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智力、文化的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首先声明,这篇文章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均非本人独创,而是从各种西方的人类学著作和文章中综合而来。但这些论述本人认为基本符合事实,因此采纳为本人的观点。论述中也常夹有一些自己个人的体会。我并不重视这些提法的版权,不会处处申明。 这篇文章由于太长,只能分成几个部分发表。今天是第一部分。主要内容是环境在人类智力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于一个整体的文明,其取得的成就的大小的确不同,其原因大体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就是这个群体所遇到的外界环境,有偶然又有必然。这些各方面的环境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下一条,这个群体可以继承的智力遗产的质量(国民智商-IQ of Nation)。 这第二条是一件极为复杂的事情。一个巨大的群体,他的集体的智力天赋/禀赋,来源于何处?为什么有些群体的天赋遗传,就会更好?有些就会更差?这个说起来真是话长。 第三件事,就是这个群体的在基因遗传以外的,其它文化素质遗产,在决定着这个群体的努力程度。在这里,的确是有“成功的文化”和“失败的文化”两种文化。仅次于基因的分量,这些文化遗产在决定着这个族群的成功程度。 环境、环境、环境一个民族/种族/文明自古以来遭遇的环境,几乎决定了它的一切,包括智商和文化。 现在世界人类学界根据世界各地考古遗迹的分析,公认的古人类大体历史如下。
地球上人类的始祖,第一批智人 (homo sapiens)出现在撒南非洲。大约十万年前,他们开始走出非洲。首先到的地方当然是西亚,然后是中亚。大约6万年前,其中一支向东到达东亚。然后分两支。向南一直先到东南亚、再到太平洋上诸群岛,最后抵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朝东北方向一支,在大约2-1万年前,分数批大概是在冰封的冬季渡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然后扩散到整个美洲大陆。到中亚的智人的另一部分,绕过黑海和亚述海,从高加索山的南麓进入欧洲。由于欧洲最早的智人的遗迹在这里找到,所以所有欧洲人种得名高加索人。也因此,上面那个地图中指向欧洲那个箭头应当挪到黑海亚速海的北面。那个时代的智人能力还太低,应当无法渡过哪怕很窄的博斯普鲁斯海峡。 10万年前,智人离开非洲时,应该已经是黑色皮肤。因为那里的气候一直炎热,和今天一样。而早期智人在那里已经多晒了十万年的大太阳了。 进入欧亚大陆的几支智人显然就分化成了今天的除撒南非洲尼格罗人以外的其它几个人种。关于人种的划分,有好几种说法,我采用最简单也最少争议的一种,就是四个人种。留着撒南非洲的是尼格罗人种(Negro)。得名于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到东亚,然后散布到东南亚和太平洋诸岛和美洲的那一支,被叫做蒙古人种。这个蒙古民族出现得很晚近。用它来代表东亚黄种人其实并不公允。要没有争议就是应该叫东亚黄种人。要找代表那就应该叫华夏人了。因为华夏人绝对是从古至今都是这个人种中的绝大多数。南下到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上的那一支,简称马来人种,是东亚黄种人的一个亚种。一定是由于太阳更烈,气温高发育快,他们的肤色稍深,身材也较矮。 剩下的停留在现在的北非西亚中亚和南亚的人种,简单地说,就是最早进入欧亚大陆的中西亚人种和欧洲人的不同程度的复杂混血。 关于他们的肤色和体型的差异,简单的说法就是,越到寒冷的地方,肤色就越浅。一种说法是越浅色的皮肤越有利于有限的阳光透进皮肤,被人体吸收。而也深色的皮肤则越有利于抵御强烈阳光中过多的紫外线。 据考证南亚北部的主流人种和欧洲人近似,也被一部分人类学家称为雅利安人,只不过他们的肤色也被那里强烈的阳光嗮黑了一些。既然南亚都有雅利安人,中亚西亚更不用说。他们的体型特征大部分近似于高加索人,肤色浅而身材较高,脸型方、颜面平、鼻梁高。但头发和瞳孔的颜色则和东亚人一样,黑而直。撒南非洲人的头发则是黑而弯曲。欧洲人的头发则几乎一定不黑,呈现不同程度的棕色,直到最浅的金色。瞳孔颜色多样,但总不是亚洲人的棕色。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是起源于西亚。他们的人种特征其实相近。中亚的突厥人种似乎还混有一部分东亚人的血统,脸型比阿拉伯人更像东亚人,更圆润一些。 现在来讲智力。一种很流行的说法是这样的。人的智力是在人与大自然的合作与斗争(更准确的说法是适应)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用大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说法,就是在“挑战与应战”中发展起来的。人类最早的祖居地东非那个时代是热带森林草原气候,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的主要生活方式就是采集/狩猎。没有人工栽种植物和驯养动物。这种生活方式的最基本条件就是必须有足够的可以采集和狩猎的动植物,人类的数量不可超载。这种类似于伊甸园的情形,一直到人类进入近代(西元1500年前后),都在撒南非洲的大部分地区、东南亚部分地区直到大洋洲的诸多岛屿和南北美洲的大片地区保留。那里的人类也就一直没有走出一采集/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本人独创,把这种人类称之为伊甸园人类。 而欧亚大陆的其它所有地区,都离开了伊甸园,脱离了这种人口少,而天然食物足够的环境,进入了必须付出更多努力才能生存的地域和时代。他们一路走去,不断地遇到新的环境,不断地需要付出新的努力,去适应新环境而求得生存和发展。简单地说,这些地区处于温带甚至寒带。必须有御寒的衣物、房屋、火堆和事先储藏起来的足够食物,人类才能越冬。人口多了,必须人工养殖动物植物,才能拥有足够的食物。还需要与大型动物搏斗,必须有更好的武器(弓箭刀斧等)。简单地说,生存的条件比起伊甸园里可是复杂得太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类逐步组织起更复杂的社会,发展出了遍布绝大部分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这里的人类驯服了多种植物和动物,发明了车轮、畜力车、畜力犁头、人工灌溉等一系列物质文明,也发展出了文字、数字系统、宗教和国家组织等一系列精神文明。在这进入文明的数千年间,人类的智力和这些文明一起,有了巨大的共同发展。 至少有一派学者认为,这就是一直遗留到今天的伊甸园人类和非伊甸园人类智力出现重大差异的根本原因。法国著名的启蒙哲学家孟德斯鸠在他的巨著《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就相当详细地表述过这类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而这些拥有文明的人类中,的确又是处于欧洲和东亚的两支的智力发展得更好。这两件事,还是可以用类似的逻辑做类似的解释。 东亚华夏人拥有一块最适合农耕的,温润的土地。但是仅靠狩猎-采集,完全不足以养活日益繁衍起来的人口。人们必须开发出更先进的技术,才能生存发展。于是就有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发明房屋)、神农氏(发明农耕)、皇帝传下内经,嫘祖发明蚕桑等人的发明创造,让中原的华夏人站上了东亚早期文明发展的制高点,形成一个招引四方来投奔的文明漩涡中心。(赵汀阳先生在《中国作为一个政治神学概念》一文中提出的这个新概念非常有意思,以后还要努力学习并发挥。) 赵汀阳先生还指出,这个制高点的最明确特征是发达的汉字系统。大家要知道。流传到今天的全人类的所有文字系统只有两个源头。一个是从西亚发源的拼音文字系统。另一个就是中国独有的象形文字系统。当然古代还有好些个独立发源的文字系统,(比如两河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不过都是早早地失传了。 不过,日本文明并没有被卷进这个漩涡,倒是从这个漩涡中得到了许多营养。但是那个子文明真的在好些方面有青出于蓝的态势。和华夏文明不一样,他们也并没有不断引进外族的血液,一直是在相当孤立地发展。直到今天他们也在坚持这种纯血统的做法,不接受较大数量的移民。他们的发展成就那么高,有些不合常理之处。 而东南亚的伊甸园式气候让伊甸园人继续在其中悠游暇裕,就没有足够的压力去发展文明。(东南亚其实也有一些比较高度的比如吴哥那样的文明,可惜和玛雅文明类似,都中道而绝,没有传承下来。) 欧洲的文明则从古代西亚的众多前世文明中继承了太多的遗产。其中最具特质的城市工商业文明是希腊人首创。犹太教基督教是西亚人所创。罗马文明直接接续希腊文明。以后的中世纪尤其是前期的5-10世纪,其实欧洲一度沦落到远不如中国甚至远不如阿拉伯世界的地步。在这个时代,欧洲人的平均智商真的完全可能不及阿拉伯人。不过近现代西方文明的成就实在太过耀眼,也无需我去论证了。欧洲大陆拜大西洋墨西哥湾暖流之赐,非常温润,则是这个文明的天大福分。 在这两个地区以外的南中西亚北非文明(简称为中部文明),至少是近代以来,似乎不及东亚和欧洲繁盛。原因不好解释。恐怕还是与气候条件差一些有关。但最后一个最基本的结果就是:人类诸文明的智力水平,呈三个阶梯。欧洲和东北亚第一阶。撒南非洲第三阶。其余的地区都属第二阶。 美洲古代文明半途而废,据Jared·戴德蒙1997年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一书中说,与那里缺乏可供驯养的动植物资源深切相关。这里略去。现代的美洲文明由欧洲移去,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一部分或分支。 环境如何影响基因?具体一点,环境是通过一些什么途径去影响基因的呢?最直接的有四个方面。 第一、通过食物营养。食物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越是人类文明的早期,这个条件越重要。恩格尔指数讲的就是这个。文明的改善也是首先从这里开始。简单地说,越丰富、均衡(包括荤素两类)的食物对人类的成长(包括智力的成长)就越有利。如果我们把一个种族自古以来所获取的食物营养用积分的方式累计起来,得到的那个数额,和这个种族的IQ一定有极好的相关性。 第二、通过医疗保健。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的一定的医疗传统。这方面的传统,当然是这个文明成就的一个客观标志。缺乏医疗条件,各种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大量传播,是落后民族不得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医疗条件的改善,自然大有利于该种族的基因进步。 第三、通过教育。以普及为目标的大众教育当然晚近的事情了。但是在近代以前,也有好些先进的文明,有文字、有典籍、有大量的知识分子在不遗余力地传承自己的自古以来的所有文化。不过实在是太多的文明或前文明,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无数的古代文明,没有留下可解读的文献,变成不解之谜。从古至今,有许多文献传承下来的文明,可是屈指可数。他们自然都是一些高素质的种族/民族/文明。有没有这样一个精英群体,是一个文明是不是高度发展繁荣的核心标志。 第四、通过婚姻制度。先进的民族,早早就懂得不能近亲通婚的道理,建立了很多婚姻和性交的禁忌。落后的文明则没有这些禁忌。再加上部落规模很小,极少与外部有交往,太小范围的血液陈陈相因,千百年下来,这些原始部落人的IQ能高吗? 现在还处于落后状态的民族,当然应当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就可以迅速地改善自己的IQ状况。很多要素,比如教育的内容,自己独创可是来不及,那就大量地引进吧。包括最后一项,先进民族的血液,也是应当大力引进的。(鼓励有指向的异族通婚。这是一个既立竿见影,又一劳永逸地改善基因池容物的大措施。) 关于IQ或者说IQ的基因层面近代以来的生物学,有两个最大的里程碑。第一个是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第二个是孟德尔提出基因学说。现在这两个主流学说合为一体,称作新达尔文主义。放弃了老达尔文主义用进废退、物竞天择的说法,而改成基因变异偶然发生,但自然选择依旧必然的新机制。因为人们发现,基因封闭非常严密。外界的任何后天发生的变化,都不能导致基因定向演变。 基因科学现在的发展已经蔚为大观。人类已经发现了很多的遗传因子,但管智慧的基因还是没有发现,这个题目对今天的基因研究还是太难。但人们根据对一些比较简单的基因的研究,对智慧基因的情形,也已经做出很多的理论预测。 首先是人类智商呈正态分布,画为图形就是著名的钟形曲线。然后就是发现人类各个族群/种族的智商平均值有相当大(到两个标准差)的差异。像格林威治的经度定为0度一样,西方的心理学家把英国人的平均智商也定为100分。经过大量的手工业方式的长时间的测量之后,多数心理学家承认,东亚的中日韩三个民族的平均智商约为105分。欧洲民族为100分上下。(下的略多,因此高加索人在的总平均智商只有97分左右。)撒南非洲尼格罗人的平均智商比欧洲人要差两个标准差,就是两个个15%相乘(1-0.852=27.75)将近30%。而上面说到的三个地区以外的地区的所有人口的平均智商,都在85分上下。(还有少量例外。这里略去。) 笔者觉得,对尼格罗人智商的估算可能有误。本人在法国这个多种族混居地区长期生活的观察,欧裔和非裔之间的智力差距肯定是有,还不小,但应当不到两个标准差的地步。当然这里是法国,在非洲情况会差一些。 可惜现在这项科学还没有取得举世公认的主流地位。比如联合国教科文机构并不组织国际性的国家智商测试。那个有类似意义的15岁少年学力测设也极为令人遗憾地避开了所有撒南非洲国家和一些其它落后地区(比如南亚)的测试,让心理学界用手工作坊方式取得的大量智商数据得不到一个全面而又权威的认证。 这个智商还有许多种细分。比如液态智力fluid intelligence和晶化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基因智商和表型智商、分析智商和实践智商,还有情商等。 液态智力就是还没有包含知识的纯粹的认知能力。晶化智力则是已经包含了知识在内的可以用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因智商指的是指特定的基因理论上具有的液态智力。而表型智商则是人们通过各种测试得到的分数,它总是包含杂音和误差,它需要表达的本质是基因智商。分析智商是指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智商就是指做实事的能力。不是常有一种人考试分数高而办事能力低吗?那就是实践智商差。情商大家都知道,毋庸多言。 前面已经说到,人类智力发展的最大动力是外部生存环境的复杂化。在一直简单的环境中,即使是有优良变异出现,也不会产生什么作用。比如某人的数理智商突然变异得极高。但是那里并无需要进行复杂计算的东西。这个智商也就无法被观察到,也就无法被付诸实际运用,不会增加种群的竞争力,也就不可能流传下来,传播开去。而在复杂的农耕文明中,在更复杂的城市工商业文明中,这种数理智商的优化就会有极大的价值。这样的天才会大有用武之地,拥有这种天才的种群可以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因此,这种优良的基因变异,就会保留下来,传播开去。而且这个种群必须有足够甚至尽可能大的规模。比如某个天才发明了一种连发的弓弩。如果在一个小的部落里,这种新式武器的威力也不可能有大规模的体现,而是更可能早晚被旁邻的更大的部落偷学去,然后用来攻杀自己。在一个大的种群里,靠这种军事技术,就可以组成一支足够横扫天下的军队,从而真的荡平天下。经过许多世代的积累。这些文明的种族,比那些始终在文明之前或边缘徘徊的种族,比那些仅是在近代被先进民族被动带进文明的本来一直原始的种族,就会获得巨大的智力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