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启发式教學 一 家長們都希望為孩子找好老師。好的教師三言兩語即令學生豁然開朗;短短的時間內可以講授許多內容。而有些教師盡管本人學問高,卻不善於傳授給學生。學生們聽來聽去始終不甚了了;課堂上難免東張西望,或竊竊私語,甚至昏昏欲睡。 這樣大的差別,是不是教師性格不同,語言風格不同所致?可以說有關系,但不是關鍵所在。有些教師性格并不活潑,但講起課來很吸引人;有的教師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而不斷搞笑,卻未必奏效。 那麼,教學的好與差,分水嶺究竟是什麼呢?答案是:教學的邏輯性。即能否抓住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一步步向前推進,達到對問題的理解與把握。這是教學的核心。而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除对知识本身必须透彻把握之外,还必須了解人的認知過程,按照認知規律實施教學。所以,作一個好的教師,學習一點認識論是十分必要的。 二 人們認識某一類事物,通常是從一個個具體的,個別的現象或實例開始;見得多了,就會抽象出共同的,一般性的東西;然後再將這種一般性的認識應用到其他現象或實例之中。這就是從個別到一般,又從一般到個別,一往一返的認識過程。 科學理論或一門科學學科的形成也是如此。理論的建立通常經過以下几個階段:概念的形成-規律的發現-理論體系的構成-理論的驗證與應用。 1.概念的形成:這是一個從眾多零星的感性認識抽象概括為理性認識的過程,是從模糊到清楚的過程,是不斷深化的過程。形成概念一般經歷較長的時間。如物理學中“力”“能量”等概念,都是人們通過對許許多多多實際現象長期的觀察與思考,而提煉出來的。 2.規律的發現:規律或原理是科學家探索的目標,是前人智慧的結晶。科學家們在探索和研究過程中付出的巨大努力自不待言;他(她)們應用了怎樣的思維方法才得以洞穿事物的本質,作出驚人的發現呢?門捷列夫發現元素週期律,主要依靠歸納(reduction)和比較。開普勒發現行星邉佣桑竽懖孪胧撬枷氲某岚颉jP于聲波和光波的研究,水波提供了極好的樣板,這就是所謂‘類比’。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其中的關鍵是他想到,地面物體所受的重力和天體所受的引力可能是一回事;也許,當平拋物體的初速足夠大時,物體不再落回地面,而是象月亮一樣圍繞地球飛行起來? 這種思維方式可以稱為聯想;即把表面上不相干的事物聯系到一起,找出共同的背景。以上種種思維方式的共同特點是其或然性,或曰不確定性,可稱為探索性思維。而且思考的關鍵時刻往往憑的是直覺,是‘靈機一動’。這樣的直覺和靈感是一種經過長期蘊釀,反覆思考以後的豁然醒悟。 3. 理論體系的構成:道路打通之後,下一步的任務是清理。把有關的概念,原理等等編織成一個知識體系,形成假說。歐几里德幾何和牛頓力學是這種演繹體系的樣板。這一過程中採用的思維方法主要是‘演繹’(deduction);即從基本原理出發,導出體系中其他定理,推論,等等。所謂演繹,就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推理方法,是必然性的。 4. 理論的驗證與應用:科學理論不但能解釋已知的事實,亦能預測未知的事實。當理論能夠解釋所有有關的事實,特別是它所預測的事實得到證實以後,理論就得到了確證。隨著理論所預測的事實愈來愈多的被證實,它的地位也愈來愈鞏固,從而由假說轉變為公認的科學理論。 綜上所述,第一,科學理論的建立是經過探索與証明這樣一往一返的兩個階段。第二,兩個階段中思維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從有關知識的萌芽到基本原理的發現,是一個探索過程;依賴于比較,歸納,類比,聯想,猜測等探索性思維方法。而在驗證與應用的第二階段中,從一般到個別的演繹方法則起著主要的作用。 三 启发式教学,顾名思义,即不是告诉学生为什麽,怎样做;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然而国内提倡启发式教学多年,灌输式教学法却一直未能改变。病根在哪里呢? 人们认识事物要经过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这样一往一返的两个阶段。教学应当遵从这一规律。从具体或个别问题入手,以得到规律性的认识,即抽象出概念,形成定理或定律;再用这些定理或定律指导学生解决其它具体问题。这样的做法,必然是启发式教学。 但非常遗憾,笔者在国内作学生读书十数年,发现懂得以上道理的教师是少数。人们认为天经地义的授课方式,不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或者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着手;不是带领学生思考,探索规律,学习知识。而是一上来就灌输理论,講解抽象的概念,原理。仿佛这些东西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這種作法,把認識過程的第一階段,即探索階段,一刀砍掉了。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前人完美包装过的漂亮的理论体系。也就是说,是一个结果,过程全然不见;它似乎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完全体会不到,前人经过何等艰难的探索方才得到这些结果。国内的灌输式教学法,正是这样一种教学程序的必然。 北美中学理科的教学方法,虽有部分教师认真授课,也尝试着启发学生思维;但大多数教师授课不到位,遑论启发式这一更高标准的要求。这些情况,笔者在许多文章中已有详尽论述。故以下篇幅着重分析国内灌输式教学的弊病。 首先,灌输式教学往往令學生象读天书一样,摸不著頭腦,更提不起興趣。 学生在什麼情況下表現出興趣呢?當看到一個新奇的現象,想知道其中的奧秘;當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看誰能夠第一個回答……。這種時候,孩子們的勁頭一下子就來了。没有目标,没有刺激,就没有兴趣,没有动力。所以,講課應當從現象,從實例,從問題開始。把問題交給學生,要他們動腦筋;主动探索‘为什麽?’或‘怎麽办?’。教師是一名‘向导’,只消给出提示,指點迷津,關鍵之處拉学生一把。所谓‘引而不发,跃如也’,這就是啟發式教學。而若从理论开始,学生不知目标,消极被动,那就只能‘满堂灌’了。 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是与生俱来的。怕的是我们的教育不对头,泯灭了这种可贵的欲望。课后如果学生说上课‘真好玩’,这是对教师的褒奖。遗憾的是,家长常常回答‘学习可不是玩呵’,给孩子当头泼了一瓢冷水。殊不知此言差矣!由于说不出‘启发式’这样的术语,学生口里‘真好玩’三个字说明教师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孩子的求知欲。孩子正在海绵吸水一样地吸收新的知识呢。 第二,知识包括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前者为骨架,后者是血肉。两者有机的结合,构成一个坚固而丰满的知识体系。从理论入手,一定义、二定理的教法,缺少感性知识,缺少直觉的、形象的东西。理论沦为一个空壳,抽象、玄虚、空洞。学生听课,很难与实际体验联系起来,得到一种切身的感受。而这正是学习的目标。由于缺少切身感受,学完一门课后,有的学生竟然说:“这一套是瞎编的,我不信”。非常可悲,足以证明教学的失败。 但若按照事物本身的逻辑,从具体实例入手,也就是从感性知识入手,概念、定理之类是从实例与现象中抽取出来的,理性知识是建立在感性知识基础之上的,则当然地避免了这个弊端。 第三,本文前半部分论述了科学探索过程中用到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比较、归纳、猜想,类比等等称作探索性思维,或然性思维;在从个别到一般的探索阶段起着关键作用。而演绎推理则属于必然性思维,主要用于从一般到个别,即将理论应用于具体问题的过程。这些同样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学习掌握这些思维方法,就是所谓的智力开发。人们批评中国教育出的学生‘高分低能’,‘创新能力差’。除国内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实验,课题研究与制作等不足外,课堂教学中探索性思维训练得太少,是其直接原因。这不奇怪,认识事物的探索阶段早被一刀砍掉了;端到学生面前的,是一套现成的演绎体系。 中国学生训练充分的是演绎推理,典型的如小学数学中的四则应用题,平面几何证明题等等。因而演绎推理是中国学生的强项。而要创新,演绎推理的思维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更关键的,是探索性思维方式。而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下,这样一些思维方式是很难有机会得到训练的。 总之,启发式教学法就是引路式的教学,探索式的学习。亲历由简单到复杂的科学探索实践,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不二法门,是掌握知识的最佳途径,更是培养能力的必经之路。 当然,面对浩如烟海的各种知识与理论,任何人都不可能事事亲自去探索。 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不能要求学生自行找出所有的答案。然而,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索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可以走捷径,避免弯路,提高效率。所以课堂探索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四 不同的学科,不同类型的知识,教学方式势必有所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即启发与调动学生思维和探索。要知道,人只有在积极动脑的时候,才能够有效的吸收知识。有些学生听课记笔记一丝不苟,看起来很勤奋,但学习成绩却上不去。原因何在?就是脑子动得不够,或不大会动脑子。 实施启发式教学,具体来说有以下要点: 第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领路人。要多多提问,多多让学生尝试。这同时也使教师讲课达到更好的效果。学生脑子动起来了,对教师的话才更注意听,更有感觉。 第二, 授课语言务必精炼,‘少说为佳’,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长篇大论,滔滔不绝,干扰学生思维,此乃课堂教学之大忌。 第三, 数学与物理、化学等理科教学,引入新的概念、定理、定律时,一般从具体问题、个别现象着手,引出规律性的东西。 第四, 之后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即进一步理解与运用定理、定律,通常是通过例题实现的。有些例题可以由学生来台前做。选择例题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每道题都有它的目的,让学生从中理解什麽?掌握什麽技能?教师须心中有数。随便给学生一堆题目去练习,是远远不够的。 第五, 题海战术弊端很多。会了的东西若一味重复,令孩子感觉枯燥,失去兴趣。不懂的东西如果生硬地模仿去做,以后学的时候缺少新鲜感,反而学不深入。同时也使孩子养成不求甚解的毛病。故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题目要做够,但不要过量。 第六, 珍视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质疑、创新,鼓励学生超过老师。如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或学生的方法比老师好,或指出老师的差错,等等,务必肯定甚至喝彩。 第七, 关爱学生,表扬为主,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如难题给快的学生做,较慢的学生也可以解答一些相对容易的题目,使大家都有成就感。 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开启知识宝库之门的钥匙,是披荆斩棘,开辟新路的利器。 加拿大博雅教育学会 沈乾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