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小組討論英文班,是慈誠羅珠堪布的libreation through mediation.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讓人思考什麼是“我 --I, me, myself". 什麼是我?難道這還是個問題嗎?是個問題,而且是個巨大的問題。 一般人指指自己的鼻子,或者拍拍胸脯,可能想也不想的回答:這就是我啊。等等!你的鼻子是你嗎?你的胸脯是你嗎?肯定不是啊。凡是你說“我的”的東西,都只是屬於“我”,而不是我,對吧。比如說,我的書,我的房子,我的車子,我的身體,我的感情。。。這些都是“我的”,可見這些都不是“我”。等等!我的身體不是我?沒錯啊,你的身體只是你的,不是“你”;因為你除了身體之外,還有很重要的屬靈的一部分啊。暫且管那叫做mind。你的mind也不是你啊,因為,它也是屬於你的,不等於你。那mind和body合起來,算不算“我”?也不能算,也頂多只能算“你的”,不是你。 可見,什麼是我,還真的是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我們總覺得有個恆常的“我”,自出生以來,我們有嬰兒時期的“我”,有青少年的“我”,有中年的老年的我。有過去的我,現在的我,並且還有一個我們不曾謀面的將來的我。都是在時間的軸線上認定有一個“運動”着的軌跡;但是這個運動着的“東西”,沒有一件是不變的,身體變了,思維也變了(感情便是思維的一部分,無可奈何的可定要變的),我們且不管不顧,自顧自的叫它做“我”,真的要拿個定義出來,卻是十分不易。 不管教育程度,每個人對“我”,都有1個基本概念,就是一個相對恆定的“我”,這個恆定的我,不信輪迴的人會覺得自出生以來過去現在未來都是這一個“我”在生老病死,信輪迴的就以為過去世,今生來世都是一個“我”恆常在輪轉。但,這個恆常的我,既不是這個身體---身體並不恆常,新車代謝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也不是這個mind---我們一剎那一剎那的思維情緒都在變化,這個相對的、我們覺得應該恆定的我,在哪裡呢? 我是找不到的。或者有聰明人可以找到,但其實這就是佛教說的諸法無我,就這麼簡單。我,是我們對自己的一種無端的執着,是一個十分模糊抽象的概念,更是我們想象出來的並且賴以生存的一個虛假的概念。以邏輯來剖析,我,確實是找不到的。 有個非常勤於思考的學生,於是就問了:既然無我,那麼輪迴就不存在了?沒錯,當你證悟無我的時候,輪迴就確實的不存在了。我們輪迴的因,完全都是因為執着有一個“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