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这一章一般认为是给统治者建言。其实,仍然是继续在剖析世俗谛的相对性。尚贤,民就会争论。不尚贤,啥事没有。货有难得易得就会有偷盗行为,就会有想要的欲望,因为人的私欲心一成不变,有的表面化一点,有的隐藏深一点,但肯定都有。 如果没有这些相对性观待性,人人自家一亩三分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么的悠哉游哉!够吃够穿,不必什么都弄得比别人好。我们活着是为了自己开心,可不是为了“比”别人好。要比的话,那真的很难开心起来。总是会有人“比”你有钱,比你有才,比你有一个更好看的老婆,比你见得多。。。总之,不比,就没有那么多欲望,也就没有那么多麻烦,也就“不乱”了。 圣人之治,一虚一实,一弱一强。虚的弱的,看看都是什么?虚心(不要有那么多欲望),弱志,一个意思。都是心识上的磨练。很难的哦!没有看起来那么容易。法师贴的那个佛说人有20难,再来温习一下: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 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 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 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 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看到没?忍色忍欲,见好不求,被辱不嗔。。。这些全是心上安立。心识上的法。我们的心,有那么容易改变心性吗?绝对没有。如果修行念念觉照,那倒可能。不提起觉知,基本没可能。 所以圣人并非只是叫大家吃饱了锻炼好身体就行了。要在心性上磨练自己。调柔心性。这个才是重点哦。 总结性地说,就是使民无志无欲,zhibuzhi心性调柔,此时则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那还有什么不好管理地呢? 虽然整体上看,可以说是治理国家的道理,但何尝不能拿来做个人修养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