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瑞典茉莉的博客  
流亡的地平线向内心和远处延伸  
我的名片
瑞典茉莉
注册日期: 2011-02-03
访问总量: 1,573,040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2024年2月雅典之行
· 毕业证书存档
· 给徐唯辛的乌克兰战争绘画配诗(
· 给徐唯辛的乌克兰战争绘画配诗(
· 茉莉:失败的巴勒斯坦之行(2002
· 瑞典茉莉第五次自选题画诗10首(
· 给徐唯辛的乌克兰战争绘画配诗(
友好链接
· 一草:逸草
分类目录
【诗配画为唯辛乌克兰绘画而作】
· 给徐唯辛的乌克兰战争绘画配诗(
· 给徐唯辛的乌克兰战争绘画配诗(
· 瑞典茉莉第五次自选题画诗10首(
· 给徐唯辛的乌克兰战争绘画配诗(
· 瑞典茉莉第四次自选题画诗10首
· 给徐唯辛的乌克兰战争绘画配诗(
· 茉莉题画诗又10首(唯辛绘画《乌
· 给徐唯辛的乌克兰战争绘画配诗(
· 给徐唯辛的乌克兰战争绘画配诗(
【台湾上报发表文章】
· 拜登正在扭轉助長「中國模式」的
· 中共新文革其實更像「一九八四」
· 中共用灾难给自己加分的四种手段
· 認識新疆「種族滅絕」中國人要過
· 孤寂 煉就了中國流亡作家茉莉的
【何清涟程晓农夫妇造谣贪腐案】
· 评何清涟“美式文革”论之荒谬
· 彻查程晓农贪腐案的意义(全文)
· 彻查程晓农贪腐案的意义(下)
· 于大海再次致信美国国务院OIG,
· 彻查程晓农贪腐案的意义(上)
· 于大海:关于美国民主基金会对公
· 于大海:我所认识的NED
· 翻出程晓农贪腐案的更多证据。
· 何清涟为什么仇恨民主党和奥巴马
· 何清涟怎样妖魔化默克尔?——其
【川普批判】
· 滕彪:走入歧途的中国自由主义
· 这些名人闹出了多少常识性笑话?
· 茉莉点评:法广《美国专栏》16篇
· 常与特朗普开怼的“欧盟总统”—
· “灰衣主教”班农,小船欧洲搁浅
· 请问,川普为共和党助选的旅行是
· 匹兹堡保重!川粉炸弹与屠杀 —
· 共和党从此成为特朗普部落党 —
· 至暗时刻,美国发生一个小小转机
· 欧洲人的智慧与彩色小卡片,令特
【个人照片存档】
· 2024年2月雅典之行
· 毕业证书存档
· 罗马度假日志(2023年4月下旬)
· 旧事存档:柴玲当年“期待流血”
· 2000年在日内瓦联合国人权会议上
· 与家乡老友旅游北欧四国(照片存
· 1989,那个春天的照片
· 存档:新年整理旧照
· 存档:2019年1月搬家
· 存档:用瑞典文教中文的旧教案
【李旺阳铜像捐款案】
· 关于唐柏桥骗捐的推特短评(2)
· 请伸出援手为已故的李旺阳主持公
· 茉莉追问唐柏桥为李旺阳铜像募捐
【评论美国之音断播门事件】
· 明镜对美国之音断播门公正吗?—
· 2007年,瑞典茉莉就记者北明做假
· 从明镜访谈看龚小夏忽悠公众——
· 我支持澳洲孙立勇的建议!请不要
· 美国之音处分未下,龚小夏募捐圈
· 美国之音能变成公园里的肥皂箱吗
· 知名主持人为何卷入龚式乱拳?(
· 龚小夏的猎巫运动
· 张裕致杨建利:对龚小夏停职审查
· 茉莉问:杯葛VOA,依据在哪里?
【欧洲难民故事】
· 德国女船长与地中海“人类废品”
· 背叛欧盟精神:匈牙利如何走上反
· 犹记惨痛流亡史,西班牙接收“水
· 美洲移民大篷车,合法还是“入侵
· 也门:一个记者之死与一场被遗忘
· 瑞典大选:难民政治冲击民族国家
· 跟踪人蛇“将军”去非洲——“欧
· 被围攻的罗琳及其同道的哲学——
· 奥斯曼帝国余晖,庇护三百万邻人
· 加缪与法国殖民地的“哈金斯”
【吴弘达性侵案】
· 美国之音:雅虎给中国政治受害者
· 廖天琪:吴弘达——一个共产文化
· 廖天琪:声援王菁,谴责无德无行
· 王菁:所有揭穿吴弘达的证据都会
· 王菁等六四受害者妻女控告吴弘达
【诺贝尔文学奖】
· 诺奖得主的道义偏执——品特和他
· 高行健离诺贝尔理想标准差多远?
· 津巴布韦,莱辛曾为你心碎
· 凯尔泰斯获奖的意义
· 刘晓波先生千古!
· 穆斯林女性获和平奖的意义
· 谈莫言的“获利恐惧”心理
· 颁奖中俄作家,为何南辕北辙?
· “鼹鼠”斯维拉娜与理想倾向——
· 女院士萨拉和她的前任(图文)
【遥望西藏】
· 达赖喇嘛“舌头门”:强势文化对
· “我们和平的维吾尔人为什么要起
· 汉藏“谈判游戏”还要玩多久?
· 格桑花时节,坦克来灌顶——从诗
· 那年咱们与西藏流亡议会议长游曼
· “请西藏佛母向我的智慧鞠躬!”
· 日内瓦,我们不伤心!──联合国
· 幸福的不丹和痛苦的西藏
· 蔡咏梅:为受压迫民族仗义执言—
· 香港书展专题讲座:支持西藏在台
【北欧经验】
· 玛格丽达与“悼词美德”
· 北欧经典诗歌与新纳粹宣传——谈
· 旧文:瑞典国王不幸的“文莱门”
· 怨怼四年,特朗普给瑞典敲警钟
· 怨怼四年,特朗普给瑞典敲警钟
· 扫帚与玫瑰之外:瑞典疫情中的移
· 曹思源瑞典演讲的一段插曲
· 不可召妓可卖淫--瑞典法律趣谈
· 文学与瑞典模式
· 茉莉谈瑞典电视台的“辱华”小品
【品书识人】
· 为一个童话世界招魂--读张郎郎
· 曹旭云:布衣包青天——都昌有个
· 美国之音越洋电话:“莫莉花”—
· 茉莉题画诗20首(唯辛绘画《乌克
· 针对盛雪的,“诽谤”还是揭露真
· 沈栋:从与狼共舞的海归到红朝揭
· 从与狼共舞的海归到红朝揭秘人—
· 孤寂 煉就了中國流亡作家茉莉的
· 哲学重磅,美国人的治愈系?——
· 刘水:国保传唤记
【时事评论】
· 茉莉:失败的巴勒斯坦之行(2002
· 桑博zambos:“辱教”事件与言论
· 就滕彪被诬事件,茉莉给赵思乐的
· 中共用灾难给自己加分的四种手段
· 法广:茉莉谈中国的新型冠病毒疫
· 美国中期选举共和党人反水事例(
· 查建国:愚蠢的崇高———《国家
· 茉莉:從日治台灣歷史看新疆暴亂
· 关注贸易战的讨论(1)
· 李柏光穿越中国版图的意义
【散文小品】
· 我和「人间鲁迅」
· 求偶猎艳去酒吧---北欧文化一
· 从阿里山的云雾到抗议前沿
· 打起火把照亮人生——刘燕子印象
· 囚徒们的新年──八九“6.4”系
· 傅正明:奥兹的墙纸能拯救中东?
· “吊半边猪”的岁月——乡下文革
· 绿色岛国的统独启示――爱尔兰古
· 伯格曼母亲的秘密日记
· 荷兰红灯区漫游闲话
存档目录
05/01/2024 - 05/31/2024
04/01/2024 - 04/30/2024
03/01/2024 - 03/31/2024
12/01/2023 - 12/31/2023
09/01/2023 - 09/30/2023
08/01/2023 - 08/31/2023
07/01/2023 - 07/31/2023
06/01/2023 - 06/30/2023
05/01/2023 - 05/31/2023
04/01/2023 - 04/30/2023
04/01/2022 - 04/30/2022
01/01/2022 - 01/31/2022
12/01/2021 - 12/31/2021
11/01/2021 - 11/30/2021
10/01/2021 - 10/31/2021
09/01/2021 - 09/30/2021
08/01/2021 - 08/31/2021
07/01/2021 - 07/31/2021
05/01/2021 - 05/31/2021
04/01/2021 - 04/30/2021
03/01/2021 - 03/31/2021
02/01/2021 - 02/28/2021
11/01/2020 - 11/30/2020
08/01/2020 - 08/31/2020
02/01/2020 - 02/29/2020
11/01/2019 - 11/30/2019
10/01/2019 - 10/31/2019
09/01/2019 - 09/30/2019
08/01/2019 - 08/31/2019
07/01/2019 - 07/31/2019
06/01/2019 - 06/30/2019
05/01/2019 - 05/31/2019
04/01/2019 - 04/30/2019
02/01/2019 - 02/28/2019
01/01/2019 - 01/31/2019
12/01/2018 - 12/31/2018
11/01/2018 - 11/30/2018
10/01/2018 - 10/31/2018
09/01/2018 - 09/30/2018
08/01/2018 - 08/31/2018
07/01/2018 - 07/31/2018
06/01/2018 - 06/30/2018
05/01/2018 - 05/31/2018
04/01/2018 - 04/30/2018
03/01/2018 - 03/31/2018
02/01/2018 - 02/28/2018
01/01/2018 - 01/31/2018
12/01/2017 - 12/31/2017
11/01/2017 - 11/30/2017
10/01/2017 - 10/31/2017
09/01/2017 - 09/30/2017
08/01/2017 - 08/31/2017
07/01/2017 - 07/31/2017
06/01/2017 - 06/30/2017
05/01/2017 - 05/31/2017
04/01/2017 - 04/30/2017
03/01/2017 - 03/31/2017
02/01/2017 - 02/28/2017
01/01/2017 - 01/31/2017
12/01/2016 - 12/31/2016
11/01/2016 - 11/30/2016
10/01/2016 - 10/31/2016
09/01/2016 - 09/30/2016
08/01/2016 - 08/31/2016
07/01/2016 - 07/31/2016
06/01/2016 - 06/30/2016
05/01/2016 - 05/31/2016
04/01/2016 - 04/30/2016
03/01/2016 - 03/31/2016
02/01/2016 - 02/29/2016
01/01/2016 - 01/31/2016
12/01/2015 - 12/31/2015
11/01/2015 - 11/30/2015
10/01/2015 - 10/31/2015
09/01/2015 - 09/30/2015
08/01/2015 - 08/31/2015
06/01/2015 - 06/30/2015
05/01/2015 - 05/31/2015
04/01/2015 - 04/30/2015
03/01/2015 - 03/31/2015
02/01/2015 - 02/28/2015
11/01/2014 - 11/30/2014
10/01/2014 - 10/31/2014
09/01/2014 - 09/30/2014
08/01/2014 - 08/31/2014
07/01/2014 - 07/31/2014
04/01/2014 - 04/30/2014
12/01/2013 - 12/31/2013
11/01/2013 - 11/30/2013
10/01/2013 - 10/31/2013
09/01/2013 - 09/30/2013
08/01/2013 - 08/31/2013
07/01/2013 - 07/31/2013
06/01/2013 - 06/30/2013
05/01/2013 - 05/31/2013
04/01/2013 - 04/30/2013
03/01/2013 - 03/31/2013
02/01/2013 - 02/28/2013
01/01/2013 - 01/31/2013
12/01/2012 - 12/31/2012
09/01/2012 - 09/30/2012
07/01/2012 - 07/31/2012
06/01/2012 - 06/30/2012
05/01/2012 - 05/31/2012
04/01/2012 - 04/30/2012
03/01/2012 - 03/31/2012
02/01/2012 - 02/29/2012
01/01/2012 - 01/31/2012
12/01/2011 - 12/31/2011
10/01/2011 - 10/31/2011
09/01/2011 - 09/30/2011
08/01/2011 - 08/31/2011
07/01/2011 - 07/31/2011
06/01/2011 - 06/30/2011
05/01/2011 - 05/31/2011
04/01/2011 - 04/30/2011
03/01/2011 - 03/31/2011
02/01/2011 - 02/28/2011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出埃及的孩子走进瑞典文学院(图文)
   
           出埃及的孩子走进瑞典文学院


                                                                   (瑞典)茉莉



当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公布一位新院士的名字:托马斯·里亚德(Tomas Riad ),电波里传来埃及人的欢笑声。“Riad”这个阿拉伯姓氏,在阿拉伯语里是花园和庭院的意思。其时正是2011年12月,阿拉伯之春浪潮如火如荼。于是人们笑曰:“阿拉伯的春天也来到了瑞典文学院。”


                           


◎ 继承母系语言天赋



托马斯·里亚德于1959年出生于埃及,他的父亲是一位埃及人。在里亚德五岁时,埃及总统纳赛尔把埃及变成一个恐怖的警察国家。父亲因为他的基督徒身份受到歧视和打压,他们家无法继续在埃及生活下去。里亚德的瑞典母亲带着孩子回到了瑞典,而父亲,只好跟随一位瑞典船长偷渡逃离埃及。父亲家族的其他亲戚则移民到加拿大和美国,成为医生或工程师。


这位自幼出埃及的孩子,后来成为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教授,一位优秀的北欧语言学专家。埃及给他留下的深刻记忆,是一所法国修道院学校里的体罚,那里的孩子,就像动物园放出来的疯狂猛禽。时至今日,里亚德对自己忘记了童年时代所学的阿拉伯语而深感遗憾。


他继承了瑞典母亲家族的语言天赋。母亲伊娃是一位语言学家和闪米特语言专家。母亲的外祖父纳特汉·瑟德布洛姆(Nathan Soderblom),则是这个家族最具传奇性的人物。瑟德布洛姆在学生时代就展示了惊人的语言才能,后来成为大主教,给瑞典带来了神学复兴。因为写作宗教历史、宗教心理学和宗教哲学等方面的书籍,瑟德布洛姆曾于1921年到31年间担任瑞典文学院院士。1930年,瑟德布洛姆因努力谋求世界和平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 编号第六的文学院椅子


那是一个周四的下午,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彼得·英格伦致电里亚德,通知他文学院的选择:他,托马斯·里亚德,将要在文学院获得一个院士的位置。那编号第六的椅子,是已故的女作家Birgitta Trotzig留下的座位。


其时,里亚德正从一个冗长的会议中走出来,精神疲乏,刚接到常务秘书的电话时,他的口气不很高兴,但他马上就不加思索地就表示了同意。他说:“如果他们请求我做国王或者其他名人,那样的工作我肯定无法承担。”但是,瑞典文学院的语言学任务,对他这样的北欧语语言学家来说并不陌生。


从六年前开始,文学院就聘用里亚德做北欧语言方面的研究工作。他的论文在学术界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他的专长是音韵学——语言的声音。这位典型的学者沉迷于自己专业,他发现研究瑞典语的语音是如此有趣。在美国人和英国人听来,瑞典语有一种歌唱般的声调。里亚德的研究包括瑞典语特殊功能的规律,如何利用词语不同的重音位置来区别意义。


在对文学院的常务秘书立即回答了“yes”之后,里亚德回家了。这时候,他的心脏才因为吃惊而急剧地跳起来。成为文学院院士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但这样的好事居然落在他头上。文学院要求他在公开宣布之前严格保密,他甚至不能将这一消息告知自己的太太。于是里亚德失眠了,他感到筋疲力尽,才两天时间就瘦了一公斤。


◎ 一口气读二十本作品


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批准了文学院对新院士的提名,随后消息公之于众。里亚德购买了新的燕尾服。按照规矩,他要在进入文学院坐上那第六号椅子时,向文学院全体院士做一个演讲。在场聆听他演讲的,还有国王和王后。


那么,里亚德的生活是否因此要做出很大的改变?里亚德对记者说,他还是要保留大学里的教授位置,并继续从事教学。瑞典文学院的院士只是一项荣誉职务,并不是一份有薪水的工作。院士们只有一点小小的辛苦补偿:在出席每周的例会时,可以拿到一块银币(价值约150克朗)。每年参加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院士,可以获得一块小金币。


本职工作不减少,里亚德还要继续撰写自己的学术著作,而文学院的工作包括大量的阅读、研究和讨论,那么,这位新院士将怎样安排他的时间呢?里亚德首先阅读自己的前任——于2011年5月去世的女作家Birgitta Trotzig的著作。他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在家里或在地铁上阅读,一口气读了二十本文学作品。


文学院的位置对他来说是一个新的平台,他觉得生活因此有了新的动力。以前,他觉得文学不如语言学有趣,而现在,读文学作品对他来说是一种奢侈,一种特权。他好像进入了一个读书小组——瑞典文学院。他的前任Trotzig曾经在那个座位上发表过很多精彩的意见。


从此,他要重新分配自己的时间了。每年的夏季假期,都是这位新院士阅读各位文学奖候选人作品的时候。


 ◎ 瑞典文学院成立的初衷


年仅五十二岁的里亚德进入瑞典文学院,给这个已经老化的机构注入了新血。由于文学院的院士终身制,现有的院士平均年龄已超过70岁,最年长的一位已94岁。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新的文学发现,年迈的文学院可能善于保持传统,却难以适应新的时代。


里亚德的北欧语言学专业,对瑞典文学院是非常重要的。1786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在创立文学院时,就将文学院最主要的工作任务定为:使瑞典语成为一种纯净、高雅、有力的语言。古斯塔夫三世有一个宏大的心愿:让瑞典语成为欧洲文化语言中有品位的一种。最初,所有的院士都参与编撰瑞典文大辞典。


然而,古斯塔夫三世的初衷在文学院成立一百多年之后,发生了一点变化。1897年,瑞典文学院应诺贝尔遗嘱执行人之请求,接受了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任务。从此,本为繁荣本国语言和文学而创立的文学院,成为世界性的文学法庭,开始影响全世界的作家和文学。


当年,在讨论是否接受诺贝尔遗嘱委托的任务时,曾有两位院士提出过反对意见。他们质疑瑞典文学院是否确有能力接受这个任务,是否有能力去考察和判决全世界众多的文学产品。今天看来,这个质疑不是没有道理的。


像里亚德这样年轻的学术精英,他掌握的是研究语言的科学方法,这与符号学有关,即中国人所说的“咬文嚼字”。例如在读女作家Trotzig的小说时,里亚德注意的是作家用词的精确与句子的结构。这就是说,即使是在读文学作品,他仍然戴着语言研究者的特殊眼镜。


但文学却要广阔得多。按照瑞典人对文学的理解,文学就是人学,它包括人的心灵及其一切社会活动。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认为,文学最深刻的意义在于研究人的灵魂。因此,擅长咬文嚼字的语言学家里亚德,在为世界作家的作品做裁判时,恐怕会力有不逮。


里亚德说自己是一朵迟开的花,他在学生时代的成绩并不是很好,毕业后曾一度放弃语言学研究,去追随自己的音乐兴趣。他参加合唱团演唱,还曾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里演奏过小提琴,有半年时间以音乐谋生。这位阿拉伯的“花园”终于在语言学上开花结果,大器晚成的他,成为老国王古斯塔夫三世所期待的文学院院士。


-----------------
原载台湾《中国时报》艺文新闻  2013-07-14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