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經遺教品記載了佛陀入滅前對諸比丘的最後教言。另外還有個佛遺教經(?)。其中最著名的應當是比丘們推薦阿難去問佛陀的四個問題:
“佛涅槃後,六群比丘行污他家,惡性車匿,云何共住而得示教?如來在世以佛為師,世尊滅後以何為師?若佛在世依佛而住,如來既滅依何而住?如來滅後,結集法藏,一切經初,安何等語?” 意思就是,佛涅槃後,對於惡人我們該如何處置?如來在世我們以如來為師,佛涅槃後我們以誰為師?我們以何處而安住?佛經集結,我們以什麼語言開頭? 第一個問題,佛陀先舉了兩個比丘的例子說明惡人也能調服(第一個就是惡性車匿,這個比丘估計當時大家都不喜歡)。然後說,“無明郎主,念念傷害,眾生不覺,輪轉生死。阿難!一切眾生為此無明起諸愛結,我見覆蔽,八萬四千煩惱郎主役使其身,身心破裂,不得自在。阿難!無明若滅,三界都盡,以是因緣,名出世人。。。”意思就是,世人其實就是無明苦 逼,自己煩惱熾盛,必須自己意識到12因緣以及緣起緣滅才能得身心自在。自己意識不到,那也只由得他。。。 第二個問題,大家都知道答案,以戒為師,不必多說。沒有戒行即無法積累資糧無法趣入解脫道。 第三個問題,這是經里的答案:“依四念處嚴心而住:觀身性相同於虛空,名身念處;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名受念處;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名心念處;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處。阿難!一切行者,應當依此四念處住。”四念處,即身念處(無我,等同虛空);受念處(自己的各種感受不在外也不在內--其實也是遍虛空的);心念處(心只是一個名詞而已,與“性'不是一回事,是念念無常的;法念處(法無善法或不善法,法無我)。 後來被總結成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亦是一家之言。這四種念處,就是修行者的日常功課,應依此而安住。其實這就是著名的內觀禪修方法。要簡單也可以簡單至極! 第四個問題,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了,所有佛經皆以如是我聞開頭。佛陀說這樣能令人生正信。”我是這麼樣聽佛陀說的。。。“真是英明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