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前的最后两个月,我度过了一段紧张和繁忙的日子。其中有几件事让我终生难忘。。。 首先是在找专业工作上的不顺心。本来,改专业的目的是希望容易找工作。可当时的现实情况却与我的个人愿望完全不符。记得那时我寄出的所有找专业工作的求职信都犹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原来,我学的这个专业非常重视应用性。当工作机会多时,用人单位或许偶尔还能接受个别没有经验的毕业生(所谓的粥多僧少)。而当工作机会少时,雇主就要挑三拣四,仅仅选择有经验的人。而那一年,恰好是历年工作机会最少的一年。 当时研究所的老板倒是很想留我在这个研究所做正式的科研人员。然而,他的研究经费没能成功地续下去,所以,他也面临着另谋出路的问题。 万般无奈之下,我只好退而求其次,申请博士后或者申请与我们这个专业相当于住院医师的职务。 这个职务的英文名称与住院医师用的是同一个字“resident”( 暂且叫做带引号的“住院医师”吧)。博士后与“住院医师”的培养侧重点有着很大的不同。博士后的工作期限一般是三年,其中至少有两年是做研究,最后一年才有临床实习。主要培养去教学性的医院和大学医学院工作的人才,并有科研和临床的双重任务。而“住院医师”的培养年限为两年。这两年全部用在临床实习上。主要培养从事临床工作的人员。当然也不排除去教学性的医院和大学医学院工作的可能性。在当时,我们专业的“住院医师”在全美的培养点只有一处。博士后的培养点在全美也是屈指可数。 鉴于这种情况,我当时的理想是进那个“住院医师”的培训点。在做了两年多纸上谈兵的理论模拟以及与“黄金标准法”验证工作后, 我有点厌倦再做研究工作了。所以,我只想做两年的“住院医师”, 积累经验,然后找到正式工作就行了。至于在专业上是否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和目标,我当时根本无暇顾及。 一天与导师闲聊。导师听说我正在为找工作而忙碌,便主动提出给全美名列前茅的癌症中心的一位领军人物写信,向其推荐我去做他的博士后。听了导师的建议, 我暗自思忖着:那种象牙塔似的地方岂是我等凡夫俗子能进得了的?在此之前,我连想都没想过这一出路。所以, 我觉得反正没戏,导师愿意写就写吧。 没想到,那位领军人物当天就电邮给导师,答应接受我了。他既没有要我去面试,也没有要求我作学术报告;凭借的只是导师的推荐信和我与这位领军人物的“一面之交”----那还是在我们研究所主办的一次研讨会上,这位领军人物前来参加并作学术报告。当时我对他报告中提到的问题不太清楚,便在休会空闲时主动向他请教并与他展开讨论。所以,当导师向他推荐我时,他马上回信说他对我印象深刻,也很满意我的研究背景,愿意接受我为他的博士后。 这个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大好机会却让当时的我感到非常为难。因为我本来已经不想再做研究,只想赶紧去获得临床经验, 找个稳定工作便万事大吉。现在不仅是要继续做研究,还是要跟本专业重量级人物做博士后。。。一想到这些,我就感到如负重轭般的沉重。 正在这个时候,我寄给“住院医师”培养点的申请信也有了回音:让我前去面试。没有半点犹豫,我便信心勃勃地奔赴了“考场”。 面试回来还需等待三星期。在等待结果的日子里,我只好向这位领军人物要求给我三星期的考虑时间。他也欣然接受了我的要求。诛不知,他的桌上居然摆着 150 份申请做他博士后的履历。这一信息还是我后来去他那里工作之后听别的博士后告诉我的。 似乎是命运的有意安排,“住院医师”培训点把我排在10名侯选人中的第二位, 与第一名侯选人仅仅相差0.01分。得知这一信息之后,我便对“住院医师”培训点的录取不抱任何希望。带着几分无奈,我答应了那位领军人物。 然而,仅仅一天之后,“住院医师”的培训点却来电通知接受了我(估计可能是第一候选人有了其它选择而主动放弃,所以我便成了最佳候选人)。可是,我却已经没有机会再接受这个工作了。没能等到这个时刻的到来, 我就匆忙答应了那位领军人物,选择了一条自认为更加艰辛的道路。对此, 我当时还真有点儿追悔莫及呢!难道真的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带着遗憾,我们举家东迁了。可到了新的单位后,我却为自己的抉择感到了庆幸。在那里,几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成了我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老师,平时只在文献上经常见到的名字成了我直呼其名的同仁。不仅如此,那里有最先进的机器和软件系统;有最强的科研阵容;还有完备的配套服务和设备。。。最重要的是,我非常喜欢那里的环境和在那里学习的感觉。 就像是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学习家园”。多年之后我还常常庆幸,当初在我寻找工作时,招聘者给了我一个比我自己想要找的,更适合自己的位置。 总之,假如我必须走博士后这条道路的话,那里是我的最佳选择。虽然,接受我的那位“领军人物”不久便离开了此中心而去另一所大学当头,并把我转到了接替他位置的另一位很有名气的教授之下,我还是在那里学到了别的地方可能学不到的东西;获得了在某一研究领域里的宝贵经验;并在博士后期间发表了一篇被同行认为是在这一专业领域很有分量的论文(其实应该算是老板的功劳, 因为是他的主意)。 这些都为我后来的职业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两年后,当指定的研究课题完成之后,我就迫不急待地提前找工作了。 虽然,我还没有经历临床实习,也没有多少临床经验,但凭着领先的研究课题和那所中心的名气,我的面试机会络绎不绝,而且都是那种不太在乎临床经验的学术单位(其中包括那位著名“领军人物”发出的工作邀请)。 最后,我选择了其中一所有名的常青藤学校的医学院,开始了我正式的职业生涯。。。 十几年过去了,回想往事,我总会对在我求学道路上曾经帮助、指引、指导过我的人心存感激,对求职过程中的奇妙经历深感好奇和唏嘘。 我常想,那些看似巧合的东西是否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难道真有“上天”或“上帝”为我们安排了各自的命运? 作为一个学物理的人,我更相信“物质决定一切”的哲学观点。而这里的“物质”不是别的,就是我们自身---我们曾经的经历;我们接受的教育;我们的特殊专长和我们自身的能力。这些“物质”无形之中会在我们身上形成某种特殊的“场”或“质”。这些特殊的“场”或“质”也会在第一时间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这些印象就影响了我们最终是被选择,或是被淘汰的命运。 所以,当我们作出选择或被选择时,都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这种准备不是凭借临时抱佛脚,而是依靠日积月累的塑造。当我们各自的“场”与“质”一旦基本塑造完成,总会有被发现的那一天。我们所要做的只是让自己的“场”与“质”在被选拔的过程中自然地体现出来。另外,就是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将眼光盯向未来。 柳青有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我的《留学岁月》也算是对那“几步”的感想与纪录吧。希望那段记忆不至于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忘却, 而能伴随我走过未来的岁月。。。 (全文完) P.S. 谢谢跟读!《留学岁月》的最后这一集早就写好了,却一直不敢发表。我担心这些早年的自身经历是否有必要放到网上?可我又在想,现在依然有很多国内学子来美国留学深造,他们或许也会面临选择和被选择的种种困惑,所以我斗胆上传。但愿这些文字能够给年轻人有所启发和帮助。
上一篇文章:
留学岁月(4)- 身兼数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