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砂之痕
  您想把生活中曾有過的 "感動" 留在哪? 我幸而擁有許多感動,那怕在46億年的分子演化中,它只是 …
我的名片
ebola
注册日期: 2008-01-09
访问总量: 972,151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總統大選Kuso集 -- 超級懶人包
· 比谁老得快? 台湾勇夺世界冠军
· KV9: The Tomb of Ramesses V &a
· The Book of Caverns
· 法揚書 (Book of the Fayum)
· 結實累累
· 在國立編譯館國小課本裡懷舊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分類目錄導覽】
· 砂之痕
· 擁有與享有
· 漫遊形上
· 文化今昔
· 生醫拼圖
· Ouroboros
· 飲盡美麗
【擁有與享有】
· 結實累累
· 在國立編譯館國小課本裡懷舊
· Canto Della Terra Sarah Bright
· 听~男歌手
· 听 ~ 辛曉琪 -
· 聽~ 萬芳
· 我的國, 我的家
· The Mom Song
· 给爹娘写信
· 台湾的爱与寂寞 - 一位瑞士人类
【漫游形上】
· 道之圖說 (ZT)
· Cool animated optical illusion
· Rob Gonsalves
· 跳動的靈魂之窗
· 幾何錯覺 (Geometric illusory
· 相對論
· upside down illusion
· Brain teasers
· 漫遊形上
· Perception
【饮尽美丽】
· The Trojan war (2) – The Judg
· The Trojan war (1) -- Helen an
· Leda and the Swan
· Tristan and Iseult
· Circe
· Medea and Jason
· Myths of Creation & Promet
· Pandora
· Psyche and Cupid
· Orpheus and Eurydice
【砂之痕】
· KV9: The Tomb of Ramesses V &a
· The Book of Caverns
· 法揚書 (Book of the Fayum)
· Temple of Kom Ombo
· Amduat
· The Major Egyptian Books of th
· 阿肯納頓與那芙蒂蒂
· 帝王谷(Valley of Kings) –I.
· 路克索阿蒙神殿(The Temple of
· 卡納克 阿蒙神廟(The Amen temp
【Ouroboros】
· 庫瑪麗女神廟(Kumari Bahal)
· Boudhanath Stupa and Swayambhu
· Parasurama
· Trivikrama
· 人獅那羅辛哈(Narasimha )--
· Vishnu 第三代化身筏羅柯(Varah
· 攪拌乳海(Churning of the Sea
· 毗濕奴神的第一代化身 —— 魚
· Ouroboros
【數字會說話】
· 比谁老得快? 台湾勇夺世界冠军
· 幾份臺灣兒教體檢單
【Man vs Woman】
· Are you hooked on love
· Man vs. Woman (1)
· Man vs. Woman (2)
【文化今昔】
· 總統大選Kuso集 -- 超級懶人包
· 土耳其之旅(4) -- Ataturk Mauso
· 體驗台灣-走進七股瀉湖的水鄉濕
· 土耳其之旅(3) -- 古城貝加蒙 Pa
· 土耳其之旅(2) -- 古城 Efes以弗
· 土耳其之旅(1) -- 聖母瑪利亞之
· 莱茵河游船 (Rhine cruise)
· 徵聯:愛晚亭,亭中停,亭停人不停
· Did you know?
· 寄生鯰 Candiru
【观指观月】
· 災難常態化! 現代諾亞方舟航向
· 道德常常能彌補智慧的缺陷,然而
· 心之痕
· 倒塌的校舍
· 五隻猴子的故事及其升級版進階版
· 地震防災手冊
· 自我防衛機制
·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
· Mind Control Cults
· 情緒ABC理論
【生医拼图】
· 網路追追追/吃香蕉 愈黑愈好?
· 應應景:春節後遺症.....啤酒肚
· 木乃伊與疾病
· 過敏 (1)
· 睡眠與夢
· 西菲利斯的前塵往事
· 打開的「潘朵拉之盒」
· The Hijacking of the Amygdala
· 催眠
· 永夜的魔咒
存档目录
01/01/2012 - 01/31/2012
07/01/2011 - 07/31/2011
04/01/2011 - 04/30/2011
01/01/2011 - 01/31/2011
12/01/2010 - 12/31/2010
10/01/2010 - 10/31/2010
09/01/2010 - 09/30/2010
08/01/2010 - 08/31/2010
07/01/2010 - 07/31/2010
06/01/2010 - 06/30/2010
05/01/2010 - 05/31/2010
04/01/2010 - 04/30/2010
02/01/2010 - 02/28/2010
01/01/2010 - 01/31/2010
12/01/2009 - 12/31/2009
11/01/2009 - 11/30/2009
10/01/2009 - 10/31/2009
09/01/2009 - 09/30/2009
08/01/2009 - 08/31/2009
07/01/2009 - 07/31/2009
06/01/2009 - 06/30/2009
05/01/2009 - 05/31/2009
04/01/2009 - 04/30/2009
03/01/2009 - 03/31/2009
02/01/2009 - 02/28/2009
01/01/2009 - 01/31/2009
12/01/2008 - 12/31/2008
11/01/2008 - 11/30/2008
10/01/2008 - 10/31/2008
09/01/2008 - 09/30/2008
08/01/2008 - 08/31/2008
07/01/2008 - 07/31/2008
06/01/2008 - 06/30/2008
05/01/2008 - 05/31/2008
04/01/2008 - 04/30/2008
03/01/2008 - 03/31/2008
02/01/2008 - 02/29/2008
01/01/2008 - 01/31/2008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Frankenstein :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
   

 

弗蘭肯斯坦:當代普羅米修

Frankenstein :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

 

據說,天才女作家瑪麗(Mary Wollstonecraft Godwin1797-1851),那個著名詩人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未來的妻子,十九歲左右創作的《弗蘭肯斯坦:當代普羅米修士(Frankenstein :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學幻想小說,它于1818年元旦面世,隨後被多次改編成戲劇和電影。從此不斷地被搬上舞臺與銀幕,瑪麗1823年還親自觀看過改編的戲劇《弗蘭肯斯坦的命運\》。它還為英語添加了一個新的辭彙:frankenstein,即作法自斃的人(臺灣把他轉譯成科學怪人,英語世界中最近還將轉基因食品以這個詞命名)。
 

http://www.dagonbytes.com/thelibrary/frankenstein/preface.htm

Frankenstein by Mary Shelly the Complete Original Gothic Novel 
 
     
「科學怪人」的故事孕育於 1816 年。緊接著法國大革命幾十年之間,蒸汽引擎的發明劇烈地改變人類生活的方式。人類漸漸發現科技進步對人類造成的影響有何等巨大,許多人承襲了中古世紀煉丹術的研究方法,認為從神奇的化學配方中可以找到生命的真理。

 
  1816年夏天,當時瑪麗與雪萊、拜倫及拜倫的朋友(也有說是情人)、 義大利青年波理都瑞(John Polidori, 1795- 1821)等人到日內瓦郊外遊玩。這年,遠在印尼的火山爆發造成大氣的變異,日內瓦湖畔有時風和日麗有時雷雨交加。詩人雪萊為《弗蘭肯斯坦》代寫的序言中有一句:那個季節陰冷多雨,傍晚我們圍繞熊熊燃燒的柴堆烤火,時而用一些順手可以找見的日爾曼鬼怪故事自娛。這些傳說激發大家照貓畫虎,試圖如法自己創作相應的故事。
 
       
它點出了那篇傳世佳作的創作動機和人物形象的來源。那些日爾曼傳說中便可能有關於勾勒姆的故事,特別是有關布拉格大拉比羅(Loew)製造勾勒姆的傳說。不料,不久天氣放晴,其他朋友都前往阿爾卑斯山中遊覽去了,奇峰美景早使他們忘記了創作鬼怪故事的計畫,瑪麗在第二年完成了《弗蘭肯斯坦》,另一個歷久不衰的驚悚故事據說也起筆於這個雷雨之夜,就是那義大利青年波理都瑞所寫的吸血鬼(Vampire)故事。

 
 
      
《弗蘭肯斯坦》並不涉及許多具體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推理,從現代的眼光看,它以一種巧妙的虛擬方式活靈活現地探討了科學哲學與科學社會學問題,但故事本身仍然充滿哥德派小說的陰森恐怖氣氛,整個故事情節扣人心弦。小說的主人公弗蘭肯斯坦是位科學家,他通過實驗創造了一個醜陋怪物。怪物在人類世界中東奔西撞,卻得不到支持、理解和同情;他響往愛情和美好的東西,但得到的卻是謊言和追捕;他不顧一切地向人類復仇,但終於被迫漂泊到北極冰原。這是達爾文(進化論創始人達爾文)的准進化觀點,即一旦人被造出來了,進步的工作就留給其後代的活動,上帝不再干涉了。在雪萊夫人的筆下,科學家成了造物主。用詩人雪萊的話講,儘管故事不能作為活生生的事實為人所接受,然而它提供了一個新著眼點:借助于想像,較之單憑觀察生活中的普通人事關係,更能全面地、居高臨下地刻畫人類的激情。
 
 
       
瑪莉.雪萊的<<弗蘭肯斯坦>>,本為拜倫所設的文學獎所寫,在當時的文壇上並未掀起太大的漣漪,但後來卻被視為英國現代科幻小說的始祖,而備受矚目。 佛雷坎斯坦是深具浪漫精神的科學家,他因瘋狂投入起死回生的科學研究,離開未婚妻兩年,遁入山中。 而在窺視到生命奧秘的同時,他也因無法接受由不同屍身拼湊誕生的醜怪人類,而深陷失控的困境。 小說一大部份的力量,便來自如此醜陋的怪物,內心與所有人一樣,需要愛與友誼,被遺棄與背叛時,同樣也會爆發憤怒和憎恨。 <<弗蘭肯斯坦>>似是對詩人雪萊新柏拉圖思想樂觀理想主義的反省,反對極端的浪漫精神,也同時指出友誼的重要。

 

 

 瑪莉雪萊  Mary Wollstonecraft Shelley   

 

 


30.08.1797 - 1.02.1851
http://rubtsov.penza.com.ru/peoples/shelley1.htm


       瑪莉雪萊(Mary Shelly)的父母都是當時的政治激進派,母親Mary Wollstonecraft Godwin著有《為女權辯護》(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一書,是女性主義的先驅。但她在生下瑪麗十天,就因產褥熱過世了。瑪麗出生就伴隨母親的死亡,她最早學會的字母,是父親牽著她的小手一個字一個字從母親的墓碑上去學認的。 



Mary Wollstonecraft  1759.04.27-1797.09.10



     瑪麗的父親希望瑪麗成為跟母親一樣的知識份子,架上的藏書容許她無所不讀。瑪麗因此雖未接受正規教育,卻從小就博覽群書。又因為父親的交往的關係,她常有機會聽到父親和華茨華斯(William Wordsworth)、柯立芝(Samuel Taylor Coleridge)這些大詩人的高談闊論。九歲的時候她曾有一回躲在沙發底下,偷聽到柯立芝吟詠他的名作〈古舟子之詠〉(\"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十歲時她已經出版自己的詩集。

    
十五歲那年,年輕的詩人雪萊登門拜訪她的父親,第一次見到瑪麗,兩人很快就墜入情網。但雪萊當時已是使君有婦已經育有二子,瑪麗的父親禁止兩人來往,雪萊竟為此自殺,獲救後瑪麗便和他私奔 了。她跟雪萊私奔,雖像是浪漫美麗的故事,但卻使得雪萊的妻子酖酖也是三年前才十六歲時跟雪萊私奔的年輕女子,Harriet Westbrook Shelley,投水自盡。

     
寫下科學怪人時才瑪莉雪萊19歲,據說剛遭受流產ㄉ打擊,她常常幻想,是不是可以藉助科技研究生產能量,如火種、電流,使死者恢復生機?如果說,普羅米修斯擔任的是僭越者的角色,將神所禁止的火種傳給生食的人類,那麼在人世間有沒有煉丹巫師可以使死者再生,新生命與舊生命又有何不同?


 

  英國大詩人雪萊,一生寫下許多優秀作品。雪萊對大海情有獨鐘,卻不會游泳。有一次,他和友人在意大利中部的亞諾河裡沐浴,不小心滑進了深水裡,像一條海鰻似的沉了下去。但他卻並不緊張,仿佛壓根兒就不打算再從水裡浮出來。友人大叫著救他起來,他卻半是玩笑半是認真地說道:沒有什麼,我常常到水底去探索,因為真理和答案就在那兒。其實再過一會兒,我就找到那個真理和答案了……生命是一個大神秘,死亡才是揭開這個大神秘的唯一途徑。

不久,他的話得到了應驗
那是182278,不幸覆舟淹死于意大利司沛契亞海灣中,這只小帆船正是詩人雪萊和他的朋友拜倫一起購置的璜號,人們在他的墓碑上刻著莎士比亞《暴風雨》名句:

  他沒消失什
  不過感受到一次海水的變幻,
  化成了富麗而珍奇的瑰寶。

    
這年雪萊三十歲,瑪麗二十五。瑪麗的餘年,大多用來整理雪萊的詩文出版,獨力撫養孤子成人。瑪麗在《科學怪人》之外還有許多短篇故事、雜文等傳世,但一本《科學怪人》已足使她不朽。 http://210.244.31.140/NEWS/READING/X5/2174411.shtml



      
十九世紀前半葉這個浪漫主義的全盛期,特多短命才子。一八一六年那個不尋常的雷雨之夜的幾個年輕人,雪萊死於一八二二,三十歲;拜倫一腔熱血跑去替人家打獨立戰爭,一八二四年死於希臘,三十六歲;寫Vampire吸血鬼的波理都瑞更早,一八二一年就死了,只有二十六歲。瑪麗比較起來要算長壽,於一八五一年病歿,得年五十四。 http://210.244.31.140/NEWS/READING/X5/2174411.shtml

  

 

 

       著名科幻小說作家阿西莫夫和奧爾迪斯把第一部科幻小說定為1818年瑪麗·雪萊創作的《弗蘭肯斯坦》,《弗蘭肯斯坦》確實有資格被作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因為它具備了太多的科幻文學的性質。它用自然觀解釋故事裏的超現實情節:是雷電而不是魔法令怪人擁有了生命。它體現了科幻文藝的重要主題:科學與宗教、社會道德之間的衝突。弗蘭肯斯坦為他侵犯了上帝創造生命的特權而自責,被科學創造出來的巨人則因為無法融入社會,而與人類激烈衝突。它塑造了人造人這樣個非人角色,並借此來折射作者對人性的思考,正是科幻文藝的重要特徵。整個故事一直延伸到北極,也體現了科幻文藝作品大量使用跨國跨地區背景的特色。
 
       
書中對科學技術的態度,使人想到了一個進退維谷的人類代表,站在新時代的十字路口時,所可能具有的種種複雜心態:一方面,科學向上帝挑戰,創造了奇跡;另一方面,這奇跡又與人類的傳統本性格格不入。近二百年來,這種尖銳的衝突在人類與技術進步之間一直沒有停止,這也就是以《弗蘭肯斯坦》開創的科學幻想作品的主要主題。  從《弗蘭肯斯坦》開始,科學小說進入了文學的舞臺。
 
 
 
好萊塢1931年拍攝的這部名為《弗蘭肯斯坦》的影片,使這一角色深入西方觀眾人心。
  

http://www.godzilla-germany.com/Titel/1931-33/1931_Frankenstein/1931_Frankenstein.htm

 


 
這篇挺有意思的


Since its debut in 1819, Mary Shelley\'s novel, Frankenstein, has been the stuff of nightmares...and fuel for the imagination. The consequences of playing God, creating and destroying life at will, and exploiting science are deeply plumbed, yet in the nearly two hundred years since Shelley\'s book was first published, its themes have been continually misinterpreted and its lessons distorted.
 
The horror genre, in which Shelley\'s book is usually categorized, is a 20th Century invention. What is conveniently forgotten is that Mary Shelley was a 19th Century Romantic, and the Creature in her gothic masterpiece was no monster. When first given life, the Creature was beautiful, articulate, and intelligent--too much so for his own good in fact. The Creature became violent and ugly only when his desire to be loved was met with fear and abandonment by his creator, Dr. Victor Frankenstein.
 
Popular Culture has not only ignored the early life of Shelley\'s Creature, it has assigned the name \"Frankenstein\" to the creation rather than the creator. No one is more responsible for this than film director James Whale. His 1930s films (Frankenstein and its sequel The Bride of Frankenstein) presented audiences with the indelible image of Shelley\'s Creature as a flat-headed, bolt-necked monster capable only of grunts and destruction.   
 

  
As you glance at the Frankenstein items on display, note how Whale\'s 70-year-old cinematic vision is still influential today. But stop for a moment and think about Mary Shelley\'s book and its complex metaphors about life, family, and society.

 

 

Then ask yourself who the real monster in the novel is.   
http://www.lib.msu.edu/events/FrankExh.html


 
 
http://www.czech-tv.cz/program/04.03.2002-21:30-2.html


 

 

參考資料:

http://www.blackcn.net/sfc/okehuan/tj/fzjs.htm 世界科幻小说发展简史
http://www.thinkerstar.com/sci-fi/critique/frankie.html 
弗蘭肯斯坦發表 180 週年有感
http://www.hebut.edu.cn/jgsz/tuanwei/union/newspaper/yiyuxk/i.doc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