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观念---全A家长和全A学生 刘以栋 最近有机会聆听了当地陈先生的子女教育讲座,感觉非常有道理。现把他的讲座内容归纳一下,根据我的理解写出来,期望更多的华人受益。因为讲座结束以后我另有安排,所以没有时间征求陈先生的同意发表他的讲座内容,就在这里省去了他的全名。这里所有的优点都是陈先生的,缺点则是我的理解错误。 我们中国人都很重视子女教育,期望子女长大以后能够出类拔萃。但是,许多人对成功的理解过度局限于高薪,高位,高学历,而忽视了子女的综合能力培养。孩子成长最重要的指标,是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过得很开心。 陈先生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子女教育过程就像我们我们做饭时的煲汤过程。这两件事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但细想之后,却有其合理性一面。 虽然我们不都是烹调高手,但是我们都知道怎么烧汤。烧上水,加上材料,添加调料,烧好以后请大家品尝。 跟教育相比,这里确有一些相通之处。 第一, 材料。烧汤的材料不同,煲出来的汤也不同。同样,对自己的小孩,我们也要因材施教。如果孩子不是弹琴的料,我们就不要期待小孩一定要在音乐比赛中得大奖。再说了,如果孩子真的喜欢上弹琴了,我们会让孩子去念音乐学院吗。 第二, 锅盖。烧汤时怎么用锅盖。美国人教育孩子采取不盖锅盖的放羊式教育,任其孩子自由发展,所以孩子的聪明才智容易在追求享乐中浪费掉,没有很多实干技能。相反,我们中国家长容易过分使用锅盖,恨不得再压上两块石头,结果孩子技能很强,但处事能力和人际关系方面就比较欠缺。并且,压力太大,就可能会爆发出负面效果。 第三, 调料。孩子是独立体,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我们华人家长喜欢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孩子选择职业时,我们可能会从自己的角度,过早的为孩子下结论、做决定,这样孩子就象加了太多调料的汤,失去了本味。 第四, 好汤。汤烧好了以后,客人品尝的是汤,而非厨师。孩子长大以后,社会接纳的是孩子,而非家长。孩子以后的发展,父母没有必要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成就或者错误,否则可能会影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 陈先生认为,美国的中国孩子就像玫瑰花,高中时最灿烂。在美国的好高中的毕业班中,尖子学生中的华人孩子比例很高。在美国名牌大学里,华人学生的比例也比较高,但走上社会以后,华人孩子渐渐就失去了优势,难以走上社会高层。这里我跟陈先生的观点有点不同。我认为,华人孩子没有走到高位,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譬如社会对他们的接纳程度,我们有限的社会资源,我们的价值观念,华人孩子在同龄人中的百分比,他们失败的风险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造成,并非全是我们的教育失误。 对华人孩子,陈先生提出了5个A和一个B的要求。 Acceptance:接受现实。华人孩子在美国承受与美国普通孩子不同的挑战,他们必须接受现实,迎接挑战。 Adaptation:适应环境。华人来到美国,面对全新的环境,我们要学会去适应。 Adjustment:自我调整。美国跟中国不一样,华人家庭跟美国家庭不一样,所以我们要调整自己去适应环境。 Appreciation:心存感激。人生中许多烦恼事,我们要心存感激,而非埋怨别人。我们要感激我们现在所有的一切。一日三餐,当思来之不易。 Accountability:负责精神。人生中的挫折并非失败,挫折变成失败从我们抱怨别人开始。面对挫折和失败,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 Balance:学会平衡。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选择,我们要学会平衡。任何一件事,走向极端就可能变成坏事。打麻将如此,读书也是如此。 作为华人家长,我们也要做到三个A: Accountability: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我们负有责任。孩子不仅念书时在学习,孩子观察我们时也在学习。许多孩子的坏习惯,可能都源于我们自己。 Acceptance:对我们的孩子,我们要百分之百的接纳。不管他们是否有什么缺点或错误,我们都要发自内心地爱戴他们,接受他们。 Appreciation: 孩子是上帝送给我们的天使,所以我们要感激他们来到我们家里,在我们家里健康成长。基督文化的精髓在于,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激的心。 来到美国以后,华人孩子和家长都不容易。面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我们和孩子都需要向全A去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