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别不信哦,俺家有演员,如果群众演员也算数的话。咱对群众演员的理解是:从群众中走出去,上台为群众表演的“演员”就称之为群众演员。 过年过节的时候,俺们纳城的华人组织会发动群众整些自娱自乐的文艺晚会,像华人协会和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 Nashville)中国学生会的春节晚会和中秋晚会在最近几年已经渐渐地形成了些气候,群众踊跃报名上台的人数见涨,节目要审核过关了才能上,观众爆满的人气也是越来越高。。。不提前买票,到时候连黄牛票都没有。 就这些个晚会,还真造就了一大批群众演员,也让咱这群众之家和“演员”沾上了边。最先入行的是俺家的小子,记得是三年前,为给猪年春节晚会凑个兴,一个有才的朋友策划了一个三句半的节目,演员嘛,就从经常一起混的朋友圈中的孩子里挑,说俺家的小子是出演那半句的最佳人选,就因为so cute。当时可是把俺给难住了,小子才四岁多,不会说中文,身高还真差不多是前三个整句的演员的一半,上台能行吗?当时想,不就是娱乐嘛,who 怕who。可真没想到,小子在台上泰然自若,那三句半的节目成了当年春节晚会的亮点,轰动的效果从2007年第70期的《田纳西时报》上的报道可见一斑:“…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三句半 --- 猪年拜年。其中说最后半句的小朋友,只有四岁,他每说最后两个字是,就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三句半更是妙趣横生,一边用顺口溜说唱祝福话语,一边又制造了诙谐幽默的气氛,让观众们回味无穷”。呵呵,啥是一夜成名?俺有幸体会了一把。随后的一段日子里,走到哪儿,俺成了“那半句”的影子,有不熟悉的人就会问或是隐约传来的窃窃私语,那不是“那半句”吗?哦,你是“半句他妈”啊。咋就听着不那么顺耳呢? 以前不写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点滴就在生活的锅碗瓢盆交错声中流失了,现在就特后悔当年没有给三句半的节目录像。今年的中秋节晚会,俺家又贡献群众演员啦,再忙,再懒,也该码些字记录下来,也顺带把三年前欠的功课给补上。为收集三年前那节目的原始材料,找嘛嘛没有,费劲啊,一圈电话打下来,总算给找到了那篇原稿,赶紧给“种”在咱的园子里吧,让它落地生根。
三句半的演员们。小子当年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瞧他小样,在台上忙着乐呵呢,只可怜他娘我匍匐在台下打手势提醒他的半句,双臂摆动---别跑;双手合十---拜年;…扩胸运动 --- 锻炼;手捻钞票状 --- 挣钱;潇洒地往后一挥手 --- LET’S GO!
说完了过去,那就说说今年的中秋晚会吧。那位有才的朋友的儿子(呵呵,有其母必有其子)在今年暑假时参加了一个为期四周的乐队夏令营,收获颇丰,大开眼界,回来后就跃跃欲试地想自己组织个小合奏队,算是学以致用,邀请俺家的丫丫在合奏里弹钢琴,孩子们那是一阵忙乎啊,选曲子,练习,自导,自排,自演。。。那积极性是前所未有的,能自个儿作主的感觉能不爽吗?这不,学生会主办的中秋晚会正好是小试身手的好机会,伊妹儿发过去问:你们还需要节目吗?回答:送上来看看。审阅后,行。表演的好坏对俺来说其实不重要,最感欣慰的是,丫丫学习钢琴算是达到了俺的期望值,就是能享受并参与到这种自娱自乐的活动中去。下面是孩子们中秋晚会上表演的录像 --- 一首罗曼曲,表演赢得了掌声、笑声、还有。。。。哭声(小baby 的哈)。
在晚会开场前是没有俺家小子什么事的。谁知道,在大家享用晚会前的中秋团圆饭时,一个准备在晚会上表演的洋魔术师到处遛达秀他的小把戏,只见那一美刀和一百美刀的钞票在他手里来回翻变,火忽的从掌中燃起…还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俺家小子忽悠成了他当晚上场表演时的小助手,说是到时候从观众席上喊小子的名字让他上台。至此以后,小子的“魂”就被魔术师给勾走了,先是不停地问:什么时候开场?开场后,根本无心观看其他节目,坐卧不安啊,又不停的问:魔术师什么时候上场?瞧瞧,这魔术师不是给我帮倒忙么。终于,魔术师上台了,一听到魔术师的呼唤:Baylor, come out,小子一下子就窜了出去。小子在台上的任务就是把一根对折后的绳子从中间剪断,可每次一经魔术师的魔手一抖落,剪断的绳子又参差不齐了,可把俺家的小子给纳闷坏了。
再贴几个晚会的录像,俺徒手举着照相机录的,耐力在三个节目后消耗殆尽。 请欣赏:在美国播种的中国小花骨朵的舞蹈(借用晚会主持人的话)
请欣赏:格桑拉舞蹈(表演者:纳城舞蹈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