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簡單的語言確認智慧並不容易,但我認為,處於正常狀態中的心, 即是智慧。當「心」全然地正常,這其實就是佛教徒所談論的智慧。 我們現在來到一個非常大的主題,因為我們首先必須定義何謂正常。 被某些人視為正常的,對另一些人而言卻非正常;一個文化視為正常 的,對另一個文化而言卻非正常。這就是何以從佛教的觀點來確認一 個正常、清醒的人並不容易。依佛教的觀點,我們都不正常、都不清 醒。在大部分佛教哲學中,有三個項目用來定義正常:見地、禪修與 行為,其中見地為首要。我們的見地或觀念,必須做最後的確認。非 常多的經典和釋論都致力於論述見地。今晚,我將和各位分享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那對你會有極大的幫助。
依佛教的觀點,當我們看著這個世界及一切現象,我們總是會犯三項錯誤。先還別談一切現象,我們先談談我們的手吧!當我們看著自己 的手,我們犯了三個錯誤。我們看著手的時候,犯下的第一個錯誤是, 認為它是恆常不變的手。這是我們犯下的第一個嚴重錯誤。或許你心 裡想:「沒有,我才沒有呢!」但我們確實犯了錯誤。舉例來說,如果 我問你:「這隻手和昨天你的這隻手是一樣的嗎?」你會答「是」。我 們看著自己的手,心裡想:它和我們昨天所擁有的這隻手是一樣的, 和前天、甚至一個月前都一樣。這是我們犯的第一個錯,因為我們認 為這隻手是一個恆常不變的實體。這錯誤之所以嚴重是因為手不是恆 常不變的實體,它改變了。你昨天的手不再回來,它永遠離開了,衰 老了,消逝了。 當我們看著自己的手所犯的第二個錯誤就是,將手視為一個整體,這 又是大錯特錯。沒有一個實體是你可以稱之為「手」的。假如你受過 訓練,你將不會看到一隻手,你看到的是皮、骨、血、神經、以及其 他不同的構成物質。但我們卻不是以這種方式看手,我們將手視為一 個整體,那其實並不存在。這是第二個錯誤。 我們看著手的時候所犯的第三個錯誤是,我們常常忘記這隻手依賴著 許多因和緣。它不僅依賴食物和潤膚霜,它依賴所有東西,甚至這片 天花板沒有掉落在我的手上,所以我的手仍可以動。我的手完全依賴 所有一切 ─ 這支麥克風、這張桌子、各位的存在、天花板、這個空 間等等。我們卻不了解這點! 因此我們接下來會問:「怎麼了?我們為什麼要避免犯這些錯?」這時,了解佛法不是一個開展某種禪修、以便於以一隻「神聖的」手取 代這隻手的道,這樣的了解很重要。雖然你因為聽到持咒、觀想、禪 修方法等,所以佛法聽起來可能像是這樣,但佛法從來都不是這樣的 概念。我們並未在創造一隻新的手,一隻恆常不變、獨立的、整體的 手。那麼我們在這兒做什麼?第一,我們試著建構或設立見地,以便 於真正了解這隻手是無常、是因緣所生、而且沒有一隻手是個整體。 事實上,手包含了許多的組成部分。 這些事對我們有何幫助?為何要了解它?當我們犯了這常犯的三個 錯誤時,我們便經歷痛苦。我一直稱它們為錯誤,但傳統的佛教名詞 是無明。當我們擁有這無明,它就導致我們受苦。這件事顯而易見, 看看市面上有多少護手霜?這都是因為大家不了解,無論你使用哪一 種護手霜,手都會衰老。它遲早會脫落,或不久會被鳥吃掉,但我們 大部分人都不了解。 好,既然我們知道手沒有恆常性、手不是一個整體、手是因緣所生, 那麼我們應該停止使用護手霜嗎?不,完全不是這樣!事實上我們可 以使用護手霜,而且可以買更多護手霜。為什麼?手是無常的這一個 事實,正可以解釋何以護手霜有用。假使你的手很乾燥,假使它恆常 不變,那乾燥就永遠不會改變了,你將受困於一隻乾燥、不舒服的手。 但因為手是無常,所以護手霜有用,它使你的手柔軟、光滑。但同時 因為你知道手是無常,最後當護手霜用完,你也不會太難過,因為你 接受手是無常的事實。了解了嗎?這是非常重要的道理。當我們知道 這手無法恆久被幫助,這手不能被取代,這手是無常、是因緣所生, 這就是我們所說「神聖的」手,這「神聖的」手即佛陀的手。其實, 無論你相信與否,這已經是涅槃了,短時間的涅槃,短時間的證悟。 我只是把手當作一個例子。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非常多像這樣的例 子 ─ 我們的政治系統、我們的經濟系統、我們對他人的看法、我們 對自己的看法、民主、佛法、修行的道、金錢、還有特別是伴侶關係, 我相信你們都了解。當我們看著這個關係,我們同樣犯了此三項錯誤。 我們把這關係視為一個整體,而非許多部分。舉例來說,我們沒有看 到我們的伴侶有這一切的優缺點,而只是執著於把這關係視為整體的 抽象概念。但事情並非如此這般地運作,不是嗎?當你和某人在一起, 你的自我和他的自我互相蹂躪。為什麼?因為在那時候,整體關係並 不存在的本來實相逐漸清晰。這關係個別出現,一點一點出現,一部 分一部分出現。當我們擁有伴侶的關係,我們就必須接受它是成套地 出現。 伴侶關係也是無常,我相信這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很多人都曾經歷這 個關係,沒有五、六次,也至少有一次!但這事情不會停止,我們仍 然認為,有一天我們會找到完美的關係,這完美的關係通常是恆久的 關係、獨立的關係、而且是一個整體的關係,我們從不以部分來看它。 這〈以部分看待事物〉其實是佛教的見地,也許你認為它被過度簡化, 但它確實是《華嚴經》、《入愣伽經》以及所有佛法典籍所教授的。如 我之前所說,佛法以智慧為導向,因此當我們談到智慧,我們談的是, 在未受文化、社會、教育或個人顧忌所干擾的情況下看待事物,這基本上就是看到實相。 說到此,慈悲在哪裡?非暴力在哪裡?在很多地方。如果你有這個偉大的見地 ─ 一切皆是無常、一切相互依存、以及沒有一個東西是個 整體 ─ 這個了解不僅是智慧,也是同理心。你會知道無論你做什麼 ─ 整形美容或脂肪抽取 ─ 你的手都愈來愈接近衰老。然後當你看 著你的伴侶,他盲目地相信,這問題可以用人參茶之類的東西解決。 由於你了解事實、或了解這個見地,而非出於傲慢,你會想要幫助這個人了解事實。這是慈悲,也是非暴力。這就是佛教的見地。 摘自: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人間是劇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