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中学的冷思考 石伟平 徐国庆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作出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我国中等教育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建立起了普通中学与中等职业学校(包括中专、职业中学和技校,以下简称中职)并行的双轨制中等教育结构,打破了以往单一的普通教育模式,满足了不同学生的求学需要。但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教育观念的发展,综合中学的兴起使这一模式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变革,甚至有人主张引入以美、英、日为代表的综合中学模式,以取代我国现行的双轨制模式。 其出发点,一是从学校的生存需要出发,希望通过改办为综合中学使学校办学走出困境,这主要是中职;一是从办学模式的合理性出发,认为双轨制模式存在太多的弊端,而综合中学能够克服这些弊端,这主要是教育界的一些专家、学者。那么,综合中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能否使我国中职走出困境;对综合中学我们总体上应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我们认为,必须十分谨慎、严肃地思考这些问题。 综合中学事实上是职业中学与普通中学的结合,它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给他们提供不同的教育,是一种以校内分轨代替校际分轨的教育实施机构。 一、综合中学的本质是什么 (一)综合中学的内涵 综合中学是目前西方多数国家采用的一种中等教育实施机构。它最早出现在美国,20世纪60、70年代扎根在英国、德国、日本、法国等西方国家,其政治背景是教育民主化运动。 目前我国教育界存在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即认为综合中学是一种打破分轨制教育模式,把不同能力、知识水平的学生集中到同一所学校上学的中学,它促进了教育平等,是一种更为民主的中学;它兼具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教育两项职能,培养的学生既能升学,又能就业,是最好的中学。这里面显然存在对综合中学的误解。 美国教育家科南特对综合中学下了一个定义:“是按社区内所有青年受教育的需要而开设课程的中学”。他在《今日美国中学》一书中指出综合中学的三大目标是:(1) 为所有的未来公民提供普通教育;(2)为那些想在学校毕业后立即使用所学技能的学生开设良好的选修课程;(3)为毕业后上学院或大学深造的学生开设令人满意的文理课程。从科南特的定义可以看出:(1)综合中学并不是给所有学生提供完全相同的教育,它也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给他们提供不同的教育。虽然在一所综合中学中,包括了它所处社区的所有具有不同能力、兴趣、性格的适龄青年,但是学校为他们所提供的教育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如美国的综合中学通常被划分为普通科、学术科、职业科,学生分别进入这三科,接受不同的教育,此外,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如英、数、理等,综合中学往往对一些个别差异明显的学生进行能力分组,分别教学;对于一些尖子生则进行特殊教育,以充分发挥其能力和智慧。由此可见,综合中学并不是对分轨制教育模式的根本否定,而是对它的改造。改造的途径便是以校内分轨代替校际分轨。这应当是综合中学的本质所在。(2)既然综合中学实施的仍然是一种分轨的教育(尽管是校内分轨) ,因此,它的目标并不是培养既能升学,又能就业,两方面均具优势的学生( 事实上,这也是不太可能的),而是培养或者能升学,或者能就业的学生。也就是说,这里在升学与就业之间是析取关系,而非合取关系。因为,虽然从总体上看,一所综合中学既能提供学术性教育,又能提供职业教育,但对某一学生而言,他要么属于学术科,要么属于职业科。属于学术科的学生升学更具优势,就业相对就处于劣势;属于职业科的学生就业更具优势,升学相对就处于劣势。 综上所述可见,综合中学事实上是职业中学与普通中学的结合,是一种以校内分轨代替校际分轨的教育实施机构。 (二)综合中学的利弊 其有利一面包括:1. 淡化了学校的标签效应。分轨制教育是把不同能力、性向的学生分别安排到两类学校,分别提供学术教育或职业教育。由于不同学校的办学条件的差距,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往往明显低于普通学校,这就使得教育的差别表现得很明显,这正是分轨制模式受到批评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综合中学把不同能力、性向的学生综合到一所学校,虽然在校内仍然要对学生进行划分,给他们提供学术教育或职业教育,但由于同一学校的资源可以共享,因此相对来说,综合中学提供的教育条件上的差别缩小了,从而淡化了学校的标签效应,使教育相对更民主些。这也正是西方综合中学运动的初衷。 2. 有利于学生进行职业探索。由于不同学生的能力表现有早晚之分,有些学生的学术能力在初中阶段没有表现出来,到高中阶段才表现出来;同时也可能有些学生,最初表现出较高的学术能力,到后期却不能跟上学校的教学。这就需要学校给学生提供一个职业探索的机会。分轨制模式很难实现这一职能,因为它通过一定的选择机制对学生分流后,学生往往很难重新选择。虽然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建立某种机制,允许有的学生从一类学校转到另一类学校,但事实上,由于不同学校的课程差别很大,学生要转学是很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造成了教育浪费、人才损失。而综合中学在一所学校内既提供学术性教育,也提供职业教育。当学生发现自己不适合学术性教育时,可以较方便地转到职业教育,反之亦如此。这种机制具有很大的弹性,有利于学生的职业探索。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相对分轨制教育模式而言,综合中学是一个进步。 综合中学的弊端主要有以下两点。 1. 办学难度较大。(1) 所提供的教育的复杂性。由于综合中学既提供学术性教育,又提供职业教育,而这两类教育对师资、设备等的要求,以及在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把这两类教育结合到一起,由一所学校实施,会给学校的办学带来很大难度。(2) 学生的差异性。与分轨制教育不同,综合中学在学生入学前,没有对学生进行筛选,而是把不同的学生全部集中到一所学校,这就使得学生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学习能力、兴趣、原有知识水平之间的差异大大扩大。这些差异会增加办学的困难。 2. 容易降低教育质量。这是上一点的结果。综合中学对办学要求很高,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办学过程中的许多复杂关系,如兼顾学术性教育与职业教育两类不同性质的教育,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或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职业指导,以使他们在分流时作出恰当的选择,等等,那么综合中学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而且会降低办学质量。 中职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高职招生制度,给中职生提供更多上大学的机会;改变中职办学模式,以中学后培训模式为主,实行普通高中基础上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二、综合中学能否使我国中职走出困境 最近几年来,我国许多中职办学陷入了困境,招不足,甚至招不到学生,“生源危机”现象十分普遍。为了走出困境,许多学校把目光投向了综合中学,我们认为,中职改办成综合中学后,不仅不能培养出“既能升学,又能就业”的学生,而且会使得学生在升学和就业方面均缺乏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恶化学校的处境。 首先,虽然中职改办成综合中学后,其一部分学生将获得参加高考的机会,但是,由于中职的文化课师资水平普遍低于普通中学的师资,因此它所提供的教育质量不仅无法与重点中学比,甚至无法与一般中学所提供的教育质量相抗衡,这就使得其学生在升学方面很难有什么优势。 其次,中职改办成综合中学后,其一部分学生将进入学术科学习,这事实上是对学生的第二次筛选。经过这次筛选后,职业科的生源素质被进一步降低,从而降低职业教育的水平,使得学生在就业方面缺乏竞争力。 再次,我国中职的办学条件普遍不够好,教育质量普遍不高。在这种条件下举办综合中学,把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分配到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中去,也容易降低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 这一情况在英国的综合中学的发展中已经出现。英国在二战结束初期,在“人人享受中等教育”这一所谓“教育机会均等”理念的指导下,建立了由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组成的三轨制中等教育结构。这一教育结构在60年代“教育过程平等”的呼声下,受到了强烈批评,批评的结果是以兼施“学术性”、“技术性”和“职业性”三类不同课程的综合中学模式取代了三轨制模式。但是,到了80 年代,当英国人开始冷静地评价综合中学的时候,发现其教育质量低下,许多人认为综合中学的学术性课程的质量不如传统的文法中学,技术性课程的质量不如过去的技术中学,因此综合中学是“平庸”、“低质量”的同义词。英国综合中学发展实践中的这一经验教训应引起我们对综合中学更为冷静的思考。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我们认为综合中学并不能使我国中职走出困境。 那么,我国中职的出路在哪里呢’我们认为出路有二:(1) 改革高职招生制度,象我国台湾那样,实行“两次高考制度”:第一次主要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第二次主要面向职校毕业生。也就是说,高职的招生应以中职毕业生为主,给中职生提供更多上大学的机会,以增加中职的吸引力。目前这种主要有利于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分流”的高职招生制度,只能使目前已经很热的“普高热”增温,使中职的生源危机更加严重。(2) 在教育部门尚未作出这一改革之前,城市的中职办学模式应由目前的“中学阶段教育模式为主”改为“以中学后培训模式为主”;实行普通高中基础上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以占年龄组绝大多数的“高考落榜生”和具有再就业与转岗需求的成人为主要生源对象;在提升中职层次的同时,从根本上解决中职的生源危机问题。 不主张在我国大力举办综合中学,但可适当选择一些条件比较好的中学进行综合中学实验,这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我国中等教育的办学模式。 三、对综合中学我们应持什么态度 我们不主张在我国大力举办综合中学。这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已获得巨大的发展。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规模的发展大大高于质量的提高,教育质量低下已成为阻碍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当前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综合中学尽管存在许多可取之处,却容易降低教育质量,而这恰恰是我们目前正力求克服的问题。 第二,综合中学对办学要求很高,这一要求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主要的是师资方面的和学校管理方面的。缺乏这些保障条件,综合中学很难办好。而我国目前的学校普遍存在设备落后、学校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可以说目前我们尚不具备大力举办综合中学的条件。 第三,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如果举办综合中学,允许学生在学术性课程与职业性课程之间自由选课,很少会有人自愿选择职业课程。毕竟,上大学,从事更高社会地位的工作的观念仍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这样,综合中学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普通中学。 第四,这几年由于受高中阶段入学高峰因素与“普高热”的影响,普通高中的规模空前地扩展,在高中阶段入学高峰过后,在生源总量萎缩的情况下,综合中学在生源上根本无法与一般的普通中学竞争,今天中职所面临的生源危机,若干年后极有可能在综合中学重演。 或许有人要提出疑问:为什么美国的综合中学经历了近100年的时间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呢’我们认为任何一种办学模式,都有其特殊的时空制约性,抛开特定的时空抽象地谈论办学模式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在看到美国综合中学的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时,应具体分析其赖以存在的美国特殊的文化背景。我们认为,综合中学之所以能在美国获得良好发展,其最主要的原因有:(1 ) 美国的高等教育是普及化、开放型的,不存在严格的高考制度。这就为综合中学提供了一种宽松的文化环境;(2 ) 美国发达的物质条件与高质量的师资、管理水平为综合中学的举办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而这二者正是我们所缺乏的。 我们认为当前我国不能大规模举办综合中学,只是说目前我国尚未具备大规模举办综合中学的各种条件,而非说在我国要绝对禁止举办综合中学。相反,我们认为,在一个多元化社会,办学模式也应多元化。适当选择一些条件比较好的中学进行综合中学实验,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我国中等教育的办学模式,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综合中学不是我国中职走出困境的灵丹妙药,目前它也不适合在我国大力发展,最多只能作为我国中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一个分支而存在。 (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