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Steven Spielberg挂名制片,热门电视剧《Lost》的导演 J.J Abrams编剧兼导演的夏季强档电影《Super 8》轰轰烈烈地在各大电影院里创造了票房佳绩,然而这一切却对我这个兼具学习电影专业和普通观众双重身份的人来说,真是纠结啊! 该片的故事主要是围绕着几个12-13岁的少年朋友在拍摄自己的电影时,目睹了一辆火车与汽车相撞的恶劣事件。之后他们发现这起事故并非是一个意外。 接下来就有一些军方的干预,民众的困惑:原来这些都与一个受困于地球的外星人所作所为有关,而“它”的目的是为了返回故乡。 这个电影最大的败笔莫过于逻辑的混乱:(1)少年朋友们拍摄的电影胶片应该是作为“解密的最大证据”才有意义,结果电影却写偏了。小朋友自拍电影的内容除了表面上故弄玄虚外,没有什么根本的价值。(2)与火车相撞的汽车里坐的是小朋友们的初中(或是小学)生物老师 , 后来发现他的研究介入了这次事件 --- -这种安排超乎情理: 因为众所周知,一个中,小学“生物”老师根本不具备这样级别的科研能力和条件。(3)少男主角的父亲作为该镇上的地方警察只不过一心想为人民做点事,但还没来得及付诸于行动,就被军方软禁起来了 ---- 当然理论上可以解释为当时(1979)美国的政治气候比较紧张,但这样的解释对于故事本身也显牵强。(4)当少男主角前去营救他的“女朋友”的时候,发现镇上的那几个失踪的人原来都在那儿!这一点实在太“搞”啦 !试想星外来客为什么要抓他们呢?是因为要吃他们充饥吗? ----可又看不出有这方面的迹象。 那个庞然大物的外星人,好似一个非生物性机器人, 吃人恐怕也不管用;那 或是要用人来充电 吸取能量? ---- 但也没有看到充电的装置 (如:电影《Matrix》)。 只能解释是为了把他们做人质,吓唬一下地球人罢了 。如果仅此而已,这样的setup只能说是下下策。(5) 到电影的最后,由外星人自制的宇宙飞船终于起飞了。原来那个飞船都是用“张家的微波炉,李家的铁质锅”加上几个偷来的汽车引擎胡乱的吸在一起做成的 --- 这些似乎都与好莱坞曾经“尊重科学”并事前作好research的一贯作风相违背。 当然,我不是想把这个电影说得一无是处。电影的色彩,服装,道具,场景,都可以折射出一个70年末到80年初的影子。创作人员无疑花了不少心血对年代进行考究。5个小朋友们的形象和性格刻画也各有特点。小朋友之间的友谊和模糊的爱情萌芽也写得实实在在。(对比之下两个父亲之间的结怨和释怀都描述得过于粗燥)之所以这个电影可以吸引不少青少年观众,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一些年轻朋友们的心态。因为小朋友们喜欢看到自己的同类成为一个救世英雄。这个电影恰恰在这一点上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就自问:现在的新一代能像过去的一代那样自豪的说 :“我是看着《ET》长大的”吗?我想:不能?! 1982年由Steven Spielberg 执导的这部外星人的电影, 影响了不仅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那是在当年还没有什么特效一统天下的时代。然而它集于人文,科学的理念,以最丰富的想象力,缔造了一个人类以宽容和谐为前提的传说。尽管它是一部科幻片,但是它把人类最丰富的情感描述得维妙维俏,让我每次看完都泪流满面。由此我深深地体会这种艺术感染力的强大是无与伦比的。 1985年,Steven Spielberg再次谱写了一个科幻传说《Back to the Future》, 其中同样是有一个做研究的博士,而他与少年男主角的关系是朋友,这比起《Super 8》中“生物老师”的身份可信程度高多了。 前不久,有些中国电影界的朋友很客气地给我发了一个剧本,说是请我提提意见 (用国际电影市场的理念)。 结果我当时头脑一热,噼哩啪啦毫无情面地给人家提了九点意见 ---- 差不多就是从头到尾翻了一个跟斗 ---- 满 以为自己就住在好莱坞旁边;也曾经喝过他们给我的洋水。 结果怎么着? 当然是不理我啦 ---- 想想这年头有几个玩得起“忠言逆耳”的。 如今我那些中国电影友人一定在偷偷地说:好莱坞又怎么啦?还不是拍这样莫名其妙的电影。 关键是有票房啊。。。唉, 如果是这样, 我真是无语啊! Super 8 Director: J.J. Abrams Writer: J.J. Abrams Stars: Elle Fanning, Amanda Michalka and Kyle Chandler E.T. Director: Steven Spielberg Writer: Melissa Mathison Stars: Henry Thomas, Drew Barrymore and Peter Coyote (Courtesy of IMD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