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元,明,清的水墨艺术 元朝(1280~1368)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政府。十三世纪初,在南宋与金的冲突之中,北方草原的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的统领下,逐渐变得强大起来。它的疆域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起大沙漠,北抵贝加尔湖。此后,骁勇善战的蒙古铁蹄继续大规模向西挺进。三次血腥的西征最终将现在的俄罗斯,欧洲的大部分领土,地中海东岸,两河流域,波斯与印度西北部收入其势力范围。 1279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续往东进军,并最终灭掉了南宋,统一了中国。 元朝结束了中国长期南北分裂的状态,建立了强大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这是元朝首要的政治成就。但元朝有一个黑暗的等级制度,即将人分成四等。由上至下为:蒙古统治阶级,回回,汉人,和南人。蒙古统治阶级出身于游牧民族,对中原的文化和先进技术并不了解。这就决定了蒙古统治阶级在发展国家的经济和文化方面要依赖其他民族的智慧。但等级制度却阻碍了这一切的顺利进行。而且,等级制度也使到民族矛盾增加,大批的学者志士远 朝政,消极避世。他们将注意力转向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精神领域。这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元朝的戏剧空前繁荣。有《西厢记》和《窦娥冤》等一大批影响深远的作品。元曲成为与唐诗,宋词并称的中华优秀文学遗产。并涌现出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一批优秀作家。在绘画方面,元朝除了少数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文人画家。由于作画并非出于生活所需,文人士大夫不需要以卖画为生。所以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由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题材主要有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的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三结合。画风以简逸为上,追求古意和"土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元朝以山水画为最盛。元初山水画家以钱选,高克恭为代表。他们均对传统的山水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并有所创新。钱选善画绿水青山,其画给人一种生意盈然的感觉。赵孟俯的山水画吸取各家所长,强调书画同源,并把书法用笔引入绘画创作之中。元代后期,出现了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四大家。他们在创作思想和方法上,直接和间接地受赵孟俯的影响。 元代书法以继承古代诸名家的传统法度为主,并扭转了南宋以来的衰败书风。以楷书,行书,成就较为突出。篆书和隶书,章草等书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赵孟俯擅长篆,隶,行,草诸体。法度严谨,用笔遒劲,体势朗逸,风格姿媚,创作出独特的赵体。鲜于枢则善长楷书,行书,和草书。笔法婉转遒健,气势雄伟。邓文原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运笔清劲,秀丽,韵致古雅。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所建成的封建皇朝,于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建成,并定都南京。元朝末年,朝政腐败,国库渐空。元政府加重税收,至使严重的通货膨胀,民不聊生,导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一方面减轻农民的负担,恢复社会的生产;一方面惩治贪官污吏,即使是皇亲国戚,开国功臣也不放过。朱元璋死后,皇太孙继位,但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发动靖南之役,夺取了皇位,成为明成祖,并迁都北京。明朝初期,国力比较强大。明成祖派郑和七下西洋,又编《永乐大典》。但到了明朝的后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甚至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占了北京,崇祯皇帝被逼自缢,明朝最终灭亡。 在中国绘画史上,明朝是一个画风多变,画派繁兴的朝代。由于明太祖多好绘画,被元朝废除的书院又被重新建立。但规模和成就都无法与宋代的书院相比。尽管如此,明朝还是名家辈出。在画派的门类,题材方面,传统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盛行。文人墨戏的梅,兰,竹等也相当发达。在艺术流派方面,涌现出众多以地区为中心的,或以风格相区别的绘画派系。如师承南宋院体风格的宫廷绘画和浙派,以发展文人画传统的吴门派,松江派,苏松派等。在画法方面,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勃起,成就显着。明代绘画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1368~1505)宫廷画与浙派盛行,形成了以继承和发展南宋院体画为主的时代风尚。浙派以戴进和吴伟为代表。因创始人戴进为浙江人,故有浙派之称。戴进法师郭熙,李堂,马远,夏至,并发展出健拔劲锐的山水画风。中期(1505~1602)吴门派崛起,并取代浙派,成为明朝中期绘画派的主流。吴门派继承和发展了元人崇尚笔墨意趣和“土气”的“逸格”的传统。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被称为吴门四大家。沈周的画风与人品是中国文人画的典型。他的山水和花鸟画成就尤为突出。他的山水画有的是描写高山大川,但大多是描写南方山水及园林景物,以表现了当时文人生活的幽闲意趣。沈周的绘画严谨细秀,沉着劲练,笔墨粗简豪放。他的一幅画《山顶上的诗》在风格上模仿元代画家倪瓒。但将诗放在画面的最高处,甚至高于云层却是他自己的独创,这与传统的人物和诗都放在画面的次要位置成为鲜明的对比。到了后期(1628~1644),绘画领域出现了新的转机。徐渭进一步完善了花鸟画的大写意画法,画史上称“青藤画派”。他的画风对清代的石涛,“扬州八怪”,乃至现代的齐白石都有巨大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山水画以董其昌为主要代表。他重倡文人画,强调摹古,注重笔墨,追求“土气”。他的松江派取代了吴门派的统治地位。他的“南北宗论”对明,清的绘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董其昌根禅宗分为南宗与北宗,也将画家分为南北两派。北派是传统和保守的,而南派是非正统的,激进的,有创意的。北派注重笔墨的细微技巧,而南派则注重书画的诗意和情感表达。董其昌将一个文人画家必需的训练概括为“读丌卷书,行丌里路”。通过这种训练,一个画家才能真正能领悟到笔墨间的真正韵味和含义,也才能下笔如神。董其昌认为:一幅好的画不在于它是否能真实的复制现实,而在于它是否能捕捉他们的神韵和内在。绘画的语言是抽象的,在表达上它更多地依赖于笔墨的准确运用。董其昌的理论充分表现在他的一幅画(Qingbian Mountain)。 由于明朝历代皇帝都喜欢书法,仁宗,宣宗尤爱“兰亭序”,所以朝野士大夫重视帖学,喜欢姿态雅丽的楷书,行书,几乎完全继承了赵孟俯的格调。而隶书,篆书,和魏体几乎绝迹。明代三百年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大家,但没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代表的书法家有董其昌,文征明,祝允明,唐寅,王宠,张瑞图等。董其昌在书法,画学著作,古画鉴赏方面的成就很高。他对古代名家的笔迹认真里临摹,在用笔墨和结腹上能融会贯通各家所长。他的楷书用笔有颜真卿的率直,布局有杨凝式的舒 ,而神彩风韵似赵孟俯,并有怀素的圆劲。书法之董其昌,可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清朝(1616~1911)是由女真族(满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皇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朝代。女真族是满族的前身,长期居住在黑龙江一带。明朝后期,女真族出现了一位出色的领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他的统治下,女真族迅速崛起。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后,脱 了明朝了统治,虽然明朝多次派兵攻打女真族,但都被击败。公元1636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清,正式开始了灭明的战争。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后,原在山海关的总兵统领吴三桂以为明帝报仇为名迎清兵入关。努尔哈赤的孙子福临在摄政皇多尔衮的帮助下攻占了北京,开始了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世祖顺治皇帝在位的十几年,清朝的统治者一直在忙于消灭李自成的部队及明朝的一些残余力量。到了顺治十八年,吴三桂率兵入缅,消灭了明朝的最后一支部队,清朝才最终征服了中国。顺治死后,其子登基,年号康熙。康熙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在他在位的61年,清朝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继康熙,雍正之后即位的乾隆是又一位明主。所以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鼎盛阶段。公元1796年,八十八岁的乾隆让位给其子,年号位嘉庆。在其统治的二十五年间,清朝进入了缓慢发展的阶段。而在公元1821年开始,道光帝即位后,清朝更是经历了内忧外患的困难时期。首先是鸦片战争的爆发,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与法国签订了《黄埔条约》,与美国签订《望夏条约》。然后是1851年咸丰帝即位时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接着是英法于1856年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烧毁了有“丌园之园”的圆明园,迫使清朝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并割让了大片土地。咸丰死后,同治于1862年即位。从此开始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垂帘听政”统治。在此期间,甲午战争爆发,光绪的“百日维新“失败。中国与八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最终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与蒙古人不同,满人在占领中国以前就已经对中华文明有一定的了解。清朝建立以后,清太祖极力推广中华文化,使得清朝初期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清朝初期,文人山水盛行,并形成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一派是继承明末董其昌衣钵的四王画派(王时敏,王鉴,王恽,王原祁)。他们以摹古为宗旨,受到皇室的重视,居画坛的主要地位。四王画派“的最大贡献是发展了干笔渴墨层层积染的技法,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感染力。他们在笔墨,腹图,气韵,意境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他们回避现实生活,缺乏具体的感受,至使作品空洞,单调。而另一派是活动于江南地区的一批遗名画家。他们寄情于山水,借画抒情,艺术上具有开拓和创新的精神。其中以“金陵八家”,“四僧”为代表。 “金陵八家”以龚贤为首,包括龚贤、樊圻、高岑、邹吉、吴宏、叶欣、胡慥、谢荪。他们遁迹山林,洁身自好,法师自然。他们的画主要描写南京一带的风光,揭示山川之美,抒发真实的感受。而“四僧”是指石涛,朱耸,石溪,弘仁四个和尚。他们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爱好标新立异,不守绳墨,山水不宗一家,境色郁勃新奇,腹图大胆新颖,笔墨纵肆多变,是清朝最富有创造的画家。康熙和乾隆时期,北京和扬州形成了绘画的两大中心。京城的宫廷画活跃一时,其内容主要是描写帝后,大臣,小数民族首领的人物画,表现帝后生活的生活照,记录历史事件的历史画,和供装饰的山水,花鸟画。其中供奉内廷的外国画家郎世宁带入了西洋的明暗透视法,创造了中西合并的新画风。 “扬州八怪”并不是限于八人,而是代表了艺术个性鲜明,风格怪异的一批画家。他们仿效石涛,朱耸,重视生活感受,强调抒发性灵,作品多为梅,兰,竹。善用泼墨写意,具有较深的思想和机炽热的感情,形式也不拘一格,狂放怪异,在画坛上独树一次帜。主要画家有金农,黄慎,汪士慎等。他们都有相似的生活经历,或宦途失意,或功名不就,一生布衣,或出生贫寒,卖画为生。他们对腐败的官场,炎凉的世事,民间的疾苦,都有切身的体会。其性格也比较独特,怪癖,狂妄,高傲,孤僻。他们多取梅,兰,竹,石,野花,蔬果为题材,以寓意手法拟清高的人品,孤傲的性格,使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艺术形式上继承水墨写意的传统,进一步发展了破笔泼墨的技法,形成了个性鲜明,神韵独特的风格。到了清末中国沦为办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绘画也有了新的变化。被视为正宗的文人画派和宫廷画派日益衰落,而避为通商口岸的上海和广州已成为新的绘画要地,出现了海派和岭南画派。 清朝的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上经历了一场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的帖学的框架,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学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的行书,明代的草书媲美。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金的精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的书坛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的局面。清朝初期的书法继承明代的余绪,以王铎,傅山、朱耷、归庄、宋曹、冒襄等为代表。他们均擅长行草书,而以王铎、傅山的影响最大。清代中期帖学仍很风行。但清代中叶碑学风气渐开,碑学书法家不断涌现。较著名的有金农、邓石如、伊秉绶。金农为扬州八怪之一,创造所谓漆书,力追刀法的效果,强调金石味。清代碑学的兴起主要是这时汉、魏、南北朝碑刻不断出土,人们除了证经考史之助外,碑刻上的文字也为书法提供崭新的资料,使书法家的眼界顿为开扩;另一方面书写篆、隶需要字字有来历,清代文字学的成就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基础,所以清代许多书法家同时又是金石学家。第二,篆刻艺术的发展,也给书法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条件。晚期晚清的书法与中期相较,虽然大家不多,但碑学仍是方兴未艾,这时篆书和金文勃兴,汉、魏、南北朝的碑刻出土日益增多,对书法的影响仍起着极大作用。晚清书法以何绍基、赵子谦,吴昌硕为代表。何绍基的书法以颜真卿为基础,搜集周、秦、两汉古篆籀,下至南北朝、隋、唐碑版,心摹手追,自成一家。他的草书成就尤其突出,楷书既醇雅又有唐人法度,精劲有北朝书法的气象。
1。元朝赵孟俯的画:Autumn Colors on the Ch'iao and Hua Mountains
2。元朝倪瓒的画∶
3。沈周的画:Poet on a Mountain top
4.董其昌的书画艺术:
5。文征明的书画艺术:
6。唐寅的书画艺术:
待续:
3。近代水墨艺术的特点
4。当代水墨艺术的特点
三,水墨思维与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