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pifu01的博客
  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
网络日志正文
末法时代如何修行--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解 8 2023-04-11 10:01:4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这是一部窍诀性的经典,尤其对于一个初学者,对于刚刚学佛、刚刚皈依佛门、刚刚出家的人来说,这部经典非常重要,其中讲到了在世间当中修行的各种障碍,要谨慎防护。前面讲了二十二种利养的过失,又讲了二十种愦闹的过失,后面还会讲二十种世间语言的过失,不念经、天天说一些废话的过失;讲二十种随眠的过失,天天睡懒觉的过失;讲二十种世间琐事的过失;讲二十种耽著戏论的过失,不安住、天天在分别念当中的过失;最后讲十种发心,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部经讲了初学者的威仪有一百多种法:按照藏译本,前面已经讲了五十个法,后面还有九十多种法,总共一百四十多种法。这些全部都在讲我们行为的准则,或者说修行的时候哪些有过失、哪些有功德,学了之后,我们要明白取舍。

学的过程当中,大家也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初学者来虚心学习。以前上师如意宝亲自讲了这部经典,我们当时学的时候也是认真学了,但是现在记得到的不是很多。这次有重新学习的机会,很好。光听一节课不行,可能当时听的时候有感觉,希望在座的人听完以后自己也要好好消化,这个很重要。

有时,我讲课的时候会有点累、没有力气,不是每天都处于一样的状态。如果每天都是很好的状态,当然最好,但我有时候确实会受身体各方面的影响。下课回去时,有时候觉得自己今天讲得还可以,心里有满足感;有时候觉得我今天讲得很差劲,道友们肯定听得很累,一个多小时,我自己也恨自己,想惩罚自己,但是也没办法。

下面继续讲。前面二十二种利养的过失倒是没有以偈颂的方式来讲,愦闹的过失以偈颂的方式重新宣讲了,偈颂里也讲到了其它内容。

 

正式宣讲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尔时,世尊以偈颂的方式重新宣说:

 

舍离诸贪嗔 不住于愦闹 若有专住彼 是过不应作

如果舍离了贪心和嗔心,如果真正想远离贪心和嗔心,那最好不要住于嘈杂、愦闹的环境当中,如果有些人专注于此,则不是很好。这里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释。另一个解释是,如果要想知道这个道理,一直专注于彼,则这个过失不应该会发生。一般来讲,有智慧的人会明白自己哪里有过失,自己就会断除这种过失。当然也有人可能是住在寂静的地方,表面上看远离愦闹,但实际上也有搞世间八法的,就像萨迦班智达所说,寂静地方的有些修行人也是很粗暴的。[1]

《大宝积经》也说:“为求名利住山林,至彼更求诸等侣,弃舍神通辩才智,求现名利及眷属。”有些人为了求名闻利养,虽然住在山林当中,但还是求伴侣,他们舍弃自己的神通、辩才、智慧等等,最主要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名利、眷属、财富,如果这样,此人会堕落,或者转入贫穷当中。即便住在山林,有个别人还是搞世间八法。有些人住山林的目的不是真正的修行,而是想依靠这种手段得到更多的利养。或者有些人虽然人住在寂静地,但心一直散乱,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尤其是信息时代,虽然人住在这里,每天通过网络、手机等来做世间法也很方便,这种人住在寂静地方也没有多大意义,应该远离这种过失。[2]

 

憍慢及觉观 皆由愦闹生 坏行无戒人 称叹于愦闹

如果住于愦闹之地,有什么样的过失呢?憍慢及觉观,皆由愦闹生,一是容易骄傲自满,二是经常产生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世间分别念,这些全部都是依嘈杂愦闹的环境而产生。

坏行无戒人,称叹于愦闹。世间当中毁坏行为的、没有戒律的这些人特别喜欢赞叹愦闹的地方、复杂的人。有时候一看广告,大多数坏行无戒人就赞叹:这里是迪斯尼乐园,这里是香巴拉刹土,这里是法国什么……以各种各样的名义诱惑别人,目的是让旅客消费,让大家增长贪嗔痴——世间的大多数人都是这样。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大家稍微沉静了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大家不得不思考:我们一直飘一直飘,飘的结果到头来原来是这样的。

当时疫情期间我住在成都。以前我去成都的时候,住处周围的房子,在晚上基本上没有灯亮着,去年疫情期间所有楼房的灯在晚上都全部亮着,大家都安静地住在里面,但实际上心可能没有住在里面。有时候大的灾难、大的变化让人不得不思维其中甚深的意义。大多数人的傲慢、分别念、行为跟真正的修行人有所不同,修行人、有定力的人、比较淡定的人,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但初学者如果一直住在这样嘈杂的环境当中,逐渐会被他们同化,这是对初学者的修行人来讲。阿底峡尊者也说过,哪怕很高的境界都会受环境影响,刚开始初学时最好居住在比较清静的环境里,修行一段时间,到稳固的时候才有度众生的能力。

 

愚人乐世论 退失第一义 放逸多觉观 是过不应作

世间愚笨的人特别喜欢世俗各种各样的言论,一会经济学,一会心理学,一会战争、军事……如果长期这样串习,则将退失第一义,诸佛菩萨所讲到的智慧的胜义谛,或者世俗具有善根、真相的意义,会一一失坏。自己不断放逸,分别念越来越多,这些不应该做,应该要远离这些过失。与愚人交往的时候,肯定会沾染上很多退失闻思修行和清净戒律的过失,所以不应该这样做。

 

比丘舍多闻 言论不如理 损减诸禅定 常思惟世间

这里“比丘”只是一个代表,实际上是修行人的意思。修行人如果舍弃了广闻博学、不听法,他的言论逐渐会变得不如理、不如法。损减禅定,所修的禅定也没有了,刚开始有一些,慢慢言论不如法,每天讲一些世间法,一天中连短短的时间内都无法入定,常常思惟世间各种灭敌护亲的事情。

 

耽著思惟者 何得于寂静 其心常散逸 永离于正观

耽著这样的思维,何时能得到真正的清净呢?如果我们短暂的人生每天耽著世间各种各样的事情,确实没有一个清净的时候。本身人生那么短暂,如果在短暂的人生当中从来没有很好的修行,要么跟他人聊天,要么做各种琐事,这样连一个修五加行的机会都不一定有,连观一个寿命无常的机会都不一定有,那到死时只不过暂时皈依过佛法,除此之外跟其他世人没什么差别,来世也是空手而去。

这样喜欢散乱的、舍弃多闻的人,其心常处在散乱放逸当中,永远离开正观,永远离开真正的观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

 

速得非梵行 諠杂无仪检 亦不曾爱佛 及爱于圣众

而且很快时间中、飞速获得非梵净行。原来是一个清净的居士、清净的出家人,若处于这种环境中,行为会逐渐变得不如法。諠杂无仪检,你在这样的喧闹嘈杂的环境当中,连基本的威仪和行为都会慢慢散失。有些出家人以前很清净,在世俗当中生活一段时间后,先从着装上慢慢发生变化,上身先穿一个在家衣服,下身再穿一个在家衣服,头发稍微再长一点、再长一点,就慢慢融入世间了,最后里里外外跟世俗人没有什么差别。作为一个僧人,或是作为一个真正受持三皈五戒的居士,自己的威仪始终都是一种表示,依靠威仪,内在的戒律、内在的功德也能有所保护。

尤其如果在愦闹的地方呆的时间长了,最后什么都没有了,最终对佛没有信心、不爱佛了,对僧众、对志同道合的出家人、对大乘修行人都不喜欢了。他喜欢什么呢?喜欢另一类。

 

弃舍离欲法 耽著非法言

同时舍弃了离欲的法,舍弃了远离一切贪欲的佛陀的诸法,耽著非法言,所作所为都是非法行。不管是言语上、行为上,慢慢跟其他人同流合污,最终自己一落千丈,想恢复也没办法,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

这里也讲到,愦闹对修行人的确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对初学者更加厉害,一般来讲不受环境影响确实很难,自己的修行、戒律各方面没有稳固之前,要尽量地远离愦闹。我们经常讲“远离故乡佛子行”,为什么很多前辈大德远远离开自己的故乡,他们认为自己的故乡是贪心的来源、嗔心的来源、痴心的来源,所以到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地方,自己世间八法的心比较少,再加上自己只要能苦行就可以求得到正法,这是自古以来很多大德和求法者共同求法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在座的各位,有些确实是在这里呆了很多很多年了,现在基本上对散乱的、愦闹的地方没啥兴趣了。但如果像前面所说的,把寂静的地方又变成了第二个愦闹的环境,那不太好,每天各种各样的朋友,今天请客、明天请客……一般来讲在寂静求法的地方,跟关系比较好的人偶尔一起吃一下、喝一下,也可以。但是有些人特别善于请客,他的特点是今天请一个、明天请一个,特别熟悉各种消费的场合,以致于好多工作人员都说,这个人天天来吃、天天来喝。这些人可能有一点钱,这个是肯定的,不然没钱的话,也不会给别人提供喝的吃的。但是有了钱,会不会修行越来越少了?这是寂静地方愦闹的方法。稍微放松一下、轻松一下,大家偶尔聚一下,比如一年当中一次两次的、花半天时间,这样也是可以的。不能跟任何人都是好像关系特别不好,只要看到人就躲避,不知道这样修行好不好。但是也不要过于散乱,这样确实不好。[3]

 

我常舍千身 支分及头目 为求无上道 闻法无厌足

这句话大家要记住。佛陀常常舍弃千百万次的身体,包括四肢、头目脑髓,这些都舍弃过,舍弃的目的是什么呢?不为别的,都是为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了证得无上道、证得无上菩提,从而听闻佛法没有厌足。第一次舍弃了自己的身体,下一次会不会吓坏了?不会,他的发心非常坚定,多少次为了求法而舍弃自己的身体,没有任何怨言、后悔、伤心。所以,为了求法,大家确实应该要有一种不顾一切的精神,这个很重要。

我在这里跟大家讲一下,《涅槃经》里面佛陀在因地时求法的故事。《涅槃经》——法显刚开始翻译时叫《泥洹经》,其中大多也是《涅槃经》的内容。后来是昙无谶翻译的,这个翻译比较好懂,那时是北凉时期,中国还没有统一,有十六国。后来也有南本的《涅槃经》,但是藏文当中的《涅槃经》不全,汉文比较全。[4]

往昔有一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当时有一位跟现在释迦牟尼佛名字一样的佛陀出世,传授《涅槃经》。很多经典是佛在世时的经典,包括我们现在的有些经典。当时佛陀要传《涅槃经》,我们现在的本师佛陀在当时是一个穷人,但是他求法的意乐特别强,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非常欢喜,想要得到这个法。因为特别贫穷,没有任何供品,他想来想去:这次求这么好的法,没有殊胜的供养不行,不如卖自己的身体作供养。他到处卖身体,却没有人买,后来要回来的时候,有一个人说买,但是他的要求比较特殊:他是病人,每天要吃三两活人的人肉,如果能满足这个条件,可以给五两金钱。

当时那个穷人听到后非常欢喜,说没问题,你可不可以先付给我钱,我要做供养求法,如果可以给我七天假,我回来以后一定给你作布施。那个人说,七天不行,一天可以。他答应了,带着钱在佛陀面前听法。佛陀讲了《涅槃经》,但当时他比较愚钝,其它的没记住,只记住了一个偈颂:“如来证涅槃,永断于生死。若有至心听,常得无量乐。”记住以后,他非常欢喜,每天一边念此偈颂,一边割三两肉给病人。一个月以后,病人的病好了。因为发心特别纯正清净,他的身体也恢复如初。后来他发了菩提心,发愿将来成佛时,自己的名字也叫释迦牟尼佛。大概是这样的意思。[5]

《大般涅槃经》当中有这个公案,确实很殊胜。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为了我们这些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不顾一切布施自己的身体,正因为这样,如今在人间有很多佛法的真理,我们可以随意享用,对此,后人应该有一种感恩心。

我经常想,因缘很不可思议,当年上师如意宝如果显现上没有求法的苦行,我们不一定拥有今天学法的机缘。以前法王讲过,《广传》当中也有吧,法王求法时虽然没有像佛陀那样割肉,但是从现在现今人的价值观来看,也是不可思议的。

在十八九岁时,意科喇嘛让法王去石渠依止托嘎如意宝。法王便跟一个道友叫土巴,他们两人一起,晚上离家出走,往石渠那边去。当时是特别冷的冬天,一路上,两个人背着一点吃的,一边乞讨一边走。从色达到甘孜,现在坐车都很远。他们从东谷那边过去。以前藏族人出去不是炒菜做饭,只是随便烧个茶,吃一点糌粑。有一次在东谷一个寺院附近,土巴在烧茶,法王去寺院里看了一下,僧人们正在辩论,法王便加入他们,跟他们开始因明辩论,结果对方输了。法王的有些行为可能有点轻慢对方,对方不服,好几个年轻人就拿石头打他们。烧茶的土巴喇嘛说,凭什么无缘无故打我们?我也想打他们。他也准备捡起石头。法王跟他说,你不要打,我说他们了,我们两个现在在这里肯定呆不下去,尽快走。所以,他们两个茶没有喝成,马上把茶倒掉,就跑了,那些僧人比较厉害。他们一路上一直走啊走,晚上就在露天地睡觉,没有其他的保暖用品,不像我们现在睡觉盖一个被子、两个被子、三个被子,还要戴上帽子,还要开电暖器……当时,法王晚上睡觉不觉得冷,可能修了风脉明点。土巴很冷,法王就把自己的腰带放在他身上,这样他的身体就暖和起来了。回来以后,土巴说:一路上,晚上都盖着法王的腰带,才不冷。

从色达到甘孜,我们坐车都很累。尤其石渠本来条件不是很好,法王当年去的时候只有一点点糌粑,其它什么都没有,有时候烧一点水,在水里面倒点糌粑。夏天只有一点点酸奶,是托嘎如意宝让牧民供养的,想喝一碗酸奶都根本没办法。当时没有什么住的地方,法王跟几个道友一起挖一个山洞,住在山洞里面,就这样在那里过了六年的生活。现在的人很难想象,认为不可能,觉得这是一种传说。不要说法王,我们刚来学院的时候,虽不算什么苦行,但是跟你们相比,我们来的时候也算是一种苦行。

像这样,前辈的佛陀、诸佛菩萨、传承上师,他们求来的法的确不是很容易。[6]

《菩萨本行经》当中讲,有一个国王想得到正法,但是当时得不到正法,他对大臣宣布:谁可以给我传授正法,我将给大量的金钱,甚至是王位。大臣们四方打听,后来听说有一位婆罗门拥有正法。国王听后非常欢喜,在婆罗门面前顶礼说:你能不能给我传法?婆罗门说,哪有那么简单,我的正法也是辛辛苦苦求来的,如果你真的想求法,那你在身上割一千个洞,在洞里供灯,这样我可以给你传法。

国王想了一下,无始以来在生死轮回当中舍弃了无数次身体,这次为了求法舍弃身体非常有意义,他就答应了说:只要你传法,我愿意割肉。此时所有的大臣、采女、王妃都哭着乞求国王不要这样做。国王安慰他们,再次说:无始以来我们在生死轮回的漫长时日当中舍弃过无数次身体,但是都没有实在意义,这次如果舍弃身体能求得正法,不仅对我有利,将来也可以给你们带来光明,我一旦成佛就先来度化你们,把智慧的光芒照耀到你们身上。他们也不得不答应。接着,国王要求用各种工具来割自己身体的肉,里面放上灯烛,倒上酥油。准备点燃的时候,国王对婆罗门说,你最好在没点燃之前给我传法,得到法以后,我死了也没有后悔之心。婆罗门便为他传:常者皆尽,高者亦堕,合会有离,生者有死。其实就是高际必堕、聚际必散、积际必尽、生际必死的四无常法。当时国王得到这个法之后开始在身上点燃火,不但没有后悔,反而因为得到法而非常欢喜[7]。当时国王应该是圆寂了,我记得不是很清楚。

国王实际是佛陀的前世,婆罗门是提婆达多的前世,他有自己的特点,显现上也是生生世世害佛陀。

《菩萨本行经》中讲了十多个佛陀在因地时候的一些故事,都是为了求得正法。在这部经中,我们应该能得到很多偈颂,它们的价值非常崇高,是否对我们的相续有利益,就看我们能不能珍惜。刚才讲到“高际必堕、聚际必散、积际必尽、生际必死”这样的道理,对我们来讲很简单,但是如果佛陀没有告诉我们,或者没有留存下教言,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这样的道理,对我们来讲比较简单,但其价值,用金钱也没办法衡量,用身体和寿命也没办法衡量。所谓的价值是一种真相,明白真相对智者来讲一定会是欢喜追求的。

 

是诸非法人 少闻便厌舍

住于非法的人、孤陋寡闻的人,会厌离。

 

我昔作国王 为求四句偈 妻子及财宝 悉皆能施与

佛陀以前做国王的时候为了求四句偈,将自己的妻子、财富都布施过。

有一部经典叫《佛说妙色王因缘经》:“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因为爱的缘故产生担忧,因为爱的缘故产生怖畏,如果没有爱,所有的忧患、恐怖都没有。现在很多世间的电影,他们经常用这个经文来描述一些所谓的“爱”。[8]

《佛说妙色王因缘经》中比较详细地讲了国王做布施的整个过程[9],佛陀为了得到这样的四个偈颂,将自己的妻儿做布施,还有将其它的大象等各种物质做布施。

所以,佛陀为了求得正法可以舍弃一切。

 

何有于智者 而不勤听法 我尝舍一切 非法之戏论

如此有意义,作为智者为什么不精勤听法?佛陀为了正法都这样苦行,我们凭什么不好好听法?听法以后,确实懂得了真相,认识了心的本性,超越了轮回的痛苦,这样的价值难道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吗?如《正法念处经》所讲:“以闻正法故,能知真法相,是故有智者,当勤听正法。”听闻正法的缘故,我们会了知万法的真相。所以作为智者,应该精勤地听闻佛法。

听闻佛法方面,喇荣算是有特色的。在这里,如果什么法都不听的人,大家不会想:这个人肯定很快乐,这个人肯定很有境界。不会这样想。这个人不听法的话,肯定不听话;不听话的话,肯定不怎么样。实际上也是这样的。在座的各位,哪怕是身体不太好,每天听一节课、两节课,对自己有非常大的利益。大家对闻法不要厌足,前面讲“闻法无厌足”,这里也是说应该精勤地听法,这个很重要。

佛陀说:我会舍一切非法之戏论。佛陀曾经在因地的时候,也舍弃各种非法执着的戏论。

 

为于百千劫 难得解脱故 汝等应欣乐 志求微妙法

因为依靠这些非法的戏论,在千百万劫当中都很难得以解脱。所以说,你们应该非常欢喜地求微妙甚深的法,求显宗的法、求密宗的法。

求法以后,哪怕是一部经典,比如说你听了《六祖坛经》,你自己想:我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弘扬,如果没有找到弘扬的对境,我先自己好好修行,因缘具足的时候要弘扬,这样真的很难得。世间的商人都特别保护自己的金银财宝,我个人也是这样想的,在我一生当中,一方面很重视给人讲课,还有一方面很重视我翻译的这些经论,可以说,这些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作为凡夫人,吃饭、睡觉肯定需要,但是除了这些以外,所谓的生命是什么呢?我自己觉得我生命的部分变成了书,以后有信心、有意乐的人会重视的。比如我现在的生命不在了,那自己曾经的生命、曾经的青春、所有的精力都变成了书,也许有价值、也许没有价值,但对众生的损害是没有的。对我个人而言,在我的记忆当中,我并没有浪费很多的时间,比如说一两个月一直散乱,应该是没有的,尽量把自己的时间用在翻译上、写作上、讲点课,剩下的为了自己的忏悔也做一些事情,还有一部分时间,肯定也有一些散乱,不管怎么样,觉得自己做的书是生命的部分,讲的课也是一样的。

在座的各位也是一样,我们依靠生命来求法,虽然不像佛陀一样,没有在身上挖很多肉洞,也没有把身体割成一块一块的肉,没有这样求法。但是在座的各位也付出了很多,有些人抛弃了家庭,有些人放弃了感情,还有些人在高原上住的话要付出很多,尤其是喘气。我看有些道友上楼梯的时候,到了第一楼的时候,“哈、哈、哈……”(师模仿喘气声)到了第二楼的时候,“哈、哈、哈……”(师模仿)到了第三楼,“哈、哈、哈……”(师模仿)这样到第四层楼的过程中要除三次垢气,是不是?(众笑)不知道,开玩笑。这也是我们为求法而付出。我们在座的人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的乞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些条件不一定特别好,但是不一定特别差,但在这里要面对很多问题,要面对高原气候、住处等各种事情。虽然没有付出生命,但是想要长期待,尤其是冬天待在这里,比较辛苦,这也是求法的精神,很多道友都是这样的。凡是以后看到路上喘气走的,说明他的求法精神很不错。

 

若乐于解脱 最胜功德者 世间诸事业 皆所不应问

特别喜欢解脱的、殊胜功德的人,世间各种各样没有意义的事业都不应该去追求、去询问。

 

衣食无胜利 亦不证涅槃

衣服、食物,除了基本的用具以外,也没有多大的意义,也不会证得涅槃。世间各种各样的琐事、衣食,可能没有什么更多的必要。有些论典当中说,像裸体派外道,无衣,一件衣服都不用;有一些白衣,每天要求有多少件衣服——这也是不好的。按照佛教的观念,应该行于中道。

以前很多大德都穿粪扫衣,一方面是为了节约,另一方面,这可能是修行当中的一种突破吧。以前在印度也有穿粪扫衣的习惯。法王当时在石渠求学时,条件不好,就到尸陀林把死人的衣服拿来,稍微洗一下就穿。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尸陀林的衣服很不干净,也许有一些会有传染病,要是我们,连摸都不敢摸,更不要说穿。

如果我们一直贪执衣服,尤其是到了寂静的地方、在修行的团体当中,整天耽著衣服、耽著吃的话,不是很好。不堕两边很重要,什么都不穿,像裸体外道一样不一定很庄严,但是每天都特别耽著,也不是很好。现在有些世间人有几百双鞋、几百件衣服,这样很奢侈,没有必要。我们身边有那么多贫穷的孩子,全球有好几千万孩童在极度的贫困当中死亡,所以,我们享用资源时不能太奢侈,不然来世不知道变成什么样,应该要珍惜。

 

当称叹最胜 善来诸比丘 应敷座令坐 互说诸法要

应当称叹最殊胜的善来比丘,我们对求法要赞叹,对衣食不应该特别赞叹。如果看到说法比丘,我们用“善来”邀请他,铺设座垫,让他坐在上面,互相说一些法要,一起来分享。《本事经》:“行者集会时,应修作二事,谓寂然宴默,及说正法言。”[10]两个人集聚的时候,可以做两件事情,要么一起禅修,要么一起说法。以前阿难尊者也问,两个人做什么功德最好?佛陀说,一个说法、一个听法,这是最好的。两个人在一起时,不要一个人说过失,另一个人吵架、发脾气,这样是最不好的。

 

人身甚难得 随分行白法 读诵及禅定 汝应如是问

这个教言也很好。我们得人身确确实实相当难得,得了人身以后,应该随着自己的缘份、随着自己的能力尽量行持善法,要么念咒语、要么读诵。有些道友比较精进,背诵、做功课、准备考试、为众生发心等等,把自己的时间用在这方面,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暇满难得的人身,应该有时候观修空性,有时候修修菩提心。我给你们引用过一个《如意宝藏论》的教证,不知道你们忘了没有。各种各样的善法,都可以随着自己的缘分和信心而行持,比如说特别爱吃的人看到什么食物都要吃一点(师模仿),这个也尝一下、那个也吃一下。作为真正的修行人,要么专修,要么对每个善法都很有兴趣,要这样积累资粮。[11]

因为人身很难得,随着自己的缘分修一些读诵、禅定,在别人面前请教询问、寻找真理等等,这些都要去做。而且人身是无常的,不是恒常的,我看有些道友一会身体不好、一会睡得不好。以前比较健康的人中,现在有些人说睡不着,有些人说吃不好,有些人说脊椎不好。(师问身边人)你有没有病?有啊?我看你还是可以的。

我们的人身什么时候结束不知道,应该依靠这个臭皮囊多做一些善事,不要限制“这个你不能修!”不能这样,只要身体正常,什么吃的都可以吃,什么善法都可以修。有些人经常爱制止别人的善行“你不能修菩提心”“你不能修出离心”“你不能念咒语”,其实只要不犯大的错误,善法方面应该劝别人多做。别人说“这样行持善法,可不可以?”“好,好,善来,善哉!”应该经常赞叹别人、随喜别人。《前行引导文》里面不是讲了吗?[12]དགེ་བ་ཁ་ཞོར་ལག་ཞོར།སྡིག་པ་འགྲོ་ཞོར་འདུག་ཞོར།

 

如来入涅槃 遗法当灭坏

佛陀说,如来将来会入涅槃,遗法也会毁灭。

 

比丘多放逸 乐众弃闲静 为饮食利养 昼夜谈世话

这里讲了末法时代的事情,佛陀已经涅槃了,法也基本上灭了,那个时候很多比丘比较放逸,喜欢各种各样的一些事情,放弃寂静的地方,为了饮食、利养,昼夜谈世论。在这里也授记了末法时代的出家人,很多寺院里人越来越少,闻思越来越少,佛陀圆寂以后,很多比丘行为越来越不如法,那个时候,如果有少数人如法,我们也应该尊重。

 

愚人于梦中 惊怖而漂溺 自知多毁犯 当堕三恶道

愚笨的人连梦中也是惊扰而漂溺,梦中做各种世间法而恐怖。藏译本和隋译本当中说[13],愚笨的人天天搞世间八法,梦中也在做;农民执着庄稼,做梦的时候也在农耕;有些人爱炒股票,梦中也在炒股票;做生意的人,梦中也在做生意。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自己也知道犯了很多戒,最终堕入三恶道当中。佛经中说:“若处愦闹,心意不善。”如果处于愦闹,心和意都不善,最终还是会堕落的。

 

应生欢喜心 独处于闲寂 若在阿兰若 志求无上道

作为修行人应该对寂静的地方产生欢喜。藏译本当中是,像犀牛一样独来独去,不会孤独,隋译本当中也有犀牛的比喻,犀牛在阿兰若寂静的森林当中独自走来走去,不依靠其它,真正的修行人也喜欢寂静,志求无上道。[14]

 

不应见人过 自谓最尊胜 憍恣放逸本 莫轻下劣人

不应该观察别人的过失,自己认为自己特别殊胜,傲慢、放逸,因为自己很傲慢的话,那是放逸的资本,会轻毁别人。不要轻毁下劣的人或者其他修行人。

 

彼于遗法中 渐次而解脱

这些下劣的人,在佛法当中,未来也会逐渐得到解脱。我们不要轻毁任何人,这个人现在看起来不怎么样,但实际上他们都有如来藏,逐渐会在佛法当中获得解脱。有些人考试的时候考得不好,他们也许是装的,显现上考了倒数第一名,但实际上也许是文殊菩萨的化现。当然也不要故意考倒数第一名,装文殊菩萨。不能轻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差别。

 

比丘虽破戒 深信于三宝 是则解脱因 不应见其过

有些出家人虽然破了戒律,破了别解脱戒等,但他如果深信三宝,也是解脱的因,不应该因为其某个行为不如法,就对他产生邪见。圣天论师也说:“宁毁犯尸罗,不毁犯正见。”宁可毁犯戒律,不毁犯正见,只要正见不坏,还是可以趋入菩提。看到有些破戒者,僧众的执事、管家为了僧团的清净不得不说过失,除此之外,那天也讲了纵然亲自见到过失也不能说,更何况只是推测、怀疑,这样也不合理。即使破戒,如果没有破正见,也不一定会堕落。《地藏十轮经》中也说:“虽破诸律仪,非永遮解脱,能舍诸恶见,当速趣涅槃。”虽然破了别解脱戒的律仪,但并不是永远遮止解脱,并非没有解脱的希望,如果他能舍弃恶见、具有正见,见解没有破的话,很有可能很快获得涅槃、获得解脱。显现上按照僧团的要求,破戒者不能与僧众共住,但这是从严格来讲的。[15]

所以,这方面我们要学会观清净心,破戒以后,其实也可以成为一个殊胜的福田,《心地观经》当中也讲:“虽坏净戒,不坏正见,以是因缘,名福田僧。[16]虽然破了戒,但是没有坏正见的原因,他现在还可以名为福田僧。有些人不是特别清净,但只要他的正见,对三宝的信心、对业因果的正见没有毁坏的话,也是可以供养的对境。

不同的经典有不同的观点,单从一个方面来遮止一切也有困难,因此我们需要广闻博学,通过多方面了解佛法的甚深意义很重要。

 

摧伏贪嗔难 勿惊于放逸

为什么呢?因为摧伏贪心、嗔心很难,不要因为有些人放逸、有些人破戒就大惊小怪。

 

余习法应尔 是故不须说 若清净比丘 伺他人过失

其它的习气也是一样的,所以最好不要宣说别人的过失。贪嗔痴对每个人而言,都不是那么简单,有些出家人、居士,也许在威仪上有一些违犯,但只要正见没有坏,不用特别担心,法尔不可思议。这个人看起来疯疯颠颠,但也许他真正证悟了法性,有这种可能性,没有必要经常说他人的过失。

这次学这两部经典,最主要的内容是不说别人的过失。因为别人可能是发了菩提心的,可能是受了戒的,可能是菩萨的化现,所以说过失最终毁坏自己,来世感受痛苦,我们一定要注意。

 

是最非真实 不名修正法 如理修行者 当须自观察

如果是清净的比丘,不应该说别人的过失,说他人的过失是最不真实的,这不叫真正的修行者。如果你是真正的修行人,那就天天观察自己,自己犯了错误就跟别人说。不说别人过失好一点。

 

求道诸比丘 舍离恶言论 常以欢喜心 独处于闲静

这也是很好的窍诀。求道的比丘、行人、居士,第一个,不说别人的坏话。学习这两部经典以后,我们的恶言论能不能尽量断掉或者减少?以前特别爱说是非,那现在想说的时候,就马上以正知正念摄持,马上念“嗡班匝尔萨埵吽、嗡班匝尔萨埵吽……”常以欢喜心。不要经常不开心,今天因为这件事情不开心,明天因为那件事情不开心,今天因为身体不好不开心,明天因为道友的事情不开心,这样扰乱欢喜心,很不好的,短暂的人生当中有多少时间?独处于闲静,如果各方面条件具足,为了修行,住于寂静的地方。如果实在没有这个条件,偶尔观一观自己的心。如果心观得很好,在人群当中也可以安住寂静,“闭门就是深山”。这样也是很好的。

 

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耽著愦闹。乃有如是无量过恶。退失功德无有利益。增长烦恼堕诸恶趣远离白法。何有菩萨求善法者。闻是过失而不乐于独处闲静。

此时弥勒菩萨白佛言:稀有,世尊,耽著愦闹有如是无量过患,非常稀有。我们很多人可能也感到很稀有,耽著愦闹有如此多的过失:退失功德,无有利益。增长烦恼,堕诸恶趣,远离白法。怎么会有希求善法的菩萨听闻过失以后,不乐于独处闲静?只要是有心的菩萨,听到这些过患——失毁功德、烦恼增长、堕于恶趣、远离白法,愦闹的过失太多,怎么会求愦闹而不喜欢寂静的地方呢?这里以反问的方式结局。

这以上把愦闹的故事全部讲完了。



[1] 拓展内容【1】

对于初学者而言,阿底峡尊者说,选择清净的环境相当重要。因为凡夫人在没有登地之前一定会受环境的影响,所以为了守持戒律而住在寂静的地方、选择清净之地很有必要。但是,永远都依靠外境来圆满持戒波罗蜜多,这也是不可能的。所谓的守持戒律,应该是每个众生的一种决心,如果你没有这种决心,只是表面上不接触任何人,自己关在房间里,远离红尘闹市及世间的凡夫愚众,虽然作为初学者是合理的,但从最究竟的角度而言,永远都住在寂静地方,能不能就圆满持戒度呢?这也不一定。萨迦班智达讲过:“性格恶劣的人住在寂静的山林也会显得异常粗暴,有智慧的人住在喧嚣的大城市仍然是温雅善良。正如森林中的猛兽也常常发怒,而闹市里的良马却非常温顺。”因此作为修行人,真正的持戒度是在心上安立的,这也是大乘经论所共许的。——节选自《入行论广解(49)》

[2] 拓展内容【2】

《本事经》第五卷二法品第二之三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一切诸法。略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杂染。二者清净。应正观察由一法生。所以者何。若于一法。能正守护。则于一切。能正守护。若于一法。不能守护。则于一切。不能守护。云何一法。谓众生心。

若有于心不能守护。则不能护身语意业。若不能护身语意业。是人即为身语意业皆悉败坏。身语意业。皆败坏故。其心即有扰浊垢秽。心有扰浊及垢秽者。能正了知自利乐事他利乐事俱利乐事。无有是处。能正了知善言说义恶言说义。无有是处。能证一切胜上人法真圣智见。亦无是处。所以者何。心有扰浊及垢秽故。譬如世间所有台观。若一中心。不善覆蔽则椽梁壁。皆被淋漏。以椽梁壁被淋漏故。皆悉败坏。又如世间邻近村邑聚落池沼。扰浊垢秽。有明眼人。住其岸上。作意观察。其中所有。螺蛤龟鱼。砾石等类。行住普侧。极难可见。所以者何。水有扰浊及垢秽故。如是众生。若有于心不能守护。则不能护身语意业。若不能护身语意业。是人即为身语意业皆悉败坏。身语意业皆败坏故。其心即有扰浊垢秽。心有扰浊及垢秽者。能正了知自利乐事他利乐事俱利乐事。无有是处。能正了知善言说义恶言说义。无有是处。能证一切胜上人法真圣智见。亦无是处。所以者何。心有扰浊及垢秽故。

若有于心能善守护。则能善护身语意业。若能善护身语意业。是人即为身语意业皆不败坏。身语意业不败坏故。其心即无扰浊垢秽。心无扰浊及垢秽者。能正了知自利乐事他利乐事俱利乐事。期有是处。能正了知善言说义恶言说义。斯有是处。能证一切胜上人法真圣智见。斯有是处。所以者何。心无扰浊及垢秽故。譬如世间所有台观。若一中心。极善覆蔽则椽梁壁。皆无淋漏。以椽梁壁无淋漏故。皆不败坏。又如世间远离村邑聚落池沼。无有扰浊及诸垢秽。有明眼人。住其岸上。作意观察。其中所有。螺蛤龟鱼。砾石等类。行住普侧。极易可见。所以者何。水无扰浊及垢秽故。如是众生。若有于心能善守护。则能善护身语意业。若能善护身语意业。是人即为身语意业皆不败坏。身语意业不败坏故。其心即无扰浊垢秽。心无扰浊及垢秽者。能正了知自利乐事他利乐事俱利乐事。斯有是处。能正了知善言说义恶言说义。斯有是处。能证一切胜上人法真圣智见。斯有是处。所以者何。心无扰浊及垢秽故。

苾刍当知。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是故杂染清净二法。皆依止心。从心所起。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若不护于心 随顺于诸欲

恒驰散放逸 一切无不为

若善护于心 不随顺诸欲

无驰散放逸 一切皆防护

世间聪慧人 能防身语意

令不造诸恶 名真健丈夫”

[3] 拓展内容【3】

《佛子行》:“贪恋亲方如沸水,嗔恨敌方如烈火,遗忘取舍愚暗者,抛弃故乡佛子行。”真正要闻思修行的话,最好是远离故乡,到一个寂静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故乡是一切贪、嗔、痴的来源。

具体而言,修行正法之时,如果住在自己的家乡,

1、贪心:对父母、亲友、家属等,时时生起强烈的贪染之心,犹如滚滚沸水般翻腾不息。这种现象,在城市里感受得尤为明显,今天对这个人贪执,明天对那个人贪执,始终被烦恼缠缚着,想修行也没办法解脱出来。我认识一个居士,她经常给我打电话,也没什么可说的,“我今天跟妹妹过生日”、“明天跟哥哥过生日”、“后天跟姐夫过生日”……每天过生日要花很长时间,世间人彼此贪著特别可怕,根本没有修行的机会。

2、嗔心:对嗔恨自己的人、抢夺自己财产的人、毁谤自己的人、与自己关系不好的人,生起熊熊烈火般炽盛的嗔恨,刹那间焚毁了自己的善根。

3、痴心:丧失如理取舍所行善法、所断恶业的正知正念,取舍因果的智慧逐渐消失,无明愚痴在心的虚空中密布起来。

[4] 拓展内容【4】

《涅槃经》是佛教经典的重要部类之一,有大乘与小乘之分。

西晋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大乘《涅槃经》的译本,其中影响大的主要有三个:

一、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僧人法显和觉贤合译的《大般泥洹经》六卷,但该译本不是《涅槃经》的全译,只是译了原经初分的前五品;

二、北凉玄始十年(公元421年)由著名的译经师昙无谶在北凉都城凉州(今武威市)所译的《大般涅槃经》四十卷,该译本首次将原经的完整面目现于中土世人面前;

三、刘宋元嘉年间(公元424—453年),慧严、慧观与诗人谢灵运等根据上述两译本进行改编的《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又称作《南本涅槃经》。

西晋帛法祖所译的《佛般泥洹经》是小乘经典。但在中国佛教史上,主要通行大乘《涅槃经》。昙无谶所译的《涅槃经》四十卷本,则被称为《北本涅槃经》。这三个译本中,以昙无谶的译本最为完善,对中国佛教发展影响也最大,故一般所说的《涅槃经》,一般就指该译本。

《大般涅槃经》的内容,主要是综合了《般若经》的“性空”说,大众部的“心性本净说”和《法华经》的三乘合一说,而加以进一步发展形成自己的体系。

“大般涅槃”是本经特别彰显的名相,它含具法身、般若、解脱的佛之三德,代表着大乘佛教的真实理想。从经文中看,大般涅槃是渊深如海的大寂禅定,如同夏日般光明璀璨,绝对永恒无有变易,怜爱众生犹如父母,济度痴迷出离生死,不生不灭无穷无尽,是超出世俗的宁静、光明、永恒、慈慧、超越的解脱的境界。

《涅槃经》经于北凉玄始十年421由昙无谶译出,现编为40卷。由于它的来源和内容都比较复杂,有的学者考证它曾经有过大约七次或八次的增编,以致于在内容上甚至是在涅槃的定义上都产生了矛盾;有的学者甚至推测它并非出于一时一地一个教派之手,而可能是曾经分别流传于中国广大西北地区的多种小本经的合本。

《涅槃经》中如来藏学说中蕴含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皆得成佛、涅槃具常乐我净四德等旗帜鲜明震聋发聩的主张,以及对本心迷失的哲学思索、中道思想、涅槃境界,成为禅宗思想的灵性源头。禅宗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深受涅槃妙有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生命体悟。作为禅宗思想、禅悟思维载体的禅宗诗歌,通过生动形象的吟咏,创造出流漾着涅槃慧光的文学意象,构成了一幅幅彰显著涅槃诗思的意境。《涅槃经》通过对禅宗思想的影响,为中国禅林诗苑增添了高华深邃、灵动空明的篇章。

[5] 拓展内容【5】

《大般涅槃经》:善男子!我念过去无量无边那由他劫,尔时世界名曰娑婆,有佛世尊,号释迦牟尼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为诸大众宣说如是大涅槃经。我于尔时从善友所,转闻彼佛当为大众说大涅槃。我闻是已,其心欢喜,欲设供养,居贫无物,欲自卖身,薄福不售,即欲还家。路见一人,而便语言:吾欲卖身,君能买不?

其人答曰:我家作业,人无堪者,汝设能为,我当买汝。

我即问言:有何作业,人无堪能?

其人见答:吾有恶病,良医处药,应当日服人肉三两。卿若能以身肉三两日日见给,便当与汝金钱五枚。

我时闻已,心中欢喜,我复语言:汝与我钱,假我七日,须我事讫,便还相就。

其人见答:七日不可,审能尔者,当许一日。

善男子!我于尔时,即取其钱,还至佛所,头面礼足,尽其所有,而以奉献,然后诚心听受是经。我时暗钝,虽得闻经,唯能受持一偈文句:

如来证涅槃,永断于生死。

若有至心听,常得无量乐。

受是偈已,即便还至彼病人家。善男子!我时虽复日日与三两肉,以念偈因缘故,不以为痛,日日不废,足满一月。善男子!以是因缘,其病得差,我身平复亦无疮痍。我时见身具足完具,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偈之力尚能如是,何况具足受持读诵。我见此经有如是利,复倍发心,愿于未来成得佛道,字释迦牟尼。

[6] 拓展内容【6】

远离故土

16岁那一年,他听到托嘎如意宝的尊名时,与昔日米拉日巴尊者初闻马尔巴译师圣名相仿,周身汗毛悉竖,泪水溢流,心中暗自思筹:无论如何一定要去谒见依止他老人家。他与同乡土巴暗中商量一同去石渠求学,依止托嘎如意宝。可是当时母亲由于久劳成疾,卧床不起,他不忍心抛下重病在身的慈母,也就暂时放下了这一念头。到了第二年,生育养育自己的母亲也悄然离开了人世,他内心十分悲伤,心想:父亲英年故去,母亲未到不惑之年也离我而逝,从今以后除了正法我再无有其他的依恋,我应当寻访具相的善知识。

他料理完母亲的后事,便开始打点行李,约好土巴准备启程,刚一出门就被几位亲友挡住了,说什么也不放他走,无奈只好回到寺庙。他想:如果白天出发,他们还会发现定会阻拦,应当在晚上走。他同土巴约好地点,夜深人静时悄悄起来,蹑手蹑脚地来到与土巴约好的地方,两人会面后一起离开故土,踏上了通往石渠的路。

第二天寺庙的僧人们发现他的床铺上已空无一物了,只在床头上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道:

大恩慈母今离世,内心哀痛难尽言,

深悟一切有为法,犹如闪电瞬间逝。

唯有正法之光明,方是可信依靠处,

我此抛弃故里后,奔赴他乡依上师,

有朝一日若归来,定以法雨利汝等。

他们看后不禁万分悲伤……

途中的经历

如是背井离乡后,朝北部石渠方向步行,负载着行囊徒步行进,以此,穿行了一望无际的山峦、河流与草原后抵达,途中出现了什么稀奇的故事,现今没有讲说之人。

然而,在经过涅扣的时候,有去了涅达吉等诸多寺院的记事,据说朝圣的顺便,去了一些寺院的辩经场,对于学者们做了立量辩论,有如是等情形的个别记事。

具体地讲,有一次,道友土巴正在一所寺院旁边生火烧茶时,法王自己去了那所寺院的辩经场作了立量,而对立宗者转了三轮,然后把对方的帽子扔在地上,再又迅速地返回土巴所在地,然后,正当他们一起喝茶的时候,一些小喇嘛手里拿了石头抛掷过来,法王说:“我们俩走吧。”道友土巴对于法王去辩经场后,与他们作了辩论的情况并不知道,于是咬牙切齿地说着大话:“无缘无故、莫名其妙地扔石头,就是故意对外地人轻视和欺辱,以此挑衅,所以,明明没做一点过错,为什么还这样损恼,我发誓就算背业障也绝不会随便走的!”法王说:“怪不得他们,我刚才跟一些学生辩论,对他们中的一位转三轮的时候,做了一个像是欺辱的样子,所以他们才不高兴,现在我们俩赶紧走为好。”这时土巴也说:“这样的话,是孩子的缘故,没有可怪他们的,还是走为好吧。”他们俩迅速离开那个地方后上了路。

在那期间,他俩衣衫单薄的缘故,夜晚睡卧中,有忍着冷触的刺痛,但自从法王把自己腰带双层折叠后,扔到土巴的身上,然后再睡的话,那晚就根本没有感受过什么寒冷。因此,后来土巴有告诉丹波活佛说:“他是一个具有与众不同特点的人,这以我亲身感受而成立。”

求学的生活

当时不像现在有便利的交通工具,法王与土巴背着包袱,一路上翻山越岭,忍饥挨饿,实在支撑不住,就沿途化缘充饥。历尽了千难万险终于抵达了目的地——石渠江玛佛学院。

他不顾旅途劳顿,立刻去觐见上师。托嘎如意宝身材修长,体格清瘦,却显得十分硬朗,慈眉善目又不失威严,身穿陈旧的僧衣。一见到上师的尊颜,顿时生起了无比信心,一切粗大的分别念全然消失,立即上前礼拜,并默默发愿:我一定恭恭敬敬终生以三喜依止上师。之后在恩师前认真全面地听受显密教法,尤其是大圆满的灌顶传承窍诀。他和普通僧人一样一丝不苟、精进求学,住的是十分简陋的草坯房,只能勉强容身,遮风避雨,蔽日挡寒,遇到狂风暴雨的时候就摇摇欲坠了,冬季大雪纷飞时,全部被埋在雪中像一个大雪堆一样;无论是冰天雪地的寒冬还是酷暑炎炎的夏季,一年四季身上穿的是从尸陀林捡来的破布做成的粪扫衣;止渴果腹的是僧团中所分下来的少量酸奶,本来十八九岁的青少年身体正是需要丰富营养的时候,可法王却仅以此果腹,就像全知无垢光尊者依止恩师革玛燃匝求学一样,追随前辈高僧大德的足迹。他当时所经历的苦行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江玛学院的僧人看到他竟然能如此吃苦,都十分钦佩。

刚到江玛学校时,常住僧人都不承认他的智慧。一次他与一位喇嘛关于俱舍中的一问题展开了辩论,场面越来越激烈,众多颇有智慧的僧人群起而攻之,一致破斥他的观点。最后法王举出强有力的教证(即《俱舍大疏》中的依据),他们居然不承认,异口同声说没有此教证。于是大家当场翻开大疏,果不其然,法王的观点完全正确,众人不禁心悦诚服,从此对他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

……

历尽苦难求正法

在江玛佛学院期间,法王早已久闻藏地人们共称为观世音菩萨化身班玛斯德上师(人们共称其为观音上师)的圣名,心里很想去他面前求法。这一年冬天,他把自己的这一想法向托嘎如意宝一五一十地讲了,上师欣然同意了。他十分高兴,立即将这一好消息告诉了好友土巴。土巴喇嘛睁大眼睛吃惊地说:“上师真的开许了?”“是的,上师确实同意了。怎么样,你去不去?”“你要出门,我当然要舍命陪君子了。”正巧达吉、龙萨二人也要去拜见观音上师,于是四人一同启程前往。

由于数日连降大雪,致使整个康巴地区遭受了百年不遇的严重雪灾,有的富户牲口圈里原有的四五百头牦牛所剩无几。当地的人们迫不得已迁徙到未受雪灾的地方,这一带就成了一幅“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凄凉景象了。

一路上,到处沉积着皑皑的白雪,已没过了膝盖。大雪依然昼夜不间歇地下着,整个视野中只是白茫茫的一片,无边无垠,真成了银白世界。他们四人艰难地在雪中行走着,一只脚踩下时,要用很大力气才能从层层的雪中拔出另一只脚,进程十分缓慢,一天只能走两三里路。遇到风雪交加的天气,根本无法辨别方向,走了两天,结果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由于长时间跋涉在雪中的缘故,他们双腿的皮脱了两三层,鲜血不断往外渗,钻心地疼痛。法王心想:世尊曾为了求四句正法而抛头颅、洒热血,我受这样一点点苦算得了什么呢?“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想到这更加坚定了信心。土巴这时有些挺不住了,他愁眉苦脸地说:“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到啊,我们干脆回去吧。”法王鼓励他说:“我们已经走这么远了,如果这样半途而废那就前功尽弃了,正法没得到,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吗?‘难忍能忍,难行能行’才可称得上真正的修行人。”接着又给他讲了常啼菩萨求法所历经的种种苦行。他听后重新振作精神,昂首挺胸、神气十足地向前走去。他们三人忍不住大笑起来,大家继续向前行进。

他们所带的口粮只有少量的糌粑粉,全部交给土巴安排,他对此也十分认真,不到饿得受不了实在走不动时是不会吃的。每次食用时他都一本正经地说:“糌粑兮,不多矣,我们要勤俭节约,想当年世尊六年苦行期间,两年中吃一粒米,两年中饮一滴水,两年中饮食未进,我们应向他老人家学习才对。”途中他们一直以雪止渴,在十多天中未喝过一口开水,晚上只是在雪中掏一个洞睡在里面过夜,第二天天亮时又赶路。

由于多日不见太阳喜露笑颜,大家都盼望晴天出现。哪里想到赶上晴天更是苦不堪言,阳光照在雪上反射的光芒刺得眼睛睁也睁不开。先是走在前面那两人的双眼被刺伤了,后边的二人就带着他们走,不一会儿他们俩的眼睛又不行了,还好另两位的视力已稍有恢复,就这样轮番领路。土巴垂头丧气地说:“天还是不要睛好一点,祈祷上师三宝加持。”

次日,果然又是阴天,北风呼啸,嗖嗖的寒风犹如刀子一样刺入肌肤,他们冻得浑身发抖,上牙不住地与下牙相撞,口水落地马上就结成冰。土巴冻得最厉害,后来他一直龇着牙、咧着嘴,看上去好像在笑。法王看到他这副模样,急忙对达吉、龙萨说:“看来土巴要冻僵了,我们赶快拖着他跑,不然他很危险。”三个人一起在雪地里拖着土巴跑起来,跑了几里路后,土巴的身体渐渐地发热了,慢慢地也就恢复正常了,他们都很高兴。

这一天,没走多久,突然六十多头人熊浩浩荡荡迎面逼来。土巴见势不好,拔脚就想跑,另两位试图要用棍棒来应付。法王说:“这都不是办法,我们应当一心祈祷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以消除它们的害心。”他们按照法王所说专心祈祷。这种方法果然奏效,人熊似乎生起了悲心,都缓缓地退回去了。

到了第十三天,居然看到远处有一人影,他们认为那人可能是一个强盗。达吉说:“不管怎样,总算见到了一个人,看来还是好兆头,十几天来我们所经过的一切地方全是渺无人烟。”傍晚,终于到了一处无有积雪的地带,他们捡来一些树枝,搭灶、生火、烧茶,用餐之后,美美地睡了一觉。

翌日,个个精神大振,来到了刚慧寺,问明观音上师的所在处,午饭后径直朝那一方向走去。经过四五个小时,他们便如愿地谒见了观音上师——班玛斯德。法王请问了有关自己证悟境界方面的问题,观音上师全部予以肯定,而且传授了许多殊胜密法窍诀。那时候,观音上师正给大众讲观音心咒的功德,僧众在共诵观音心咒,同时也在传《入行论》。他们四人在其前听了一堂《入行论》,当时听到:

纵戏弄吾身,或侵侮讥讽,吾身既布施,云何复珍惜?

等偈后感到收获极大。观音上师在稠人广众之中赞扬法王的功德说:“这次因托嘎如意宝的大弟子光临,我们诵咒功德成百倍地增长了。”法王等人圆满获得了法要后告别了班玛斯德上师。

行到黄河岸头时,由于黄河水暴涨,桥梁受损而无法通过,于是准备绕道而行,走了十几天也不能过去,最后不得不掉头回到观音上师那里。法王说:“我们来时历经千辛万苦,现在返回也是困难重重,违缘很大。”观音上师安慰他们说:“为求正法遭受痛苦,依此可净除累世业障,遣除将来弘法利生事业的违缘,应当高兴才是。”于是他们重新振作精神,踏上了归途。

这时,积雪已融化,有的时候冰雪崩塌,他们就被埋在下面,很久才能爬出来。

一天,行途中,一户人家饲养的二十多条狗同时向他们猛扑过来。另外三人吓得不知所措,撒腿就想跑,法王镇定自若地说:“跑不是权宜之计,你们肯定没有狗跑得快,这样吧,我们俩俩背对,用棍棒来自卫。”这种方法的确十分有效,狗群无法靠近他们。不久,那些狗全部被主人唤回去了,他们没有受到丝毫伤害。

尽管土巴再三精打细算,糌粑还是吃得一干二净。他们两三天没进饮食,到了最后一天饿得东倒西歪,实在挺不下去了,只好去化缘。

法王与土巴一起去了一户人家,主人给了他们许多食品并请他们进屋用餐。这时候,达吉、龙萨也向这家走来,土巴见后煞有介事地说:“你们看,那边来了两位戒律清净、相貌庄严的高僧大德,你们应该好好款待、多多供养他们,这样将会积累无边资粮。”法王忍俊不已,生怕主人家知道他们是一起的,就暗中向土巴示意不要这样说。但不知是施主看出了眉目还是无能力供斋,只是给了达吉、龙萨一点食物而没有请他们进来。

日落时分,他们一行回到了江玛学院。托嘎如意宝犹如倚门盼游子的慈母一般站在门口,见到他们归来,脸上露出笑容,招手让法王和土巴过去。他俩兴高采烈地来到上师身边,托嘎如意宝高兴地说:“我等了很久都不见你们回来,还担心你被土巴喇嘛带回色达去了,现在回来了就好。”说完为他们摸顶加持,接着又说:“你们能为正法这样苦行,实在难能可贵,班玛斯德尊者真正是观音菩萨的化身,能在他面前求得法要委实不易呀!”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传》

[7] 拓展内容【7】

《贤愚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在阎浮提作大国王,名为毗楞竭梨,统领各国八万四千村落,有二万夫人、宫女、五百太子、一万大臣。国王具大慈悲,爱民如子。

当时国王好乐正法,宣令天下:“谁能为我宣说经法,定随他心意,满足一切。”

有一个名叫劳度差的婆罗门,来到宫门前说:“我有大法,谁想听闻,可为宣说!”

国王得知,喜不自胜,亲自迎接,接足作礼,殷切问候,铺设高座,然后合掌请法。

劳度差说:“我的大法经过多年四方劳苦勤学而得,凭什么大王轻易就想听闻呢?”

国王道:“一切所须,皆当供给。”

劳度差随即回答国王道:“能于身上剜燃千灯用作供养,才可赐给你正法。”

国王立即答应下来,定在七天后做这件事。国王派人乘坐大象,遍告阎浮提内所有民众:“毗楞竭梨大王为求取妙法,七天后将剜身以燃千灯。”

当时宫内的夫人、宫女、太子、大臣等纷纷云集,哀求国王:“我等四方臣民,承蒙大王恩德,才个个获得安乐。恳请大王为了我们,不要为一个人就舍弃生命,抛弃天下一切众生!”

国王答道:“你们不要阻碍我的无上道心,我做此事誓愿成佛,等我成佛后就一定先来度你们。”

国王决意不改,对劳度差说:“还望慈悲怜悯,先为我宣说妙法,然后再点燃油灯,因为如果我中途丧命,就无法听闻妙法了。”

这时,劳度差便宣说了妙法:

常者皆尽 高者必堕

合会有离 生者皆死 

说完此偈,开始点火。这时国王生大欢喜心,心中无有悔恨,立下誓愿:“我今日求法,为得无上佛道!当我成佛时,愿我以智慧光明,照破众生心中结缚着的无明黑暗。”

当时天地六种震动,欲界和色界诸天人深感奇怪,不知是何原因,纷纷从天而降。见到菩萨困苦至此,为法伤坏自身,同时哭泣,泪雨滂沱,又洒下如雨天花来作供养。

这时帝释天来到国王面前问道:“大王,如今苦痛到极致,心中可有悔恨?”

国王说:“未曾有一丝悔恨!”

天帝又说:“现在看大王的身体痛苦得不能自持,口中说没有悔恨,以何为凭证呢?”

国王当下立誓道:“如果我是出于至诚、心无悔恨的话,愿我的身体恢复如初。”

说完此话,身体立即就恢复了。诸天人民无比高兴,欢欣雀跃。

 

《菩萨本行经》:乃昔过去无央数劫。时阎浮提有大国王,名度阇那谢梨。

国王处于正殿坐自思惟:夫为智者,唯当修习智慧正法日新之益。作是思惟已,便告傍臣:命请中有智慧者为吾说法,我欲闻之。

群臣受教,遣使四出诸国,命请聪明大智慧者。

时,有一婆罗门,学问广博,智慧第一,来应王命。

群臣白王:今有婆罗门,聪明博达来在门外。王闻欢喜即出奉迎,头面作礼施设宝座,供施甘馔,食讫澡漱。

王语婆罗门言:久闻有德,故远相屈,唯愿大仙为说经法。

答言:我学以来积年勤苦,大王云何直尔欲闻?

王语婆罗门言:欲须国城珍宝,随意所欲,悉当相给。

答言:我亦不用珍宝、国城、妻子、象马,大王若能剜其身肉,用作千灯,若能尔者,当为说法,不能尔者,经法难闻。

王自念言:无数劫来丧身叵计,未曾为法,今为法故,以身为灯,甚为快善。

王大欢喜,答婆罗门言:如汝所勅,即当奉行,不敢违命。

当是之时,诸王臣民,闻之惊愕如丧父母,哀涕泣动阎浮提。……

王答谢诸王臣民夫人婇女:吾从无央数劫,五道生死坏身无数,未曾为法丧身命也。今为法故以身作灯,持是功德,用求佛道,普为十方无量众生,作大光明,除去众生三毒痴冥。吾成佛时,当为汝等施慧光明照除生死,开涅槃门入安隐法。汝等莫却我无上道心。时,诸会者皆悉默然。

于是大王即便持刀授与左右,勅令剜身作千灯处,出其身肉深如大钱,以酥油灌中而作千灯。安炷已讫,语婆罗门言:先说经法,然后燃灯。而婆罗门,为王唯说一偈言:

常者皆尽,高者亦堕,

合会有离,生者有死。

王闻偈已欢喜踊跃,告诸群臣、夫人婇女,皆悉受诵,即便以偈题着诸门街陌里巷,勅诸人民皆令讽诵,下阎浮提诸王臣民亦令讽诵。

……

佛言:“尔时国王者,则我身是,时婆罗门者,调达是。菩萨求习智慧,精进如是。

[8] 拓展内容【8】

一、《圆觉经》:“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

二、《杂阿含经·卷三十二》:“若无世间爱念者,则无忧苦尘劳患。一切忧苦消灭尽,犹如莲华不著水。”

三、《撰集百缘经·卷四》:“因爱则生忧,因爱便有畏。能离恩爱者,永断无怖畏。”

四、《四十二章经》:“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五、《出曜经·卷四》:“爱者众病之首,犹如城郭,聚集人民凭地自怙,云何爱众病之首?如佛所说,泥犁受苦,其数无量,皆由爱所造。凡在地狱受诸苦恼,皆由爱病。诸杀生者,亦由爱致。不与取、淫泆、妄语、十不善行,亦复如是。皆由爱心,造斯诸恶。”

六、《佛说解忧经》:“众生无数,轮回无边,如蚁轮回,无有穷尽。众生贪爱,无明障闭,如陷泥中,而不能出。过去有情,轮回往复,数不能知。比丘!所有大地之土,都聚一处,和为泥丸,大小如豆,数彼众生无始劫来所生父、母、子、孙,每一人下一泥丸,如是泥丸下尽,父、母、子、孙数不能尽。比丘!如是无边轮回众生,贪爱、无明、颠倒,陷爱欲泥中,生死轮回,不知其数,是故令汝,学断轮回。”

七、《月灯三昧经》:

“贪爱淫欲甚鄙秽,能生苦恼丧天趣,

习欲之人离多闻,名为损减智慧者。

耽著爱欲为盲人,便能伤害于父母。

亦复能害持戒者,是故应当弃舍欲。”

八、《出曜经》:“淫之为病,受殃无量,以微积大,渐致烧身,自陷于道亦及他人,不致究竟,犹自饮毒,复饮他人,是故说淫不可纵!

断爱除其欲,竭河无流兆;

能明此爱本,是谓名苦际。

断爱除其欲者,爱之为病众患之本,以拔爱本枝叶不滋,于中自拔,永断无余,欲本自灭更不复生。由爱生欲流,犹如驶河,漂溺生类亿千万众,丧其命根,不得全济。河竭之后,众生往来,无形伤害,是故说曰:‘断爱除其欲,竭河无流兆也。’能明此爱本,是谓名苦际者。爱为形质,欲为枝叶,痴为润津。若彼学人思惟妙观,能断此者,超越苦际,是故说曰:‘能明此爱本,是谓名苦际也。’

能觉知是者,爱苦共生有,

无欲无有想,比丘专念度。

爱者众病之首,犹如城郭,聚集人民,凭地自怙。云何爱众病之首?如佛所说:‘泥犁受苦,其数无量,皆由爱所造。’凡在地狱受诸苦恼,皆由爱病。诸杀生者,亦由爱致,不与取、淫泆、妄语、十不善行亦复如是,皆由爱心,造斯诸恶。

九、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

有阿罗汉,以天眼彻视,见女人堕地狱中者甚多,便问佛:‘何以故?’佛言:‘用四因缘故。一者、贪珍宝物、衣被欲得多故;二者、相嫉妒;三者、多口舌;四者、作姿态淫多。以是故,堕地狱中多耳!’

[9] 拓展内容【9】《佛说妙色王因缘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从定起已。为诸四众演说无上甘露妙法。时有无量百千大众前后围绕。诸根不动听闻法要。时诸苾刍既见大众身心寂静殷勤听法。咸皆有疑白佛言。世尊。唯愿慈悲为断疑网。如来大师无上法王。今此坐中听法诸人。何故殷勤身心不动。听闻妙法如饮甘露。

世尊告曰。汝等苾刍。我于往昔为求法故。敬心殷重。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说彼因缘。乃往古昔于婆罗痆斯大城中。有王名曰妙色。以法化世。国土丰乐人民炽盛。无诸斗战诈伪怨贼。亦无病苦灾横之事。稻蔗牛羊在处充满。亦无瓦砾荒梗棘刺。恩育兆人如观一子。其王敬信意乐贤善。自利利人发坚固愿。有慈心希大法。愍人众爱群官。除去悭贪常为大舍。王之夫人名曰妙容。颜貌端正威仪详审。众德圆满人所爱乐。其王唯有一男名端正。子年虽幼小忠孝仁慈。王所爱念无离左右。后于异时其妙色王心悕胜法。召集群僚而告之曰。我于妙法情生渴仰。卿等宜应为我询访。时诸大臣前白王曰。大王当知。大觉世尊出兴世者方有妙法。王报臣曰。今虽无佛试为我求。时王即便以箱盛妙金宝悬于幢上。鸣鼓宣令普告四方。若有为我宣胜法者。我以金箱报其恩德。广设音乐而庆赞之。如是诏召经历多时。竟无一人能为说法。时王渴仰怀忧而住。

尔时帝释。遍观下界谁善谁恶。谁于胜因情无懈倦。遂见此王为法忧恼。便作是念。此妙色王久悕胜法。我当试之其事虚实。遂即化作大药叉身手足异常面目可畏。来至众中而白王曰。仁求胜法我能说之。王闻法音欢喜踊跃。告药叉曰密迹主有妙法者。幸愿为说我当谛听。药叉告曰。大王今者。生轻法心谓为易得即令宣说。事不应然。我身饥虚何能为说。王闻语已。寻命膳官。所有上食速宜奉进。药叉告曰。王厨之食非我所餐。唯人热血肉是我常食。王曰。人之血肉何可卒求。药叉曰。王之爱子宜应见与。王闻此语便作是念。我久辛苦寻求胜法。今闻法音便成无价时端正子在父边立。闻是语已。跪白王曰。唯愿父王勿生忧恼。父之所望当令满足。可持我身奉密迹主以充其食。王曰。汝见求法舍所爱身。善哉丈夫。随汝所乐。其端正子即便以身奉上药叉。药叉受已对王大众。分裂其身啖肉饮血。王虽见此慕法情深了无惊惧。时密迹主复告王曰。我仍未饱更与汝妻。时妙容夫人亦在王侧。闻斯语已。亦同其子身奉药叉。药叉受已啖其血肉。复告王曰。然我饥虚尚未充足。王便白言。密迹主一子已施妻复重食。尚云饥虚。随意当取。我愿供给无退转心。药叉告曰。王之自身宜与我食。王曰善哉。实不敢吝。然我身死如何闻法。今我先可听其妙法。既受持已当即舍身。是时药叉共王立要。即于无量百千万亿大众之中。说胜妙伽他曰。

由爱故生忧  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  无忧亦无怖

王既闻此胜妙法已。心生庆幸欢悦无量。告密迹主曰。我已闻法如说奉持。今我此身随意当食。时天帝释见王为法。身心不动如妙高山。知其必当证无上觉。舍药叉像复天帝形。信喜内充怡颜前进。一手携子一手持妻。而告王曰。善哉善哉。是善丈夫坚装甲胄破烦恼军。济度愚迷出生死海。观斯勇猛必当不久能成无上正等菩提。汝之妻子我今相付。时王即便白天帝曰善哉善哉。天主憍尸迦。降大慈悲为善知识。已能满我乐法之心。是时天帝于大众中忽然不现。

尔时世尊告诸苾刍于汝意云何。勿生异念。彼时妙色王者。即我身是。端正子者。罗怙罗是。妻妙容者。即耶输陀罗是。汝等当知。我往昔时为求法故。舍所爱妻子及以已身。尚无所吝。何况余物。由此缘故。今时所有一切大众从我闻法。专心听受无有疲厌。又由我昔求法忘劳。今于长夜为众说法亦无疲倦。汝等苾刍。当学于我恭敬尊重勤求胜法。既闻法已。如说修行勿为放逸。尔时诸苾刍及人天众闻佛说已。欢喜奉行。

[10] 拓展内容【10】

《本事经》第五卷二法品第二之三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诸修行者。同集会时。应作二事。一者法言。二者宴默。

由法言故。审知有德。审知德故。便深敬信。深敬信故。便往诣彼。往诣彼故。亲近供事。亲供事故。求闻正法。求闻法故。摄耳不乱。耳不乱故。听闻正法。闻正法故。于法通利。法通利故。能记持法记持法故。能观察义。观察义时。堪能于法。审谛思惟。堪能于法。审谛思时。便生欲乐。生欲乐已。便得势力。得势力已。便能称量。由称量故。便能决择。能决择故。于谛随觉。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由宴默故。心便寂定。清净鲜白。无有瑕衅。离随烦恼。调顺堪任。安住不动。堪能引发。能引发故。如实了知。如实知故。便能厌背。能厌背故。便能离欲。既离欲已。便得解脱。得解脱已。便自了知。我已解脱。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汝等苾刍。应说上法。应了上法。若能如是。乃名真实。摄受仙幢。非众集会。戏论语言。能正了知。诸法实相。能断诸漏。能证涅槃。我常集会。宣说上法。了知上法。故名第一。摄受仙幢。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行者集会时 应修作二事

谓寂然宴默 及说正法言

由说正法言 及寂然宴默

知诸法实相 究竟证涅槃

汝等当苾刍 若说了上法

乃得名真实 摄受大仙幢

我常处众中 宣说照了法

是故名第一 摄受大仙幢

若依正法幢 能说能修行

定速脱生死 至究竟涅槃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若诸苾刍。于言说时。非理作意。起欲寻思。起恚寻思。起害寻思。如是苾刍。名多恶者。行慢缓者。趣向多恶为方便故。于断于离。弃舍善轭。放逸懈怠。下劣精进。亡失正念。有不正知。不定心乱。纵任诸根。无出离见。不知出离。如实正慧。趣向恶魔。恶不善法。为诸恶魔恶不善法之所摧伏。增长一切恶不善法。若诸苾刍。于宴默时。非理作意。广说乃至。增长一切恶不善法。如是苾刍。为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诃毁。我亦于彼。常不称赞。如是苾刍。虽得出家受具足戒。而名恶慧乐有痴人。是故汝等。应如是学。我当云何方便断除。非理作意。方便修习。如理作意。汝等苾刍。应如是学。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言说宴默时 纵诸根造恶

不奉行我教 是愚昧痴人

故汝等苾刍 应修不放逸

离非理作意 当如理思惟

汝等若正勤 语默无放逸

不久度生死 证无上涅槃

[11] 拓展内容【11】

因此,我们获得这样的人身之后,要么当一个修行人,始终观自己的心,要么一心一意地利益众生。修行人最重要的就是这两件事情,除此之外的世间琐事,都是增长痛苦的因。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引用了一首《出离轮回之道歌》,其中有句话是:“外观世间行,无义痛苦因,深思皆无利,当观修自心。”世间上各种各样的行为,不管你搞生意也好,得地位也好,如果用智慧来观察,都没有什么意义,完全是增长痛苦之因。——《入行论讲记》8

[12] 拓展内容【12】

《前行引导文》节选

如今无论是行善还是造恶,主权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颂云:“此身行善即是解脱舟,此身造恶便是轮回锚,此身一切善恶之奴仆。”由往昔积累的福德力,如今获得了具有十八种暇满的人身,如果没有求得殊胜妙法精华,而在追求今生的衣食住行和世间八法中无义虚度枉然耗尽,那么在临终时只能是手抓胸口,追悔莫及,那该是多么令人痛心疾首的事!《入行论》中说道:“既得此闲暇,若我不修善,自欺莫胜此,亦无过此愚。”

可见,今生就是决定永善或永恶的关键一步。我们要深深思索:如果今生没有得到坚固地(佛果),来世也很难再度获得这样的闲暇人身;一旦转生到恶趣之中,那么根本没有正法的光明,而且对取舍之处懵然不懂,后果只能是越来越向下堕入无边无际的恶趣中,所以从现在开始就必须百般努力。在观想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加行发心、正行无缘、后行回向三殊胜来摄持。对于以上道理,我们必须屡次三番地观修并付诸于实践。

……

所以说,善不善的差别丝毫也不在言行举止上,而唯一凭着自己的这颗心来定,正如前面三令五申所强调的那样,当见到他人行持善法时,如果以清净的心态来看待别人的一切善举进而诚心诚意欣然随喜,并将它的善根回向圆满菩提,那么你所积累的资粮绝对远远超过以竞争心对待他人行善或者以傲慢心想“我定要做如此善事”等等装模作样地行持为希求现世名誉、世间八法毒气所充斥的广大善法,关于这一点佛在《教王经》中做了详细说明。恰美仁波切也说:“听到他人行善时,若舍不善嫉妒心,并以欢喜心随喜,佛说获得同等福。”《汇集经》中也说:“三千须弥可称量,随喜善根不可量。”因此说,这种随喜是事半功倍的法,所以我们应当随时随地付诸实践。

[13] 拓展内容【13】

A,藏译本当中的此偈颂,见下图蓝线标处(图略)。

B,隋译本:“睡眠不动于梦中,见于耕犁及苗稼,此等凡夫知失已,向于恶道三趣生。”——《发觉净心经》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译

[14] 拓展内容【14】

A,藏文当中是像犀牛一样独来独去,不会孤独,见下图首行红线标处。

B,隋译本:“当生欢喜踊跃已,应住树林如犀牛,住于兰若求乐故,于时勿见他过失。”——《发觉净心经》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译

[15] 拓展内容【15】

“宁舍生命不破尸羅”,尸羅是戒律,就是说我们受戒以后宁可舍弃生命,也不能毁犯我们所受持的戒律。戒律从三皈依到五戒、八关斋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密乘戒,都有个阶梯;所以受戒以后宁舍生命也不去毁犯戒律。

戒律能够保护我们的善根增长,如果毁犯戒律会让很多的恶因、恶缘产生,最终也许迟早会失去人身。

在戒律上有一条【出家比丘不踏生草】

佛陀时代,有个比丘被强盗抓住捆在树上,没有用粗大的麻绳只用生草捆了一下;强盗说:

佛给出家比丘制的戒律【不踏生草】,用草绑在他们身上他就不会动,他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会把生草解开。

后来居士看到了把草解开,问这个比丘为什么自己不把草解开,比丘讲了这条戒律,佛非常的随喜赞叹。犹如“草系比丘”这样持戒。

佛陀在因地的时候行菩萨道,有一生当中是一条威力很大的龙,如果使用神通能毁掉整个国家。这一天龙也受了八关斋戒,午睡的时候现出了原形,长长的、四只脚、身上的斑纹特别好看。

有个猎人看到了龙,就想这个畜生的皮真好看,把它的皮剥下来一定能卖很多钱,他用刀慢慢的去剥这条龙的皮;龙想到:我受了八关斋戒,宁舍生命也不犯杀生戒(就是不破尸羅),它强忍住疼痛假装自己死了。

因为只要它轻轻一动或者睁开眼会把猎人吓死;而且它的威德、福德很大,动一下就会山摇地动。身上的皮没有了,他就想把身体移到海边进入大海就没事了。

正准备要移动的时候,发现身上有很多的蚂蚁虫子在它身上吃肉喝血,它想:我稍微移动这些生命全部都会死掉,它强忍着任凭让这些蚊虫蚂蚁把自己的身体吃干净,失去了生命。

这就是佛陀在因地的时候宁舍生命也不毁犯戒律。这个在《大智度论·尸波罗蜜品》讲的。

[16] 拓展内容【16】

供僧又叫种福田,就犹如我们有种子,但没有田地可种,就没有粮食吃。我们施舍的善根犹如种子,而弘法利生的僧人,就是我们播种善根的福田,他能把我们有限的福报,变为无限的福海。可是,在世间有些人对供养僧众有很多知见上的误区,或者有些人虽然对寺院或僧众做了一些供养后会产生很大的傲慢心等不净念头,很容易种下恶业。

在《莲师传》中,莲花生大师曾教诫施主,供僧的因缘果报和注意事项:施主勿为贪欲缚,以供应令福田喜。于具信所供奉物,无有贪心享用后,为得圆满菩提因,施主福田共回向,二者福德亦圆满。施主所思若不净,虽行善法亦罪恶。

菩萨行者于护持他人修行中,不仅开阔自己格局,超越自我限制,无形中也成就了菩萨道业。所以,僧众把供养的财物都用上了,这对施主是非常有利的。


浏览(4106) (1)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pifu01
注册日期: 2010-10-14
访问总量: 855,292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佛子行29-37
· 见或不见 我的英文翻译-- Maybe
· Pig at the Crossing - A film b
· 佛子行 节选
· 中观逻辑论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 佛子行37颂之二2
· 道德经第14章
友好链接
· 润涛阎:润涛阎的博客
· 摩诃笨蛋:摩诃笨蛋的博客
· 珍曼:珍曼的博客
· 湮灭之城:湮灭之城的博客
分类目录
【生命历程】
· 未曾亲身参与64者,不足与言64
· 他乡遇“故知”
· 信仰与因信称义
· 陪伴 歌曲以及词翻译
· 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 戏说“我将无我,不忘初心”
· 母亲节梦见母亲
· 相遇
· 姑妄言之:我最近的“车祸”
· 如何应对新冠long haul(后遗症)
【天伦之乐】
· 工程师的疑惑
· 俺家小狗
· 小天才:枕套的用途
· 我闺女今天踢了个弧线角球,直接
· 中学生的自杀问题
· 沙滩漫步
· 高奇峰"怒狮"解
· 旋转木马
· 女儿的因果报应观
· 真实的爱情故事
【Buddhism】
· 佛子行29-37
· 见或不见 我的英文翻译-- Maybe
· Pig at the Crossing - A film b
· 佛子行 节选
· 中观逻辑论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 佛子行37颂之二2
· 道德经第14章
· 道德经第13章
· 道德经第10-11章
· 第十章
【Notes】
· 见或不见 我的英文翻译-- Maybe
· 梦
· 统一思想:多么伟大的雄思妙想
· 人间地狱
· 中共国叫兽之兽,与中共国高官之
· 从快活老人那里偷来一幅图并题诗
· 随学快活老人 五绝 春早
· 小诗 N 首
· 新唐人和川普关于WI选举所造的谣
· 国民教育与屁民教育
存档目录
2024-06-09 - 2024-06-10
2024-05-14 - 2024-05-31
2024-04-04 - 2024-04-26
2024-03-03 - 2024-03-26
2024-02-10 - 2024-02-28
2023-12-09 - 2023-12-26
2023-11-20 - 2023-11-24
2023-09-06 - 2023-09-06
2023-06-01 - 2023-06-07
2023-05-18 - 2023-05-26
2023-04-04 - 2023-04-27
2023-03-19 - 2023-03-31
2022-12-13 - 2022-12-13
2022-11-20 - 2022-11-30
2022-10-25 - 2022-10-25
2022-06-03 - 2022-06-03
2022-05-06 - 2022-05-22
2022-04-02 - 2022-04-26
2022-02-01 - 2022-02-20
2022-01-10 - 2022-01-10
2021-12-02 - 2021-12-29
2021-11-02 - 2021-11-29
2021-10-03 - 2021-10-31
2021-09-01 - 2021-09-30
2021-08-21 - 2021-08-30
2021-03-05 - 2021-03-24
2021-02-07 - 2021-02-26
2021-01-22 - 2021-01-30
2020-12-13 - 2020-12-26
2020-11-11 - 2020-11-29
2020-10-08 - 2020-10-23
2020-09-07 - 2020-09-07
2020-08-07 - 2020-08-29
2020-07-25 - 2020-07-25
2020-02-25 - 2020-02-25
2019-11-14 - 2019-11-14
2019-10-01 - 2019-10-31
2019-09-15 - 2019-09-15
2019-07-31 - 2019-07-31
2019-06-03 - 2019-06-03
2019-04-27 - 2019-04-27
2019-03-10 - 2019-03-10
2019-01-19 - 2019-01-19
2018-11-03 - 2018-11-21
2018-09-12 - 2018-09-12
2018-06-23 - 2018-06-25
2018-05-04 - 2018-05-04
2018-04-07 - 2018-04-21
2018-03-03 - 2018-03-15
2018-02-04 - 2018-02-23
2018-01-13 - 2018-01-13
2017-12-13 - 2017-12-13
2017-11-07 - 2017-11-26
2017-10-23 - 2017-10-23
2017-08-24 - 2017-08-24
2017-07-03 - 2017-07-04
2017-06-01 - 2017-06-26
2017-05-06 - 2017-05-06
2017-03-03 - 2017-03-03
2017-02-17 - 2017-02-17
2017-01-24 - 2017-01-24
2016-12-14 - 2016-12-14
2016-10-13 - 2016-10-13
2016-08-05 - 2016-08-28
2016-07-03 - 2016-07-18
2016-06-05 - 2016-06-11
2016-05-15 - 2016-05-27
2016-04-02 - 2016-04-09
2016-01-03 - 2016-01-20
2015-10-17 - 2015-10-17
2015-09-16 - 2015-09-25
2015-07-14 - 2015-07-17
2015-06-08 - 2015-06-23
2015-04-07 - 2015-04-24
2015-03-06 - 2015-03-06
2015-02-02 - 2015-02-08
2015-01-24 - 2015-01-24
2014-12-06 - 2014-12-06
2014-11-11 - 2014-11-23
2014-10-02 - 2014-10-02
2014-09-22 - 2014-09-22
2014-08-19 - 2014-08-28
2014-06-28 - 2014-06-28
2014-04-14 - 2014-04-14
2014-03-11 - 2014-03-17
2014-02-25 - 2014-02-25
2014-01-07 - 2014-01-07
2013-11-11 - 2013-11-11
2013-10-29 - 2013-10-30
2013-09-16 - 2013-09-21
2013-06-16 - 2013-06-30
2013-04-13 - 2013-04-13
2013-02-14 - 2013-02-22
2013-01-13 - 2013-01-26
2012-11-25 - 2012-11-25
2012-10-04 - 2012-10-22
2012-09-10 - 2012-09-23
2012-07-02 - 2012-07-02
2012-06-02 - 2012-06-24
2012-05-21 - 2012-05-30
2012-03-18 - 2012-03-18
2012-02-18 - 2012-02-23
2012-01-02 - 2012-01-28
2011-12-01 - 2011-12-29
2011-11-01 - 2011-11-26
2011-10-16 - 2011-10-29
2011-09-11 - 2011-09-27
2011-08-02 - 2011-08-02
2011-07-01 - 2011-07-30
2011-06-04 - 2011-06-25
2011-05-20 - 2011-05-26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