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pifu01的博客
  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
网络日志正文
末法时代如何修行--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解 6 2023-03-31 06:28:20

我们继续学习《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以前有人说这部经叫做《弥勒菩萨请问经》,在《大藏经》里面另外有一个比较短的《弥勒菩萨问本愿经》。虽然里面有弥勒菩萨和佛陀的对话,但我们通常叫做《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这部经典前面讲了佛陀宣说的所应行持的四种辩才,今天讲到佛陀宣说的应遮止的四种辩才,从这里开始讲。

 

弥勒。云何名为四种辩才一切诸佛之所遮止。所谓非利益相应。不与利益相应。非法相应。不与法相应。烦恼相应。不与烦恼灭尽相应。生死相应。不与涅槃功德相应。弥勒。是为一切诸佛之所遮止四种辩才。

佛告诉弥勒菩萨:一切诸佛所遮止的四种辩才是什么呢?佛陀不开许的、加以制止的四种辩才是什么呢?第一个所遮止的辩才是,所谓非利益相应。不管做什么事、修什么法,对众生和自己今生来世没有任何利益,不与利益相应,甚至可能有损害的法,这是佛陀所遮止的。

第二、非法相应。不与法相应。与经教里面的正法不相应,与非法相应,不与法相应,与断除烦恼的正法一点都不相应,与各种造恶业的杀盗淫妄的非法相应,这是第二个辩才。

刚才讲到不与利益相应,世间当中确实有一些人辩论、演讲、口才特别好,甚至可能像美国选总统的时候要看这个人口才,看他演讲的表达能力。但是虽然演讲得特别好,实际上任的时候是否能做到很难说。即使做到了,很难说内心对众生是否有利益。从全世界各个国家来看,凡夫人自私自利的心都很重,虽然口才很好、辩才很好,但与众生的利益毫不相干,与正法毫不相干,反而增长烦恼,在轮回中不断地流转。通过今年的疫情,很多国家比较丑陋的一面也暴露出来了,像美国的民主党、共和党,以前大家都觉得他们自由平等,但现在看来各方面却不怎么样,有时候很多自私的面目暴露无遗。东西方都差不多,尤其如果没有真正的利他心,虽然依靠言论、势力等等,打造的团队特别大,但可能作出各种事情,结果对全球有没有利益很难说。

第三、烦恼相应。不与烦恼灭尽相应。从整个全球来讲,如果众生相续当中没有这么严重的贪嗔痴烦恼,没有对自方的贪心、对他方的嗔恨心、不会做事情的愚痴心,而是大家都能和睦相处、资源共享,这样的话,在地球上生存的众生都会快乐。像今年那样的疾病来时,大家都很难面对,这是众生的共业所现。但除此之外的很多痛苦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比如说本来一家人有吃有喝,家庭平和的话还算可以,但是天天吵架、天天打架,有何快乐呢?不会有的。我们看到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有很多烦恼导致的冲突、矛盾、不开心,甚至连最珍贵的生命也会失去。

所以,佛陀所遮止的这些辩才,与法不相应的,与烦恼相应的,不与烦恼灭尽相应的。像你的宣传、你的辩才,是增加烦恼、增长自私、增长嗔恨心,与灭尽烦恼不相应。

第四、生死相应。不与涅槃功德相应。与生死相应,与不断流转轮回比较相应,永远在轮回里出不来,而不与涅槃功德相应。

佛告诉弥勒菩萨,这是一切佛所遮止的四种辩才。尤其是现今不懂因果、不承认前后世的人很多,会说各种似是而非的道理,但其实只是世智辩聪,只是盲目的世间聪明而已,对整个人类、对所有众生的今生后世、对自他有多少利益呢?后人可以判断分析。自古以来的人类历史也是如此,翻开历史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某一段时间人与人之间如何冲突、如何争斗。可能这个比喻有点过分,所有人听了都不会高兴——但人有时候确实像一种特殊的群体,从某种意义上看,人也比较可怜。

所以,佛陀遮止这些辩才。很多成功学讲如何赚钱、如何超越别人,但很难说到底是出于善良的心还是恶心,还是需要好好思考人的价值观的定位。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若有辩才增长生死。非诸如来之所宣说。云何世尊。说诸烦恼。能为菩萨利益之事。又复称赞摄取生死。而能圆满菩提分法。如是等辩。岂非如来之所说耶。

弥勒菩萨白佛言:按照佛陀所说,如果有辩才增长烦恼、增长生死,那就不是如来所宣说的。因为您刚才说,如果跟增长轮回相应则不是如来所说,是如来所遮止的,如果这样的话,为什么世尊说烦恼能令菩萨得到利益?

我们经常说“烦恼即菩提”,《维摩诘经》里面也说“一切烦恼为如来种”,烦恼是如来的种子,烦恼即是如来之一体,或是如来的舍利,也有这样的说法。为什么说烦恼对菩萨来讲是有利益的?下面也会讲,比如说甘蔗田当中粪土对它有利,对菩萨来讲烦恼也是有利的等等,为什么这样讲呢?[1]

还有,佛陀您也在不断赞叹摄取生死、摄取轮回,轮回不用放弃,在不舍弃轮回的同时而能够圆满菩提分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轮回没有什么所舍的,轮回的本体即是涅槃,轮回即涅槃,心即是心性,所以你就接受轮回,不能抛弃。如是等辩。岂非如来之所说耶。刚才说增长轮回不是如来所说,现在又说接受轮回、烦恼对菩萨有利是如来所说,那这两种说法是否自相矛盾呢?一会儿说烦恼和轮回不能相应,一会儿又说烦恼和轮回对菩萨来讲是有利益的,这难道不冲突吗?弥勒菩萨代表我们很多没有闻思的凡夫人而发问:有时候说"证菩提要断烦恼",有时候说"烦恼的本体就是菩提",那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有这样的疑惑。

 

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弥勒。我今问汝随汝意答。若有说言。菩萨为欲圆满成就菩提分故。摄取生死。又复说言。以诸烦恼为利益事。如是说者。为与利益相应。非利益相应。为与法相应。非法相应。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正说者。则与义利相应与法相应。能令菩萨菩提分法得圆满故。

这个时候,佛陀告诉弥勒菩萨摩诃萨:弥勒,我今天反问你。通常说是同等理反问,在没有正式回答之前先问一问你,随汝意答,你可以按照你的想法随意回答。如果有人说,菩萨想圆满正等觉的菩提分法、想圆满菩提的功德而接受轮回,菩萨经常不放弃轮回,转生到轮回里就像入花园一样;又说诸烦恼对菩萨而言是对自他相续有利益的,认识烦恼本性的时候,烦恼确实对菩萨有利益。那么这两种说法,到底跟利益相应还是非利益相应?与法相应还是非法相应?如果对正等觉有利,轮回要不要舍弃?如果对自他有利的话,烦恼要不要舍弃?我反过来问你,你怎么回答?

佛教的反问,基本上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对方提问的方式反过来问:那你对这件事情是怎么回答的?这个时候弥勒菩萨白佛言:您说得对,刚才我好像考虑的不是很对。世尊,若正说者,如果按照正确的方式来说,我不得不承认与利益相应,如果能结束轮回、得到菩提,那肯定与义利相应;如果烦恼对菩萨真的有利益,也可以说是与利益相应、与法相应,因为能令菩萨圆满菩提分法的缘故。弥勒菩萨跟佛陀辩论失败了。

 

佛言弥勒。若说菩萨为欲圆满菩提分故摄取生死。说诸烦恼能为菩萨利益之事。如是辩才诸佛如来之所宣说。何以故。弥勒。此诸菩萨得法自在。所起烦恼无有过失。是为菩萨善巧方便。非诸声闻缘觉境界。

下面佛陀开始宣讲原因。佛告诉弥勒菩萨:如果说菩萨想圆满菩提分法接受了生死轮回,一切烦恼如果对菩萨利益众生有利益,如是的辩才实际上是所有的佛陀所宣说的。这里是佛陀真实回答:烦恼对菩萨有利,轮回对圆满正等觉有利,那这样的辩才是佛陀所宣说的。

刚才你不是说是所遮止的吗?为什么现在又说是佛陀所宣说的呢?何以故,原因是什么呢?弥勒菩萨你好好听一下,因为诸菩萨获得了法自在,初学者的菩萨跟智慧行的菩萨不同,得到刚才这种境界的菩萨是慧行菩萨,慧行菩萨实际上是得到法自在的菩萨。这个很重要的。我们讲十种自在时,菩萨已经对法获得自在了,已经对所有的万法了如指掌、通达无碍。所起的烦恼无有过失,真正烦恼转为道用的菩萨,获得法自在,贪嗔痴等烦恼对他而言根本不成为过失。是为菩萨善巧方便。非诸声闻缘觉境界。就像孔雀吃毒对它身体没有任何损害,而乌鸦吃毒药会当场死亡。同样,菩萨行持烦恼之事,不但没有损害,反而获得更多力量,而这些不是声闻缘觉的境界。

显宗经典当中也有烦恼转为道用的道理;密宗最高的境界当中,在行为上有双运、降伏等把贪心、嗔心直接转为道用的方法。

《大宝积经》里面讲大悲商主的公案,佛经里也称为大悲导师,他当时杀害了一个短矛黑人,这里黑人是恶人的意思。当时,大悲商主为了救五百个商人的命,以强烈的悲心把短矛黑人杀了。看起来杀人的罪业应该很严重,但由于他怀着强烈的悲心,没有嗔恨心,不但没有罪业,反而超越了好多劫的生死轮回。

《大宝积经》里面还讲到星宿婆罗门的公案,他又叫宿提,他在寂静地方住了好多年修持梵净行,后来为了一个贪欲特别强盛的女人,与她一起共同生活了十二年,最后这种行为没有成为道障,反而积累了很多劫的资粮。

原因是什么?因为这两位是智慧行菩萨,没有自相的贪心和自相的嗔恨心,他们的心完全是利他的心。[2]

其实,显宗《大宝积经》中也有讲述杀生和双运行为的公案,只不过这样的道理不是很明显的开许,比较隐蔽。汉传佛教以前对藏传佛教的行为不太接受,这也情有可原。因为藏传佛教虽然有很高的境界,但很多人并没有如此高深的境界,完全是地地道道的凡夫,却装成有境界的人,做各种非法行为——这是经典和续部都不允许的。不过,我们也不能断定所有这些行为全部是非法的,否则大慈大悲的佛陀在显宗里讲到的这些道理也无法解释,所以应该明白这些取舍。

如果菩萨获得了法自在,那起现烦恼就没有任何过失,全部是以善巧方便来摄持。

 

弥勒。若有烦恼。不能为他作利益事。亦不能满菩提分法。而发起者。不与义利相应。不与法相应。但为下劣善根因者。菩萨于中宁舍身命。亦不随彼烦恼而行。何以故。弥勒。有异菩萨得智力故。于诸烦恼现有攀缘。有异菩萨无智力故。于诸烦恼增上执著。

佛又继续告诉弥勒菩萨:如果有烦恼,不能为他作利益之事,也不能成为菩提分法的因,那这样的烦恼叫做凡夫人的自相烦恼,与义利不相应,与法不相应,甚至不能成为下劣善根。但为下劣善根因者,藏译本当中有一个否定,是“甚至不能成为下劣善根之因”,隋译本当中也有一个否定,这里“但为”,可能是“不为”,有个否定词会好一点[3]。因为真正的自相烦恼连很微小的、很下等善根的因也不能成为。就像《三戒论》当中所讲,如果是自相烦恼,大家共同会遮止,不能以任何密宗为借口而行持真正的自相贪心、嗔心、愚痴、傲慢、嫉妒。你看看《俱舍论》里面,嗔心的定义是什么?贪心的定义是什么?如果你自相续产生真正的烦恼,那么你以什么样的美好来包装,也不会成为菩萨的方便方法,也不会成为密宗的方便方法。

所以,菩萨在这当中宁舍身命,不应该随着烦恼而行。如果没有认识烦恼的本性,没有成为菩提分法的因,宁可舍弃生命,不要被烦恼转。舍弃生命只是一生一世的事情,如果被烦恼所转、堕入恶趣则是千百万世,它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因此作为菩萨,如果没有智慧摄持,宁可舍弃生命,不要随着烦恼而转。

这是为什么呢?佛告诉弥勒菩萨,有异菩萨得智力故。于诸烦恼现有攀缘。有异菩萨无智力故。于诸烦恼增上执著。这两个稍微难懂一点。前面讲了,不相应的不要接受,相应的要接受。这是为什么呢?有另外一些具有善巧的菩萨,有证悟空性的智慧力量,对这些烦恼显现上进行攀缘,看起来他有攀缘、有缘取,但实际上因为善巧方便、智慧摄持的缘故,不会遮障菩提。看起来这个菩萨确实有贪心、有嗔心、有各种不如法的行为,但实际上不会对他的修道造成障碍。还有另外一些不同的菩萨,无有智力,跟下面会讲到的初学菩萨一样,对这些烦恼增上执着。烦恼容易产生,贪嗔痴容易产生,如此增长烦恼,没办法对治。

净空老法师解释“攀缘”时说是示现烦恼,但是如果菩萨有善巧方便,因为有智力的缘故,看起来有攀缘,但是可以转为道用。比如眼前显现各种纷纷扰扰、眼花缭乱的现象时,有些大德回答说,青色归于青色,黄色归于黄色。禅宗经常讲,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看起来攀缘,但实际上有智力的缘故,不会成为道障。这样理解比较好一点。[4]

今天学习这部经的内容,涉及到很多重要的道理,大家最好不要忘记,不管是自己修行,还是对别人宣说,都很有意义。很多人在修行当中遇到的问题,佛陀这里直接给你回答,自然解开相续中的疑惑。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若诸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乐欲离诸业障缠缚。自无损害而得解脱。是人当于菩萨行中深生信解。于他过失不生分别。志求如来真实功德。佛言如是如是。弥勒。是故当于诸菩萨等方便行中。深生信解。何以故。慧行菩萨方便之行。难信解故。

这个时候,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按照我所理解佛陀宣说的意义,如果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年当中,想离开这些障碍缠缚,自己不会受到任何损害而同时得到解脱的话,是人当于菩萨行中深生信解。是不是菩萨不管在任何菩萨行业当中,一定要对所有初学菩萨、慧行菩萨,全部生起信心、不生邪见、不生怀疑?藏译本当中有几个不生怀疑[5]。于他过失不生分别。志求如来真实功德。以后遇到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菩萨、任何一个行者,不管显现什么样,尽量对他产生信心,不要找他的过失,即便是我们看到他的过失,也不去评价,因为我希求的是如来的功德、菩萨的功德,这样是不是最合理的?

确实修行当中这是最如法的。最近很多道友也在发愿,觉得以前造的业太多了,从现在开始要非常谨慎自己的语业。《大宝积正法经》中也说:“他罪实不实,终不而言说,设覩诸过犯,如同不见闻。”不管他人的罪真实与否,我始终不说出来,跟我没有关系,是也可以、不是也可以,即便我已经亲眼目睹别人的过失,我要像没有见到一样,一方面保护自己,另一方面也是保护别人。这个真的很重要。现在网络时代,说别人过失的现象特别多。大家如果看到有一些说别人的过失,不应该转发,直接删除,这样会好一点。但有些人不愿意转别人的功德,一说别人的过失就在朋友圈分享。出家人也一样,《大宝积正法经》云:“若有出家者,恒见他人过,覆藏于自罪,此二大过失。”出家人有两种过失:见别人的过失,隐藏自己的罪恶。这二者,对于出家人而言是特别大的过失。所以,作为出家人观察自己的相续很重要。[6]

弥勒菩萨根据佛意进行这样理解后,佛陀说:如是如是,弥勒,你说得对,就是这样,不要看别人的过失。是故当于诸菩萨等方便行中。深生信解。这些菩萨他们可以有一些方便行,应该深生定解,为什么呢?慧行菩萨方便之行。难信解故。这句话很重要。今天会讲到两种菩萨,一种菩萨证悟了空性,他要摄受各种众生,他要到众生当中去。有些众生是以烦恼而摄受,有些众生是以各种业力现前而摄受的,有些众生以其他行为而摄受……所以,这种菩萨需要有方便行,境界比较高。后面说的初学者菩萨,自己先好好修行,不要去弘法。对于前面这种慧行菩萨的行为,我们很难以接受、很难以了解。佛陀也说过,我以及和我一样的人才能衡量众生的相续,其他人很难。

《宝星陀罗尼经》当中讲了一个故事[7]:有一次大梵天为了供养佛陀,变化成一个非常庄严的美女,出现在无量寿佛面前。当时,大众都集聚在那里,她跟无量寿佛靠得特别近。帝释天看到这个女人在佛陀面前显得特别不庄严,觉得不太合理,就去告诉她,让她不要太靠近佛陀,因为佛陀远离一切戏论,境界如虚空一样,等等讲了很多佛陀的功德。这时,无量寿佛呵斥了帝释天,说你要观察清楚,如果没有观察清楚,随意这样说,就犯了很大的罪,这位其实是大丈夫,修行非常好,他在无量劫佛面前种植了善根,这次为了供养佛陀、积累资粮才显现为女身。帝释天听后有点害怕,有点后悔了,马上到梵天那里去忏悔:善男子(这里他没有叫成善女人),我错了,你能不能好好摄受我,不要不高兴,要产生欢喜心。此时,在整个众会当中,有一菩萨问佛陀,虽然他是好心好意,但因不清楚大梵天的情况,而造下了罪业,如果他没有忏悔,那以此诽谤的缘故,将来会如何?佛说,如果没有忏悔,他会在将来八万四千世当中变成驴,受到轻贱。后来,佛说:“常须慎意,护此口业。”必须常常谨慎自己的意识,常常护持自己的口业。有时候也会有好心的居士提醒周围的人:这是出家人,你别接近他,别过去。别人也许是梵天的化身,也很难说。这句话我们也要记住,经常谨慎自己的分别念,用正知正念观察自己,平时在大众当中、在生活当中,要护持好自己的口业,否则不小心会造很多业,因为很难了解菩萨的行为。

 

弥勒。譬如须陀洹人示凡夫行。如是凡夫。与须陀洹位各差别。凡夫愚人。以贪嗔痴之所缠故堕诸恶道。而须陀洹于贪嗔痴善能了达。终不堕落三恶道耳。

佛告诉弥勒菩萨:为什么慧行菩萨的行为难以理解呢?下面讲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很好,大家应该记下来。昨天不是要求大家写日记吗?明年有奖励。我看有些人写得比较简单:我上午传法,下午开会,今天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坐车,一天只吃了两个饼干——这样也可以。或者“我今天学法,学法的内容是……这个教证对我来讲很受益,所以我记下来了。”总之,每天不间断。其实,并不是因为你很忙的原因写不出来,只是因为没有习惯,就像这个比喻也可以作为日记写下来:今天我学到这个比喻,很有收获。以前我写《旅途脚印》,回来后有点忙,就写“我今天什么都不想写了,太累了,太忙了。”这也是一天的日记,看你一天的正知正念怎么样。我的日记每天三四百个字,有时候少一点。我看慈诚罗珠堪布写的日记比我短得多,他就写“我今天一天只吃了两个月饼,其他什么都没有吃。上午放生,下午讲课,今天见了一个客人……”这样语言比较简练。我比较啰嗦一点,每天都讲了一些感受,比如开会的话,开会的内容也会稍微提一下。道友们还是要习惯写日记,这是一个要求,如果特别忙、比我还忙,那可以不写;如果不是那么忙,写几个字不会很困难。有时候可以写得稍微广一点,这对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很有帮助。我刚开始写的时候很费劲,觉得不通顺,但后来习惯了以后还可以。下面的这个比喻也很好,怎么说的呢?

佛告诉弥勒菩萨:弥勒,譬如说有一个须陀洹人,他的烦恼已经断了,绝对不会堕入三恶道。须陀洹,断除了见惑,是小乘的见道,即预流果。《俱舍论》中,自宗的观点也是这样的。如果他示现凡夫行,但真正的凡夫跟须陀洹有很大的差异,一个是须陀洹装成凡夫,一个是真正的凡夫,他们两个做的事看起来一样,但实际上有差别。凡夫愚人如果因贪心、嗔心、痴心所缠绕而行事,最后一定会堕落,而须陀洹于贪嗔痴善能了达,烦恼已经断了。到底有没有贪嗔痴呢?虽然没有粗大的烦恼,但按照大乘所说,须陀洹应该还存在细微的种子。这样的话,他终不会堕入三恶道当中。[8]

我为什么说这个比喻好呢?部分显宗的修行人觉得密宗有些行为不如法,其实也不是这样的,因为每个人的境界都不同。按照小乘自宗的观点,须陀洹也造业,凡夫人也造业,但是结果完全不同。同样的道理,境界高的菩萨表面上看他做的事情,和世间凡夫初学菩萨者一样,但内在的境界、最后的结果完全不同,你可以这样理解。

 

弥勒。慧行菩萨亦复如是。于贪嗔痴习气未断。彼亦别余初业菩萨。何以故。其心不为烦恼所覆。不同初业诸菩萨等。钝行菩萨无有善巧。同诸凡夫不能出离。弥勒。慧行菩萨一切重罪。以智慧力悉能摧灭。亦不因彼堕于恶道。

佛告诉弥勒菩萨,慧行菩萨也是一样,虽然其贪嗔痴的习气没有断,比如一地菩萨已经断了粗大的烦恼,但习气还没有断,尤其是细微的所知障,七地以上才会断,但还是与初业菩萨有很大差别,初业菩萨连粗大的贪嗔痴烦恼都没有断。为什么呢?因为其心不为烦恼所覆。不同初业诸菩萨等。钝行菩萨无有善巧。同诸凡夫不能出离。跟凡夫没有什么差别,如同凡夫不能出离。所以,在这方面还是有很大差别。有些成就者的行为不太如法,对他自己不会有障碍,而真正的凡夫人造的业就是业。

佛告诉弥勒菩萨,慧行菩萨所造的杀人、邪淫等世间当中的一切重罪,以他智力的缘故悉能摧毁,依靠智慧的力量也不会堕三恶道。

 

弥勒。譬如有人。于大火聚投以薪木数数添之。如是添已。其焰转炽弥更增明无有尽灭。弥勒。慧行菩萨亦复如是。以智慧火烧烦恼薪。数数添于烦恼薪木。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转更增明无有尽灭。弥勒。如是如是。慧行菩萨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难可了知。

佛又讲了一个比喻。佛告诉弥勒菩萨,比如有一个人在大的火堆当中不断扔木柴,一把又一把地添加,木柴越来越多的时候,火焰越来越炽燃,不会依此而灭尽。因为火上加的干柴越来越多,那火焰肯定越来越盛,不可能熄灭。同样的道理,慧行菩萨也是一样的,以智慧的火可以烧烦恼的薪柴。本来有一些烦恼,菩萨的智慧火完全把烦恼烧尽无余,在这个过程中,数数添加烦恼的薪柴,越增加越多,不但火不熄灭,相反智慧火越来越旺盛,更加明显,没有尽灭。

《成实论》中说:“智者心中不生烦恼。若生即灭。如一渧水堕热铁上。”一般有智慧的人不会产生烦恼,一旦产生烦恼,也马上会摧毁,就像一滴水落在热铁上一样。《大庄严法门经》亦云:“譬如猛火于一切草木不生恐怖,如是智慧行菩萨于诸烦恼不生恐怖。”而我们凡夫人对烦恼会产生极大的恐怖,“我今天又产生分别念,又产生嗔恨心,那怎么办呢?嗡班杂尔萨埵吽、嗡班杂尔萨埵吽……昨天我又犯了,今天跟这个道友本来想好好修个安忍,结果他对我不客气,我也对他不客气……”凡夫人经常对有些人产生嗔心,对有些人产生贪心,对有些人产生嫉妒、傲慢等等。烦恼越来越多的时候,自己也知道这些烦恼对自己的修行不会有帮助,马上产生后悔心,又产生各种各样的痛苦。但是作为菩萨,烦恼越来越多的时候,产生的智慧越来越多——我们很羡慕这样的菩萨。无垢光尊者也说,一天产生一百个分别念,就是产生了一百个法身智慧。对这些慧行菩萨来讲,遇到逆境时,不会被痛苦而转,应该是快乐而转,任何对境都成为修行的顺缘。[9]

《大幻化网·光明藏论》当中有一个教证:“如城士夫不净粪,彼乃有益甘蔗田,如是菩萨烦恼粪,彼乃有利成佛法。ཇི་ལྟར་གྲོང་ཁྱེར་སྐྱེ་བོའི་མི་གཙང་ལུད།།བུ་རམ་ཤིང་པ་རྣམས་ཀྱི་ཞིང་ལ་ཕན།跟《大宝积经》里的差不多,但《大宝积经》里的教证是长行文。就像城市里人们的不净粪,对甘蔗田有利,同样作为菩萨,烦恼的粪对菩萨成佛特别有用[10]。但这是对慧行菩萨而言的,不是对初学菩萨而言的,我们不要搞错了,自己认为自己是慧行菩萨,认为贪嗔痴越多越好,这样的话,最后会毁坏自他。

佛告诉弥勒菩萨,如是如是。是这样的,是这样的,慧行菩萨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难可了知。慧行菩萨的智慧力在众生面前有各种各样善巧方便的行为,这些我们一般人很难揣测,很难知道其中的意义。

这以上讲到了慧行菩萨,大家要记住,如果真的有证悟,可以成为慧行菩萨,这种人不会怕烦恼,而且烦恼越多越好。我希望在座的人都变成慧行菩萨。如果自己不舒服、不开心,贪嗔痴烦恼越来越多的时候,你就应该开心:"我现在像火上越加木柴越盛燃一样,修行越来越好了,今天跟这个发脾气,明天跟那个发脾气,刚来的时候我比较调柔,修行不太好,但现在我修行就不错了。"当然这是有引号的,大家要好好想一想。

下面是初学者菩萨,更应该要重视了解。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卷下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当舍何法。当修何法。未生慧力能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

这个时候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慧行菩萨讲完了,离我们比较遥远,那作为初学者菩萨,已经出家后,没有得到的智慧想要得到,该修什么法?该断什么法?没有产生的智慧如何产生?已经产生的智慧如何增长?

有些人刚刚出家的时候说:我头发已经剃了,那现在应该修什么?要想没有产生的智慧令其生起,已生的智慧让其不断增上,我应该修什么?下面佛陀告诉你。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欲令慧力而得增长。当于利养知其过失。应须舍离。

佛告诉弥勒菩萨:弥勒,初学者菩萨既然已经出家了,想要令智慧得以增长,一定要了知名闻利养的过失,了知以后应当舍离。

作为初学者来讲,这还是很重要的,如果自己有一些利养,刚开始可能看不到其过失。我最喜欢《大智度论》中的一个教证:“恭敬供养,虽不生恚,令心爱着。是名软贼。”对于恭敬利养,自己虽然没有很大的嗔恨心,只是一种爱,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它是一个软贼,意思是我们发现不了的一个贼。自相续当中的智慧、信心等已经被名闻利养断了,但初学者根本看不出来。希望刚刚出家的人,最好自己不要有很多名闻利养。我很看不惯有些半路出家的,真的不是很好,他们可能是自己的习气,刚刚出家就到处找施主,以前也没有很好地闻思。我认识一些居士,他们的福报很不错,以前做大生意、做大官,但是出家了以后,依然不好好闻思,不好好修行,只不过是换了一个衣服而已,减少了头发而已,除此之外基本跟以前一模一样。所以,如果不是特殊的发心人员,刚刚出家,建议四五年当中先放下一切,好好闻思,因为刚刚出家时有一个热心,那时的心比较迫切,有一点动力,错过了这个阶段,可能以后永远都不一定再有这种机会。我以前认识一些很有福报的人,刚开始出家很高兴,但后来,以前是商人、出完家以后还是做商人。如果做寺院的主持,整个闻思修行的制度,若能建立起来那很好;但是他自己没有闻思修行,只是每天跟政界谈判。另外,在寺院建筑方面,自己有些福报,可能好一点,但是真正的智慧很难增上。所以,如果你是初学者,最好还是像一个初学者一样好一点。

 

若好愦闹世俗言话。耽著睡眠广营众务。乐诸戏论。如是过失皆应远离。是故应舍利养。修于少欲。舍诸愦闹乐于寂静。舍诸世话观于实义。初夜后夜远离睡眠。观察思惟随行修习。舍于众务及诸戏论。修出世道慈念众生。

下面有广说,此处是略说。如果喜好愦闹、爱说世间的语言、耽著睡眠、经常做一些无聊的琐事、喜欢戏论,这些过失应该舍弃。知道他们的过失后,舍利养、修少欲、舍弃愦闹、住在寂静的地方,应该舍弃世间的语言,观真实义,初夜和后夜远离睡眠,要观察和思维修行。藏译本中没有分两部分,一次性讲的[11],汉译本当中分了两部分,前面是略说,后面是广说。舍于众务及诸戏论。修出世道慈念众生。舍弃各种各样的事情、戏论,应该修出世间道,对众生修慈悲心。这是略说,下面再作比较广的宣说。

 

弥勒。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是法应舍。是法应修。何以故。弥勒。彼诸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不舍利养。不修少欲。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无有是处。不舍愦闹。不住寂静。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亦无是处。不舍世话。不观实义。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无有是处。初夜后夜。耽著睡眠曾不觉悟。系念思惟不舍众务。好诸戏论。于出世道不能修行。于诸众生不生慈念。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亦无是处。

佛告诉弥勒菩萨,初业菩萨出家以后,没有得到的慧力想要得到,应该舍的法要舍,该修的法要修,为什么呢?佛告诉弥勒菩萨,作为刚出家的菩萨,没有得到的慧力想要得到的话,如果不舍利养、不修少欲,未生的慧力想要产生,已生的慧力想要增长,无有是处。[12]

这里分了四个阶段来讲。第一方面,讲他的生活:作为初学者,没有产生的智慧要产生,已生的智慧要增长,不舍利养。不修少欲。首先生活上不要求利养,尽量知足少欲。

昨天说没有福报的人不得不知足少欲。在世间而言,穷人很可怜;而佛教徒当中,富人很可怜的,大家都说财富不好。穷人会说:“我就是知足少欲的人,我就是穿粪扫衣的人。”

此处第一步,如果没有知足少欲,天天追求利养,那你的智慧无有是处。这里讲初学者的生活。初学者不要特意装穷,这样也没有必要。现在很多装着富裕的人实际上很贫穷,装着贫穷的人实际上很富裕,但也没必要。

作为出家人,初步的生活知足少欲,少利养。这是第一个。

第二方面讲出家人的环境,不舍愦闹。不住寂静。如果不舍城市的愦闹,也不住寂静,每天跑到各个地方去。我们这边稍微好一点,不是稍微有点钱就跑到县城去,偶尔大家共聚一下可以,但不要跟世间人一样,经常今天跟这个一起会餐,明天跟那个一起聚餐,这样没什么意义。如果不舍弃愦闹,不住在寂静的地方,那未生的智慧没办法产生,已生的智慧没有办法增长,无有是处。作为出家人,环境上要注意,是这个意思。

刚刚学佛、刚刚现僧相的人,环境很重要。初学者肯定会受环境染污,光是换个衣服没什么用,至少在寂静地待上几年,等自己的境界稍微有点稳固。尤其是出家人,各个部门中,各方面条件具足的话,也应尽量维护他们。本来他自己刚刚现僧相,只是看起来办事能力强一点,就马上把他提升为管家、负责人,而他对出家的生活一点都不懂,你让他管什么家?很难的。管家的话,至少戒律、智慧等各方面有经验的人才能管得住僧众,不然可能有点困难。而且一开始就让那些人当管家的话,他们很傲慢,认为自己很了不起,都不知道自己是刚出家,还以为跟大比丘一样。

图片

第三方面主要讲出家人的行为,不舍世话。不观实义。未生的慧力怎么会生起?已生的慧力怎么能增长?无有是处。意思就是,初学者的出家人,开口闭口都是讲世间的战争、爱情,也不好好观自己的心,整天忙来忙去、跑来跑去,这样怎么能变成一个很好的修行人?所以,不舍世话很重要,尽量放下世间的各种绮语,修行比较好的人不会有特别多的废话、世间的语言。以前托嘎如意宝除了佛法相关的语言以外,基本上不太说话,不太和别人讲,只要一开口,要么是教言,要么是出世间跟佛法解脱有关的。有些人每天讲吃饭、睡觉、天气、买菜,“饺子多少钱?”“包子多少钱?”“这个好吃吗?”……全是这些,听了半天也没有实质的意义,讲了半天自己也不知道说了什么,这叫做世间的语言。很多人无始以来的习惯就是这些,完全断掉可能有点困难,但世间方面的语言少一点,这就是真正的修行人,没有产生的智慧能产生,已经产生的智慧不会消失、会增长。这是第三个方面,讲出家人的行为,应该经常观心、经常观实相。

第四方面,初夜后夜。耽著睡眠曾不觉悟。系念思惟不舍众务。好诸戏论。于出世道不能修行。于诸众生不生慈念。最后一个教言讲作息时间和修行内容。一般初学者,初夜和后夜尽量不睡觉,不要天还没黑就睡了,太阳已经出来了,好多麻雀和乌鸦都在唱歌的时候,你还在“呼噜呼噜”睡觉,初夜和后夜也不思维法义,那也不好。一般真正的修行人,中夜可以睡,像《亲友书》[13]《大圆满心性休息》里面都讲过。如果初夜、后夜都睡觉,也不思维法义,不舍弃世间的琐事,好诸戏论,特别喜欢看电视、玩手机,那也无有是处。现在的手机真的是一个魔,有了它,一会发一个信息,最后自己的修行也没有了,自己的眼睛很快也毁了。所以,如果不是发心人员、工作人员,尽量少用手机,不然这是真正的戏论,看半天也没什么意义。没有它的时候,信心和智慧可能更坚定。于出世道不能修行,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等等,都不好好修行;于诸众生不生慈念,对众生没有好好修慈悲心、菩提心,那么未生的智慧也没办法产生,已生的智慧很快会消失、不会增长,无有是处。

这几种法,如果有人觉得自己是慧行菩萨,那这一段对他而言没什么用;如果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初学者,那要清楚初学者的修行是什么。刚才有些人讲,我来这里学了一段时间,但是学得不好,你给我讲个教言、讲个窍诀、题个字,好不好?但这些都是戏论,没有什么意义。你如果真的想好好修行,今天这部经里,佛陀为我们末法五百世的众生留下了特别殊胜的教言,四个无有是处,如果没有好好修行也是很可惜的。

 

弥勒。是故菩萨。未得慧力而欲得者。应舍诸法。当须舍离。应修诸法。当须修习。何以故。菩萨智慧从因缘生。若无因缘终不能生。因缘和合尔乃得生。

佛告诉弥勒菩萨,所以菩萨没有得到的慧力想得到的话,那该舍离的法该舍离,该修行的法应该修行,没有修行可能得不到什么意义,为什么呢?菩萨的智慧是因缘而产生。在座各位的智慧和境界都是因缘而产生,不是无缘无故突然变成大智者、突然变成开悟者,不是这样的,每个人的成功都是通过自己勤奋努力得来的。为什么我们的智慧需要闻思修行?菩萨的智慧也是通过闻思修行的因缘而产生的,如果没有因缘,菩萨的境界永远都不可能产生。因此,初学者怎么样修,慧行菩萨怎么样修,这些因缘具足,我们才能真正变成修行人。

如果听不到很多法,那今天讲的初学者和慧行菩萨的道理,也可以在一生当中受用无穷。没有因缘不可能产生菩萨的境界,像出离心、菩提心、无常观,以及刚才讲到的不相应烦恼、相应正法、相应利益、相应涅槃的法,这些都是依靠因缘而产生。因缘和合的时候才可以生起这些境界,因此大家要尽量勤奋努力,初学菩萨学初学菩萨的法,慧行菩萨学慧行菩萨的法。大家都这样认真,那对自己的相续是非常有利的。

在这样特殊的时代当中,我们能听闻佛法很好,在座的因缘都还不错。有些西方国家封城五个月,中间稍微开放了一下,然后第二次封城,现在还要第三次封城。在这里,暂时来讲,大家有因缘共同修行、共同闻思很难得,尤其在今年,有这样的因缘很难得,大家应该根据自己的信心、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好好地修行。[14]

好,今天讲到这里。

 

 

 



[1] 拓展内容【1】

《维摩诘经》:“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

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为佛种。’

曰:‘何谓也?’

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又如植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六祖坛经》讲记: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这个教证以前也引用过很多次,这句话与密宗里的甚深道理极其相似。

善知识,凡夫是佛,烦恼是菩提。前面没有认识自心时的念头是迷乱的,也可以叫凡夫,后面通过善知识的直指,认识以后的境界就是佛;前念耽著对境是烦恼,后念离开对境就是菩提。

这一点与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里讲的完全相同,所有了义的经典中,也是这样讲的。

《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中说:“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凡夫和贤者圣人,平等没有高下,此处讲得很清楚。

密宗中将贪嗔痴等五毒烦恼说成是不动佛、宝生佛、无量光佛……有些人便对密宗进行诽谤,说密宗是强调欲望的性力派等等,这样说是连自宗的汉传佛教也不懂。这种较高的境界,完全是无有取舍、无有垢染、无有净秽的境界,一般的世间人能不能达到呢?不能达到。

所以,每个众生具足佛性,在实相上可以说我们就是佛;或者说当下我们心的本体就是佛,当我认识了它的本来面目时,就已经现前佛果。为什么说凡夫是佛?我们要知道,认识本性就成为佛。

我以前在《密宗断惑论》里引用过“烦恼即菩提”这类教证,还有一些汉传佛教的此类教证。因为密宗中经常会出现“降伏”“双运”,和“即身成佛”这样的名词,汉地个别人不是很认可,甚至有一些诽谤。但是如果你对这些佛教的专用词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要说密宗,显宗也很难解释。对于“烦恼即菩提”的道理,在《大幻化网光明藏论》中,麦彭仁波切引用了很多显宗的教证。去年我讲过,烦恼就是菩提的种子,烦恼就是菩提的舍利等等,引用了很多来论证。

此处也已经讲到,烦恼是菩提,烦恼与菩提只是认识和不认识之间的差别而已,可能前一刹那你是凡夫,但后一刹那就变成佛。

[2] 拓展内容【2】

大悲商主杀短矛黑人

在汉地《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中均有详细描述。从前,燃灯佛住世时,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一名大悲商主,他和五百商人一起去大海取宝。途中,一个叫短矛黑人,“黑人”是恶人之义,“短矛”是因他被大悲商主以短矛杀死,故因此而得名。心狠手辣的强盗,混入五百商人的群体中,企图到时候杀人掠财。

当晚,大悲商主梦到海神告诉他:“短矛黑人准备杀这五百商人。这些商人全部是不退转菩萨,如果杀了他们,必将于无量劫身陷地狱,实在可怜!所以,你最好是能想个办法,让他不造这种恶业。”

大悲商主醒后,不禁思维:如果我杀了短矛黑人,便可避免他堕入地狱。就算我因此而下堕地狱,也是甘心情愿的。《大宝积经》云:大悲导师如是思惟:“我今当自杀之。我以杀此人故,虽百千劫堕恶道中受地狱苦,我能忍之。不令恶人害五百菩萨,作此恶缘受地狱苦。”这样三思之后,他以非凡的勇气,毅然决然地杀了那个强盗,救护了所有的商人。以此善念,大悲商主非但没有堕入恶趣,反而圆满了七万劫的资粮。

道理: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心在善恶因果中占了重要的位置。对没有自私自利、内心清净的菩萨而言,身语七种不善业有直接开许的时候,但实际上,这完全是善法,因为大悲商主根本没有一点自私自利,而且从眼前来看,保护了五百商人的生身性命;从长远而言,把短矛黑人从地狱的痛苦中拯救出来,所以是伟大的善行。这就是密宗中常讲的“降伏”,即以方便的大悲、特殊的智慧,在智悲双运的境界中,可以杀害恶业深重、恶趣为主的众生。因此,显宗也有对降伏的开许,跟密宗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极个别人对密宗一点都不了解,甚至觉得密宗有些行为不如法,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若是这样认为,那他对显宗的《大宝积经》,也值得重新审视了。

 

星宿婆罗门对婆罗门女行不净行

从前,星宿婆罗门四十二亿年在林间持梵净行。一次,他去极乐城化缘,一位婆罗门女对他一见钟情,生起贪爱,非要与他成婚,否则就会欲绝身亡。刚开始他一直拒绝,不想毁坏多年的道行,但他走了七步以后,不由得对她心生悲悯,心想:“如果我没有接受她,她就会因我而死;若是接受了她,我就会犯戒堕于恶趣。算了,宁可我自己受苦,也不能让众生受苦。于是他和婆罗门女结成夫妻,十二年中一起生活。正是由于他大悲心强烈,此举不但没有构成罪业,反而圆满了四万劫的资粮。

此外,《华严经》中还有个妙德女,因贪爱修菩萨行的威德主太子(释尊前世),求为其妻,而生大功德,如经云:“虽以爱染心,供养彼佛子,二百五十劫,不堕三恶趣。”

《大乘庄严宝王经》中也说,除盖障菩萨去求六字大明咒的传承时,那位法师有妻有子,甚至袈裟也被不净粪所染。但是佛陀告诉他:对这位菩萨,千万不要生邪见。

《大般若经》还记载,宣讲般若法门的法涌菩萨(即法胜菩萨),常与六万八千侍女共相娱乐。常啼菩萨去求般若法门时,对此也没有生起邪见。

道理:因此,在大乘经典当中,有一些看似破戒或邪淫的行为,最后也都成了积累资粮的方便。故密宗有些大成就者娶空行母、行持双运,实际上在显宗中也是成立的。倘若你对此完全不认可,非要以别解脱戒来衡量,那这些公案就说不过去了。这些菩萨虽示现为在家身份,但都是以大乘方便在利益众生。这种行持,绝不像世间人那样贪心特别强烈,在感情的罗网里逃不出来。而是在特殊情况下,身语表面上是罪业,实则皆为善法。诸如此类的方便行为,都是可以开许的。但若为了一己私欲,在贪嗔痴的驱使下行杀生、邪淫,这在何时何地对何人,也没有开许。

这个大家必须要明白!否则,现在有些人以密宗为借口作双运、降伏,但完全是自相的贪嗔,以嗔心杀害众生、以贪心与别人享乐,这样势必得不到善果。因为善与不善,关键是以心来决定,心善就会有乐果,心不善就会有苦果。佛经中也说:“又彼诸有情,造作善不善,于乐及非乐,决定当获得。”

其实,除了极其愚笨的人以外,每个人都爱自己,不可能对未来一点都不关心。那么,如果你真的爱自己,在没有达到最高境界之前,就千万不能以各种借口去造恶业——当然,假如你有一些境界,那就另当别论了。

[3] 拓展内容【3】

A.藏译本是“甚至不能成为下劣善根之因”,藏译本有一个否定的,见下图红线标处(图略)。

B.隋译本:

佛言:“弥勒!以是义故,汝当知一切佛所说皆是佛辩,应如是见。若有所说言诸烦恼,满足菩提分故,为菩萨说当作利益,赞叹取生死流转者,为利益菩萨故。所以者何?弥勒!被烦恼菩萨应如是见,此菩萨不犯此烦恼罪,以于义自在,以于法亦得自在故。此是诸菩萨善巧方便于彼处,非是声闻、辟支佛地。弥勒!若有烦恼无有利益,不满菩提分因缘,不为善根门因。于中彼菩萨不应惜身命,亦不得随彼烦恼。所以者何?弥勒!得智力菩萨别有攀缘者,见有烦恼别著有为者。”——《发觉净心经》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译

C.树根决定树叶的性质,《出曜经》中也讲过一个故事:从前,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有一棵苍翠茂密的大树,来园中游憩的人都喜欢在树下休息乘凉。可凡是在那里呆过的人,要么头痛欲裂,要么腰脊疼痛,要么甚至会在树下送命。后来,园丁发现这是一棵毒树,就把它的枝叶全部砍掉了。

可是隔不了多久,这棵树又生出新枝叶,长势比先前更为盎然,吸引了更多人来树下休息,也有更多人因此而感受痛苦。

园丁见此情景,经年累月不停地砍,但树仍然不断地抽芽、生枝……有个智者见到后,好心地提醒他:“当尽其根。”这一句话,让他当下恍然大悟。于是他从根本上下手,去掉了毒树的根,它就再也没有生枝长叶了。

由此可见,树根若是毒,枝叶也必定是毒。同样,心如果是恶,行为上装得再好,实则也是恶的循环,不可能有善果。因此,我们以后做任何事情时,应像前辈大德所讲的那样,先要观察自心有没有贪嗔痴烦恼。如果是在烦恼的驱使下行持,果报肯定不会好;倘若是以清净心、欢喜心、利他心摄持,表面上就算做的事不太如法,实际上也是功德无量。

所以,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心在善恶因果中占了重要的位置。鉴于这个原因,对没有自私自利、内心清净的菩萨而言,身语七种不善业有直接开许的时候,就像大悲商主杀短矛黑人、星宿婆罗门对婆罗门女行不净行一样。

——《前行广释》

[4] 拓展内容【4】

太阳照耀每一个人,不会有分别;镜子映现每一个人,不会有取舍。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只有摘除一切“凭主观喜好对事物评判好坏”的标签,才能爆发出本有的潜质,彻见最真实的自己。

我们的一生经历了很多糟糕的事情,其中一部分是真正发生的,更多一部分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

有人曾问一位大德:当千姿百态的美女、令人恐惧的妖魔同时出现在你面前,当你看到五颜六色、纷纷扰扰的外境,你如何对待?

大德回答:让青色归于青色、黄色归于黄色,让看只是看、听只是听。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佛家禅宗提出的人生三重境界,也是佛家在参禅的时候,必然经历的三个过程。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字面意思,看见山,就认为是山,看见水,就认为是水,这不是废话吗?什么意思呢,这就是刚来到世间,对世间万物最初步的感受,就如一个懵懂可爱的小孩,他们的眼睛里没有杂质,他们的心灵没有受到社会的玷污,看见的一切,都是最初的本真状态。

我们说“人之初,性本善”也是差不多的道理,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从未经受过什么大风大浪,他没有任何理由去怀疑眼睛看到的任何事物。

唐朝诗人刘禹锡,被贬后住在一个破烂的屋子里,当别人看到他的住所时,第一印象除了破烂,没有其他,这就是这间屋子本身的特质——陋!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字面意思,看到山,觉得山不是山,看到水,觉得水不是水,这是人生有了一定的经历之后,产生的变化。

当这个小孩成长,学会了思考,对世间万物的认识,就不再停留在第一印象上面了。这时候,我们会有好奇心,对一件事物进行剖析,或者怀疑,而当我们揭开它的面纱时,就能更深入地了解它。

公孙龙说白马非马,白居易说花非花、雾非雾,刘禹锡写出《陋室铭》,证明了陋室其实不陋。这是因为,当你怀疑过后、思考过后,才能通过陋室的外在,走进陋室之中,看到这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面上陋室之陋,并不代表它真的陋。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你经历了稚童时期的童真,经历了壮年时期的怀疑,你已经在这个世界上摸爬滚打大半辈子,见过的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各样的事,你不再停留在表面的肤浅认识,也不再怀疑眼前看到的一切,因为你已经看穿世事。

你会发现,当年你所怀疑的一切,你努力要撕开面纱探寻的真相,其本身就是一种蒙蔽,你认为的真相,往往并不是真相,只是被世俗的眼光包装过后的,虚假的真相。

[5] 拓展内容【5】

A此藏译本不生怀疑,见下图倒数第一行红线(图略)

[6] 拓展内容【6】

索达吉堪布:平时发朋友圈,应该注意些什么?

现在的信息传播非常迅速,国外的消息可以在几秒钟之内就传到国内。因此,如果你发出来的信息是劝人向善、具有正能量的,那么这条信息就非常有意义。这一点和古代的信息传播非常不同,也是当前新鲜事物所带来的优点。

但因为很多人心里经常对社会、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抱有不满,认为这个世界很黑暗,而且这样的人往往比较能说会道,于是很容易让人们对社会失望。既然现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工作者”,而且大家都有发布新闻的权利,那我们都可以从自身做起,逐渐改变这些不好的现象。

首先,在当前令人眼花缭乱的环境里,我们要有一些世间和出世间的智慧和觉察力,能辨别是非善恶。一旦发现了对个人和社会不好的舆论,我们应该制止。

我听说有一个人,每天发的微博、博客、微信中,大多数内容都是与吃吃喝喝有关。当然,这一类的内容很多人都喜欢,但这个人经常发哪里的狗肉好吃,哪里的海鲜好吃等等。我觉得发一条这样的微博,可能导致很多人都去那里吃海鲜。

其实这些海鲜也是有感受的,但因为一条微博,每天都会有很多生命被杀害。因此,我想劝大家在发布任何信息时都应该再三观察。

这条信息发出去,是否对自他的今生来世有利?每一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情负责,因为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在今生和来世产生果报。不论你是否相信因果,它都是自然规律。

《六度集经》里有一个公案:有一个国家的太子出生后十三年内都没有讲过话,人们以为他是哑巴,觉得有一位哑巴王子对王室的种姓不利,于是计划将他活埋。就在这个时候,王子终于开口了,他说其实自己并不是哑巴,只是不敢说话而已。

原来,这位王子可以回忆起前世的情景。他回忆到自己在前世一直行持善法,但有一天听从了仆人的建议,杀害了很多动物去款待客人,仅因为一句话,他在六万年当中堕入地狱,感受痛苦。

现在大家都在使用各种微平台,这种趋势谁也改变不了,而且我们也没必要回到古代的生活方式。但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观察一下自己的语言,因为言语不当而造成的后果真的非常可怕。

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微平台呢?我认为可以传播一些对自他都有利的知识,而佛教就恰恰可以提供断恶行善以及心态调整等方面的知识。

昨天我遇到几位天津的老师,他们也认为有必要提倡一些正能量的教育。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本来考取大学是非常光荣的事情,但是很多学生却纠结、焦虑、自杀,甚至有些大学生约定一同自杀。如果我们能在生活当中有一些正能量的教育,我想很多宝贵的生命就不会这样逝去。

生命是非常宝贵的,我们不但要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但我觉得现在的主流文化好像并没有教人们懂得生命的价值。

比如说,年轻人经常听流行歌,很多歌词往往都是描述令人绝望的感情,而年轻人每天就像念经一样不停地唱这些歌,一旦自己在爱情中遇到挫折,就自然而然用歌里的内容去对号入座。如果歌曲中有一些佛教的道理,比如无常、随缘等等,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很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我听说有个人在读书的时候特别受同学们羡慕,因为他的家境比较好,每天上学都有奔驰接送,后来他成家立业后,生活得也不错。但突然有一天,他的父亲落马,以前的亲朋好友全部都离开他,甚至连妻子也带着孩子移居国外,最后他选择了自杀。

因为他在读书期间特别顺利,没有体会过所谓的痛苦、压力,一旦遭遇到这些困境,心理没办法调整。如果他在读书时接触过无常的道理,那在面对困境时可能就不会这么脆弱。

[7] 拓展内容【7】

《宝星陀罗尼经卷第六·陀罗尼品第六》

尔时,世自在主大梵天王,以大梵力境界庄严变为女人,于无量寿佛前坐,第一端正色相圆满胜过于天,第一具足衣服庄严、华鬘塗香持用严饰。时世自在大梵天王,即从座起,合掌恭敬作如是言:“世尊,当拥护我圆音演说?如是音声悉能遍满一切佛刹,普得闻知而无障碍。如我今者如此咒句,善能护持说法法师及听法者。若于后时,若魔若魔眷属,若天若天男女,或龙、龙女,或龙父母男女眷属,乃至毗舍遮女、毗舍遮父母,男女大小并其眷属人非人等,于说法师及听法者伺求其短,实作怨家诈为亲友,于说法师及听法者,乃至恼害损触一毛,或夺精气,或毒气嘘,或恶心视,乃至一念顷,我于彼等人若非人,诸魔鬼辈禁止断除,令彼昏浊与其要誓。我当拥护诸佛世尊圆音演说,能以法声满诸佛刹。唯愿世尊当念助我!”时无量寿佛默然受请。

时大众中,有一释天名曰持髻,以金天冠胜妙光明庄严其身,在于佛前不远而坐。尔时,持髻释天告自在如是言:“姊妹,勿以染污之心于无量寿如来座前而坐,勿恼世尊!何以故?乐戏论者是凡夫法,如来世尊永无戏论。有为暂现是起尽相,一切名色句差别如如。汝若如是,惑倒如来。姊妹,如来平等无违无诤,一味如如等虚空界,虚空亦不妄置。三行尽相,如虚空不分别无分别,诸行如是。如来如是,诸欲功德,不为戏论,不分别无不分别,而无所住不受不取。如是无命、无生者、无养育、无人、无阴界入、无取、无戏论。姊妹,汝今云何于如来前而作戏论?”

尔时,无量寿如来告天主言:“汝应审谛然后发言,勿作不如法语,令汝得罪受不爱果。此是大善丈夫,为无量诸佛之所注意,于诸佛所种诸善根。又此善丈夫,为欲供养如来事故,现女人相妙饰庄严。汝勿于此说言是女!”

时,持髻释天白世自在梵天言:“善男子,当起慈悲摄受于我,施我欢喜,莫令我今以此粗言得恶果报。”

尔时,怀乐菩萨白无量寿佛言:“世尊,若此释天不悔此语时得何果报?”

时,无量寿佛告怀乐菩萨言:“善男子,今此释天若不悔过,于未来世八万四千生中,作草驴身为他轻贱。是故,善男子等,常须慎意护此口业。”

[8] 拓展内容【8】

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须陀洹是小乘佛教修行证得的第一个果位。小乘佛教认为,一个凡夫要修成阿罗汉果,前后要经历四个位次,也就是四个果位。换句话说,就是断一分烦恼,证一分真理。

第一果为须陀洹,意为预流果,意思是凡夫通过修行断尽“见惑”,开始见到佛道,进入圣道之法流。证得须陀洹果以后,永远不会堕入三恶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只会在须陀洹和三善道(天道、阿修罗道和人道)之间轮回。

第二果为斯陀含,意为一来,谓凡夫在断见惑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欲界思惑共有九品,斯陀含只断除了前六品,尚有三品没有断尽,因此还需要在人间天上再受生一次,故名一来。

第三果为阿那含,意为不还,意是在斯陀含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后三品,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故名不还。

第四果为阿罗汉,意为断尽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见惑和思惑,究竟无余,得不生之圣果,受人天供养。

以上四个果位中,前三果称“阿罗汉向”,指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的圣者;也就是说前三果的圣人烦恼尚未断尽,尚需继续修行。唯有阿罗汉断除三界见思二惑,无需再修,无需再学,是四果中的究竟果位。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是小乘佛教的究竟果位,但是大乘佛教却不以为然,认为阿罗汉远未达到佛教的终极,视阿罗汉为“自了汉”。在大乘的修道位次上,最高果位是佛,其次是菩萨,然后才是罗汉。

须陀洹(梵语:Srotāpanna,巴利语:Sotapanna),又译为预流、入流,佛教术语,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阶,为沙门四果中的初果。由于修行者的性格不同,分成随信行与随法行两种。随信行是依四不坏净修行,而随法行是能正确了解四谛,依现观而得法眼净。虽区分两种方法,但这是入门之差别,而非证悟的内容不同,因此圣典记载:“信根成就,即是慧根。”由于参与了圣者的行列,所以称为“预流”。证须陀洹果者,永不堕三恶道,然而尚须於人、天中往返投生,渐渐修行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七次往返後证四果阿罗汉,方断尽见思烦恼而永脱轮回。

不堕法(avinipata-dhamma),确立戒行,不犯恶事,不会再造恶果报,堕于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

正定聚(sammatta-niyata),又叫正性决定、决定正向于正觉,成为须陀洹之后,再也不会转为凡夫,必定到达最高的觉悟。

证须陀洹果者,永不堕三恶道,然而尚须于人、天中往返投生,而至二果斯陀含薄贪嗔、三果阿那含梵行立,四果阿罗汉不受后有,无生死之条件而永脱轮回。

 

得到须陀洹果,有三个条件:断三结,即身见、疑、戒禁取三种烦恼。

断疑:即断除了对佛、法、僧、戒律等的一切疑虑,对佛、法、僧等有了坚固不变的信心,不再怀疑,也就是“净信”即四不坏信。

断戒取见:入流圣者见证了苦集灭道与涅盘的过程,能分辨有益与无益的行为,不再迷信于无益的宗教仪式、禁忌、戒条等。

断我见:在见解上,不再认为五阴为永恒不变的“我”“真我”“实我”。

[9] 拓展内容【9】

《清净经》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至于佛经,则曰:“以智慧剑,破烦恼贼;以智慧刀,裂烦恼网;以智慧火,烧烦恼薪。”谛观四大本空,烦恼何处著脚?转三毒为三解脱,回烦恼为菩提。如此则三业清净,万德周圆,有何过恶之可言耶?

惑为慧眼断,逐已何所住?

云何返害我,然我乏精进。

那么,如何断掉烦恼呢?应当用智慧的慧眼来断。通过慧眼来观察烦恼,它没有去的地方,也没有住的地方,本体、形状、颜色等一切都不存在,怎么会是对我加害呢?关键是我内心怯懦缺乏精进,如果具足精进,所有人都可以对付烦恼的。

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如果不懂窍诀,对治烦恼非常困难;如果懂了窍诀,对治烦恼易如反掌。”我们也可以看到,无论是佛陀也好,阿难、舍利子等小乘阿罗汉也好,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等大乘菩萨也好,印藏汉三地公认的大成就者、瑜伽士也好,他们都是通过智慧的力量,断除了相续中的自相烦恼,最后获得了圣者果位。所以只要用智慧来破析烦恼,任何烦恼都不堪一击,就像纸老虎一样。

有些人生起贪心、嗔心、嫉妒心就吓得要命,认为自己非常坏,十分的沮丧。其实我们若懂得了对付烦恼的窍诀,就不用这么害怕了。犹如屠夫擅长杀生,不管是多大的动物,他都能知其命根所在,一刀刺入马上毙命。降伏烦恼也是如此,要么用显宗的空性见解,要么用密宗烦恼与智慧本体无二无别的窍诀,不管烦恼怎样可怕凶恶,我们也能将这个“纸老虎”消灭无余,取得究竟胜利。尤其是遇到非常厉害的修行人时,由于他的毅力相当强,决心也非常坚固,这样的人来对治烦恼,再强的烦恼也不在话下。

与烦恼作战需要精进,有了精进的话,任何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说:“功德皆随精进心,福慧二种资粮因。”一切功德皆随精进而行,假如有了精进,消灭相续中的烦恼并非难事。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肯精进努力,任何事情都可以成办的。

——索达吉堪布《入菩萨行论》第四十六课

[10] 拓展内容【10】

《大宝积经第一百一十二卷·普明菩萨会第四十三》:

“迦葉,譬如咒术药力毒不害人;菩萨结毒亦复如是,智慧力故不堕恶道。迦葉,譬如诸大城中所弃粪秽,若置甘蔗、蒲桃田中则有利益;菩萨结使亦复如是,所有遗余皆是利益,萨婆若因缘故。”

[11] 拓展内容【11】

A,藏文当中没有分两部分,一次性讲的,见下图(图略)。

[12] 拓展内容【12】

麦彭仁波切的教言说:“人死时,一己之躯尚无法携行,何况名利眷属呢?”

阿底峡尊者说:“贪欲不得善趣乐,并将断送解脱命。”

佛陀时代的给孤独施主、波斯匿王,天界中的多闻天子,还有四种转轮王,包括当代的比尔·盖茨、李嘉诚等,虽然他们的财富令世人羡慕,可死时一针一线也无法带到后世。举世闻名的明星、歌星、球星,生时地球人都在呼唤他们的名字,用掌声迎接、用美言赞叹,但死时名声也无法一同携行,最珍爱的身体也要火化处理。

《格言宝藏论》中说:“不因赞叹而高兴,不因辱骂而忧伤,善持自之功德者,此乃正士之法相。”

藏族人常说:“人生之路漫长如同朝拉萨,高低不平的山岭、河川必定会有的。”

“如果你是狮子,别人骂你是狗,你不会真的变成狗,故不用为此而生嗔;如果你是狗,别人赞叹你是狮子,你也不会真的变成狮子,故不用为此而生喜。”对此法王如意宝说:“在我的一生中,有时会听到别人赞叹,有时会听到别人毁谤,这个时候,我就在心里默念这个偈颂,还是起到很大的作用。”

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里说:“了知赞毁均为空谷声。”

《善逝入境经》中说:“犹如住于猛兽中,始终不可得安乐;如是依止凡愚者,亦无获得喜乐时。”

麦彭仁波切之教言:“心中有烦恼分别念,就如同家中有位泼辣的妻子,始终得不到安乐。”

[13] 拓展内容【13】

贤明君主勤度过,白昼上夜及下夜,

睡时亦非徒无果,于中夜具正念眠。

龙树菩萨对乐行国王说:贤善明智的君主啊,你应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时刻在修行佛法中度过。现在很多人生活没有规律,凭分别念想吃就吃,想睡就睡,真的跟动物没什么差别。有些人虽然信佛教,但一天的生活中根本没有佛法的成分。当然,山上的修行人受环境影响,天天还是能跟佛教结上缘,但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个别道友恐怕也会每天看电视、吃吃喝喝,除此以外,不会产生一丝念经、参禅、行持善法的念头。

现在很多人见解特别恶劣,贪心、嗔心、邪见极其丰富,而佛法的无我见、空性见、大悲见以及出离心、菩提心特别微弱。其实就算你是出家人,穿一件袈裟也并不代表佛法,佛法不在于外面的形象,而要看你内心有没有佛教的正见。寺院金碧辉煌,有好几个和尚,不一定就是佛法兴盛,也许这些和尚根本没有大悲心、菩提心或者修证。包括有些居士,整天忙于名闻利养,尽管有皈依证,受过三皈五戒,可是对每天的生活从早到晚一观察:早上起来时像牦牛从圈里爬起来一样,晚上睡觉时如同老猪倒下就睡,平时除了吃吃喝喝,从来不念咒语、不参禅、不修行,说出来的话跟佛教没有任何关系,世间废话满口都是,这种生活真的没有意义。

因而,龙猛菩萨对国王提了一些生活方面的要求:你在白天应当神清气爽,最好不要睡觉。晚上也应该分成三时,上夜行持善法而度过;中夜可以入眠;下夜要早一点起来修行。在入睡的过程中,不要一直酣睡,虽若不具备高深境界,入光明梦境比较困难,但一般来讲,临睡的时候应作狮子卧,观想释迦牟尼佛或阿弥陀佛发光融入自己,或按密宗上师瑜伽的修法,忆念把自己的头躺在上师怀里:“上师您好好给我加持,我睡觉了啊!”(嘿嘿,上师一直不睡,你却睡得很香。)这样做有很大的功德。睡觉本来是无记法,没有什么善根功德,但若在临睡时这样行持,观想要做善梦、明早很早起来,并在睡前念诵一些咒语和祈祷文,便能将无记的睡眠转为善法。

很多人造恶业时随心所欲,吃肉喝酒肆无忌惮,行持善法时却很害怕——“上午可不可以念咒语?下午可不可以念佛号?”有很多不必要的顾虑,这是不懂佛法的愚痴所致。其实,行持善法怎么样都可以,只要能与佛菩萨结上善缘,什么行为都没问题。如果依照上述的窍诀,以正知正念作光明想、早起想而入眠,善根会日日夜夜增上,睡觉也不会浪费时间。

这一点,很多佛教徒不是不懂,而是不做。我曾要求大家睡前磕三个头,很多人两三个月内还可以,但至今仍坚持的极为罕见。有时候看见一些末法时代的人,真的心生厌离,我不可能天天在你耳边唠叨,就算给小学生讲一两次威仪,他们比较听话的也会永远记得。我以前讲《入行论》时,一直很拼命地讲:希望你们早上起床时念二十一遍百字明,晚上睡觉时也不要忘了磕三个头。但现在多少人没有断?其实,磕三个头的时间很短,可有些人修行太差了,太值得惭愧了!当然,城市里的人琐事特别多,成天跟这个烦恼、跟那个生气,睡时没有处于嗔恨心的状态中,算是很有福报的了,对他们也不敢要求什么。但住在山里的修行人,每天连磕三个头都做不到,还好高骛远地希求即生成就,这怎么可能呢?有些人没有惭愧心,口气特别大,而行为实在令人厌烦,最简单的要求都做不到,对自己的希望还特别高,这是完全不现实的!

言归正传,行持善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耽著睡眠,它是修行的一大障碍。现在世间人特别强调睡午觉,汉地的很多学校一到中午就让孩子必须睡下去,所以他们慢慢就习惯了,长大后每天中午都要睡一会儿,不然就迷迷糊糊的,下午工作没有精神。他们认为睡午觉对身体好,可以消除疲劳、减轻压力,晚上也有力气熬夜,到舞厅去通宵达旦。但对修行人而言,白天最好不要睡,麦彭仁波切和有关经论中都说,白天睡觉对身体有损害,会使记忆力衰退。除了白天不要睡以外,早上也要早一点起来,因为早上做事的效率非常非常高。

很多修行人最大的障碍,就是睡眠难改。佛陀在《大宝积经》中讲了乐于睡眠的二十种过失,例如,懈怠懒惰:你若喜欢睡觉,闻思修行什么都不行,每天早上也想睡,中午也睡,晚上就更不用说了;身体沉重:喜欢睡觉的人身体很笨重,不爱睡觉者身体轻快;颜色憔悴:很多人都认为睡觉能美容,自己会越来越漂亮,可事实并非如此,如果睡得特别多,你会变得越来越丑;增诸疾病;食不消化;体生疮疱;增长愚痴;智慧羸劣;非人不敬;皮肤暗浊:很多人说睡觉是漂亮的根本因,美人都是睡出来的,倘若睡觉这么养人,那老猪肯定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好看的了,因为它每天的工作就是睡觉,此外根本没有其他事情;憎嫌精进;烦恼缠缚……讲了很多很多过失。如是详细观察,可知欲界众生贪执睡眠的过患很大。彼经又云:“是故诸智者,常生精进心,舍离于睡眠,守护菩提种。”有智慧的人应当恒时精进,尽量远离睡眠,虽不能像金厄瓦那样一点都不睡,但也要守护菩提的种子——毕竟菩提的种子不可能从睡觉中开花结果。

我经常这样想,凡夫人不睡是不行的,但我以前年轻时特别精进,每天睡三个小时就足够了。不过现在有点力不从心,很多医生都劝说睡觉对身体如何有帮助,不睡觉如何不好等,但即使睡得再多,也不能超过六个小时,否则我觉得太可怕了。你实在不行的话,可以睡八个小时,再不要睡下去了,否则肯定对修行有障碍。

我们应该效仿有智慧的人,看他们早上怎么样精进,晚上怎么样精进,中夜虽然睡一点,但不会过得毫无意义,始终以正知正念来摄持。可我们自己做得怎么样呢?我有时候觉得自己还可以,从小对治睡眠方面稍微有一点串习,但有时候也特别惭愧,觉得连没有发菩提心的人都不如,天天睡觉的话,怎么利益众生!怎么行持佛法!因此,希望大家听了这个法之后,文字上懂得还不够,行为上一定要长期行持。

——出自索达吉堪布《亲友书》讲记

[14] 拓展内容【14】

《入行论》云:“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此筏难复得,愚者勿贪眠。”


浏览(10940) (0)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pifu01
注册日期: 2010-10-14
访问总量: 859,890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佛子行29-37
· 见或不见 我的英文翻译-- Maybe
· Pig at the Crossing - A film b
· 佛子行 节选
· 中观逻辑论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 佛子行37颂之二2
· 道德经第14章
友好链接
· 润涛阎:润涛阎的博客
· 摩诃笨蛋:摩诃笨蛋的博客
· 珍曼:珍曼的博客
· 湮灭之城:湮灭之城的博客
分类目录
【生命历程】
· 未曾亲身参与64者,不足与言64
· 他乡遇“故知”
· 信仰与因信称义
· 陪伴 歌曲以及词翻译
· 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 戏说“我将无我,不忘初心”
· 母亲节梦见母亲
· 相遇
· 姑妄言之:我最近的“车祸”
· 如何应对新冠long haul(后遗症)
【天伦之乐】
· 工程师的疑惑
· 俺家小狗
· 小天才:枕套的用途
· 我闺女今天踢了个弧线角球,直接
· 中学生的自杀问题
· 沙滩漫步
· 高奇峰"怒狮"解
· 旋转木马
· 女儿的因果报应观
· 真实的爱情故事
【Buddhism】
· 佛子行29-37
· 见或不见 我的英文翻译-- Maybe
· Pig at the Crossing - A film b
· 佛子行 节选
· 中观逻辑论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 佛子行37颂之二2
· 道德经第14章
· 道德经第13章
· 道德经第10-11章
· 第十章
【Notes】
· 见或不见 我的英文翻译-- Maybe
· 梦
· 统一思想:多么伟大的雄思妙想
· 人间地狱
· 中共国叫兽之兽,与中共国高官之
· 从快活老人那里偷来一幅图并题诗
· 随学快活老人 五绝 春早
· 小诗 N 首
· 新唐人和川普关于WI选举所造的谣
· 国民教育与屁民教育
存档目录
2024-06-09 - 2024-06-10
2024-05-14 - 2024-05-31
2024-04-04 - 2024-04-26
2024-03-03 - 2024-03-26
2024-02-10 - 2024-02-28
2023-12-09 - 2023-12-26
2023-11-20 - 2023-11-24
2023-09-06 - 2023-09-06
2023-06-01 - 2023-06-07
2023-05-18 - 2023-05-26
2023-04-04 - 2023-04-27
2023-03-19 - 2023-03-31
2022-12-13 - 2022-12-13
2022-11-20 - 2022-11-30
2022-10-25 - 2022-10-25
2022-06-03 - 2022-06-03
2022-05-06 - 2022-05-22
2022-04-02 - 2022-04-26
2022-02-01 - 2022-02-20
2022-01-10 - 2022-01-10
2021-12-02 - 2021-12-29
2021-11-02 - 2021-11-29
2021-10-03 - 2021-10-31
2021-09-01 - 2021-09-30
2021-08-21 - 2021-08-30
2021-03-05 - 2021-03-24
2021-02-07 - 2021-02-26
2021-01-22 - 2021-01-30
2020-12-13 - 2020-12-26
2020-11-11 - 2020-11-29
2020-10-08 - 2020-10-23
2020-09-07 - 2020-09-07
2020-08-07 - 2020-08-29
2020-07-25 - 2020-07-25
2020-02-25 - 2020-02-25
2019-11-14 - 2019-11-14
2019-10-01 - 2019-10-31
2019-09-15 - 2019-09-15
2019-07-31 - 2019-07-31
2019-06-03 - 2019-06-03
2019-04-27 - 2019-04-27
2019-03-10 - 2019-03-10
2019-01-19 - 2019-01-19
2018-11-03 - 2018-11-21
2018-09-12 - 2018-09-12
2018-06-23 - 2018-06-25
2018-05-04 - 2018-05-04
2018-04-07 - 2018-04-21
2018-03-03 - 2018-03-15
2018-02-04 - 2018-02-23
2018-01-13 - 2018-01-13
2017-12-13 - 2017-12-13
2017-11-07 - 2017-11-26
2017-10-23 - 2017-10-23
2017-08-24 - 2017-08-24
2017-07-03 - 2017-07-04
2017-06-01 - 2017-06-26
2017-05-06 - 2017-05-06
2017-03-03 - 2017-03-03
2017-02-17 - 2017-02-17
2017-01-24 - 2017-01-24
2016-12-14 - 2016-12-14
2016-10-13 - 2016-10-13
2016-08-05 - 2016-08-28
2016-07-03 - 2016-07-18
2016-06-05 - 2016-06-11
2016-05-15 - 2016-05-27
2016-04-02 - 2016-04-09
2016-01-03 - 2016-01-20
2015-10-17 - 2015-10-17
2015-09-16 - 2015-09-25
2015-07-14 - 2015-07-17
2015-06-08 - 2015-06-23
2015-04-07 - 2015-04-24
2015-03-06 - 2015-03-06
2015-02-02 - 2015-02-08
2015-01-24 - 2015-01-24
2014-12-06 - 2014-12-06
2014-11-11 - 2014-11-23
2014-10-02 - 2014-10-02
2014-09-22 - 2014-09-22
2014-08-19 - 2014-08-28
2014-06-28 - 2014-06-28
2014-04-14 - 2014-04-14
2014-03-11 - 2014-03-17
2014-02-25 - 2014-02-25
2014-01-07 - 2014-01-07
2013-11-11 - 2013-11-11
2013-10-29 - 2013-10-30
2013-09-16 - 2013-09-21
2013-06-16 - 2013-06-30
2013-04-13 - 2013-04-13
2013-02-14 - 2013-02-22
2013-01-13 - 2013-01-26
2012-11-25 - 2012-11-25
2012-10-04 - 2012-10-22
2012-09-10 - 2012-09-23
2012-07-02 - 2012-07-02
2012-06-02 - 2012-06-24
2012-05-21 - 2012-05-30
2012-03-18 - 2012-03-18
2012-02-18 - 2012-02-23
2012-01-02 - 2012-01-28
2011-12-01 - 2011-12-29
2011-11-01 - 2011-11-26
2011-10-16 - 2011-10-29
2011-09-11 - 2011-09-27
2011-08-02 - 2011-08-02
2011-07-01 - 2011-07-30
2011-06-04 - 2011-06-25
2011-05-20 - 2011-05-26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