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文教学与文化内涵 一 母语和文化——知道我们是谁 有个有趣的现象,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就是在我们汉语的语汇中,表示伦理关系及辈分的名词非常详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舅舅舅妈,姨父姨母,姑夫姑母,伯父伯母,叔叔婶妈,岳父岳母,大伯小叔、妯娌连襟、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长幼尊卑远近亲疏的关系是非常清楚的。但在英语中,一个uncle就包括了所有的男性上一辈,一个aunt就包括了所有的女性上一辈,人物关系很难从称呼上区别开。这种语汇特点是中华文明的伦理秩序使然。 学语言,就是学文化,学历史。正是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中凝聚着这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反之,语言的理解能力最终是和对文化的理解分不开的,决不是认个字、记个名那么简单。学好中文有利于坚持住自己的文化背景,而且将这个背景真正融合到加拿大多元文化背景中去,有助于自己取得最大成功。 我在课堂上曾与我中学班的学生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还是加拿大人? 有两种回答比较典型。一位男生说:我在加拿大出生和长大,但我从小就知道我是中国人。因为我长着黑眼睛、黄皮肤,因为我在家里说的话以及所有的生活方式都是中国的。即使在学校生活中,如何读书学习,如何待人处世,也主要是父母教导的中国人的方式。回到香港,或到中国大陆旅行,在那里的人群中,我一点陌生的感觉都没有,我和他们是天然一样的。至于我说的英文,受的西方教育,住的地方在加拿大,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不会改变我是中国人的现实。我是住在加拿大的中国人。(这个男生课余坚持学习中国的书法、武术,对中国的历史哲学也很有兴趣,是个比较鲜明的例子。) 一位女生说:我很小就来到加拿大,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受教育,也非常喜欢这里宽松平静的生活。每次回香港去看亲戚朋友,也觉得很亲切,但无论是那里丰富的物质文化还是拥挤紧张的生活空间,都让我无法产生归属感。那里有众多的亲眷,浓厚的亲情,但我只是亲戚,是客人,我想我应该既是加拿大人也是中国人。我也知道,我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与本地其它族裔迥然不同,我们永远不可能变成他们,无论是好是坏,我们都有永远不变的黄色的脸。 这一部分年轻人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对自己族裔文化之根的认同,也可以看作本地提倡多元文化的一个成果。我们面对这样的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祖先历史,接受他们的根文化,对他们今后的自我认知,自信心的养成是有好处的。我们教中文,就应该把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真正浓缩的精华教给学生,我们不单单是在教孩子一种语言,而是在让孩子通过学习母语,学习一种博大精深、充满智慧和生命力的文化,使孩子受到和语言相应的文化熏陶,对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并以身为中国人为荣。人们使用一种语言,尤其是母语,也就是为一种历史文化所占有。所谓海外中国人的归属感,就是这种由语言生发出来的深层次的历史文化的归属感吧。 二 教书和育人——为了更好的生活 身在异国他乡,如果自己都不了解自己的祖国的历史文化,怎么能与别人理论多元文化,又怎么指望别人看得起你呢?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保持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对自身的历史文化有相当了解,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才能有更好的机会,更美好的生活。 中华文明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思想体系。道德修养追求仁义礼智信,君子风度看重温良恭俭让,有“知白守黑,知强守弱,上善若水,厚积薄发”的大智慧,所以中华文明最具亲和力、人情味和包容性。传统文化能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安放自己的身心,如何与他人打交道。 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历史上在周边国家也有巨大的影响。例如韩国目前仍保留着200多所乡校,作为向青少年进行人性教育的现场教室,每年寒暑假时向学生开放。韩国幼儿的礼仪教育——尊老爱幼、尊师敬长等各种礼仪,就是过去中国人自幼要接受的童蒙教育:“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杂细事宜。” 韩国孩子的作人教育——“父母有命,俯首敬听;爱民如子,为国尽忠;一杯之水,必分而饮;行必正直,言则信实”就是中国儒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教育。注重培养孩子讲究孝道,正直作人,团结合作,为国奉献,这些基础人性教育的做法,为孩子将来作人奠定了基础。 相较于韩国的孩子,中国的下一代,缺失的就是这种曾在中华大地上推行了两千多年的人性教育。传统教育中最根本也是最基本的东西,应该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不能愧对祖先、愧对这颗中国心。我们在教书的同时,也要潜心育人,点点滴滴让孩子们学习一些中国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的知识,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以利于百年树人。不学中华文化的香蕉人与父母的思维差别很大,长大了很难了解东方父母的苦心。更重要的是孩子自己的认同与归属感在成年后也会有问题。你是香蕉人,所有的人看到的都是你永远不变黄色的脸,如果你的行为举止与人们熟知的黄种人的想法做法完全不同,可能周围和你自己都会产生一种奇怪的感觉,造成内外的不协调,会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为了更好的生活,每个人都需要母语的文化滋养。 三 教学实践——海外实际操作 1.家庭影响: 一位母亲认为:在学校 ,我的孩子们接受西方教育;在家里,我还是坚持着教给他们东方的思想。该讲的道理故事照样要讲,该遵守的规则礼仪还是照样要做。我们在接受西方教育的同时,为什么要放弃中国式教育呢?扬其长,避其短,取精华,弃糟粕,不好吗? 一位来自台湾的朋友说起:她出生在温哥华的儿子小时候不喜欢学中文,觉得太难。多次问妈妈:为什么别人周末可以尽情去玩,而自己却要上中文课?读书做作业都很不情愿。但当家里人几次带他到中国去旅行,看到中国的壮美河山、接触到大江南北不同城市的人群,他就再也没有疑问,把说中文学中文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因为他找到了自己——我是中国人,中文天生就是我的语言。所以让孩子参加暑期的寻根活动,到祖国去走一走、看一看,也是学中文良好的诱因与契机。 学中文很大程度上是对孩子和父母意志的挑战,几年如一日风雨无阻的接送上学,是父母很大的付出。一个初冬的周末下起了大雪,我的班级学生几乎都按时来上课了。下课时,我郑重其事地对学生说:“请向你们的父母转告我对他们的敬意,因为他们对中文学习这样重视,不辞劳苦;请你们一定要谢谢你们的爸妈,因为他们对孩子的中文学习这样认真,永不言弃!” 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说:“我们的孩子每周在学校只上2小时课,而每天我都要花半小时陪他们学习、练习中文,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学习的质量和兴趣。”孩子学好中文的第一重要因素应该是家长的信念与支持。我们在教学中也发现,凡是中文读得好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都是父母在家里做了辛勤的工作。很多孩子很小时,妈妈就教他们读唐诗,学识字了。家庭的辅助,不仅提高了中文听说水平,同时也增进了学习中文的热情,保证了学习的质量。共同学习母语的亲子关系,也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2 课堂学习: 中文学校里每周上课2小时,要教好一门语言,的确不是容易的事。但我们的老师知其不可而奋力为之,在家长的配合以及学生的努力下,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我们学校的幼儿班里,一位老师教刚入学的学生唱儿歌,学成语,背古诗。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3、4岁的孩子可以学会“一毛不拔”“人山人海”的成语,会背“窗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的优美古诗,会载歌载舞的唱“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孩子学的很开心,家长很满意,老师当然也很有成就感。 我在几间中文学校所教的年级多是高年级的。在日常教学中,我尝试给他们传递一定密度的文化信息。他们年龄集中在12-20岁,基本是中学生的年龄段,个别已经是大学生了,相对来说知识面与接受能力都有较高水平。虽然学中文的时间有长短,读写能力有差异,但他们现阶段知识吸收能力最强,最有可塑性,最有强烈的求知欲,在中文的学习中,了解一些民族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有意义、有必要的。 我根据学生的程度和兴趣,给学生们补充一些古文,如教小学高年级班读《弟子规》,了解传统文化中对孩子基本的进退礼仪要求;读《三字经》,了解中国人基本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也大致知道中国的历史脉络进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些句子朗朗上口,浅显易懂,潜移默化,成就学生的品德修养。在中学班,由于我们所用《高中华文》教材内容比较单薄,我就配合教材编选了许多古典名篇,如《论语66则》,庄子《逍遥游》片段,《韩诗外传 高山流水》选读等,把学生的目光直接引到古典文化的精华所在,让他们各凭才具,各见所见,各得所得,学生们阅读欣赏,品评赞叹,兴味盎然。 每到期末有灵活安排的时间,我就编选古诗文名篇,大家一起来欣赏、诵读,还进行当堂背诵比赛。人不是天生就有高雅兴趣、高尚情操的,这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教育、陶冶训练,课堂学习是一个最重要的渠道,这是一种自觉学习,学生也会自然产生求知欲,并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满足这个的愿望。当然家庭学习、社会学习都不可忽视,所有孩子受教育的过程都是综合性的。我们要共同努力,才能做好教育工作。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海外漂泊的华人们的精神家园。人的心灵涵育于传统之中,离开了传统,人的心灵必然趋向于干瘪、空洞。对一个人来说,可以没有成功,却不能没有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把中华文化智慧的种子带到天涯海角,撒到我们每个学生的心田里,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中华文化之树万古长青。 杨新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