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同学十年祭】我印象中的王小波(图文)
选自[浪漫骑士·行吟诗人]一书 原载于1997年4月加拿大[中华导报]
[前序] 1997-4-11是个非常残酷的日子,这一天,一位杰出的中年作家悴然离世,他就是王小波, 当人大同学李悦来电话告知我小波去世消息后,心中非常震惊,绝对不敢相信,这怎么会呢?小波还不到45岁呢!又给其他同学打电话询问此事, 他真的就这样悄然离去,成为我们班同学中第一个走的人。。。那几天,心情很压抑...
应加拿大[中华导报]主编亦夫之邀,我写了一篇文章来悼念我的四年同窗王小波.
王小波的追悼会我未能前往,当时小儿子才出生四个月,也就没有回国。所有在京的同学们都去了追悼会,还给我寄来了照片。
三年前,王小波夫人李银河来耶鲁大学做有关中国同性恋的讲座,我去了,还与李银河合影留念。。。
Lunamia与李银河在耶鲁大学合影
时隔十年,往事如烟,小波给世人留下了不朽的作品,为纪念王小波十周年祭日,在此重登旧文,悼念我们班同学王小波。
[我印象中的王小波]
惊悉北京作家王小波在京猝然去世,不禁使我为这位才华横溢,壮志未酬的老同学深感遗憾与悲哀!
十几年未见,不知人到中年的王小波是什么样子?我问在美国的老同学,回答是“唉,大学时他是什么样儿,现在还是那老样子,一点儿没变!”回忆一下子拉回到了18年前。
我们都是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入学的78级大学生。当时,商品学专业首次招生,是中国人民大学这所培养干部的“大熔炉”里仅有的两个理科班之一,入学分数极高。班上30名同学,多是我们这样的应届高中毕业生,1/3是“老三届”(指66、67、68届毕业生)返城老知青,经历复杂,阅历丰富,最大的比我大一轮还多。王小波就属于大龄同学之一。他给我的最初印象是高大憨厚,不修边幅。黑黑的长脸有着宽宽的前额,高高的发际。皮肤粗糙,八成是云南插队造成的;一双不大且无神的眼睛从不正眼盯着别人,让人觉得高深莫测,猜不透。最明显的是他那张嘴,厚厚的微发紫的大嘴唇向外翻着,平时极少当众讲话,开会时也是找个角落一坐,默默无语。一下课马上叼一支烟。冬天里,他总是裹着一件退色的军大衣,本来就不红润的大嘴唇更冻得发紫了。夏天,他也挺邋遢的,二十七、八岁的人啦,总是赤着脚穿着大凉鞋,走起路来拖拖拉拉的。不过,听说他看过的书比谁都多。时间一久,班上的男生都挺服他的。他们自己凑钱买了满满三大架的书,包罗万象,除了高等数、理、化及商品学专业课外,他们还贪婪地如饥似渴地阅读、探讨、丰富自己的知识,一个个都变得深刻起来……
王小波与我们班的班长老郑(前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以及刘晓阳都是合得来的“铁哥们儿”。我们读大三时,都一起选了食品商品学专业,30人的班缩成了17人的食品专业班。记得当时学酒类商品学时,有好几节品酒课。王小波和刘晓阳都好烟酒,我却是酒精过敏者,一沾酒就脸红,可考试时,也得抿一口好说出八大名酒的类别、酒名来,每一杯几乎都没动,他们却高兴地跟在我后面等着一饮而尽我的杯中物。
毕业实习时,我们班去天津住了一个月,先去新港,参观海关、商检局、粮油进出口公司等。记得我们一大帮一起去渤海湾踏浪、拣小贝壳、捞大螃蟹,晚上回招待所,全班一起架火煮大螃蟹吃,那份鲜美把一天的疲劳早抛到九霄云外了。最精彩的是饭后“侃大山”,听王小波讲故事。那时候武侠小说是禁书,没多少人看过。大家都挤在男生宿舍里,围着王小波。此时他与平时判若两人,象说书人一样,先慢条斯理地拉开序幕,然后绘声绘色、口若悬河地讲起来。没想到这位貌不惊人,老蔫似的老兄竟出口成章,倒背如流,说得口干舌燥时,就咽一口递过来的茶水,又吞云吐雾地大讲起来,嘴角上的吐沫都变得小白圈一层,不过灵牙俐齿、引人入胜,不少同学忙着递烟递水的,尽管烟雾熏得人直咳嗽,大家也坚持到夜深人静时王小波说“且听下回分解”,才依依不舍地散去。实习二十多天,天天晚上如此,王小波真成了班上最受欢迎的人。我那时才懂得什么叫“大智若愚”、“怀才不露”。毕业后,王小波和老班长都留校任教。直到两年前从老班长的来信中得知他已辞去了“铁饭碗”,作了自由撰稿人,用自编的电脑软件“爬格子”,与其说是弃理从文,不如说他文理兼通更贴切。他终于做了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写了别人不敢写也不会写的东西,我行我素,没有媚骨,从不阿谀奉承,乃当今文坛奇才也,可说是我们大学同学的骄傲!可惜他平时太不注意保养自己的身体了。一定是写作起来不管不顾的那种人。他的英年早逝的确是中国文坛上的一大损失!
英语班结束合影,后排右二是王小波
By lunam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