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名字惹出的烦心事 |
| 接着《悠小子的烦恼》篇的最后留下了的话尾巴,那就把俺从小到大耿耿于怀的名字的烦心事给抖落抖落吧。
小时候,也就五岁,下放农村的父母可能觉得与其让俺在家里瞎晃荡,还不如送到学校去受管教,虽说小了点(父母后来也承认了的)。进了校门,开始学写字,首先就得先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不是,可俺的名,最多的字数---三个字(那时候不知道还有四个字的名哈),那笔画不仅多还复杂,没少让俺吃苦头,现在已经记不清多久了才把自己的名字给写利索,只记得那会儿甭提有多羡慕那些名字只有两个字和笔画少的同学了,那时候的俺可没有什么花花肠子要动改名的念头哈。直到现在,苦练名字烙下的心里阴影还没有消除掉呢!
后来进城上中学了,名字又有麻烦了。那是入学后的第一次体育课,老师一上来就要求男女同学分开上课,男生到操场东头集合,女生在操场西端站好,然后老师掏出花名册开始点名,先点女生,等老师喊完了他认为的所有的女生名字后,转到男生的队伍开始逐个喊名,俺站在女生队列里正纳闷刚才怎么没有俺的名字呢?这时候,在点男生名的老师倒是喊了俺的大名,引来的是哄堂大笑。那时候自己恨不得找地缝的窘样,现在还记忆犹新呢。其实俺的名不就是中性些罢了,尽管和那些个女孩子专用的啥花、云、香、芳、红、莲等名扯不上边,也不能就给划分到了男生的那一拨啊,委屈。笑话闹过之后,也好,同学们一下子就把那名和那人给联系在一起了。渐渐地,俺那没有女孩子味道的名字在老师不断的表扬声中越来越让大家觉得顺耳,让人羡慕了。
再后来,上大学的时候,俺的名字又闹笑话啦,这回是自己给闹的。在俺们的南方老家,大伙说话舌头不都是直的么,对俺的名字的发音没有造成啥误会啊。可到了普通话的根据地,一贯直着说话的舌头遇到了挑战,要学习新本领---打卷说话,本领一时半会还没有掌握,就赶上高年级的同学和新生座谈,大家自我介绍的时候,俺的舌头直着就把大名给吐了出去,只见好些人忍住笑地在偷乐,俺意识到头尾该卷的地方没有卷起来哈。。。后来,俺的舌头会打卷了,但直着吐出去的名字在同学中可是广为流传了一阵。也不知道从啥时候起,有好事者觉得卷着舌头喊俺的大名实在是个费力之事,就给俺送了一个雅号,别说,这雅号渐渐地代替了俺的大名,而且是越来越响亮,传遍校园,还一路跟随着俺到了美国。大名也就只是在填表的时候才用了。
飘洋过海到了美国后,名字的心结倒是得到了彻底的释然。名字不用写方块字,改拼音了,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俺名字的一切问题的问题已不复存在。首先,笔画复不复杂哪还是问题哈,就那小10个字母,简单多了;其次,咱名字的拼音无论如何也不会招来性别误会了,不至于会让美国人瞪着大眼睛一脸迷惑地冲着姓“何”的女士喊“Mrs. He”,呵呵。最后,发音问题也解决了,俺名字的拼音是符合英文字母常规的组合,美国人基本上照着字面就能读出来,同事喊咱时是溜溜的,不像什么Yun、Qi、Qing、Jun等等让他们头大、咬舌头。看来俺爹俺娘真是有先见之明,给俺的名字取对了。
以前心里也曾埋怨过父母为什么给俺取了个那么与众不同的名,在国内时也动过改名的心思,可苦于不知如何走那些复杂的过场也就只好作罢。现在回过头想,没改就对了,毕竟俺的名字里蕴藏了父母对俺的期望和祝福,其实俺的名字只有最后一个字是有选择余地的。姓随父亲,没得可挑;中间的那个字是父亲的家族谱里排下来的辈份,不能乱的;最后那个字是母亲给选的,有跑得快、前程似锦的意思。
读完了这篇小文,是不是有人就会好奇:转悠的大名到底是什么呀?对不起,只好委屈你了,俺的胆子还没有肥到公开真名真姓的程度哈,嘿嘿。
其实,还是马甲来得爽,想取啥都是自个儿做主,想改也是由着自个儿的性子来,整一箩筐的名号当马甲贩子也没人管,呵呵。
2009年10月13日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