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字体为上师讲解原文。偈颂为麦彭仁波切原文(藏文)上师翻译成中文。 礼赞句:(Verse 1) 宗正尽断过,三义无怀疑, 妙慧智宝藏,文殊尊前礼。 字面解释:本宗宗派属于正确的“宗”派,无有任何过失。以三量来了知一切佛法的深广意义就无有任何怀疑。这样的智慧藏谁具足呢?诸佛菩萨的智慧总集文殊菩萨具足。因此作者麦彭仁波切先顶礼了知一切深广法门的究竟源泉文殊菩萨,在文殊菩萨面前作顶礼。当然,这也间接说明学习这部论典的人会有文殊菩萨亲自来摄受加持。同时也说明,我们在以后的修学过程当中对深广法门一定要通过三相或者三理来生起定解、遣除一切怀疑,以便获得殊胜的智慧。这就是顶礼句的大致意思。 这个颂词里面只有“三义”一词比较费解。法师辅导里面这样讲的:“所谓的三义,在三量的场合是指三相推理;在其他场合当中,则是指观察名言量、观察胜义量、决定双运量等等。”三相推理是因明推论式,类似三段论逻辑,只不过比形式逻辑更为严密,因为它要考察每一个前提的正反面。立宗(就是结论/立论)如果要成立,必须由因(原因),同品周遍(正面理由)和异品周遍(反面理由)三相来推理。没有相违者宗即可立。如任何一方相违,宗则不能成立。欸,末学就知道这么多了。学了半天没学好。 立誓句:(Verse 2) 深广难通晓,佛教之甘露, 何者欲品尝,赐彼智慧光。 甚深的法门和广大的法门实际上很难通达。佛教教法可以归纳成甚深法和广大法两种: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的甚深法由龙猛菩萨来弘扬,广大法门由无著菩萨来弘扬,这两位尊者是世间的日月。这样的甚深广大之法很难通达,因为所谓甚深指的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所谓广大指的是五道十地为主的一切功德。在《入中论》中也有“甚深谓性空,余德即广大,了知深广理,当得此功德。”的偈颂。因此甚深法就是指空性,广大法就是指其他的五道十地。如果我们知道了这样的法,那就有知道一切法的功德。这样的深广法实际上就是佛教的甘霖。 任何一位前世积累资粮具有殊胜因缘的人,想品尝上面所讲的佛教的甚深广大法霖,就必须要获得诸佛菩萨和圣者们的加持。这里,作者祈求文殊菩萨为主的一切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通过他们的智慧,赐予后学智慧光芒。 宣说所量之二谛:(Verse 3) 诸佛所说法,真实依二谛, 世间世俗谛,超凡胜义谛。 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相应不同众生的根机宣说了无量的法门,这无量的法全部可以包括在胜义谛和世俗谛当中,《中论》中也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在这里面已经宣讲了胜义谛和世俗谛。 什么叫做胜义谛?胜义谛超离我们的语言、思维,这种境界是无法言说的,这样的境界叫做胜义谛。所谓世俗谛,大家也应该清楚,就是在凡夫人的分别念、语言当中,能思维、能言说的一切境界。 略说二理(宣讲能量liang2的二理): (Verse 4) 二谛之自性,无谬解慧入, 修成净二量,胜妙之慧目。 前面已经讲了胜义谛和世俗谛是我们所衡量的对境、所了达的法。大家一定要通达胜义谛和世俗谛的真理。如果没有通达的话,在世间中真的是跟盲人没有什么差别。其实现在学习佛法的有些人也是对二谛一点都不懂。这是非常不好的事情。因此这里的二谛的自性是我们所要学的知识。 二谛之自性通过二种理来趋入,也就是说以名言量的智慧和胜义量的智慧来无谬地趋入。如果这样的智慧逐渐逐渐修成了,那么我们就已经具足了非常殊胜的慧眼。 二种理就是名言量和胜义量。通达世俗谛和通达胜义谛,无非就是通过名言量和胜义量而已。记住,谛者,详察细审下之真实也。世俗的实相,就是没有增减的原原本本的无误实相, 不一定就是我们眼前/心识前的显现;而必须是“量”,是正确的名言量,能够经得起推敲经得起“世所共称”且不与其他名言量相违。 这里慧目应该是有所指的。众所周知,佛有五眼: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源自金刚经)。佛学大辞典里这样解释五眼: 【五眼】 (名數) 一、肉眼,肉身所有之眼。 二、天眼,色界天人所有之眼,人中修禪定可得之,不問遠近內外晝夜,皆能得見。 三、慧眼,謂二乘之人,照見真空無相之理之智慧。 四、法眼,謂菩薩為度眾生照見一切法門之智慧。 五、佛眼,佛陀身中具備前四眼者。 見智度論三十三,大乘義章二十本。 此五眼中慧眼為空諦一切智。法眼為假諦道種智。佛眼為中諦一切種智。各种神通不外乎五眼六通。可以惊奇但不必执著。毕竟无常。 总说缘起显现:(Verse 5) 显现此等法,皆依缘起生, 无所观待法,不现如空莲。 “显现此等法,皆依缘起生,”我们众生面前显现的里里外外、形形色色的这些法全部都是依靠缘起而生的。“无所观待法,不现如空莲。”如果没有一个观待法的话,那么这些法绝对是不可能显现的,完全就像虚空中的鲜花一样。 什么是观待法?观待这个词,老实说俺学中观之前还真没有接触过。两个汉字明明白白,意思也能猜得差不多,但真的要分析起来,还是可以写一篇博士论文的。“观待,意指相对性、条件性。相对于某物而言,能引起其一定之要求或受用之条件,此条件即为观待因,如饥饿为饮食之观待因,手为执物之观待因,足为往来之观待因。” (https://www.liaotuo.com/fojing/chengweishilun/83234.html)再如,上下互相观待,若没有“上”这个概念,那么“下”也就不成立了。佛教中常用的两个概念,能诠,所诠,也是互相观待的。若没有需要诠释的对象,那么用来诠释的语言文字修学等等都不成立了。 回到本颂词,色法由缘起而生,意思即是色法需要观待缘起。若没有观待法(也可以叫做观待理),则色法如空中莲花一样不存在。观待理属于因明四种理中的一种。这四种理,就是描述/观察世俗谛的四种道理。“所谓的四理,指观待理、作用理、法尔理、证成理。观待理是了知何因产生何果;作用理是了知何果观待何因;法尔理是一切万法的法性规律;证成理是这样的规律依现量和比量来证成,明显的部分依靠现量,隐蔽的部分依靠比量。” 真实宣说作用理与观待理:(Verse 6) 因缘齐全故,起生果作用, 诸具果性法,皆待各自因。 首先是作用理。意思是什么呢?只要因缘齐全,它的果一定会产生,这个因缘有如是的作用。这个世间任何法只要因缘具足,比如说(种子)肥料等,那它的果就不可能不产生。所以,如果我们通达了作用理,那很多人就不敢造恶业。什么意思呢?我们造恶业的时候,就是种下了痛苦的种子,只不过我们看不到这个种子而已。恶业种子不像一颗葵花子那样明显的显现在眼前,而是收藏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一遇到合适的环境,痛苦的果就一定会生起来。一如花籽遇到合适的发芽环境就一定能长出苗芽来。我们但看花开花落,草长莺飞,了知眼前所能见到的色法规律,却极少去感悟/了解业因果的规律。二种规律是一样作用的。那就是,“因”通过“作用理”产生一个果法。各种果法的产生,反过来又是必须观待他们各自的因。观待理是从果的角度来讲的,作用理是从因的角度来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