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里有这样的话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四句话点明了“阴阳”是《易经》的最根本内涵。 “无极”是天地还处于阴阳未判的混沌状态,古人有喻之为“天地混沌如鸡子”者,颇切其情。到了“太极”阶段,天地已分,阴阳已判,阴阳相互对立而又互为依存,相互制约而又相互转变,达到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和谐。宋代学者画出了下面的太极图,以说明“太极”的情形: (太极) 白鱼为阳,黑鱼为阴。它们虽是对立的,但又互为依存,因为没有了白鱼之白,也就无从论黑鱼之黑了。白鱼之黑睛乃阳中之阴,黑鱼之白睛乃阴中之阳。 上天下地加上中间的人所形成的万千事物无不遵循阴阳之理:大小高低日夜冷热明暗向背男女雌雄善恶悲喜吉凶难易... 皆不出其外。把无一不包涵在阴阳之内的万千事物之内涵予以概念化,抽象化,就有了“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太极”里体现出来的“阴阳”的符号形式。在《易经》里,阳用一横来代表,阴用两的并列的短横来代表。如下图: (两仪) “两仪”给人的启示是:判断事物一定要从正反看其(阴阳)两面。如:“盗亦有道”中的“盗”是其反面,而“道”则是其正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中之“失”是反面,而“福”又是正面。火能烧人,也能暖人;水能溺人,也能饮人... 起灶燃薪,烟筒太直,烧时间长了房子也跟着起火了;大水泛滥,淹死人畜,筑好了堤坝却得以灌溉稻田。当《易经》的作者们发现,阴阳两个符号并不能进一步说明事物发展的中间过程,如烟筒太直才引起火灾,筑了堤坝拦水方得以溉田... 于是又有了“两仪生四象”。“四象”其实就是对阴阳互相转变过程的进一步划分,被称之为:“老阳,少阳,老阴,少阴。”如下图: (四象) 在阳的符号上面再加上一个阳,即为“老阳”,在阴的符号上面再加上个阳,即为“少阳”。假设:老阳=好,老阴=坏,那么,“少阳”代表的就是朝“好/老阳”的方向发展的中间过程。反之,“少阴”则是朝“坏/老阴”的方向发展的中间过程。 在遵循阴阳的原理来判断事物的过程中,周易的作者们发现,“四象”也远不足指代自己周围最最典型的事物和它们的内涵,如:天地日月风雷山泽... 于是,他们不得不在“四象”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划分。那么如何划分呢? 可以想象他们也许试验过多种方法,但其中最顺手的应该有这两种办法: 一种是按排列组合的方法,依次在的“四象”上再分别加上“四象”中的每一个“象”,得出新的16个“新的象/卦”。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新的象/卦”将由从上到下共四个符号组成。见下图: (说明:迄今为止,虽然没有任何文献证实,在古代历史上,《易经》曾有过由四个符号上下排列成的“卦”,但可以想象,在《易经》形成的萌芽阶段一定有过包括上面所示的四个符号的这样或那样的不同排列方式。 另一种虽同样是依照排列组合的方法,但只依次在“四象”上再分别加上阴或阳的符号,得出新的8个“新的象/卦”。 在历史留给我们的《易经》里正是这样得出来的“四象生八卦”。下图是《易经》里的八个“单卦”: (八卦) 对照上面的“四象”,可以看出,老阳上面再加上阳的符号就成了乾,老阴上面再加上个阴的符号就成了坤。余可类推。 应该可以相信,在“易”的萌芽阶段,应该同时或先后存在着有三个符号及四个符号的卦,之后,按优胜劣汰的原则,四个符号的卦被舍弃,三个符号的卦胜出。三个符号的卦之所以有生命力一是因其更接近现实,二是因其方法上的合理。先说一,更接近现实:上为天,下为地,中间为人,三也;前进方向,以左右中分之已足,三也,人结朋党,亦多左右敌对,其它为中间派,三也。再说二,方法的合理:事物多以好坏为两端,而好坏的转变过程在其中,合而三也。哲理上的辨证,多以正论启,反论接,最后结论,亦三也。最稳的凳子,三条腿儿;最... 关于《易经》的产生和发展,笔者会再撰文讨论,不在赘述。 进一步判断事物的实践,《易经》的作者们知道,必须对八个“单卦”所代表的“象”做更进一步的划分,就有了《易经》中的“重卦”。它们都是两个“单卦”摞在一起形成的。从形式上看,它们是以八个“单卦”为一组,再重复一次相同的八个“单卦”为另一组,然后两组进行排列组合而得出64个“重卦”。如下图: (六十四卦) (说明:代表阴和阳的符号在易经里称为“爻”。代表阳的一横称为阳爻,代表阴的并列的两个短横称为阴爻。) 这里,一个问题出现了:当年的《易经》作者们是如何想到了64“重卦”而不是48?不是32?是不是先来个排列组合运算得出64个“重卦”,然后再赋予每个“重卦”以内涵?还是在实践中为了包括更多的象和判断方法而陆续增加的?此点,笔者亦会撰文再论。 接着看《易经》的发展过程:无而有,有而二,二而四,四而八,八而六十四,颇令人猜想,为什么从东周到今天,两千多年来,人们发现的新事物不断增加,而六十四卦却没增加到七十二卦?曾看到有位习易者撰文说,要以三个“单卦”相重,从而得出更多的“三重卦”来满足于对今天诸多的新生事物分析判断,如汽车,飞机,电脑,核武器等等,看了着实忍俊不禁。其实,《易经》,作为一个判断事物内涵的分析系统,在推演出六十四卦后,已经达到了“完美”。它就像一个数学公式,无论有多少不同的变量,只要带入公式,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它又像弥勒佛的人种袋,能装进无限的物事,却还能小巧地挂在腰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