术的发展,为现代艺术的萌芽打下了基础。 意大利的哥特建筑更多地受罗马建筑的影响,而只有含有少部分法国哥特建筑的影子。不象法国哥特建筑使用大量的有特色的雕塑来装饰建筑的外观,意大利的建筑师更注重建筑内部结构的合理性和内部装饰。佛罗伦萨大教堂(Florence Cathedral) 就是典型的意大利式的哥特建筑。它有着高而宽的正殿。在十三世纪初,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弗雷德洛克二世在他的宫廷内掀起了一股复古热潮。他主张在哥特雕塑的制造上更多地倾向于自然主义,即着重真实地表现自然,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当时领导这股热潮的艺术家有出生于意大利南部的雕塑家尼古拉-皮萨洛(Nicola Pisano) 和他的儿子乔凡尼-皮萨洛(Giovanni Pisano)。他们一起创作了锡耶纳大教堂的布道坛。 十三世纪十字军占领了君士但丁堡也使到大量的拜占庭艺术和艺术家涌入意大利,因此也影响了意大利的绘画艺术。当时意大利绘画分为两大派:锡耶纳学派和佛罗伦萨学派。前者的代表人物是杜乔迪-博尼塞尼亚(Duccio di Buoninsegna)。他综合了拜占庭和北部意大利哥特艺术的特点,并将其用在他的绘画上。他的一幅画 "Virgin and Child in Majesty" 被挂在锡耶纳大教堂的主殿上。这幅画宽13尺高7尺,正反面都绘有画,内容主要是圣母玛丽亚和耶稣基督的生平。画面上采用了鲜艳的红色和大量的金色。这是锡耶纳学派的风格。杜乔迪在描绘玛丽亚和耶稣时采用了拜占庭的肖像绘画手法,而在描绘周围的崇拜者时采用了更加自然的哥特绘画的手法,如用了S-形的造型。这种将拜占庭和哥特风格相结合的手法是锡耶纳学派的特点。而佛罗伦萨学派则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文艺复兴艺术。它的创立者奇马布埃(Cimabue)出生于佛罗伦萨。他的一幅祭坛画 Virgin and Child Enthroned 约创作于1280年。在这幅画的构图以及人物形象描绘上他承袭了拜占庭风格,但又不同于拜占庭,他改变了中世纪圣母呆板僵直的形象,并灵活地应用了透视法,使人物更加逼真。在人物布局上,奇马布埃在画面的下方放置了四幅先知的半身像,而上方的宝座则象一座黄金建造的宝塔一样,耸立在两排天使中间。这种构图形式有某种特定的意义:一方面要表现半圆形建筑的透视深度,另一方面则暗示一座地下墓穴的春存在。宝座上方坐着圣母玛丽娅,坐椅的深度很浅,色调轻盈又闪烁着金光,宛如一个透明的物体。这种色调可造成空间感和非物质感。而那些按先后次序排列的天使同样也给人纵深的感觉。好象天使正要将圣母抬向空中。 奇马布埃最大的贡献是发现和培养了一位天才的艺术家乔托(Giotto)。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被认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开创者,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他的绘画保留了希腊绘画艺术的痕迹,但突破了中世纪绘画缺乏生命力的缺陷。乔托创作了很多有生活气息的宗教画。他认为宗教人物如圣母和耶稣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因此他特别加强了人物画中的肌理和阴影感,也将哥特绘画的金和蓝色背影改为透视画法的一般风景,使作品更富有立体感。特别是他为阿累那教堂(Arena Chapel) 设计的一组壁画被视为“十四世纪意大利艺术的中要里程碑”其中最有名的一幅叫《哀悼基督》。他将这幅画的主要情感集中在左下角的耶稣和玛丽亚的脸上。天上悲哀的天使,追随者伤心的表情,光秃的树干都呈现出人类的伤感。 当锡耶纳学派使哥特艺术进一步发展成为国际哥特艺术时,佛罗伦萨继乔托以后也奠定了下两个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基础。 1。Virgin and Child in Majesty (by Duccio di Buoninsegna) 2. Virgin and Child enthroned( By Cimabue) 3. The Lamentation by Giotto di Bondone 《 哀悼基督 》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