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出席“我的时代和我”座谈会,首次谈到了对《少年派》两种不同结局的理解明确表示,自己对两个版本都只信一半,但现实中,两个版本都不可或缺。 评论:贊同他的两个版本的说法。这也是我有感第二个版本没有展开的遗憾。。。 李安透露,自己挑演员,不是光挑一个人的演技,人好不好,甚至是漂不漂亮,都不重要,而是“你看到她就是比她还急。” 评论:大凡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导演,都会走这条路。有时,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机缘,比如,导演预先都会对某个角色的形象有一个构思,那么,在cast 的时候很难改变这种“偏见”。如果遇到一个跟预想的形象相吻合的,当然,机会就大多了。 好导演首先应是好编剧 回忆20多年的拍片人生,李安感慨道,命运是一种回头的结果,信仰和努力缺一不可,“我不上教堂,不去庙里磕头,可是我相信有一个电影神,一个艺术之神——维纳斯或者我的星宿中有一颗文魁星什么的,就轮到我了。”他说,拍电影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很少能想到比拍电影更幸运的事情。 但他不认为拍电影这件事情能够用来教学生,很多年前,有人号召,找四个导演来指导学生拍片,李安被分到了陈玉勋这组,当时他觉得陈玉勋很不听话,“她写的东西我给她建议,她有没有听进去也不晓得,但后来拍《热带鱼》就她拍的最好。” 李安说,有天分的人根本就不会听你的,你也没有办法教。有天赋的学生个人就会找一条路去做,“常常我跟人说,教书不要把学生教坏就好了”。 评论: 一个好的作者的确最需要的是独立思考和个性。但是,这并不排除在创作的过程中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当然不是随风起舞,而是有“选择”的採纳。 一个有灵性的人,同时应该也是很有鉴别能力的人。 虽然他开玩笑地说,“千万不要拍电影”,但李安在现场还是给那些想当导演的学生提出建议:没有人会平白无故的给你东西,你一定要创作自己的题材和剧本,这是你的一个交易资本。写剧本是一个免费的训练,从这里学到很多东西,学到商业电影如何运作,结构是怎么样的,当你跟别人要钱投拍时,只有你有一个别人没有办法拒绝的题材,新颖的题材,你可能会有机会。 他说自己就是这样起来的,“你要我在电影圈混的话,我也混不出什么名堂,我就乖乖在家里写剧本,我后来看到我同学中能拍上电影的,在学校时都不是最好的导演,但都是最好的作者。” 李安认为,电影是一门技术,一部电影就是集中力量打中一点观众的情绪,拍片过程就是通过结构和铺叙去打中这一点。而这个被打中的点往往是无法言传的,不一定是哭的那种感动。即便被抓到了,也无法说出来,当它被说出来的话,每个人的感受也不一样,大家会去讨论,这个电影就成立了。 评论:的确,做一个好的电影导演的前提,就是做一个好的编剧。相信这不但是李安的有感而发 --- 因为李安早期的电影都是自己写的,而且他的许许多多的同行都是这样发家的:别的不说,就看这次奥斯卡的编剧得主:Quentin Tarantino,他最著名的就是 Pulp Fiction (1994)。还有帅哥导演Ben Affleck --- 他除了演戏以外,其实真正让他break through到电影圈的,还是因为他与好友Matt Damon (另一位萤幕酷哥)一起创作的 Good Will Hunting (1997)。 虽然说编剧是导演的墊腳石,但事实上,好莱坞编剧市场上的竞争一点都不小于演员。每天,都有从世界各地来的编剧梦想家们拿著自己的剧本,苦苦地等待各种机会的降临,参加各种seminar, 有望自己的作品被某个导演或电影公司看中。不保守的说,这其中有至少10%是很出色的。但是,一旦没有被搬上银幕,谁也不敢轻易做伯乐。。。 于是,等待成为了他们中每一个人生活的一部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