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言论不分,是国内无法进行正常学术批评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个人,与其言行是联系紧密的,但,绝不是不可分的。 今天同意,明天反对;在野的时候,反对;上台了之后,坚持;无知的时候喜欢,清醒了之后厌恶;或者反过来,都极为平常。 人是最善变的;只有变,才能与时俱进。 因此,讨论时,应该针对言论或行为,而不是针对人,绝不能把人和言行混为一谈。 然而,自古以来的思维方式,和长久以来的教条化教育,固化了很多人的思维——不是去评价言论和行为,而是去判定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有一次,在食堂吃饭。一个女生看着头顶的电视,问他男友:你说这个人是好人? 还是坏人? 这种对话,把我吓了一跳。 要知道,好人也会做坏事, “坏人”也会做好事。实际上,最大的悲剧,反倒不是“坏人”、“恶人“做得,而是被视为救世主的皇帝作的。 这种思维,带来一个极大恶果:在中国,看不到批评和质疑的声音;场面上,都是客气、奉承和赞美的话。因为,人们总是认为批判是对人的,是说“你不行”;而不是对言论的,真实的意思是:您这句话有问题、这一段不合适、这篇文章的观点值得商榷,而不是否定你,更不是否定你的全部。 话已至此,就说说我和国内某著名学者的一段故事—— 他长我十岁,我把他当作老师一辈看; 2012年,他出版了一本书《公天下》; 出版之前,他给我发了大纲和部分章节;我和他就很多问题交换了意见,起初,气氛还是十分友好的。 后来,我指出其引用《尚书》里的文献,来论述夏商政治体制是不可信的。因为《尚书》里的文献,被学者们证实是远后于夏商的人伪造的。我指出这一点,完全出于好意和学术考量。 然而,也不知道触发了这位先生哪一根神经,他在对话中,直接把我定性为:无知又狂妄。 于是,一拍两散。 我也没闲着,事后,又写了一篇长文《关于“公天下”的另一种声音》,对该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发在北京大学主办的新媒体“爱思想”网站上。 十年过去了,我依然坚信我的观点是对的,我的做法也是对的。 但,这种批评,在国内是很少见的。 原因也许还有其他方面的,但,人和言论不分,误把对言论的怀疑和否定,当作对其人的否定,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
附录: 关于公天下的另一种声音——关于《公天下》的另一种声音_爱思想 2025年1月24日星期五; 石家庄,天山熙湖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