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播室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保护本人服务机构的隐私权,未经许可,不能擅自采用。见谅。
作为一个传统媒体人(电视新闻导播),我与千千万万的网民一样,对网络这一新兴的媒体平台有着一种欣喜若狂的热忱,甚至常常到达了一种忘乎所以地境界。。。
坦白地说,万维是我唯一的网络社交场合。一来是因为某种机缘,二来是我观察到这里积聚着有质量的博友,包括论坛的网友们 --- 也许他们不像那些专著写博的网友们,不过他们的妙语连珠,常常让我惊艳。无论你是博客写手;还是论坛推手,大家的才学都让我受益无穷。于是,在感激的同时,我也无不考虑着如何回馈 。。。
如果你有心关注过我的话,可能不难发现,我谈到电影方面的知识比电视多很多。你没有看错!电影是我的第一专业。但是,在这个可以说是成功的机率比中彩票还难的领域(电视+电影),当年还是学生的我,拿到了这份工作,就如同天上掉馅饼。从此,电视变成了我的主业;电影变成了我的副业。不过,和大家一样,我仍然心中怀揣着一个梦想 --- 那就是终有一天我在副业上的成就超过主业,也许有那么一天我会永久地告别我的电视生涯 。。。
说了这么多,算是一个自我介绍,以此让大家对我有些信赖感。下面言归正传:
说起来我要给大家介绍这个reenact,还是因为受到了某位网友的启示:这位博友在驳斥“贝志诚”做假时,用了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朱令的12年》》中的一个截图,以此来说明贝志诚根本不是收到了什么专家的来信。。。
我本人没有参与这个节目的制作;也无权质疑我的同行们的所作所为 --- 事实上,当我得知他们是如何完成这部纪录片时,我非常佩服他们的敬业精神。
感情上,我不相信贝志诚是“凶手”。但我完全不具备承担“为贝洗脱”的责任。如果说,你因此而得到某种良性地启发,那只能说是一种巧合。
Reenact (重现)--- 目前是全世界所有的视屏节目中的惯用手法。这体现于:1。用相似的道具。2。用长相相似的演员出演当事人。其目的是提升节目的可看性。如果你时常看discovery的节目,你就不难体会我所说的。
这里顺便推荐两部我个人比较喜欢的reenact纪录片:一个是大家所熟知的“铁塔尼号”--- 除了电影外,大家可能不知道还有一个纪录片。
另外,就是由克林顿从北韩带回的两名女记者所制作的纪录片 --- 这个片子是冒着生命危险拍的,然而其中也有不少场面是通过类似于拍故事片的手法,比如让演员来重现当时的情景。非常值得一看!
虽然说,这个Reenact (重现)手法常用于纪录片,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时事新闻”中也会用到类似的手法: 最常见的就是用stocking shots 或称 library shots--- 这是指平时收集的有关类似报道片段和媒体间共享的资源。可以说,每一个编辑和记者都有这样一个私房“小金库”,一旦视屏内容不够的话,就把这些储存的“资料信息”补上去,以至于不耽误新闻出台的及时性。
所以,不满大家说,常常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作为新闻导播,我的创作空间非常有限。“新闻的实质”和“素材的编辑”原则上都由记者和文字主编自己把关。但是,导播 --- 顾名思义,那就是负责执导和播出,同时也掌控着电视节目“出厂”的指挥权。所以,大多数时间,我也不得不挑起这个gate keeper 的担子。然而由于视屏节目制作的繁琐,加之时间的压力(尤其是新闻),很多情况下我都会万分不情愿地放宽尺度 --- 所谓睁只眼,闭只眼。
比如说,我的记者送来一个关于脱口秀名人奥普拉支持总统奥巴马的新闻,他用了很多我前面提到的stocking shots;其中有一个奥普拉在反对holocaust的演说中的一个镜头 --- 虽然几乎是一闪而过,但原则上我认为是不妥的--- 因为该新闻没有任何与“大屠杀”相关的内容或潜在的关联。不过我并没有打回去 (也没有时间帮他修片),于是就这样播出了。我的判断是:它对主题的影响甚微。然而,我并不是所有的情形都发放“通行证”。比如:
我的一位编辑同仁,拿了一个有关“亚裔同性恋有所增加”的相关新闻片段来,在视频编辑中我发现:这其中用的一张照片,背景清楚地显示着某亚裔工程师协会的标语。于是,我立即打回去,要求重新提供资料---我reject的理由基于我个人对“同性恋”以及“亚裔”这两个敏感话题的理解和判断。至于说,什么样的内容我会“管得”比较严,什么样的题材我会“管得”比较松,那就只能用自己的 best of knowledge 来判断。实在讲,没有统一的标准。
说来大家可能不信:我在这么一个sensitive的工作岗位上,从上岗的第一天直到现在,从来没有得到过某个上级或有关部门的任何提示和意旨。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对一个具有专业知识的broadcaster的信任。因为学过broadcasting的人都深知,自己的职责 --- 你代表的而非你个人的立场和利益。因此,无论你是“哪一派”,只要你接纳了这份工作,你都会试图站在一个中立而又不损害他人为原则的立场上 。这并不排除你可以在为某媒体服务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去充当一名independent journalist,做自己认为更有意义的工作。
补充说明:如下是关于当年《朱令的12年》节目制作的一点基本信息。2005年已经是《朱令案》事发十年以后,所以我怀疑电视中的截图只是一个reenact的“道具”。仅个人意见。酌情采纳:
朱宁 ---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编导。
2005年底,他开始采访、拍摄朱令事件。
2006年底,他的纪录片《朱令的12年》在经过一年的拍摄,修改了40几版之后,终于得以通过审查。
2007年1月22日,《朱令的12年》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首播。
声明1:本人只是希望提供一些专业常识供大家参考。但主观意愿不希望对“朱令案”有任何的暗示。如果你从中受到启发,那纯属巧合。请自行判断。
声明2:论坛的朋友们,不是有心怠慢你们,而是因为不知什么原因,我一直未获得access论坛的id。 据我发现如果点击文上方的网名如“ladybug”,可以进入我的博客。欢迎你们。
声明3:另,因外出2周,不能确定回言时间。不过,鼓励大家借用这个平台畅所欲言。不忌讳任何有价值的(包括对本人的)辛辣评论。
附:纪录片《冷血》揭9年悬案
顺答对纪录片拍摄与制作有疑问的朋友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