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了一篇思考心得,《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借助了西方文明》,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主要得益于西方的文明。其中有硬实力也有软实力,但是中国主要学硬的,正如远方的孤独博所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有时候硬软是结合的,很难分,所以不由自主,软的多少也学了一点。比如商业规则。作为老板,对顾客要有最大的诚意,不能老想着如何占消费者便宜。这一点淘宝的马云学得很到家。他的企业准则完全是西方的,以实现顾客利益为首要宗旨。发财发得快不是由于脑子里老想着赚钱,而是老想着顾客。前些年中国的出口量快速递升,也因为国家补贴了国外消费者,想着美国顾客,让老美的穷人皆大欢喜。但因只顾了一头,把本国广大劳工的利益放弃了,这才造成现在的两难,一来太低的生产成本难以为继,二来工资总量增长失去国际竞争力。我看要解决没有别的药方,还是继续向西方学习,看看他们是怎么度过这个关的。
感谢所有参与阅读和讨论这个话题的网友。从讨论中我又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与其写在回帖里,不如另起一篇,谈得透一点。
讨论里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对于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学习西方文明,大多数人心中是承认和肯定的。虽然到底学了什么意见还不一致,但至少没有把学习者当成“汉奸”。这相对于一百年和五十年前,是一个进步。我本人条件显然也够不上汉奸,因为已经不是汉人的主流,漂泊在海外,边缘的边缘,再奸也害不了谁。再说,依旧信奉马克思主义的汉人主流,还应该记得马克思“工人没有祖国”和“世界公民”的教诲,不要把黄皮肤当成身份的唯一标记,把维护汉人利益当作最高的人间准则。作为世界公民,我自己祝祖国有朝一日进入世界的民族之林,成为世界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和平共处。而不是如现在这样,在韬晦和称雄之间左右为难。
如果尊重科学,尊重历史记载,人们都必须承认一个事实,也就是,从中世纪以后的一千年里,世界只被西方文明这一种力量整合。这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完整的一个文明,从宏大的思想观念到细小的螺丝钉,无它可以替代。仅仅从硬件上考察,一个生活在2014年的普通中国人,一天24小时里,大约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都在接触与西方有关的物品。日本人还有和服是自己的,中国人连这也没有。属于自己的中国食品,从生产运输到包装加工,也都用了人家的技术和材料。只有精神成问题的人,才会坚持与世隔绝,发誓回到刀耕火种的祖先去,自己从头来过。
这里没有任何屈辱或自卑的问题。最先发明这个技术和材料的西方人,当初做这一切也不仅仅是为自己的同胞。科学成果是全人类的。花钱买来专利,就是自己的。万一心里有什么不平衡,面子上觉得不好看,自己发明更先进的不就得了。发明了免费给西方人用,比他们还大气!
为什么同样是人,我们的祖先可以比他们追溯的更久,而他们搞出了一套超出我们的文明,我们自己却拿不出来呢?这个问题令人沮丧,一时很难回答。不过要追究责任也只能追究到祖先去,这一代和下一代不能为此负责。我们只能努力做出更好的,来告慰祖先。
为了做得更好,就不能不问当初的差距是怎么拉开的,也就是说,人家发明了什么我们所没有的东西,才得以一路超越。其实这个问题中国人已经问了几百年。最早在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问,甲午失败以后问得更急切。当时的洋务运动,甚至比现在的改革开放还更接近西方,可惜什么都没有问出来。由于学生不断被老师打,于是干脆反叛了。这就是几十年前打倒帝国主义后中国又走的弯路。在打倒帝国主义以后,我们的打倒运动一直停不下来,不断持续地打,打倒对象一个接着一个。国民党被打倒了有反革命,反革命被打倒了有党内走资派,党内走资派被打倒了有资产阶级自由化,资产阶级自由化被打倒了有颠覆国家罪,总之敌人是打不完的。下一个要打谁现在还难说,不过保准有一个在哪儿等着。打完了下一个还有下一个,永无休止。
西方文明也走弯路,从十五世纪以后,也是一路打打杀杀。不过好在打完一次以后,人家就学乖一点。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得最惨,但是战胜的同盟国吸取了前人的教训,不把被打败的敌人逼上狗急跳墙的绝路,马歇尔计划把敌人化为盟友,下一次再打就不那么容易了。美国流血最多的南北战争,打完以后的任务也是化敌为友,哪怕总统被对方谋杀,也不报复。
正由于这个西方文明让妥协优先于打倒,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和平时期超过战争,才渐渐积累了几代人才,建立了稳定的市场机制和商业准则,这些都在促进而不是促退科学技术的发展。长期和平发展的西方就由于这样,才一路超越了不断内斗的中国和其他的那些文明。不承认这个不行,看看中央的内斗和香港的政改僵局,不能不让人担忧。
继续问下去,为什么有的文化要妥协,而另一些文化却要内斗呢?这可能要问到最终极的理念上去。比如上帝认为人类都是平等的兄弟姊妹,谁都不能吃掉谁。而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弱肉强食,你不吃别人,别人就要吃掉你。
两种理念争起来,双方都找得到例证来证明自己是对的。但几百年下来,不论对错,在终极理念上的这一关键不同,决定了各国的不同命运。中国人假如不明白这个,学习文明的路还依然漫长。
2014-1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