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身回国,潇洒地当了半个月的甩手掌柜,为的是大学毕业二十年的同学聚会,可同学聚会也只是三、两天的时间, 剩下的时日全都分配给了俺的第三个家 --- 安徽芜湖的婆婆家。从时间分配上来说,同学聚会倒显得只是个副产品了。可要描述对这“副产品”的感受感想,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完的,那毕竟包含二十年来蓄积的叙不完的浓浓的同学情和心里揣满了的无尽的思绪,想不好怎么写,那就先暂且搁一边,偷一下懒吧!
这次没有回到我的第二个家 --- 生养我的父母家,连回国的事都没有让娘家人知道,觉得自己够狠心,可哪有更好的办法呢?无奈啊,娘家和婆家远隔千里,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一个几乎等边三角形:北京—安徽—贵州的三地穿越,谈何容易?只能怨当初找对象时考虑不周嘛,现在特羡慕有些朋友的先见之明,找的婆家和娘家都在同一城市,甚至在同一幢楼的,呵呵。
不过,想到半年前刚回了娘家而没有回婆家,这次没有回娘家的内疚感得到不少的缓解。
在以前的博文《我的公公》中提到过,我在芜湖公婆家生活过一段时间,得到了他们无尽的关爱和照顾,我心存深深的感激,对他们的感情如同自己的亲生父母。去年公公去世的时候,先生一人回的家,我留守在美国照顾自己的小家。公公走后,婆婆她老人家幸有贴心小棉袄细心的照料,听家里人说,她老人家身体、精神状态都很好,但我心里一直都挂念着她,想去看看她老人家,趁她身体还好时能有机会去陪她几天,给她带来一些快乐,就像歌曲《常回家看看》中唱到的那样。。。
颠簸一夜从北京到芜湖的火车,见到婆婆,拉着她的手,上下仔细打量一番,她老人家还是一如既往的精神抖擞的样子。我可没有夸张,婆婆近九十高龄,腿脚利索,走路不用拐杖,眼力在麻将桌上不输给年轻人,只是耳朵听力差些,跟她说话得大点声。
在家里住了几天,婆婆的精力真是令我自叹弗如。有一天下午,我和先生的姐姐带着婆婆去逛芜湖市中心的步行街、鸠兹广场和镜湖公园,看看风景、拍拍照片,顺便逛商场给她老人家添置一些衣服鞋帽等用品,一连近四个小时的闲逛,婆婆她老人家仍然“行如风”,剩下我们两个陪逛的就算腿脚不听使唤了,在她老人家面前,哪有敢哼一声的份哈?
婆婆每天的大活动量来源于准备家里几个人的一日三餐。早晨起早挎着菜篮子到菜市买菜,有时侯一趟没有完成任务,还得跑第二趟、第三趟,不让她去还不行,姑姐说:这是妈妈乐此不疲的早锻炼,一辈子劳累惯了,让她歇着反而不自在!早餐后,开始忙着规格不低于六菜一汤的中午饭菜,我们只能是打下手帮着洗菜、择菜,婆婆仍是掌勺之人,厨艺不减当年。我和姑姐不只一次感叹:我们能活到妈妈的这个年纪吗?到时候能有妈妈这么好的精神和身体吗?没有老年人常见的任何慢性病,过着实实在在、快快乐乐、高质量的每一天。有着健康身体的高质量的晚年生活,那是多少人的梦想啊。
愿婆婆她老人家永远健康长寿。
组图1、芜湖的镜湖公园,紧邻热闹繁华的步行街商业中心,闹中取静。
图2、鸠兹广场,芜湖难得的蓝天白云。。。
图3、步行街上有鲜花铺成的花钟,秒针匀速地滴哒、滴哒地绕着圈。时针指向4点整。
组图4、芜湖新近开发的高级住宅小区,沿长江而建,毗邻滨江公园,环境优美,购物、医院等养老的必备条件一应俱全。先生的二哥已经购置了一套,等从北京退休后,叶落归根,到此养老。越洋电话向老公汇报,经我一忽悠,老公说:那赶紧看看楼上的那套还空着的吗?
图5、从楼上的阳台俯瞰浩荡绵延不断的长江,楼下就是滨江公园沿长江而建的宽阔的散步人行道。。。想象等老了的时候,靠在阳台的躺椅上,看黄黄的长江水,那该是很惬意的。。。
图6、婆婆的手艺,虽说都是家常菜,可在我们这儿还真吃不到,得天独厚的丰富的长江水产资源,哪是我们这里所能企及的呢?瞧那鱼、那虾,熟了睡在盘子里一个样,可早上婆婆拎回家时都是活蹦乱跳的哦;中间那一大碗经常让我做梦都淌口水的老母鸡汤,地道的农村放养的母鸡褒出来的汤味道之鲜美,哪是圈养在鸡笼里速成的胖母鸡可以比拟的呢?
图7、一桌不够,再上一桌,嫂子的手艺。
相关文章:我的公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