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QE3 和世界央行印钱行动的影响 刘以栋 美国和世界各经济大国央行的大规模印钱计划,将给世界带来混乱和灾难。未来五年内,世界各国都将面临通货膨胀和社会动荡的压力。未来投资将面临投资回报和投资安全的双重挑战。 2012年9月,美国的中央银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引进了第三次量化财经政策,QE3,即每月购买400亿美元的房屋按揭抵押债券(MBS),直到美国经济进入正常发展轨道。 虽然很多读者的财经知识已经跟国际接轨,但是我还是想简单介绍一下QE3的背景材料,帮助那些没有时刻跟踪世界财经新闻的读者,了解一下QE3的历史材料和世界财经大环境。 QE3,可以被简单翻译成第三次定量宽松政策。QE 是英文单词定量(Quantitative)和宽松(Easing)两个单词的开头字母。QE3是相对于第一次宽松政策(QE1)和第二次宽松政策(QE2)而言。跟QE2和QE3相比,QE1 的定义并不明显。因为QE1出来的时候,人们并没有预见到QE2和QE3的到来。回过头来看,QE1起于2008年底,到2010年三月份结束。当时正值2007年到2009年之间的金融危机的最恐怖时期,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购买房屋按揭抵押债券向市场注资。在这个QE1过程中,联邦储备银行购买房屋按揭抵押债券1.25万亿美元,政府部门债券0.175万亿,总共超过1.4万亿美元。在QE1过程中,联邦储备银行也把联邦利率(Fed Fund Rate)削减到0.25%。注意,这里的计量单位是万亿。以美国人口三亿计算,即人均五千美元。 QE1结束以后,美国经济又开始迅速恶化,所以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于2010年11月引入了QE2。QE2在2011年6月结束。在QE2期间,联邦储备银行购买了六千亿美国美国政府债券。除此以外,QE1期间购买的债券到期以后,联邦政府也把还来的钱用来购买新的债券,所以实际数额应该高于6千亿美元。 虽然这里的QE1,QE2 和QE3是以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宽松财经为主线,但在这段时间里,世界其它主要经济大国如欧盟,日本和英国都有类似的宽松财经政策出台。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英国中央银行购买了大约六千亿美元(3750亿英镑)的英国政府债券,达英国政府发行的债券的30%以上,是典型的货币化债券国家。 继美国的QE3以后,日本的央行在今年九月下旬决定增加购买一千二百六十亿美元的债券,把总购买量增加到一万亿美元。而在美国的QE3宣布以前,欧盟的央行行长已经宣布,不惜一切代价购买债券保卫欧元。虽然欧盟的央行行长没有宣布购买多少债券,但是截至今年七月,欧盟的央行资产总额已经超过三万亿欧元,可见欧盟央行在过去几年购买债券的力度之大。 既然全世界的中央银行都在大量印发纸币,那么我们就在这里分析一下宽松财经政策的前因后果。 从历史的角度看,世界中央银行的宽松财经政策是基于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历史教训和日本过去二十年的经济停滞。在美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因为金本位的货币政策,所以发生了通货紧缩,物价下降,人们推迟消费,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物价下跌,人们推迟购买和消费,逼迫厂家和销售商为了资金周转进一步降价。新一轮的降价让消费者感到物价还会下跌,从而进一步推迟购买大宗物品,导致恶性循环。 美国的经济学界认为,罗斯福总统的伟大成就之一,就是引入新政,打破金本位的货币政策约束,从而走出了通货紧缩的怪圈。在美国人的心目中,罗斯福总统是仅次于华盛顿和林肯的伟大总统之一。他带领美国人打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使得美国经济走上了复苏之路。从罗斯福总统的个人经历看,他出生于富贵之家,但因为个人残疾(腰以下瘫痪)的缘故,使得他能同情弱势群体。 相对而言,美国的主流经济学界认为,日本过去二十年的经济停滞,是因为日本的财经政策不够宽松,不够大胆,所以才有二十年的经济停滞(Lost Decades)。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现任主席伯南克是研究大萧条方面的经济学家,他也认同美国经济学界的经济刺激政策观点。所以,当2008年的经济危机来临时,美国及世界各中央银行引入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也就有其合理性一面。 经济学属于艺术类学科。跟理工学科相比,经济政策难以重复试验。对同样的现象,不同的人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现在的世界经济领域,基本可以分为凯恩斯(Keynes)学派和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Hayek)。凯恩斯学派主张政府干预经济发展,从而避免经济危机的恶性破坏效果。奥地利学派则主张让经济自由发展,通过经济发展规律来淘汰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参与者。根据凯恩斯学派的观点,罗斯福的新政导致了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结束。根据奥地利学派的观点,因为罗斯福总统的新政,才导致大萧条时期持续那么长时间。如果没有罗斯福总统的新政,那么美国的大萧条时期就会提早结束。当然,凯恩斯学派和奥地利学派都有其合理性一面。近代的经济学大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就介于这两大学派之间。 不管不同的经济学派的观点如何,但他们有一点共识,宽松的财经政策将会带来通货膨胀。正如弗里德曼所言,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总是货币政策的结果(Inflation is always and everywhere a monetary phenomenon)。 虽然美联储担心通货膨胀,但美联储更担心通货紧缩。为了防止通货紧缩的发生,美联储宁愿冒通货膨胀的风险。不仅美国中央银行持这种观点,世界其它主要国家的央行也都持这种观点。在这种共识下,未来世界各国发生通货紧缩的概率基本为零。 宽松财经政策除了将引入通货膨胀以外,还将导致货币贬值。贬值的货币可以增加本国的出口竞争力和减少债务国的债务负担。在这种认知下,我们可以预见,世界各国的宽松财经政策会持续很久,根本不会在短期内停止。 美联储期望通过宽松的财经政策来降低失业率,用我们中国的话说,叫缘木求鱼。美国人叫推绳子(Push The String),根本不会产生效果。美国的失业率,有其结构性原因,跟利率没有直接关系。 根据美国政府统计数据,美国有大学文凭的群体的失业率是4.2%,而没有大学教育的群体的失业率是14.2%(2011年数据)。而美国现在的理工科(Science,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统称STEM)毕业生供不应求,给许多中国留学生留下了就业空间。这种教育水准的差异,不是美国的利率政策可以改变的因素。相比而言,中国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许多地区却出现民工荒,折射了中国产业结构的悲哀。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两个任务是:控制物价和提升就业率。美国的国民经济中,大约三分之二的国民总产值是民众消费。现在美国的贫富两极分化,导致了穷人没钱消费,富人无意消费。因为美国的宽松财经政策,日常必需消费品价格一直在涨。食品价格、医疗保险价格、大学学费等消费已经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所以也就不敢乱花钱。而美国的富有阶层,家里一切齐备,也没有太多消费需求。在这种情形下,联邦政府的宽松财经政策,只会导致日常消费品的进一步增长,却不能提高就业率。 西方国家印钱计划的另一效果是,贬值货币,变相赖账。国家滥发纸币,将导致其货币贬值,其效果是增加出口竞争力,货币化债务。当钱变得不值钱了,以前欠的债务也就不值钱了。现在很多投资人热衷美国政府债券投资,认为美国政府债券是投资安全天堂,在不远的将来,他们将会为这种投资行为后悔。 总体来看,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印钱计划,将导致物价上涨,民不聊生和局部战争。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持出口份额,也会通过印钱来减少本国货币增值压力,被迫引进通货膨胀。在这种国际大环境下,未来投资战略应该是保证本金的安全和保证购买力安全。钱存银行可以保证本金的安全,但不能保证购买力。购买股票等投资,可以保值,但可能要面临本息无归的风险。 从保证本金的角度,可以做一些贵重金属如金银方面的实物投资。如果购买实物不方便的话,可以购买跟实物挂钩的基金。 从保证购买力的角度,要做生活必需品方面的股票投资,如食品,肥料等跟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股票。购买股票时,注意要有现金流来源。因为QE3的影响,现在世界股市都处于高价位。购买股票应该在股市主要指数从现在下跌10%以上再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