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师把红色颜料注在女演员的洁白衣裙上。舞台上,女演员“鲜血淋漓”地倒下,耷拉着高傲的脖子,完成一个优雅的死亡造型。斯特林堡的著名戏剧《茱丽小姐》,就这样结束了。
茱丽小姐这一死,似乎是必然的。十九世纪的北欧,伯爵的女儿茱丽自小被她母亲当作男孩子培养,养成了乖张而矛盾的性格。一个躁动的仲夏节之夜,在月光和酒精的作用下,美丽的小姐委身于对她觊觎已久的仆人让,悲剧由此开始。茱丽没有钱实现与让一起私奔去瑞士的计划,而让却因为和贵族小姐发生了肉体关系而获得心理优越感,对茱丽表示了鄙视与不屑。最后,精神崩溃的茱丽别无选择地拿起了刀。
◎ 电影版批判原著
一百多年来,《茱丽小姐》是斯特林堡作品中上演最多的剧本。不论导演们在舞台和影片中如何变换表现手法,也不论自杀的恐怖场面如何被人指责,没有人怀疑茱丽必死这一点。斯特林堡曾写过一篇关于《朱丽小姐》的人物分析,解释自己的创作构思:羞耻的感觉基本上是贵族的特质,平民是缺乏这种感情的,所以小姐必须死,而让却会活下去。
这当然令一代又一代的北欧女性主义者大为气恼。她们口诛笔伐,指责斯特林堡是憎恨女性的狂人,茱丽这样具有现代性格的女性,因为对仆人产生肉体的欲望而溃败,落入男权制度的陷阱而导致毁灭。
对当今年轻的女性艺术家来说,这样的批判仍然是不够的,于是她们拿起手中的摄影机,重新解读并演出《茱丽小姐》一剧。最近,瑞典艺术家斯蒂娜-桑德隆德和几个同行,正在纽约郊外的剧院制作一个艺术电影。这个被称为《 She’s blonde like me 》的电影,将于2012年5月14日斯特林堡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日上演。
◎ 两性之间的战争
“拯救茱丽小姐 ”是这个艺术电影的主题。斯蒂娜的拯救方法是:改写戏剧的结尾,试图阻止茱丽自杀。除了有戏剧表演之外,这部电影还穿插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又有记录片的因素。斯蒂娜邀请了美国的女性精神分析学家参与讨论,各方提出问题,展开分析,寻找答案。
重新解读被誉为“瑞典莎士比亚”的斯特林堡,是很有趣的。这些女性主义艺术家们认识到,男性和女性在性关系上从来就是不平等的,《茱丽小姐》是一个关于权力、色情和耻辱的故事,是一个女人对于爱情的信仰,结果被周围所有人背叛的故事。因此,她们决定要重塑历史。
在这之前一个世纪,斯特林堡的第一任妻子埃森,就在哥本哈根的试验剧院饰演茱丽的角色。凭着女性的本能,埃森把茱丽演成了一个烈士,而不是丈夫笔下那个怪僻而疯狂的女人,这令斯特林堡大为不满。这对艺坛夫妇的婚姻,当时也像剧中人物一样,处于两性间的战争状态。
◎ 经典文学新诠释
改写文学经典,在女性主义作家、艺术家那里已经蔚然成风。改写往往能显示出女性的文化态度和社会立场。她们在充满男权中心主义观念的旧文本中,挖掘出歧视女性的男性霸权机制,颠覆植根于人心已久的观念。例如,英国当代作家简·里斯就改写了《简爱》,让小说中的疯女人伯莎走出阁楼。
瑞典艺术家斯蒂娜希望在改写中拯救茱丽小姐的生命、并让茱丽继续她和仆人的爱情。而另一位女性主义作家则相反,在改写希腊神话奥菲斯的故事中,作家让奥菲斯的妻子尤丽狄丝主动离开千辛万苦寻找她的丈夫,回头重返冥府。
---------------- 原载台湾《中国时报》 2012-0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