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pifu01的博客
  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
网络日志正文
净界法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十一) 2021-09-14 07:25:28

   具五缘、诃五欲、弃五盖、调五事及五方便行,为修习止观之前方便,以下正式说明修习止观之方法。

  丁六、正修行第六 分二:初、坐中修。 二、历缘对境修。今初。

  戊一、坐中修 分五: 一、对破初心粗乱修止观。(总说)

  二、对治心沈浮病修止观。

  三、随便宜修止观。

  四、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      (对治)

  五、为均齐定慧修止观。          今初。

 

  己一、对破初心粗乱修止观二(初心:初学止观之心)

 

  庚一、总标止观类别

  修止观者有二种:一者于坐中修。二者历缘对境修。一于坐中修止观者,于四威仪中亦乃皆得,然学道者坐为胜,故先约坐以明止观。略出五意不同:一、对治初心粗乱修止观。所谓行者初坐禅时,心粗乱故,应当修止以除破之;止若不破,即应修观。故云对破初心粗乱修止观。

   初学止观之人,心较粗乱,如何修止、修观?修止观有浅深之次第,初学止观之人,宜先由坐姿下手,于坐中修,待一段时间后,再历缘对境修。

   行、住、坐、卧四威仪皆可修止观,为何刚开始要坐中修?止观为明了寂静之相,卧姿虽寂静,但心不明了;行走虽心明了,但不寂静;唯有坐姿容易达到明了寂静,随顺止观之功德,故初学者,应由坐姿下手

 

   坐姿有五种不同:一、对治初学者心粗乱修止观。行者初坐禅时,心粗重散乱,故应当修止以除破之;若妄想非常坚固,修止尚不能破,即应修观;故有时修止有时修观,以对治初学者之粗乱心。

   以下详细说明止观修法。

  庚二、别明止观修法 分二:初修止方法。二、修观方法。今初。

  辛一、修止方法

  今明修止观有二意:一修止。自有三种:

  一者「系缘守境止」:所谓系心鼻端,脐间等处,令心不散故。经云:「系心不放逸,亦如猴着锁。」

  二者「制心止」:所谓随心所起,即便制止,不令驰散故。经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此二种皆是事相, 不须分别。

  三者「体真止」:所谓随心所念,一切诸法,悉知从因缘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若心不取,则妄念心息,故名为止。如经中说云:「一切诸法中  因缘空无主  息心达本源 故号为沙门」

  行者于初坐禅时,随心所念一切诸法,念念不住。虽用如上「体真止」,而妄念不息。当反观所起之心: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至,三际穷之,了不可得!不可得法,则无有心;若无有心,则一切法皆无。行者虽观心不住皆无所有,而非无剎那任运觉知念起。

 

  又观此心念,以内六根,外有六尘,根尘相对,故有识生。根尘未对,识本无生。观生如是,观灭亦然!生灭名字,但是假立,生灭心灭,寂灭现前,了无所得!是所谓涅槃空寂之理,其心自止。

 

  〈起信论〉云:「若心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谓初心修学,未便得住,抑之令住,往往发狂。如学射法,久习方中矣!

 

   智者大师提出三种修「止」的方法:

 

  1.「系缘守境止」:系,绑住。系缘守境,以色法(息、佛号…)为所缘。即将心系绑在根本所缘。应选择适合个人的所缘境,智者大师提出可以鼻端(风门),脐间(气海)为所缘,令心不散故。经云:「系心不放逸,亦如猴着锁。」选择根本所缘,令心系绑于所缘,不再放逸于六尘,犹如猴被绑在柱子(所缘),无法再任意跳跃攀缘。

 

   智者大师于【释禅波罗蜜】指出“鼻端”即风门,为气息进出必经之口,可以此为所缘。“脐间”即气海,即丹田,气息散布于全身之筋脉,而气海为气息储存之处。

 

   观察出入息有六个次第(数随止观还静),先数出息或数入息,从一至十;待心较细后,不再数息,但仍然清楚知道息之出入(随);待心更细后,不再以流动的气息为所缘,而以鼻端或脐间为所缘(止),若以净土法门而言,则以佛号为所缘。“息”为风大,为无常败坏之法,无法令人生起皈依之心,而佛号诠释阿弥陀佛不可破坏之功德,可令人生起皈依之心,由此可知所缘境不同,将来之因缘亦不同。

 

  2. 二者「制心止」:制,调伏。以心法为所缘。经「系缘守境止」后,心不再粗乱,此时修「制心止」,较易相应。制心止即随心所起念头,不论善恶念,马上制止此念头,不令驰散故。令心安置于寂静之心境,不随顺念头转,以明了寂静之心为所缘。经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五根所造之善恶,由心决定,因此欲控制五根者,应当先控制其心,比二种止(色法、心法)皆是有为之事相,不须分别。

 

  3.三者「体真止」:体,体会通达。真,真如,即二空真如之理。

 

  依止真如之理而安住。此为智者大师所强调。系缘守境止、制心止皆为可思议的有为法,体真止则为不可思议的境界。体真止以二空真如之理为所缘境,所谓随心所念,一切诸法,悉知皆假藉因缘而生(不迷),无有自性。则心不取着一切境界,若心不取,则妄念心息,故名为止。如经中说云:「一切诸法中因缘空无主  息心达本源  故号为沙门」佛法将一切诸法分为色、受、想、行、识五蕴,而十法界皆有其不同的五蕴,例如三恶道之五蕴,若恼逼迫之色心;而人天则为可乐、轻安之色心;佛菩萨则为无漏之色心。而这些不同的五蕴,皆由因缘而生,此因缘空无主,无自主性。

 

   空无主有二义:以小乘而言(业感),例如今生为人,老病死后也许升,也许堕恶道,由于终究不免一死,故终将成“空”,亦无法控制老、病、死、升天、堕恶道……,完全由「业感」所致,自己无法做主,故称“无主”。以大乘而言(心识),每一个念头皆不断地老病死,五蕴身心剎那剎那地改变(空),无法做主,由于心识的流动,而造成剎那地五蕴。由空无主之观念,了解“二空真如”并不是完全否定一切法之存在(断灭见),而是了解一切法之因缘空无主,藉而了解真如空性之理,此即「体真止」。若能了解此理,则可息止攀缘心,通达诸法之本源(空性),即可称为沙门(息心达本源 故号为沙门)。

 

   由于众生根机不同,而选择“系缘守境止”(色法,有相)、“制心止(心法,有相)、“体真止”(空性之理,无相)。

 

   若欲止观双运,则止与观之所缘必须相同,必须止与观皆以空性为所缘(体真止,观一切诸法中,因缘空无主)。

 

   行者于初坐禅时,内心常念一切诸法,剎那剎那相续,念念不住。虽用「体真止」,而妄念仍不息。此时应当修观,反观此打妄想之心的真实相:

 

  1. 就时间而言:所起之烦恼妄想,剎那剎那生灭,如蕅益大师云:「未生无潜去,正生无住处,生已无去处」,此烦恼未生之时,无潜伏之处所;烦恼正在干扰之时,亦找不到烦恼的住处;烦恼过去之后,亦找不到烦恼的去处。可见内心烦恼之过去、现在、未来,皆无住处,只不过是内心之虚幻妄想,由自己捏造出来,事实上并不存在,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至,三际穷之,了不可得!不可得法,则无有心;若无有心,则一切法皆无。

 

   行者虽观心不住皆无所有,而非否定剎那任运觉知之存在,剎那任运觉知,由过去串习而来,为“等流果”,无其真实的处所,假藉因缘而生,有其假名假相假用。

 

  2. 就空间而言:观此心念(烦恼)之生起,必须依止内在之六根,及外在所缘之六尘,根尘相对,才有识(了别)的产生。根尘未对,识则无法产生。观生不可得,观住、意、灭亦不可得!生、住、意、灭只是依止暂时的因缘而安立的名字,观一切法空,但不坏于假名假相假用,生灭心灭之时,二空寂灭现前,了无所得!此是所谓涅槃空寂之真理,其心自止。

 

   《起信论》云:「若心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修止观时,若心向处奔驰散乱,应当用正念摄心。每个宗派对「正念」有不用的定义,以净土法门而言,念佛即是正念;而〈起信论〉则以无念为正念,1. 即破我所,破所取相,修体真止,观察所攀缘的境界皆不真实,皆为心所变现, 2. 破除对外在境界的自性止,离开此一念心,则无外在的境界可得,「一切诸法中,因缘空无主」,我们无法控制我们的心念,因此亦无法控制外在的境界,3. 修无我观,观察此能分别的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我不可得)!谓初心修学,心较散乱,未便得住,若刻意压抑,往往会发狂,应用观来调伏,如学射法,久习方中矣!众生由于无始劫来串习,皆认为有我,无法马上接受无我观,譬如射箭,无法马上射中,必须慢慢学习,才能一箭命中。初学无我观,无法马上感到无我,必须强迫自己一次又一次地观察,日久便能一念相应,恍然大悟过去虚妄之“我”,如梦初醒。

 

   龙树菩萨【中观论 观法品】指出「若我是五蕴 我即为生灭;若我异五蕴 则非五蕴相;若无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灭我我所者 名得无我智 得无我智者 是则名实观 得无我智者 是则名虚有」凡夫及外道认为五蕴中有“我”,此“我”为恒常不变并且能主宰五蕴身心,龙树菩萨于【中观论】破斥此思想,指出,若我的身体即是五蕴,例如“身体就是我”,此我即有生灭,终将老病死,身体死亡后“我”亦随之而灭,可见此种即蕴即我之观念不合理。若我和五蕴完全不同(异五蕴),我只是住在五蕴中受用五蕴,则此“我”应该可以离开五蕴,而有单独的相貌,但事实“我” 并无离开五蕴的相貌,色者执爱,受者领纳,想者取相分别,行者造作迁流,识者明了分别,“我” 的相貌离不开五蕴,离开五蕴则无法存在,离蕴即我之观亦念不合理,若“我”有相貌,则应该能描述“我”的相貌,可见“我”是凡夫的妄想所捏造而生,应破除对“我”的执着。既然无我,则我所亦不可得,一切法毕竟空,息灭我及我所,则得无我的智慧,得无我智慧者,则可称为实观(真实观察),得无我智者,是为珍贵稀有之人。

 

   净土法门,以自始至终以佛号为所缘境,虽亦调身、调息帮助安住于佛号,但并不注意身息之变化,譬如注意一行动快捷之人(佛号),为了便于专注于此人,而另找二人(调身、调息)抓住此人,此时仍然只注意此行动快捷之人,而不注意其它二人。

 

  辛二、修观方法

 

  二者修观,有二种:

 

  一者对治观:如不净观,对治贪欲。慈心观,对冶瞋恚。界分别观,对治着我。数息观,对治多寻思等。此不分别也。

 

  二者正观:观诸法无相,并是因缘所生,因缘无性,即是实相。先了所观之境, 一切皆空;能观之心,自然不起。前后之文,多谈此理,请自详之。如经偈中说:

 

  「诸法不牢固  常在于念中  已解见空者  一切无想念」。

 

   「体真止」虽亦有修观的成分,但所观为“所缘境毕竟空”,而此处修观方法为观“能缘心毕竟空”。

 

   修观方法有二种:

 

  1.     对治观:如不净观,观察色身之外相不净、内相不净、死后不净,对治对色身之贪欲。慈心观,观察生命为相续,于无始劫生命中,每一众生皆曾为我母,每一众生皆对我有生育、养育之恩,因此应尽我所能,使令众生离苦得乐,以此慈悲心,对冶瞋恚。界分别观,地水火风空根识七大各有各之界限,对治着我(我执我见)。数息观,即六妙门,对治多寻思(多分别)等。

 

   对治观犹如剪毐树之枝叶,不究竟;而正观犹如斩断毐树之根,彻底断除。故智者大师强调正观。

 

  2.     正观:观诸法本性无相,并是因缘所生,因缘无性,会生灭变化,无自性,即是实相。利根之人,观一切法空,一空一切空,此念心亦空;顿根之人,则必须观察所观之境、能观之心二者皆空。如经偈中说:「诸法不牢固  常在于念中  已解见空者  一切无想念」可乐、不可乐、清 净、杂染…….等五蕴(诸法),皆不牢固,会随因缘变化。

 

   因缘法为佛法之根本思想,于小乘则为业力;天台则为现前一念心识(一念三千),心识剎那变化,现前五蕴亦剎那变化;唯识则融合小乘及天台,既强调业力亦强调心识,认为现前一念心识具足八识:1.根本识(第八识)2.前七转识。第八识由于过去的业力之熏习,而变现出人的五蕴(依他起),而此境界并非马上能变用,必须依赖前七转识(主要为第六识及第七识)与过去的业力所创造的五蕴接触后,才能安立第六、七识的名言(偏即止),例如过去与某人有好因缘,虽然此人由于过去的业力所创造的五蕴并不庄严,长相不庄严,个性不好,思想亦不聪明,但是由于我和此人是好朋友,于是在我的心中,会用最好的名言来安立所见到的这个人,认为此人有种种的优点,而事实上此人并非想相中的好。反之,若过去与某人有恶因缘,即使此人色法庄严,内心思想聪明,但是由于我和此人不是好朋友,于是便会用不好的名言来安立此人,认为此人有种种的缺点。以唯识学而言,其空观以修偏即止为主,而非破依他起,「偏即本空 依他如幻」,不论过去的业力所变现出的五蕴如何,皆无法改变,必须承担消受,唯有第六识的名言可改变,破偏即止,若已解见空者,便能息灭一切想念(第六识偏即止的名言)。息灭一切想念,并非一切无所知,而是此念心如大圆镜智,是非善恶了了分别,不于其中起个人的名言。

 

   烦恼的生起,必须依止名言(第六、七识的偏即止),故打坐时,若遇可爱的境界,贪烦恼生起,此时可去掉心中之名言,心自然可停止;若遇恶因缘的境界,瞋恚生起,此时亦可去掉心中之名言,内心活动自然可停止,恢复一切无想念的境界。

 

   此处智者大师所强调的“观”,为观心,即观现前一念心性,觅心了不可得,而非观所缘境。而净土法门所修之“观”,为观佛法界之所缘境,观想、观像,观察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依正庄严,于所缘境中,分别观察。

 

   调五事中亦有提及修“止”,而与此处的修止,只是广略之不同,调五事中的修止只是略说,而此科的修止为详说。

 

   已解见空者(因),一切无想念(果),若依语言文字(名言)解空,所得之无想念较薄弱,往往从解空出来之后,又落入熟悉的常见、断见,不能一直保持“解空”。若能“见”空性,则此无想念坚固,不易破坏。初学者,通常先解空,对空性有“正确”之理解后,才能见空。例如六即佛,必须先入理即、名字位,才能入观行、相似、分证、究竟位。

 

  智者大师最后以一偈颂总持修空观之要义:

 

  「诸法不牢固  常在于念中  已解见空者  一切无想念」

 

  诸法包括色法、心法,即五蕴、色声香味触、所缘境……等,这些法皆会生灭变异,虚伪无主,眼所见、耳所听、心所分别之法意,所生六尘之境界,皆非常住不变,不牢固。这些法皆由因缘生,常在于念中,依止现前一念心识而安立六尘境界。唯识学将法分为三种体性:

 

  1.「缘尘实性」,此为第一谛之无为法,二空真如之理,非凡夫能见闻觉知之境界。

 

  2.「依它起性」,即依止过去业力所变现出的一切法界,譬如去有五戒十善之业力,而造成人的色身,人所见的山河大地这些法不会自己生起,必须依止众多因缘而起。

 

  3.「偏即所执性」,众生内心之名言,接触依它起性之法,而心起分别,而这些分别皆不真实。譬如黑暗处见一草绳(依它起),由于光线不足而误认为是蛇,而内心得蛇的影像(偏即止),而事实上只是草绳,由此可知此影像并不真实。此蛇即是安立于偏即止,以自已的名言安立的境界,就依它起而言,只不过是个草绳。例如榴槤,此榴槤依业力而出现(依它起),喜欢吃榴槤者,即以种种好的名言安立榴槤,而失去榴槤真实本质,事实上榴槤并无想象中的好;若持续不停地吃二三十分钟,吃腻之后,则内心开始厌恶榴槤,便以种种不好的名言安立它。

 

  可见榴槤的色声香味触法之本质不牢固,二三十分钟前后好坏差别极大,表示一切境界皆是心中名言安立而来,应破除此偏即止。

 

   由此可知,众生之苦恼,皆由自己的妄想而来,「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外境干扰不了我们,只有被自己的妄想所苦恼,故应修空观,破坏妄想,而智者大师提出修空观必须先“解空”再“见空”,必须先依止佛法的圣教量「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重复思惟此法宝,心中产生对空的甚解(比量),虽无证得“空”,但假藉语言文字,而对“空”产生理解,譬如见烟知火(比量),虽未见火,但假藉烟的因缘而推知有火。之后再反复思惟,并藉由禅定,将闻思的智慧进入修,一念相应即破坏自性止,而证得空性。此时所证得的空性为“现量”之境界,譬如见到真实的火,见到真理,一切法本来如是。

 

   又如初到一个环境(学佛苑),此环境是由众生共同的业力所造,由众生共同受用其中的设备,由于初来之时内心烦恼粗重,内心起种种的不好的名言,一年二年三年……,学佛苑仍旧如是,无大改变,而修习者不断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而内心有大改变,从假入空(见山不是山),对所接触的境界不再生起名言,而趋于平淡,由内心起伏波动转成“一切无想念”;若继续修下去,则又会从空出假,又开始接触名言,见山是山,而此时的无漏名言与最初有漏名言不同,不含个人我执我见,为随顺正法、大悲心,饶益有情而安立之名言。

 

   修行者内心应不断变化,内心变化则业力、障碍亦会变化,名言分别可决定生命,观察内心之名言分别与何法界相应,则即往生此相应之法界。初学佛者应先破坏夹带我见、我爱、我慢之有漏名言,完全息灭过去之名言后,才生起清净、大悲之无漏名言(从空出假)。


浏览(895) (1) 评论(2)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pifu01 回复 和颜清心 留言时间:2021-09-14 09:21:08

感恩回复。这是天台宗开门祖师智者大师的教导。由台湾净界法师讲解。末学觉得好就拿来分享了。感恩大德祖师们!

回复 | 0
作者:和颜清心 留言时间:2021-09-14 07:43:12

“行、住、坐、卧四威仪皆可修止观,为何刚开始要坐中修?止观为明了寂静之相,卧姿虽寂静,但心不明了;行走虽心明了,但不寂静;唯有坐姿容易达到明了寂静,随顺止观之功德,故初学者,应由坐姿下手。”

受教了。谢谢!

回复 | 0
我的名片
pifu01
注册日期: 2010-10-14
访问总量: 789,948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佛子行37颂之二2
· 道德经第14章
· 道德经第13章
· 道德经第10-11章
· 第十章
· 道德经 第九章
· 杂阿含274 欢喜 欢喜!
友好链接
· 润涛阎:润涛阎的博客
· 摩诃笨蛋:摩诃笨蛋的博客
· 珍曼:珍曼的博客
分类目录
【生命历程】
· 未曾亲身参与64者,不足与言64
· 他乡遇“故知”
· 信仰与因信称义
· 陪伴 歌曲以及词翻译
· 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 戏说“我将无我,不忘初心”
· 母亲节梦见母亲
· 相遇
· 姑妄言之:我最近的“车祸”
· 如何应对新冠long haul(后遗症)
【天伦之乐】
· 工程师的疑惑
· 俺家小狗
· 小天才:枕套的用途
· 我闺女今天踢了个弧线角球,直接
· 中学生的自杀问题
· 沙滩漫步
· 高奇峰"怒狮"解
· 旋转木马
· 女儿的因果报应观
· 真实的爱情故事
【Buddhism】
· 佛子行37颂之二2
· 道德经第14章
· 道德经第13章
· 道德经第10-11章
· 第十章
· 道德经 第九章
· 杂阿含274 欢喜 欢喜!
· 雜阿含58經
· 佛法的要点,就是是出离心、菩提
· 心经:藏传版
【Notes】
· 梦
· 统一思想:多么伟大的雄思妙想
· 人间地狱
· 中共国叫兽之兽,与中共国高官之
· 从快活老人那里偷来一幅图并题诗
· 随学快活老人 五绝 春早
· 小诗 N 首
· 新唐人和川普关于WI选举所造的谣
· 国民教育与屁民教育
· 苏格拉底讲述的轮回转生故事
存档目录
2024-04-04 - 2024-04-16
2024-03-03 - 2024-03-26
2024-02-10 - 2024-02-28
2023-12-09 - 2023-12-26
2023-11-20 - 2023-11-24
2023-09-06 - 2023-09-06
2023-06-01 - 2023-06-07
2023-05-18 - 2023-05-26
2023-04-04 - 2023-04-27
2023-03-19 - 2023-03-31
2022-12-13 - 2022-12-13
2022-11-20 - 2022-11-30
2022-10-25 - 2022-10-25
2022-06-03 - 2022-06-03
2022-05-06 - 2022-05-22
2022-04-02 - 2022-04-26
2022-02-01 - 2022-02-20
2022-01-10 - 2022-01-10
2021-12-02 - 2021-12-29
2021-11-02 - 2021-11-29
2021-10-03 - 2021-10-31
2021-09-01 - 2021-09-30
2021-08-21 - 2021-08-30
2021-03-05 - 2021-03-24
2021-02-07 - 2021-02-26
2021-01-22 - 2021-01-30
2020-12-13 - 2020-12-26
2020-11-11 - 2020-11-29
2020-10-08 - 2020-10-23
2020-09-07 - 2020-09-07
2020-08-07 - 2020-08-29
2020-07-25 - 2020-07-25
2020-02-25 - 2020-02-25
2019-11-14 - 2019-11-14
2019-10-01 - 2019-10-31
2019-09-15 - 2019-09-15
2019-07-31 - 2019-07-31
2019-06-03 - 2019-06-03
2019-04-27 - 2019-04-27
2019-03-10 - 2019-03-10
2019-01-19 - 2019-01-19
2018-11-03 - 2018-11-21
2018-09-12 - 2018-09-12
2018-06-23 - 2018-06-25
2018-05-04 - 2018-05-04
2018-04-07 - 2018-04-21
2018-03-03 - 2018-03-15
2018-02-04 - 2018-02-23
2018-01-13 - 2018-01-13
2017-12-13 - 2017-12-13
2017-11-07 - 2017-11-26
2017-10-23 - 2017-10-23
2017-08-24 - 2017-08-24
2017-07-03 - 2017-07-04
2017-06-01 - 2017-06-26
2017-05-06 - 2017-05-06
2017-03-03 - 2017-03-03
2017-02-17 - 2017-02-17
2017-01-24 - 2017-01-24
2016-12-14 - 2016-12-14
2016-10-13 - 2016-10-13
2016-08-05 - 2016-08-28
2016-07-03 - 2016-07-18
2016-06-05 - 2016-06-11
2016-05-15 - 2016-05-27
2016-04-02 - 2016-04-09
2016-01-03 - 2016-01-20
2015-10-17 - 2015-10-17
2015-09-16 - 2015-09-25
2015-07-14 - 2015-07-17
2015-06-08 - 2015-06-23
2015-04-07 - 2015-04-24
2015-03-06 - 2015-03-06
2015-02-02 - 2015-02-08
2015-01-24 - 2015-01-24
2014-12-06 - 2014-12-06
2014-11-11 - 2014-11-23
2014-10-02 - 2014-10-02
2014-09-22 - 2014-09-22
2014-08-19 - 2014-08-28
2014-06-28 - 2014-06-28
2014-04-14 - 2014-04-14
2014-03-11 - 2014-03-17
2014-02-25 - 2014-02-25
2014-01-07 - 2014-01-07
2013-11-11 - 2013-11-11
2013-10-29 - 2013-10-30
2013-09-16 - 2013-09-21
2013-06-16 - 2013-06-30
2013-04-13 - 2013-04-13
2013-02-14 - 2013-02-22
2013-01-13 - 2013-01-26
2012-11-25 - 2012-11-25
2012-10-04 - 2012-10-22
2012-09-10 - 2012-09-23
2012-07-02 - 2012-07-02
2012-06-02 - 2012-06-24
2012-05-21 - 2012-05-30
2012-03-18 - 2012-03-18
2012-02-18 - 2012-02-23
2012-01-02 - 2012-01-28
2011-12-01 - 2011-12-29
2011-11-01 - 2011-11-26
2011-10-16 - 2011-10-29
2011-09-11 - 2011-09-27
2011-08-02 - 2011-08-02
2011-07-01 - 2011-07-30
2011-06-04 - 2011-06-25
2011-05-20 - 2011-05-26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