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是因為這幾天看了幾位博友的文章。雖然他們的出發點完全不一樣,但是都跟拍記錄片有關,所以我就此說一說我對紀錄片的理解。 紀錄片的確是有不同的等級,即使書面上誰也沒有認真地分哪些高,哪些低;但事實上,拍攝的人也好,媒體的載體也好,大家都有一把尺子。比如說,天嬰提到的《searching for sugar man》就是一個“高端的”紀錄片--- 剛獲奧斯卡 (天嬰的眼力不錯!)。 但是大多數電視台放的紀錄片,尤其是那些系列的訪談式節目就是比較“低端的”了。儘管這些所謂的“低端”紀錄片也有比較複雜的“真實重現”等拍攝段落,但始終也無法去跟像《searching for sugar man》這樣的片子相提並論。 這倒不是說,製作低端的,就是低水平;製作高端的,就是高水平。這跟工作的性質有關係。比如說,我是一個電視台的工作人員,我每天都有出台節目的任務,我當然不可能像一部高端的紀錄片那樣去做一年,兩年,甚至十年。 但是,如果我私下的,我有興趣去捕捉的東西,我就會不遺餘力地花時間,即使花上幾年,幾十年,我也再所不惜。 由於時間的分配不同,當然拍攝也有不同的講究。比如,一般的電視記錄性節目,基本上不需要導演 - -- 導播就夠了;更不用說有什麼劇本。拍攝技術上,人物音像清晰,剪接上不需考慮連續性。攝影器材上,普通高清,自動調焦就可 --- 跟拍攝新聞片沒什麼區別。而電影式高端紀錄片,需用35mm 或同等數碼機(2k-4k); 拍攝上需要考慮景深,所以手動調焦必不可少。當然,其中部分由於特殊的景況可以用自動的,但大多數的拍攝都要維持一個起碼的專業狀態。這種技術上的嚴謹,無非也是為了傳達一個嚴謹的思考。因此,拍攝的內容往往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地。這種片子,可能有一個基礎的劇本,當然拍攝的過程不斷地在改變,所以拍攝的量很大,有時拍攝12小時的footage, 只能剪出大約15-20分鐘的可用資料。很多時候要等待機會:比如說,要想說明鳥吃人,那麼你就要等上100天,希望有一天真的發生了。。。當然這些現在都有科技來幫忙,不過你還是需要一些真實的footage,否則,你就不叫紀錄片了。所以說,拍好一部紀錄片的難度往往超過故事片。 另外,提供資料和參入評論的人,都是自願者,所以不存在“演出費”的問題。你參加,是因為你願意給世人提供你所了解的真相。至於將來片子的定位和鼓吹的論點是否與你的初衷相同,這一點並不是你作為提供信息的人所能考慮的。當然,作為參入者,你對製作人信任的程度,是通過你自己最具知識性的考量。然而作為一個有質量的紀錄片,往往沒有明確地答案,而這個答案是通過一些具體的事例和它的藝術手法來影響觀眾的。如果有明顯的傾向,尤其是具有政治傾向,而這種傾向一開始就很明顯,那麼,我認為這樣的片子,註定就不會是一部嚴謹的紀錄片。 另:冬兒,這是我曾提到的那個加拿大紀錄片:(見我的早期影評) Up the Yangzi: The power of the bewilderedness 順:祝賀李安!希望更多的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人取得成功! 談《少年派》絢麗的背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