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万维上好些篇有关看房、买房、卖房的博文,勾起了咱对两年前卖掉的老房子的想念。那是我们的第一个房子,住了整整七年,它装满了我们那几年许许多多生活的记忆。 我们当初买那个房子的时候说是稀里糊涂,那都是夸咱了。现在回想当时买房子的过程,觉得自己真是有点天真加可爱呢。那时候,我们都刚刚开始工作,算是稳定下来了,但买房还没有真正放到议事日程上,因钱袋子是干瘪的! 那房子是怎么买来的呢?话还得从头说起:我刚上班没多久,信箱里冒出来一封名字陌生的E妹儿,是来自公司内部,名字像是同胞,打开看后,我可乐了半天,居然是来问我是不是中国人,想认识一下。好事啊,我也正为落入这洋鬼子的层层包围而郁闷呢,一拍即合,随即约好中午楼下餐厅见面,就这样和芳认识了。此后,我们经常隔三差五的一起午餐,闲聊。可认识芳才两个多月的工夫,有一天,她说他们决定趁着网络的热潮要到加州硅谷“淘金”去了。芳问我想不想买房子,我说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呢。经不起她的一番热情的劝说,我们就去看了她的房子,房子很大,四个卧房,高顶的厅,还有一个很宽敞的活动室,对从来没有住过超过两居室大小房子的我们来说,这房子可就是天上了,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一见钟情哦。 可我们对房子的买卖是两眼一摸黑,都不知道从何下手,心里也没底,芳她们毕竟有些经验,说是我们可以直接交易,不用代理,还可以省一笔代理费用呢。房价是芳请了房产经纪给估的,然后减去我们应省的3%代理费。在别的朋友的帮助下,我们也看了一些周围的房子做比较,觉得应该还一些价,可大家是熟人,也不好在房价上做什么文章,最后是芳他们留下一些东西(冰箱、割草机等)作为“妥协”。十年前,房子的信息、统计数据等只是专业的房产经纪才能接触到,房地产的网络信息远不像现在这样方便和发达,什么房子的数据、交易历史全摆在那儿供你参考。 因为没有房产代理领路,房子的交易过程只能是摸着石子过河,在摸索和学习的过程中前进。经过一番学习,对贷款的俗语、方式算是整明白了个大概,想起那时候30年期的贷款利息是8.5%左右,用现在的贷款利息和那会儿比,现在真是幸福辟了!虽然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房子也顺利的买下来了,这一趟路走的不轻松,但为日后买第二个房子时帮助可是大大的。 住进去后,才发现房子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经过咱家免费的木匠工又兼维修工的一番修理和拆换,楼下一层已是全新的木地板,楼上也换上了我们中意的质地和颜色的地毯,墙也被粉刷一新盖上了一层自然、温和的土色,往客厅里一站,踮着脚尖绕一周,怎么看是怎么舒服的一个家。七个年头,每个房间,每一片地上的木板都记录着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透着我们的气息,经常想起两个孩子在客厅和厨房的地板上爬呀、滚呀、闹呀的,说要卖,打心里真是舍不得呢! 动了卖房的心思,首先是儿子迫在眉睫的上学问题,小区原来归属的小学是很好的学校,在本市是数一数二的,可鉴于这地区房地产的大量开发,人口大量的涌入,造成那所小学人满为患,在我们买房后的第二或第三年,所在的小区在重新划分学区的时候,很不幸地被从好学区划了出去,所幸女儿在申诉之后,得以在那所小学继续到小学毕业;二是离女儿上的重点中学路程较远,且学校没有校车接送,咱们自己得当车夫,来来回回的穿梭,就两个字:远,累;三是房地产市场仍是火热(刚开始有点降温的苗头,那时候绝没有预料到后来的惨重大滑坡哈),房子也增值了一些,但有限,所以想趁此机会把钱倒腾出来,再加上手里的闲钱,换一个更好的地区和质量好、维修少的房子。 按美国人平均搬家换房子的频率 --- 每七年挪一次,咱这潮流算是赶上了。呵呵,房子也有“七年之痒”之说? 图1、房子的正脸 图2、高顶的客厅。木地板全是LG一块一块地拼、一锤一锤地敲定的。 图3、我最喜欢的图片,里面包含了许多LG的心思和汗水。先抬头,看见那房顶的白框框了吗?又叫Crown哈,那可花了LG几天几夜才琢磨出来咋拼那拐角的,看着养眼,做起来不容易;再看那墙上贴的瓷砖,花纹挺合咱的心意;还有那地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