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三年前,我曾与现任洛杉矶华文协会会长的叶周先生在电视台短暂共事。当时,对于一个只能用繁体吃力地折腾出几个中文字的我,面对那些能用中文写作的人,往往有种惊艳的感觉。听闻,他已有大小作品好几部在中国各种刊物上发表,我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于是,话毕,我立马上网搜索他的名字,期待能简索出一堆与他相关的内容和作品。。。结果是:事与愿违。
然而,在苦苦寻求的过程中,我却意外地读到了一篇让我终身难忘的故事:
话说一位定居加拿大的华裔中年,回乡“寻根”(大约是在湖北与四川的交界地)。这位仁兄不喜采取大多数人的“衣锦还乡”的手段 --- 比如住五星酒店,出门打的,或是去那些众所周知的名胜古迹游山玩水;却选择走“亲民”路线 --- 用徒步或是搭乘公交车的方式去走访那片曾经生养过他的土壤。
翌日,他来到了这个县城的公交站。与他一起等车的是一群赶集收工的娘们 --- 据他说,大约有十几个,从30出头的小妇人,到80有余的老阿妈。她们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她们一天的经历,言谈中无不流露出她们对收获这份“可观的”工钱后的喜悦。
大约等了20多分钟,车来了。这位仁兄跟着这群妇人上了车。但不久,就被赶下来了。原因是,一群在县城做事的职员下班了。这些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了一天,非常辛苦,所以要让他们早点回家与家人团聚。这种事大约行已为常。所以,这群妇人们毫无怨言地,不声不响地下来了。
这一下,却又等了十几分钟。其间,仁兄试图问妇人们:为什么要让这些公务员先上车呢?大家七嘴八舌,不外乎都是一个论调:人家命好,又有文化。谁让咱们没有这本事呢?言下之意,如果我们的命好一点,如果我们有文化,我们也可以享受这样的“特权”啊 --- 哦,原来如此!看来,这位仁兄虽然出自于山沟,大概也因多年脱离,因此难与她们达成共识。
十几分钟又过去了。这时,来了一个调度员,他的意思是,由于变故,原本30分钟应该来的车暂停。同时,这也意味着下一班车仍是遥遥无期。这个在自由国度生活过多年的仁兄,估计再也按捺不住了。于是他上前与之交涉。调度员一看这位与众不同的仁兄(估计再一问,居然是华侨),于是为了不影响咱国家的形象,立即跟总部取得联系,于是承偌将会从别处先调一辆车过来。
大约不到十分钟,大伙沾着这位仁兄的“华侨之光”,一起高高兴兴地登上了这辆特派“专车”。事实上,这些姑娘婆婆从来就没有埋怨过。不过,她们也无不感激这位“好命”的仁兄。如果不是他,还不知道她们要等到猴年马月呢。。。?!
上了车,妇人们,又开始叽叽喳喳地炒翻开了。这一次,她们找到这个年纪最长的老妇人开涮。因为大家都在不停地显摆着自己的“战果”,唯有这位80多岁的老婆婆,一直闷闷不乐。原因是,她的“四只大鹅蛋”始终没有卖出去:
“婆婆,你不是说。。。你的鹅蛋是最好吃的吗?”
“对呀!你说你的鹅蛋连外国人都喜欢吃。为什么今天卖不出去啊?”
大家花言巧語地嘲弄着她。尽管她一直“狡辩”,但始终底气不足--- 毕竟这次没有卖掉啊!说着说着,大家的语气开始改变,并替她担心起来 --- 因为,这意味着她家里没有收入。这几天的日子该怎么过呢?
可是老婆婆却不以为然:“这算什么?美国人比我们更苦。他们现在都是靠我们借钱给他们。不然,他们都会饿死。”
一妇人好奇地插嘴道:“哎,老婆婆:你怎么知道这些事啊?”
“我看电视上说的呀!”老婆婆一脸得意。她想告诉大家:她也是与时俱进的!
听到这,仁兄一脸茫然。他很想告诉那位老婆婆和她的乡亲们,美国人民的生活并不是像她们所想象的那样。但终于,他忍住了--- 看到这帮妇人们依旧是欢声笑语,他为什么要“残忍”地告诉她们一个“现实”,而让她们虚构的世界破碎呢?
后记:三年过去了。这个故事没有因为时间而退色。不仅如此,让我对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会:每当我不能理解他人的时候,我想,我自己是否身处在“四只鹅蛋”中;或是告诉自己,那个对我不屑一顾的人是否身处在“四只鹅蛋”中。我也时常看到有很多不同观点的辨论,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论事,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实在不行,还可以动用F经典。其实,仔细一想,不外乎都是因为“四只鹅蛋”在作怪。。。
声明:无法找到原故事的去处(或作者)。望大家提供线索。在此,感谢原作!受益良多!
附:读《一根面条人命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