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晚成的博客  
杂草园―兼收并蓄  
网络日志正文
《足迹…》六章“思想解放”年代(78-88)第六节 在加拿大做访问学者(下) 2023-11-20 14:28:08

六 在加拿大做访问学者(下)

原始森林中的Petawawa国家森林研究所

   到二月底,按计划第一阶段三个月在大湖中心的访问暂告一段落,这次还是让技术员Gary送我到Petawawa国家森林研究所,沿横贯加拿大的17号公路东行八百公里。由于长途开车Gary就把他太太带着(其实不太合规定),路上好唠唠喀免去犯困又解寂寞,这对我又是一次练习英语口语的好机会。在加拿大单位的公车,以联邦政府下属的各部门为例,都由后勤统一管理,用车部门申请后拿到车钥匙,除执行公务的人员外,其他人不得搭车乘用,汽车加油给一个公用的信用卡,也从来没有用公用信用卡为自己私车加油的,祗有国家领导人如总督、总理,以及上下议院的议长,才配有专车和专职司机。

   1979年加拿大林务局(Forestry Canada)就决定将在渥太华的国家林业研究所搬到这里,与林业研究基地合并,成立Petawawa National Forestry Institute,英语简略为PNFI。加拿大交通、能源和通信的发达,有力地支持这样搬迁,而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也乐意在研究所邻近小镇Deep river居住,每天开二三十公里汽车上下班,镇上购物中心有着大城市的商品,小镇上有完善的中小学校,即使家住在离镇较远的森林中,每天都有黄色校车来回接送学生。加拿大政府为了大小城市均衡发展,推行Decentralized政策,是由于能源、交通和通讯(信息)的基础设施发达作支撑的。 

小镇迪伯河(Deep river),4,000余人口(图略)

   北面和加拿大最大的陆军基地Garrison Petawawa (Petawawa要塞)相邻,建于1905年,直接与基地有关的人员大约6,000人,居住在Deep River和Pembroke之间的当地社区。驻军拥有广泛的基础设施,465座建筑和超过300平方公里的物业,包括Petawawa训练区

   东南面是Chalk River Laboratories(乔克河核子实验室),属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国家级实验室。始於1945年,主要从事核能相关的研究,像是研发加拿大重水铀反应炉。此外,该实验室的研究范围包含物理、冶金、化学、生物和工程等等,佔地达3,700公顷。

Petawawa国家森林研究所(Petawawa National Forest Institute)

   Petawawa国家森林研究所佔地10O公顷,进入后恍若世外桃源,原始森林中有清澈的湖水,漝濯的溪流,高大的松柏掩映着一幢白色的主楼。这100公顷林地从1921年开始就建立起Petawawa Research Forest(林业研究基地),把这批林地按树种,树龄分成几公顷一块好几十块,记录着林地内发生的所有事件,如树木的树高、胸径、树种的演替、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等,近百年的数据积累成为林业科研宝贵的资源。 

Petawawa国家森林研究所(图略)

   我被安排在客人居所(Gust house)相当于国内的招待所,一幢平房分成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内都有独立的卧室、起居室(兼作客厅)、卫生间和厨房,厨房配备冰箱及锅碗瓢盆外还配备洋人用于烹飪的大烤箱,一应俱全。房前屋后绿茵连遍。近处小溪潺潺,远处湖光十色,终日里鸟鸣伴随着,不时还有林间小松鼠来访。居所离办公大楼仅几步之遥,便于早晚在所内加班。

   研究所员工一周五天每天八小时工作,一分钟不多一分鈡不少,每天清晨八点上班汽车同时到达,到每日下午四点一过,开着下班汽车全部离开。

科学家的待遇我受宠若惊

   Petawawa国家森林研究所的林火项目经理(相当于付所长)John Walker在我到达的第二天,召集所有林火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科技人员开会,专为欢迎我的访问,我有点的激动。其中有二位还是林火研究方面的领军人物,如发展《加拿大森林火险等级系统》的Charles Van Wagner,以及当前开发林火管理计算机系统北美领先的Dr. Peter Kourtz,气象学家Dr. Jim Harrington,以及飞机灭火专家Ed Stechishen,灭火机械应用专家Gordon Ramsey等共有十四五人之多。会议一开始John介绍我的背景,提到我在中国开始推广《加拿大林火天气指标系统》,并独立编制了计算机程序,他说金先生是个有潜力的林火研究者,我隐约听到他说我这点时,面对众多林火科学家,我顿时感觉无地自容。最后还帮我制定了四月到六月和十月到十二月的在林业研所的学习研究计划。

   林研所给我单独一间办公室,有一台计算机终端,房间稍小但是足够我研究工作需要,计算机系统贮存数据相当于N个大书架,而一个终端机放在办公室欲取即得,即时満足了研究工作需要,又节省了办公室空间。

森林研究所的项目和科研人员

   对面办公室是一位女性,第三代日本的移民,Susan Yatabe出生在加拿大,自然就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Susan主修遥感专业的硕士,刚毕业就找到这个所的专业对口的工作,而她家就在汽车上下班不远Deep River小鎭。Susan为人很诚恳,乐于助人,同她初次相识,就感受她纯正热情,我送给她一个十吋园形红色剪纸,她镶了个大的镜框掛在办公室里,说了几次她很喜欢。相处久了,她就邀请我到她母亲家作客,并共进晚餐,餐前一起向上帝祷告,才知道她们是基督徒。二战期间日本袭击珍珠港事件后,加拿大参战对日宣战,日本成为敌国,所有在加拿大的日本侨民都被关进集中营,Susan的祖父母以及父母亲也无法幸免于难,直到几十年后,这批在加拿大的日侨得到国会通过决议,才得以平反。

第三代日裔Susan Yatabe(图略)

   这三个月主要进行林火有关文献资料的查找阅读,了解加拿大森林火灾危险等级系统,这系统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实验基础是什么,与美国同类系统有什么异同。为此同系统主要研发者Van Wagner先生进行半天的请教和讨论。这个系统把林地表层可燃物分成上中下三层,即细小可燃物层,腐殖层,以及干旱(腐殖)层。这三层的含水量受降水和变干过程的影响。Van Wagner先生主要贡献是,将由试验基地观测到的数据,用几个指数递减公式来表达,三层不同的含水量变化率,由大量的样地观测数据来决定,从而导出三层不同指数递减率的不同时间常数。这个系统的关键是我逐步理解的,但是在回囯后,人们利用了我在加拿大“耽过”的名声,先是与我联合竞争《中国林火天气指标系统》,抢得课题后弃我而去,而也把他们尚未理解的系统关键也留给了我,结果可想而知。这是后话。

科学家或是嬉皮士?

      在林研所内我看最有意思的Character(角色)要数气象学Jim Harrington博士,他的看上去也是很Gentleman(绅士)的一个人。他五十年代中,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在美国密歇根卅立大学,密苏里大学和克利夫兰大学任教职。六十年对气候变暖对风的各种发展模式进行了多年调查研究。1987年对100篇全球变暖论文进行了全面的评述,是篇很有影响的论文。他是全球气侯変暖较早进行研究的少数科学家之一。但似乎厌倦了科研活动,关注社会时政问题成了他主要兴趣点,他是加拿大左派政党“新民主党”的地区负责人,时常写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嘻笑怒骂,褒贬时政,活象一个社会上的嬉皮士。嬉皮士(hippie, hippy)本来被用来描写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他们批评政府对公民的权益的限制,大公司的贪婪,传统道德的狭窄和战争的无人道性。他们将他们反对的机构和组织称为“陈府”或“建制”。有一位貌美的女记者希望对他做一次采访,他说采访可以,但必须同我共进晚餐。结果那位美女记者把这事捅了出去,在地区内也成了不大也不小的丑闻。 

Jim Harrington和他的太太Kathleen(图略)

   Jim Harrington也许并不是那种人,祇是玩笑开大了,被一群“政治正确”的政客们炒作,以打击政敌。我在国家森林研究所八个月期间,他许多次请我到他家度周末,往往周五同他下班一起到他家中,周一旱晨再乘他的汽车一齐上班。他的居所在当时也算是很前卫的,一整屋是全开放式的,厨房客厅书房加家庭间,无间隔地分别配置在同一平面上。有几次他还带到远在200公里外的渥太华,他同居的女朋友家过周末,她女朋友叫Kathleen,是加拿大很传统的职业女性。Jim之所以要以同居而不是结婚来维持婚姻关系,也多少符合他的嬉皮士的个性,加拿大法律承认,超过二年的同居为事实婚姻关系。

   在渥太华Jim还请我看了电影,在加拿大第一次看电影与其说好奇,不如说感觉震撼,超视野巨大的屏幕,震耳欲聋的音响,是当时国内的影院从来还没有过的体验。票价记得是8加元,按当时汇率折算人民币要16元,相当于我当时月工资的四分之一。

巨大的隐蔽的实验室

   我因查阅文献资料,时常到Gordon Ramsey和Ed Stechishen巨大的林火实验室,这实验室远离研究所主楼,隐蔽在大森林中在一个小湖畔。Gordon和他的助手Doug,主要从事各类森林灭火设备系统的标准化。Ed和他的二名助手主要从事飞机喷洒化学灭火剂,寻找各种灭火飞机,各类化学灭火剂(泡沫),在不同航高和航速下,灭火效率的优化问题,这涉及到试验设计,现场设置,空地配合,地面样本采集,数据分析等方面,相当繁琐的工作。Ed就是1979年中国森林防火考察团访加时,由加拿大林务局指派的全程陪同,也是前面提到的在渥太华机场接我的Ed Stechishen。他祖上是乌克兰人,在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后,随着大批“白俄”逃亡世界各地,留落到加拿大,Ed的太太奥尔佳(Olg)也是乌克兰裔,乌克兰出美女,奥尔佳不但貌美,而且还在他们居住的Deep river小镇上是一位知名的Chief(主厨)。无独有偶Ed的一位研究助手也是一名共产主义国家的逃亡者,1956年苏联岀兵匈牙利,企图将匈牙利留在社会主义阵营,混乱中有20万匈牙利民众逃离共产主义制度。那名研究助手当时还是一所林学院的学生,学校整体逃到加拿大,他也就成为幸运的叛逃者。 

Ed Stechishen一家,右二ED的太太Olg(图略)

   Gordon除了从事灭火系统设备的标准化外,还出版一本定期刊物将世界各国林火及管理的文献资料,摘要汇集在这本期刊中,给有关科技人员了解林火及管理以很大方便,当时在国内也有印影本,并看到相似内容的俄译本。

Gordon和他的大蟒蛇

   Gordon 40多岁,中等身材,留个平头,体格十分健硕,见面时常常会来个俄式熊抱,我原以为他是俄国的移民呢。上次一九七九年林业森林防火考察团访加时,我在宴会上与他短暂的接触中用简单的英语笔谈过,这次再见到他似乎象老友重逢分外高兴。

Gordon Ramsey(图略)

   他给我看了一台称为“家禽拔毛机”机器,在一根转轴上插上几根手指粗细的橡胶棍子,接上电源拔毛机就飞速旋转,把宰了的鸡放上,那橡胶棍就把鸡毛擼得干干浄浄,洋人的想像力多丰富,随时随地都可看到小发明。他们的这个巨大的实验室有许多房间,Gordon居然在其中一带有空调的房间,藏匿着一条1.5长的大蟒蛇(!),还豢养了一大群小白鼠,小白鼠繁殖很快,每天从笼子抓几个扔给牠就足够喂铇这血口大蟒了,Gordon真把自然界中一小段食物链给搬到实验室里来了。

   实验室有几辆公家汽车,有次Gordon见我对汽车有兴趣,就问我是否想Try(试试),于是他教我学开汽车,这又是我一生中第一次,但是我没有驾驶执照,祇能在森林研究所的试验样地内开,各块样地均由土路相隔,有不大的起伏,在这种路上学驾车,还是蛮惬意的。周末所内所有的人都回家了,我就偷偷溜进从不锁门的Gordon实验室,拿了汽车钥匙,发动起动汽车,任意沿着土路迎着呼啸的风,往往要开个把小时才算过瘾。

PNFI图书馆的女管理员

   刚到国家林业研究所时,我先到图书馆浏览,看看有多少图书和期刊以及各类技术报告可以使用。这小型图书馆仅有一位女管理员,叫Els Winkler,三十六七岁模样,说英语时有些口音,后来熟悉之后才知道她是荷兰移民,她祖父当初作为壳牌右油公司派驻印尼时与当地女子结婚,因而她还有四分之一的印尼血统。我后来经常去图书馆,在Coffee break(休息喝咖啡时间)就带着英汉大词典到她那去练口语,我甚至拿了本《Fire Behavior Prediction System》(火行为予报系统),请她读出英语并在磁带上录音,我几乎每日听这录了音的磁带,专业英语听力有了迅速提高。 

图书馆管理员Els Winkler(图略)

   我第一次到她家去,就发觉她家是我接触过的加拿大家庭中最穷的一个,她住的屋子至少有六七十年旧的了,她的同居爱人Ralph(赖尔夫),原本是个农民,没受多少教育,以修理旧家俱为职业,也没多少生意,俩人有一个十来岁的女儿,靠Els图书馆管理员临时工的收入维持三口之家的生话。Ralph结交了一批从美国过来的反越战分子,他们为了逃避兵役,在加拿大申请政治难民,就留在加拿大。他们特点是穿着黑色皮咖克和一条破旧的牛仔裤,骑着噪声震天响的哈雷机车,成群结队在高速公路上招揺过市,Ralph就成天与这群反战分子混在一起,而且吸食大麻,很少顾及家庭。在加拿大没有过不下去的生活,再不堪也有政府救济金,足够过一个温饱的生活。

   我曾経同她谈起过人生许多选择以及其后的影响,她曽上过一年大学,学的是英国文学专业,据她说上大学光听老师讲没有什么意思就退学了。她与Ralph的同居生活,是有“共同的理想”因而是幸福的。她说她的前夫Steve是她的初恋,俩人还有一男孩,Steve还是首都渥太华某部委的高级公务员,我曾在Els家见过Steve是个很谦和的正人君子,Els也始终认为Steve是好人,但是俩人“理念”(Ideology)不同终究还是分手,投向近似渣男的怀抱。Steve从此终生不娶。我同情Els,在访问期満时,在自己経济拮据的条件下,还借了她700加元,在我1989年再次来加时她还了这笔钱。

举世瞩目的森林大火

   1987年5月7日中国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森林火灾,据后来统计这场灾难性的森林大火延烧了21天,毁林面积达120万公顷,相当于120平方公里,烧的全都是原始森林,实际因林火死亡达400余人。时任总理李鹏亲赴大兴安岭,不懂装懂地坐镇在扑火指挥部。这场特大林火举世罕见,祇有天降大雨没有其他办法可以降服这条火龙。我在加拿大做林火研究的访问学者,心里很着急但有劲没处使。这场特大林火所揭示出来的背后存在问题,除了扑救装备落后, 林火管理缺失和腐败外,大量存在的制度性的弊病,有些做法甚至是匪夷所思的,这将在另外章节探讨。

   此时加拿大援助中国建立的“大兴安岭林火管理系统”正在全面展开,加拿大林火专家对中国的林火管理人员和扑火队员的培训,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可是就在自家门口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却把身在指挥第一线的加拿大项目主任和项目经理,统统勒令撤离指挥现场,以后也不再对他们作火场实况通报,加拿大人认为简直不可思议。联想起在大兴安岭首府加格达奇,在宾馆大院内建一幢孤零零的小楼供为加方人员居住,屋内还装制了监听设备,加方人员一举一动都被监视。中方专为加方印制了大兴安岭地区百万分之一地图,经度和纬度人为地错开一度。加方航空灭火专家在飞机上向地面拍了几张照片,下飞机后被强令将胶卷曝光,把加方人员全当特务了。中方的官员去加拿大“接受培训”,培训回来后,由于“党的需要”要改做林火管理无关的工作,于是就任命一批新的官员,再去加拿大“接受培训”,又是“党的需要”…,就这样轮着班成群结队去加拿大“接受培训”,花着加拿大纳税人的钱去加拿大公费旅逰。

人为放火烧林的“处方火烧”

   从五月底到八月底又回到大湖林业研究中心,这次由Doug McRae接我从佩塔瓦娃回苏圣马利的,途中同我谈了他的“处方火烧(Prescribed burn)”,作为这次野外工作主要任务。加拿大在七十年代起,开始将单纯的森林防火,过渡到更为全面的林火管理,即既要森林防火灭火,又要把林火作为营林手段和保持生态平衡工具。林火科研人员硏究 “处方火烧” 就是要用整套操作程序,如同医生治病开出处方,林业工作者开出“处方”,规定什么样的气象条件下和什么样林型和林内可燃物,可以确保用火既安全可靠又能达到营林和生态平衡的目的。因此野外工作在“处方火烧”的火前和火后的可燃物的采集就成了十分繁琐和花费大量劳动力的工作。

Doug McRae(图略)

   “处方火烧”野外工作在三类林地上进行,第一类为已经采伐过的林地,烧除采伐剩余物;第二类是一个完整的上百公顷的林地,被分割成一公顷左右若干小块,按不同的林火天气指标进行点烧;第三类是已发生的林火,进行森林可燃物的事后测量(火前的可燃物由火场临近的可燃物替代)。一个数据库把所有的林火前后不同层次的可燃物数量和含水量,观察到的林火蔓延速度和林火火焰高度,以及当时林火天气指标等参数贮存在一起,进行定量分析,发展成为《林火行为予报系统》,供扑火和用火时应用。

观看Strip dance(脱衣舞)

   七八月份是安大略省干旱季节,适于采伐剩余物的火烧淸除,属于第一类的“处方火烧”。野外工作是在苏圣玛丽东北Timmins(蒂明斯)市附近进行。加拿大地广人稀,往往沿着高速公路上百公里都不见人烟,被连绵不断的原始森林包围着,所以Timmins就成为林业、各类矿业,以及应运而生的各种服务行业,甚至色情行业的中心,入夜后这座43,000人的小镇开始了灯红酒绿的夜生活。 

Timmins被连绵不断的原始森林包围着(图略)

   野外工作期间每天总要工作到天黑才撤回住所,匆匆洗了后就去飯店吃晚饭,再回旅店休息,一天的野外工作都已精疲力尽。但那天晚饭后车並不往住所开去,而是去了酒吧,门前有两个穿黑背心的彪形大汉在把守,大概是保安之类。进入酒吧並没见到人们在舞场跳迪斯科,相对来说场子还比较安静。舞场中间有一个不大且低矮的园形舞台,上有一根不锈钢的钢管,自来水管那样粗细,有个穿丁字裤的少女大腿缠着钢管扭动身子在跳钢管舞(Dance tube)。我顿时臉通红心跳加快(以下省略8字…),领我进这个合场的那些洋哥们显然是早有预谋,在狡詰的眼神里似乎透露了他们的阴谋,他们想看看来自共产党中国的学者,来到这样的色情场所倒底是怎样反应的。

   观看脱衣舞是不收门票的,大部分收入未自酒类,尤其是大量的啤酒消费,而且价格比一般酒吧贵了许多。我和大伙进场后买了一杯啤酒,祘是付了门票,尽管我是不喝酒的。落座定睛一看,跳钢管舞娘不止一位上场,舞台边缘还有五六位妹子,等着轮流上钢管,每一位大腿缠着钢管就逐渐脱衣,最后就Strip off(脱光)了。那天正好大个子技术员John的生日,技术员Tom为庆祝John的生日,特地为他请一位Strip girl(脱衣女孩)专为John近距离跳Strip dance。场内有些Strip girl到处巡㳺为顾客服务“私人定制”服务。

   招来的Strip girl带一园形小桌,40公分高,放在观舞者仅30公分的距离为顾客服务舞者身体敏感部位几乎要碰着观舞者眼睛。但舞场里有一条重要规距是不能遧反的,那就是可看不可摸,不然那两位彪悍的保安就会来伺候。那姑娘做得非常专业,脱了上身胸衣又脱下身丁字褲,共计五分钟,中间穿挿各种祗有Strip girl才会做的动作,John的观赏也很仔细,很安静,很Gentlemen(绅士)。舞毕Tom为John付了5加元,那姑娘道谢后,把钞票迅速折叠塞进胸衣内隐蔽的小口袋里。这些妹子并非以此为生的,大多数是暑期外出打工的学生,其中不乏大学生。

   来自“共产党国家”的访问学者,在资本主义的众目睽睽之下,直面脱衣姑娘们艳舞,掩盖着心跳脸也红的窘相,顺利通过了“敌对势力”旳挑战! 事实是那天夜里,真象后来知道的歌剧《图兰多》的咏叹调所唱“今夜无法入睡”啊。

开发我国首个计算机林火管理系统

   八月底我结束在Timmins附近的野外工作,直接由国家林业研究所的人带到Petawawa。返回国家林业研究所后,为完成访问计划第四阶段工作最后冲刺。

   计划的学术访问期为一年,考虑到我要独立完成大兴安岭计算机林火管理系统,时间十分紧张,在我提出须延长二月后,很快就得到加拿大援助大兴安岭林火管理项目的批准。確定将于1988年一月三十一日结束回国。

   Dr. Peter Kourtz就成了我的导师,Peter在开发计算机林火管理领域里在当时也是领先的。他有些霸气,也正因为如此,在加拿大各个林火管理部门並不很受欢迎。他的小型计算机林火管理系统仅在魁北克省马尼沃基地区一地作为试验基地。他的这些很前沿性的成就却很少在著名杂志上发表文章,这也可能当前的情况下须要保密的关系。

   Peter和他的三位助手组成的团队开发计算机林火管理系统中已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他发展的系统已在魁北克省马尼沃基地区得到全面的应用。由于知识产权的原因,他不能将这套林火管理系统直接给我们,实际上这套系统太复杂,就当时国内的技术力量,以及系统所必需的数据资源也还远不能满足系统要求。讨论决定,先让我做一个大兴安岭地区的林火管理系统的模型,我就要写出程序去实现林火管理系统的各个模块,从而组成整个系统,他的三个助手也在程序上和数据处理上给予支持。为了让我取得计算机林火管理系统的实际应用的经验,Peter还按排我去魁北克省马尼渥基地区为时一天的访问,那里的负责人向我详细讲解了他们计算机林火管理系统的功能和操作过程。

Dr. Peter Kourtz(图略)

   大兴安嶺林火管理系统应用当时加拿大正在发展GIS系统的概念做成的。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缩写:GIS)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结合地理学与地图学,广泛的应用在不同的领域,是用于输入、存储、查询、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林火管理的各种数据如林火天气预报、各地可燃物的分布,历史林火数据等等都可以通过GIS实现。

   当时我虽已掌握了小型计算机VAX11/780的操作系统,但是在编写计算机程序方面祇能写BASIC,一种最简单的程序语言。Peter的林火管理系统要求FORTRAN 77,一种当年科学界流行的计算机编程语言。FORTRAN 77有许多英语版本的书籍,但我的英语程度和时间都已不允许作系统的学习,幸好我从囯内带来一本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FORTRAN的书,这本书很薄,我就靠这本科普的FORTRAN书,边学习边编写程序,四个月中就写了林火管理系统中29个子程序。到1987年底就完成了《大兴安嶺林火管理系统初步模型》,这个系统集输入林火天气要素,计算林火天气指标,予测林火发生概率,建立大兴安嶺的静态和动态数据库,以及所有信息的文字和图形显示及打印等功能。 

VAX-11/780小型计算机及外围设(图略)

   Peter同我有着超过一般个人关系的友谊,在他指导工作的五个月中,有许多次请我去他家吃晚饭,并在他家里过夜,第二天一起用完早饭后坐他汽车一起上班。他家正在盖一幢住宅楼,大的部分如地基、外墙和房顶都是合同外包的,内部装修都是他自己做的,从选址到结构设计到内部房间的配置,都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可见他有过人的智商。他请我象征性地帮他干了一二个晚上室内装修的活。新屋建在湖边,停泊着他的㳺艇,那天天气不好,Peter还是陪我兜了一圈,湖景真是美不胜收。

三天别墅度假生活

   九月的某一个三天假期的长周末,Jim Harrington邀请我到他太太祖传的别墅去度假,同时还请了Charles Van Wagner和他太太一同前往。这二对夫妇都在60岁以上,可是我们要去的别墅却在百年以上,都是松木结构,立柱横梁屋顶地板全是粗厚的松木,造得粗犷却结实再过百年这别墅还会岿然不动。这别墅远离高速公路,拐到小路汽车停下,还要走一小段杂草丛生的林地才能到达。别墅无电无自来水,在外十来米远处的小屋是厕所。但是这个别墅却面临一个很大的湖泊,而这湖泊又连通更多的湖泊,就凭座落在大湖边上的这片房产价值可以翻几翻。加拿大人就是喜欢在这样原始生态环境中生活。

   在这别墅里同这两对老头老太度过三天二夜的“原始”人生活是怎么过的呢?他们带来三天够五人“生存”的食品,贮存在一个天然气驱动的冰箱,也有一天然气炉子连烤箱。屋外有一个大的天然气罐,可由天然气公司派车通过长长的输气管灌满。他们带来二大桶饮用水,就近的湖水祗用来清洁卫生洗浴用。一天三餐就按照农耕时代方式,全麺黑面包,生菜色拉,烤制的香肠,各式甜食是唯一认真准备着的,因此伙食是十分简单十分“绿色”又十分“生态”的。

   用完早餐后,就直达湖边分别上了两艘Canoes(独木舟),这Canoes很轻,一个人用双肩架着都能很轻松地搬运,当地印第安人早期生活的水上运输工具,两只Canoes绑在汽车顶上随野营者可到任何地方去。但这种Canoes很窄划行很轻快灵活,但祗能容纳2-3人,Charles夫妇乘一艘,Jim夫妇和我划另一艘。都穿上红色救生衣出发了。Jim划桨平稳而有力,他的Canoes一舟领先,划了近二个多小时,穿过众多大小湖泊,我们在一林木葱郁的小岛上安顿下来,随意休息聊天吃食品,完全放松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回来已是午后二点,累了在各自房间小憩。再起身时,二位老太太忙着准备晚餐,三个男人也就装装样子,帮着打打下手,大家动手,晚饭很快就得了。Jim后来一直同我保持着联系, 说起他直到72岁前,他的冒险精神使他毎年都要加入十几人的俱乐部,划行300英哩独木舟从Coppermine河一直到北冰洋。

   晚餐后两老头老太和我就到湖边唱歌,我从来就是五音不整,听他们唱的歌似是五六十年代的老歌。Kathleen那天特别兴奋,反现少女时代的萌态,Jim和Charles也唱着各自爱好的歌…。回到一片漆黑的别墅,点起蜡烛五人坐在粗木的餐桌边,天南地北的聊着天,喝着红酒或咖啡,一盏摇曳的烛光,四周晃动的人影,使我想起儿时乡下老屋夜晚的情景,从他们闲谈中也略略了解加拿大一些社会人情风貌。

   我和大家聊天时基本上要带着耳朵仔细听,英语听说还没完全过关,更是对加拿大社会各方面,尤其是普通百姓生活还不够了解。我就讲自己亲身经历1960-1962年三年中国大飢荒,说话时的1987年还不知道具体饿死人数,就凭在校的时候飢饿情况讲了自己的感受。又讲了发生在中囯1966-1976年的所谓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中国边远地区的北大荒所经历的往事,以及我妻目睹湖南道县屠杀“地富反坏右”事件,两位老夫妇听了觉得不可思议,他们庆幸自已是加拿大人,至少在加拿大是不会发生这人间惨剧的。

   三天两夜的“原始生活”就这样过去了,我的英语日常生活的口语有较大提高,更使我感到加拿大人和中国人感情是相通的,三天来相处我们都没把对方当“外国人”,这种感觉直到当访问学者在加拿大结束。

临别加拿大前各式告别宴

   Charles在我即将离开加拿大时设家宴招待我,这个宴请至今已过了三十多年,尤其记得,他从玻璃櫉里拿出招待贵客的银制餐具来,说明他对我个人的重视。Charles Van Wagner在当时是加拿大森林火险等级系统第二第三代版本的学术带头人,1979年中国森林防火考察团访问加拿大时,曾到国家林业研究所与他有过接触,当时他借口要在晚上参加乐队练习,而没参加所里对中国考察团晚宴。我趁宴请的友好气氛,邀请他到中国做学术交流访问,却再次受到他的婉言谢绝。

   Gordon Ramsey在一家餐厅宴请了我,他的太太也作陪,我们都说了些惜别的话,我又问他以后有关林火研究学术会仪是否可以邀请我参加,他满口答应,以后一有机会就通知我,似乎他对我再次访问加拿大很有信心。

   在我即将离别加拿大前,我所进修的国家林业研究所开了告别会,Susan Yatabe在我并不知情的情况下,为我准备了一个盛大的欢送冷餐会,当我走进会场时几乎所里的人都参加,ELs和她同居的丈夫也都来了。Susan主持,Peter Kourtz即席发表了动情讲话。指导我完成《大兴安岭林火管理计算机系统》的Peter Kourtz博士在讲话中对我在访问期间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认为很不平常,很突出(Remarkable),我们为你感到骄傲(We are proud of you)。我自己回想起来,那段时期,确实是拼命在工作,有时早上四、五点钟就到办公室,坐在计算机终端了,工作到了7点,在地毯上躺一会,等八点大部分人上班时,又干起来,直到一天的结束,吃过晚饭,再干,直到晚上十点多,工作起来就没了昼夜,也没了周末,一天又一天重复着相同的作息时间。硬是在五个月内,由一句Fortran编写程序语言都不会写,到最后完成一个由二十九个Fortran程序组成的林火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后来写成了一篇论文,被评为一九八九年中国消防系统十大优秀论文之一,又被《林业科学》杂志接受,定为出版的稿件(后因我已来加,就没有再顾得上应杂志社要求修改发表了)。

   一本厚厚的加拿大摄影画册,把加拿大十个省二个特别行政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都收于这本画册,留作我一年多来加拿大经历的珍贵记忆。加拿大人还普遍认为中国人身上至少有二件传家宝,即中国功夫和中国厨艺,所以Susan代表与会人士送我一件厨用围裙,上面还有一只大大的唐老鸭图案。 

Peter Kourtz博士对我在访问期间所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图略)

Susan代表与会人士送我一件厨用围裙及加拿大画册(图略)

 

      突然三姐从香港打长途电话…,这个电话,从此完全改变了我和韵倩生命的轨迹。


浏览(7959) (0)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晚成
来自: Canada
注册日期: 2013-08-03
访问总量: 607,537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欢迎 阅读 分享 批评 指正
最新发布
· 《足迹…》第七章奔向自由(1988-1
· 《足迹…》第七章奔向自由(1988-1
· 《足迹…》第七章奔向自由(1988-1
· 《足迹…》六章“思想解放”年代(78
· 《足迹…》六章“思想解放”年代(78
· 《足迹…》六章“思想解放”年代(78
· 《足迹…》六章“思想解放”年代(78
友好链接
· 韵茜:韵茜的博客
· 安水如:安水如的博客
· 竹韵:cqs408738769
分类目录
【生活在自由的国度里 (1989- )】
· 五 重返大湖林业中心
· 四 美国,马里兰大学
· 三 我的 Honourable 母亲
· 二 渥太华,加拿大遥感中心
· 一 苏圣玛利,定居后艰辛岁月
【转发朋友博文 2】
· 北欧七国行(9)邮轮和船上生活
【亇人回忆录 2】
· 《足迹…》第七章奔向自由(1988-1
· 《足迹…》第七章奔向自由(1988-1
· 《足迹…》第七章奔向自由(1988-1
· 《足迹…》六章“思想解放”年代(78
· 《足迹…》六章“思想解放”年代(78
· 《足迹…》六章“思想解放”年代(78
· 《足迹…》六章“思想解放”年代(78
· 《足迹…》六章“思想解放”年代(78
· 《足迹…》六章“思想解放”年代(78
· 《足迹…》六章“思想解放”年代(78
【小说 2】
· 渥太华之秋
【“思想解放”年代回忆录】
· 《足迹…》六章“思想解放”年代(78
· 在加拿大做访问学者(三)
· 首次出国考察记(下)
· 首次出国考察记(中)
· 首次出国考察记(上)
· 一封通天投诉信
【摄影 3】
· 我和摄影六十年
· 四川自贡元宵灯会 - 凤凰城展出
· 云山雾罩阿拉斯加 — 邮轮七日游
· 英国、西班牙、法国三国行 (5)
· 英国、西班牙、法国三国行 (5)
· 英国、西班牙、法国三国行 (5)
· 安大略省牛仔竞技-2016.6.17
· 英国、西班牙和法国三国行(4)
【“文化大革命"回忆录 2】
· 《足迹-难忘的岁月》 第三章 南
· 小人物的"文化大革命"
· 小人物的“文化大革命”回忆录(16
· 小人物的“文化大革命”回忆录(15
· 小人物的“文化大革命”回忆录(14
· 小人物的“文化大革命”回忆录(13
· 小人物的“文化大革命”回忆录(12
· 小人物的“文化大革命”回忆录(11
【文献资料】
· 浅谈全球气候变暖
· 评论毛泽东汇编(上)
· 评论毛泽东汇编(中)
· 评论毛泽东汇编(下)
· 文革道县大屠杀骇人听闻 青年妇
【摄影 2】
· 小草
· 英国、西班牙和法国三国行(3)
· 英国、西班牙和法国三国行(2)
· 我家孙女初成長
· 英国、西班牙和法国三国行(1)
· 聖彼得堡(1)冬宫 俄罗斯艺术魄
· 聖彼得堡(2)叶卡捷琳娜行宫 宫
· 聖彼得堡(3)东正教堂的前世今
· 聖彼得堡(5)随笔及摄影拾遗
· 聖彼得堡(4)彼得大帝夏宫
【文献转发】
· 50祭:文革是中国人民5000年灾难
· 老百姓这样评价2015年
【从擉栽走向民主】
· 从獨裁走向民主之六 – 东欧剧变
· 从獨裁走向民主之五 – 苏联解体
· 从獨裁走向民主之四 – 红色高棉
· 从獨裁走向民主之三 – 韓国光州
· 从獨裁走向民主之二 – 德国柏林
· 从獨裁走向民主之一 — 1989罗马
【“文化大革命"回忆录 1】
· 小人物的“文化大革命”回忆录(10
· 小人物“文化大革命”的回忆录(9
· 小人物的“文化大革命”回忆录(8
· 小人物的“文化大革命”回忆录(7
· 小人物的“文化大革命”回忆录(6
· 小人物的“文化大革命”回忆录(5
· 小人物的“文化大革命”回忆录(4
· 小人物的“文化大革命”回忆录(3
· 小人物的“文化大革命”回忆录(2
· 小人物的“文化大革命”回忆录(1
【南大旧事】
· 南大旧事(0)-气象系1958级同学
· 南大旧事(1)1958年‘大跃进’的
· 南大旧事(2)郭校長说:‘坐下来
· 南大旧事(3)飢餓的校园
· 南大旧事(4)校园恋爱面面覌
· 南大旧事(5)最后的围捕
· 南大旧事(6)后记
【转发朋友博文 1】
· 北欧七国行(9)邮轮和船上生活
· 北欧七囯行(8)瑞典-斯德哥尔摩
· 北欧七国行(7)芬兰-赫尔辛基
· 北欧七国行(6)俄罗斯-聖彼得堡
· 北欧七国行(5) 爱沙尼亚-塔林
· 北欧七国行(4) 德国-柏林
· 北欧七国行(3) 丹麦-奥胡斯
· 北欧七国行(2) 挪威-奥斯陆
· 北欧七国行(1)丹麦-哥本哈根(
· 北欧七国行(1)丹麦-哥本哈根(
【摄影 1】
· 安大略省姗姗来迟的春天
· 初秋阿岗昆公园
· 凤凰城夏日清晨 - 鳥比人起早
· 跟着外公学拍照
· 凤凰城夏日清晨拾零
· 枫景这边独好—安大略之秋
· 嬉水的孩子和他们的妈妈们
· 小小“画家”作画
· 拉斯維加斯-賭城大道的山寨世界
· 拉斯维加斯五花八门的广告
【亇人回忆录 1】
· 我学英语六十年
· 五十年前我们的结婚进行曲
· 晓钟一家和我五十年(上)
· 晓钟一家和我五十年(下)
· 我的足球少年的回忆
· 25年前在加拿大小镇,看天安门“6
· 爱的苦旅(3) 历史给我们作证
· 爱的苦旅(2) 历史给我们作证
· 爱的苦旅(1) 历史给我们作证
· 相 亲 - 献给我妻秋韵
【散文】
· 我的一个童年的记忆片段
· 外婆的背影
【小说 1】
· 和一个中德混血女孩的情缘 (小说
存档目录
2023-11-01 - 2023-11-29
2023-10-01 - 2023-10-31
2023-09-13 - 2023-09-29
2020-09-02 - 2020-09-08
2020-08-31 - 2020-08-31
2020-06-25 - 2020-06-25
2019-04-10 - 2019-04-10
2019-03-13 - 2019-03-13
2019-01-21 - 2019-01-21
2018-11-13 - 2018-11-27
2018-10-26 - 2018-10-26
2018-08-06 - 2018-08-06
2018-07-25 - 2018-07-25
2018-06-28 - 2018-06-28
2018-01-05 - 2018-01-14
2017-08-03 - 2017-08-03
2017-06-01 - 2017-06-08
2017-04-14 - 2017-04-14
2017-02-07 - 2017-02-21
2017-01-30 - 2017-01-30
2016-11-01 - 2016-11-30
2016-10-06 - 2016-10-06
2016-09-22 - 2016-09-22
2016-07-02 - 2016-07-02
2016-06-01 - 2016-06-22
2016-05-05 - 2016-05-16
2016-04-15 - 2016-04-28
2016-01-19 - 2016-01-19
2015-12-11 - 2015-12-18
2015-11-06 - 2015-11-30
2015-10-18 - 2015-10-18
2015-09-13 - 2015-09-13
2015-08-21 - 2015-08-21
2015-07-09 - 2015-07-12
2015-06-02 - 2015-06-30
2015-05-11 - 2015-05-28
2015-04-05 - 2015-04-10
2015-03-29 - 2015-03-29
2014-11-07 - 2014-11-07
2014-10-25 - 2014-10-25
2014-09-15 - 2014-09-15
2014-08-06 - 2014-08-23
2014-07-03 - 2014-07-14
2014-06-09 - 2014-06-26
2014-05-29 - 2014-05-29
2014-01-05 - 2014-01-21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