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世纪的艺术和宗教(5) |
| 续上:
中世纪的宗教与哲学(C)
犹太人在很大的程度上达成了一项重大的发展, 那就是以个人的罪来代替了公共社会的罪. 最初是犹太民族犯了罪, 因而受到集体的惩罚; 但后来罪却更多地变为个人的问题, 因而失去了它的政治性格. 及至教会代替了犹太民族. 罪恶是与自负心相关联的. 最初所为自负心指犹太民族的自负心, 而后便成为个人的自负心, 但与教会无关, 因为教回从来不犯罪. 因而基督神学有了两个组成部分: 一部分关系到教会, 另一部分则关系到个人的灵魂. 及至后世, 天主教徒特別強调前者; 而新教徒却強调后者. 公元五世纪是蛮族入侵和西罗马帝国的衰亡期. 在此期间, 教会却苦于一场有关道成肉身的纠纷. 争论中的主角是两位: 赛瑞利和奈斯脱流斯. 前者被列为圣徒, 后者却被判为异端. 赛瑞利身为亚力山大里亚的大主 教; 奈斯脱流斯曾为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 争论之点在于基督的神性和人性的关系问题上. 賽瑞利是神人一体论的拥护者, 也是一个狂热分子. 他曾利用身为大主教的职位, 几次煽起对犹太人的集体屠杀人, 加害于居住在亚力山大里亚城中大片犹太居民; 奈斯脫流斯主张在基督里面有两位, 一位是人, 一位是神. 作为这次会议的结果, 奈斯脫流斯被判为异端.
公元六世纪及以后几个世纪连绵不断的战争导致了文明的普遍衰退, 在这期间中, 古罗马所残余的一些文化主要借教会得以保存. 但教会对这项工作却做得不夠完善, 因为那时甚至最伟大的一些教士也都趋向于宗教狂热和迷信, 而世俗的学问是被认为邪恶的. 尽管如此, 教会的诸组织却创始了一稳固的体制, 后来使学术和文艺能在其中得以复兴. 中世纪是一个特別热中于法权虚构的时代, 当时的虛构主张前罗马帝国的西部地区在法律上仍第熟于君士坦丁堡的皇帝, 而皇帝是被认为合法权威的唯一源泉. 法权虛构的大师查理曼曾主張: 帝国的皇位尚无人继承, 因为统治东方的伊琳是个篡位者. 查理从教皇那里为自己的主张找到了合法根据. 因而教皇与皇帝从最初就有过一种奇妙的依存关系. 无伦是谁, 若不经过罗马教皇加冕就不能做皇帝; 另一方面, 数世纪以来每一代強力的皇帝都主张有任免教皇的权限. 中世纪法权的理论有賴于皇帝与教皇双方的决定; 双方都为此感到苦惱. 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发生摩擦, 这种摩擦时而有利于一方, 时而有利于另一方. 公元十三世纪里, 双方的斗争终于达到无从和解的地步. 教皇虽然最终获得了胜利, 但不久以后却失去了道德上的权威. 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二者並存了几个世纪. 教皇一直延续到现在, 皇帝则延续到拿破仑时代为止. 然而, 所建立起来的关于双方各自权力的精致的中世纪理论, 却在十五世纪时即失去了效力. 这理论所主张的基督教世界的统一, 在世俗方面被法兰西, 西班牙以及英吉利等君主国的強权所摧毀; 在宗教方面则为宗教改革所摧毀.
公元十世纪时, 教廷完全被置于地方性罗马贵族的统治下. 罗马已不是一个文明的城市了. 这里不时发生派系战争. 西欧的紊乱和衰颓在此时已达到使全体基督教国家几乎瀕于毀灭的程度. 这一时期的教皇们当然丧失了以前诸教皇在东方所具有的一切势力. 各地的宗教会议对教皇声明了全面独立. 但它们对专制君主和封建领主们却保持不了独立. 主教们日益为世俗封建领主所同化. 因而, 教会本身也象世俗社会那样成为同一无政府状态的牺牲品. 各式各样的邪恶毫无止境地蔓延着. 我们用“黑暗时期”这一词汇来概括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这一段时期意味著我们过分着重了西欧文明. 其实, 这一时期正值中国的唐朝的鼎盛时期. 从印度到西班牙也盛行着伊斯兰教光輝的文明. 这时, 基督教世界的損失不但不意味着世界文明的損失, 而且正好是恰恰相反. 当时沒有人能想象西欧在武力与文化方面会在以后躍居于支配地位的. 认为西欧文明才是文明的观点是一种狹隘的见解. 因为西欧文明中大部分文化內容是来自地中海東岸, 来自希臘人和犹太人的. 论及武力, 西欧占优势的时期起自布匿战争到罗马的衰亡, 约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后400年间的六个世纪. 以后在武力方面便再沒有任何一个西欧国家能与中国, 日本或回教国家相提並论了.公元一千年不妨被认为是西欧文明衰退到达极点的年代. 从此以后便开始了一直延续到公元1914的文化上升运动. 开始, 这主要归功于修道僧的改革. 在修道僧教团以外的大部分僧侶早已变得暴戾,败坏和世俗化了. 由于虔诚信徒布施而来的财富与权势腐化了这些僧侶. 但每当道德力有所衰頹的时候, 一些改革家必以新的热忱使其重新振奋起来. 自从文艺复兴以来, 文明的发展一部分归功于科学技术, 一部分须归功于在中世纪里慢慢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 俄国, 中国和日本在世界大战中显示了很大军事力量. 所有这些国家都把西方国家的技术和东方的意识形态结合在一起起. 西罗马帝国灭亡许久以后, 甚至到宗教改革为止, 所有欧洲文化都还保留着一罗马帝国主义色彩.
公元十世纪中根本沒有什么哲学家. 但随着公元十一世纪的发展便开始出现了真正的哲学的傑出人物. 这些人中最重要的有安瑟勒姆, 罗塞林和其他一些值得敘述的人物. 所有这些人都是与革新运动有关的修道僧. 安瑟勒姆成名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发明了有关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 这个论证从来未被神学家所公认. 它首先受到当代的驳斥, 以后便一直被人遺忘到十三世纪的下半业. 但它在哲学家当中却有著较好的运气. 笛卡尔以后稍加修改而复兴了它. 来布尼茨认为通过补充证明上帝是可能的便可以使它变为有效. 康德认为他已把它一老永逸地摧毀了. 然而在某种意义上, 它却构成黑格尔及其哲学题系的基楚. 当我们说, 直到公元十三世纪为止的中世纪哲学主要属于柏拉图派的时候, 其实人们只是间接地知道柏拉图而已. 若沒有柏拉图, 约翰. 司各脫就不可能持有他所持有的见解, 但他的大部分柏拉图式的观点却来自伪狄奧尼修斯. 除了伪狄奧尼修斯以外, 中世纪中柏拉图主义的另一来源便是鮑依修斯. 这种柏拉图主义在许多方面同一个近代学者直接从柏拉图著作里得来的有所不同. 它几乎把与宗教无显著关系的一切动西都刪去了, 並且在宗教哲学里它更扩大並強调了某些方面而牺牲了其它方面. 普罗提诺早已对柏拉图的观点进行了改篡. 人们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认识也是片面的, 然而其方向却相反; 直到公元十二世纪, 为人们所知的全部亚里士多德只有鮑依修斯翻译 的《˙范˙畴˙论》和《˙正˙谬˙论》, 因而亚里士多德仅被认为是一个辩证家, 而柏拉图则仅被当作一个宗教哲学家兼理念学说的倡導者. 在中世纪末业, 以上两种偏見, 尤其是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观念逐渐得到了修正. 但有关柏拉图的观念却要到文艺复兴时才得以完成.
待续:
2. 中世纪的宗教与哲学(D)
3. 中世纪艺术的特征
4. 中世纪艺术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