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是因为这几天看了几位博友的文章。虽然他们的出发点完全不一样,但是都跟拍记录片有关,所以我就此说一说我对纪录片的理解。 纪录片的确是有不同的等级,即使书面上谁也没有认真地分哪些高,哪些低;但事实上,拍摄的人也好,媒体的载体也好,大家都有一把尺子。比如说,天婴提到的《searching for sugar man》就是一个“高端的”纪录片--- 刚获奥斯卡 (天婴的眼力不错!)。 但是大多数电视台放的纪录片,尤其是那些系列的访谈式节目就是比较“低端的”了。尽管这些所谓的“低端”纪录片也有比较复杂的“真实重现”等拍摄段落,但始终也无法去跟像《searching for sugar man》这样的片子相提并论。 这倒不是说,制作低端的,就是低水平;制作高端的,就是高水平。这跟工作的性质有关系。比如说,我是一个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我每天都有出台节目的任务,我当然不可能像一部高端的纪录片那样去做一年,两年,甚至十年。 但是,如果我私下的,我有兴趣去捕捉的东西,我就会不遗余力地花时间,即使花上几年,几十年,我也再所不惜。 由于时间的分配不同,当然拍摄也有不同的讲究。比如,一般的电视记录性节目,基本上不需要导演 - -- 导播就够了;更不用说有什么剧本。拍摄技术上,人物音像清晰,剪接上不需考虑连续性。摄影器材上,普通高清,自动调焦就可 --- 跟拍摄新闻片没什么区别。而电影式高端纪录片,需用35mm 或同等数码机(2k-4k); 拍摄上需要考虑景深,所以手动调焦必不可少。当然,其中部分由于特殊的景况可以用自动的,但大多数的拍摄都要维持一个起码的专业状态。这种技术上的严谨,无非也是为了传达一个严谨的思考。因此,拍摄的内容往往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地。这种片子,可能有一个基础的剧本,当然拍摄的过程不断地在改变,所以拍摄的量很大,有时拍摄12小时的footage, 只能剪出大约15-20分钟的可用资料。很多时候要等待机会:比如说,要想说明鸟吃人,那么你就要等上100天,希望有一天真的发生了。。。当然这些现在都有科技来帮忙,不过你还是需要一些真实的footage,否则,你就不叫纪录片了。所以说,拍好一部纪录片的难度往往超过故事片。 另外,提供资料和参入评论的人,都是自愿者,所以不存在“演出费”的问题。你参加,是因为你愿意给世人提供你所了解的真相。至于将来片子的定位和鼓吹的论点是否与你的初衷相同,这一点并不是你作为提供信息的人所能考虑的。当然,作为参入者,你对制作人信任的程度,是通过你自己最具知识性的考量。然而作为一个有质量的纪录片,往往没有明确地答案,而这个答案是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和它的艺术手法来影响观众的。如果有明显的倾向,尤其是具有政治倾向,而这种倾向一开始就很明显,那么,我认为这样的片子,注定就不会是一部严谨的纪录片。 另:冬儿,这是我曾提到的那个加拿大纪录片:(见我的早期影评) Up the Yangzi: The power of the bewilderedness 顺:祝贺李安!希望更多的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取得成功! 谈《少年派》绚丽的背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