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著名男高音安德烈·波塞利(Andrea Bocelli)就是这样一个无法隐藏光彩的天才。 他虽然是位盲人,但他有着颗无比坚强的心,更有一副出色的嗓子-被上帝吻过的嗓子。身体伤残,不自卑自贱,意志坚强,必有所成。男高音安德烈亚·波切利也是伤残者,他双目失明,却天赋一副好嗓子。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失明歌唱家,如意大利男高音波尔加蒂(G. Borgatti, 1871---1950)、洛依斯(V. Lois, 1890---)等,但名声就不及当今波切利那么显赫。波切利所走的歌唱道路,颇为传奇。
1958年9月22日,波切利生于意大利托斯卡纳区拉亚蒂科一个叫拉·斯泰尔扎的小村庄,父母经营葡萄园、农业机器的生意。波切利自幼患有先天性青光眼病症,经20多次手术治疗都无法医好。婴儿时对音乐非常敏感,一听到音乐就不哭了,7岁开始学钢琴,随后又学长笛、萨克管和结他。小小年纪就对歌剧特别感兴趣,第1次听的唱片是马里奥·兰扎(Mario Lanza)灌唱的歌剧咏叹调,第1次看的歌剧是比萨威尔第歌剧院上演的乔尔达诺《安德烈·谢尼埃》,那时他才9岁。
波切利在勒佐·艾米利亚盲人学校读小学,课余喜爱骑马、踢足球。12岁时,在一次足球赛中,他不幸被足球打中眼睛,导致双眼全盲,但他并不自暴自弃,坚持学音乐。在一次歌唱比赛中,波切利以一曲《啊,我的太阳》荣获第1名,没有任何人会估计到波切利的命运就在他自己的歌声中。
小学毕业后,波切利就读于波洛尼亚盲人学校,课余继续靠\"点字乐谱\"学音乐。中学毕业后,进入比萨大学法律系,在大学4年中,他一边学法律一边学音乐,还在基安尼镇博斯凯托俱乐部兼职弹琴、唱歌(流行歌曲),挣钱缴音乐学费。在这期间,一位美丽的17岁少女恩丽卡·琴扎蒂(Enrica Cenzatti)被波切利精湛的琴技、浪漫的歌声及潇洒的相貌所迷,深深爱上了他。他们相识4年之后,于1992年6月27日结婚,相互依靠,如影随形,相敬如宾,十分恩爱。波切利说:\"恩丽卡是我生命中的引导\",恩丽卡说;\"我完全忘记他是个盲人。我俩生活在一起从不把他当成盲人看待。\"他们育有2子,阿莫斯(Amos)与马泰奥(Matteo),实乃一个幸福之家。
大学毕业后,波切利在比萨法院任职,1年后,弃法从乐,他决定以歌唱为业,他太喜爱歌唱了。30岁才开始学声乐似乎晚了些,第1位声乐教师是贝塔里尼(L. Bettarini),曾是吉利、塔利亚维尼(F. Tagliavini)、德·莫纳科、科列利等著名男高音的同事,经验丰富,教学有方。波切利随贝塔里尼3年,学有所成。之后,他曾赴都灵参加科列利的声乐大师班,科列利认为波切利的声音品质很好,但格局较小,建议他不要依赖麦克风歌唱,有潜力向歌剧发展。
1992年,意大利流行巨星祖凯洛(Zucchero)写有一首二重唱《求主怜悯歌(Miserere),当他听了波切利的试唱后,大为惊讶,认为波切利的歌唱有美感、有情感、有灵感,决定与他录制唱片。事后,帕瓦洛蒂听了录音说波切利是位\"了不起的男高音\"。大师一言,波切利一夜成名,从此成为好友。帕瓦洛蒂在歌唱上也给他非常重要的意见,\"记住要唱得柔和,不要强迫用声……\"。至今,他像说话似的歌唱就是受到帕瓦洛蒂的启示。另外,他还跟阿戈斯蒂尼(M. Agostini)学唱。
1994年,帕瓦洛蒂邀请波切利参与在摩德纳举行的\"帕瓦洛蒂与朋友\"音乐会的演出,波切利受宠若惊,喜出望外,这在国际乐坛上大大提高了他的知名度。讽刺的是,波切利先以Pop窜红乐坛,而且成为超级明星,这是连他也料想不到的。其实,他最钟情Classic,他说:Classic是他的心脏,他喜爱唱歌剧;Pop是他的双腿,可带领更多的年轻人接近Classic。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盲人歌手还能演歌剧,那是1994年9月在比萨威尔第歌剧院,波切利生平第1次参与歌剧的演出,饰唱威尔第《麦克白》中的马克杜夫一角,戏不多,一曲《啊,父亲的双手》(第4幕马克杜夫咏叹调),令人兴奋。他在舞台上很有方向感,如何看指挥?
歌唱家出身的指挥德斯德西(C. Desdesi)说:\"我看他的呼吸。\"波切利成功演出歌剧的消息震撼了整个意大利。不过,马克杜夫是次要角色,难度不大,波切利梦寐以求要主演的是普契尼《艺术家的生涯》中的鲁道夫。3年半后的1998年1月在撒丁岛卡利亚里市利里科歌剧院,波切利第2次演出歌剧,幸好,他饰唱的鲁道夫舞台调度没有出大错,也没有跌进乐池。饰唱咪咪的女高音德西(D. Dessi)是以呼吸来暗示自己的位置,指挥家默丘里奥(S. Mercurio)是靠看他的身体语言来指挥。他的表演是很认真的,也很投入。不过,唱功不足,音量不够。他受到一些评论的干扰,但仍然非常满意。一个盲人歌手能将沉重的角色演下来已是一大突破。
波切利仍然企望有机会参与歌剧的演出。不过,他的音乐会演出繁忙,无暇兼顾。直到1999年7月才有机会应邀参加在杂罗纳露天剧场演出的莱哈尔《风流寡妇》,在他第1次演出轻歌剧中原订饰唱达尼罗一角,但他病了,不能参演。演出搞个噱头,第2幕不按照传统形式临时安排波切利上台高唱《女人善变卦》,观众疯狂Standing Ovation!场面热闹,震撼不已。
1998年4月,波切利首次赴美国演出,参与第6届华盛顿春季音乐节演出活动,受到喝采,贬褒不一,誉之者曰:他的歌声有灵感,令人心醉神迷;贬之者曰:有高音的业余男高音,有大卫·赫尔福戈特(David Helfgott)效应(赫尔福戈特是澳大利亚伤残钢琴家)。不管怎样,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接见了他,这进一步提高了他的身价。3个月半后的同年夏至1999年春,他在美加进行了巡回音乐会,与他同台演出的是美丽的波多黎各女高音新秀安娜·玛丽亚·玛尔蒂尼兹(Ana Maria Martinez),所到之处,大受欢迎,不少女乐迷为之倾倒,高喊尖叫:安德烈亚,我爱你……安德烈亚跟我一起回家!另一方面,他也受到一些酷评的刺伤,认为他只不过是因酷帅的相貌、不幸的身世及歌剧咏叹调之后加唱几首流行歌曲以遂观众之愿造成了市场效应而大获成功。
1999年10月,波切利首次在美国舞台唱歌剧,在底特律歌剧院上演的马斯内《维特》中饰唱男主角维特,女主角夏洛特是美国女中音格雷芙斯(D. Graves)。不少从来没有上歌剧院的失明者前来捧场,并以波切利为荣。
在舞台上,困扰他的不是眼盲而是怯场,为了消除心理上的恐惧感,他习惯颈上披一条围巾,双手抓住围巾两端,免得双手不停乱动。
当他的唱片出版之际,正是他遗憾之时,认为他现在的歌唱技术比录音时要好。
波切利加盟Philips之前在意大利录制的流行歌曲CD,销量惊人,轰动流行乐坛,特别是他唱的《告别的时刻》和《求主怜悯歌》,正迎合了那失落的旋律而又渴望浪漫的民众口胃,成为成千上万听众的新偶像。加入Philips之后,他\"返璞归真\",唱回Classic,如《歌剧咏叹调集》(462 033-2)所选唱的都是传统男高音中最难唱和富于技巧性的咏叹调,有《冰冷的小手》、《奇妙的和谐》、《星光灿烂》、《再见罢,可爱的家》(普契尼《蝴蝶夫人》)、《我要让她相信,我已成自由人》(普契尼《西部女郎》)、《美女如云》(威尔第《弄臣》)、《多么美好的五月》(乔尔达诺《安德列·谢尼埃》)、《可爱的姑娘,请接受我的爱》(贝利尼《清教徒》)、《天空与海洋》(彭奇埃利《歌女乔空达》)、《即将与人世诀别》(多尼采蒂《拉美莫尔的露契亚》)、《多么快乐的一天》(多尼采蒂《团队的女儿》)、《花之歌》(比捷《卡门》)等。一个新秀能将这些沉重的咏叹调唱下来很不简单,有胆识、有能力,唱法也较正统、自然、舒服,始终保持着柔和的音色和稳定的声音,不过重也不太冲,听来令人放心。他高声区的Close是采用母音变圆、变暗的唱法,有很强的穿透力,混合共鸣使用得很好,也就是说他的Close给人的感觉声音是从胸、腹中发出来的,如他带有胸声唱出9个High c的《多么快乐的一天》,轻松自如,毫不费力。
《神圣之歌》(462 600-2)中的4首《圣母颂》,他的声音运用和音乐处理都有所不同,尚能抒发出一种爱心之声,虔诚典雅的卡契尼《圣母颂》、浪漫柔美的马斯卡尼《圣母颂》、高深沉思的巴赫/古诺《圣母颂》以及安宁思索的舒伯特《圣母颂》等都是特点。在圣切契利音乐学院/郑明勋伴奏下所唱出的《天神之食》(弗朗克曲),很能发挥出他那抒情的音质,歌中宗教的信仰情操和纯美旋律,令人动情。在罗西尼《圣母悼歌》中的《她的悲伤之心》,他也不费力地唱出High E音,掷地有声,令人眩目。那首《我呻吟》(威尔第《安魂曲》)他能唱出英雄性的声音,有着Spinto男高音的特色。
CD后半段的莫扎特的《欢呼真的圣体》、瓦格纳的《天使》、亨德尔的《绿叶成荫》、尼德迈尔的《上帝的仁慈》、罗西尼的《哦!上帝,天国之王》、舒伯特的《摇篮曲》、格吕伯的《平安夜》、韦德的《齐来崇拜歌》以及莱科特的《赞美你,救世主》等似乎唱得平淡了些,音乐处理有些雷同。波切利是位好的男高音,有时唱得很出色,但他不是最伟大的。
在波切利的音乐世界中,已找到了表达他心声的方式,\"我的世界并不黑暗,站在舞台上歌唱,我用我的心眼睇到了整个世界。\"波切利如是说。 他并不介意自己是一个盲人的事实,他坚信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尤伯瑞的话:“心灵是通向世界的唯一窗口。”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波切利让人们最初只知道他是美声唱法,是个男高音,但一曲和女歌星莎拉·布莱曼合唱的《告别时刻》让他声名鹊起,波切利成为用美声唱法来演绎流行歌曲的著名歌唱家。著名加拿大女歌星席琳.狄翁曾这样赞扬波切利:“如果上帝也会唱歌,那听起来一定像是波切利的歌声。”
波切利将歌剧唱腔融入到流行歌曲中,铸造了超越流行和古典的独特流派,也是他让歌剧拥有了更多的观众,让5000万听众拥有他的唱片和磁带。不喜欢夸大其辞的意大利著名声乐教授鲁道夫·切莱蒂在谈到波切利时却毫不犹豫地说道:“这是迄今为止我所听到的世界上最美妙的歌喉。”这位以演唱歌剧为主的抒情男高音赢得了像流行歌手那样的欢迎,他把古典歌剧变成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改变了人们对歌剧曲高和寡的传统看法。如果说三大男高音开创了歌剧通俗化的先河,马里奥·兰扎把它真正变得雅俗共赏,那么波切利则使之深入大众。
在演绎传统男高音中最难唱和最富于技巧性的咏叹调时,波切利的唱法则正统、自然、舒服,始终保持着柔和的音色和稳定的声音,不过重也不太冲,听来令人放心。高声区的CLOSE他采用母音变圆变暗的唱法,给人的感觉声音是从胸、腹中发出的,产生了强烈的穿透力和极好的混合共鸣效果。其中9个高音C的演唱更是震惊了全世界。
波切利的代表作是《歌剧咏叹调集》,这是最能代表波切利个人演唱成就的一张专辑,这是在波切利刚加入Philips唱片公司不久的时候出版,选取的都是男高音中最难控制和最富有技巧性的咏叹调。波切利在这张唱片里的音色柔和而稳定,唱法比较传统。而在这之前,波切利所录制的唱片大部分是以演唱意大利那波里民歌为主,非常适合渴望浪漫听众的胃口,销量惊人。但是对于一个跨越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歌手来说,在古典音乐上的成就更为重要。
曾经也有人说这位盲人歌手只是凭着其温文尔雅的相貌、不幸的身世以及在演唱完歌剧咏叹调之后再加上唱几首流行歌曲而走红。可是波切利在加盟Philips唱片公司之后录制的古典唱片中所展现出的良好音乐修养,有力地回击了这些说法。与许多歌星不同的是,波切利把自己的精力更多地放在了古典音乐上,流行音乐对他而言只是一种外表,而古典音乐是心脏,通过流行音乐这个外表来吸引更多的人去接近古典音乐。
波切利长着一头有点野性的头发、蓄着缭乱的胡须,很像俄罗斯当代天才指挥基捷耶夫。但基捷耶夫表演时激情澎湃,而他则总是宁静致远,这使他拥有一张深沉宁静的面庞。他那充满金属质感的嗓音完全可以把声音压得很低,更加强了情感的抒发。尽管在很多大型音乐会中他使用麦克风,但他的声音听上去还是非常遥远,带有一些飘渺的感觉。这种感觉使他的听众,尤其是女听众着迷。从来没有一个男高音,而且是一个盲人男高音能像他那样征服那么多人。
据说,波切利的歌迷多数是女性,虽然他双眼全盲,但合着双眼的样子依旧非常帅。有女歌迷说:“他笑起来像天使一般”。波切利的身材魁梧,骨骼清奇,但一脸斯文,行为处世更是优雅,说起话来很和气,叫人如沐春风,又不乏自信,所以颇得女性的喜欢。听他的歌,才知道原来情歌可以是高亢热烈的,原来爱情是伟大神圣的,这是波切利的爱── 一位盲人对爱的诠释,以古典的方式表现人类永恒的话题。
波切利的迷人之处在于他的歌声里有鲜活的灵魂,他以博爱的胸怀看待世界,用心去歌唱,在每人面前撒下一缕阳光,给人以希望。他不需要背靠交响乐团,头顶金色穹顶或宏伟的艾菲尔铁塔,他只需要一片质朴的田园。在波切利心中,爱就是太阳,就是天空,就是海洋,就是这世界。
波切利的声音充满激情,洋溢着鲜活的生命力,超越了不同口语的界限,并能直接调动起心灵的通用语言同人沟通。他的高音柔软,没有歌剧演员般的造作,没有流行歌手般的漂浮。他成功的将歌剧唱腔融入流行歌曲中,那顺畅自然、娓娓动人的演唱风格被人们视为最能释减工作压力及生存压力的妙方。这种演唱风格更使他成为当代音乐风景线的一个亮点。是他铸造出超越流行和古典之巅的独特流派。他实现着他的一个梦想:使歌剧拥有更多的观众,而不再成为博物馆藏品那样的东西。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现在人们对歌剧产生的前所未有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波切利。
凭着对音乐的执着和追求,波切利一步步迈向成功。最初人们只知道他是美声唱法,是个男高音,但一曲和女歌星莎拉·布莱曼合唱的《告别时刻》让他声名鹊起,波切利成为用美声唱法来演绎流行歌曲的著名歌唱家。这首传奇性的歌曲很快征服了普通大众,全球销量居然高达1000万张。在直播举世瞩目的黛安娜王妃葬礼之前,英国BBC播放了这首歌曲,以示对红颜薄命的王妃的悲悼。
自从1994年第一张专辑销量突破50万张大关后,波切利在事业上开始步入了辉煌:2000年,他获“葛莱美最佳歌手奖”提名;2001年,因唱片《托斯坎尼的天空》销量突破100万张而获得意大利音乐奖和欧洲白金唱片奖;2002年,他同洛林·马赛尔合作,在伦敦推出了唱片《感情》,2003年,此张唱片获得了英国“古典音乐唱片最佳销售奖”和“年度最佳唱片奖”等等。
友情连接:安德烈·波切利个人主页: http://www.andreabocelli.com/
安德烈·波切利和女高音莎拉布莱曼合唱的《告别时刻》
Time to Say Goodbye (Con Te PARTIRO) 1997 from Album Timeless
(lunamia ZT from 环球在线 & 兰艺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