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教育学会会长致中国教育部长信
请勿盲目施行综合理科
尊敬的袁部长∶
我是沈乾若,加拿大博雅教育学会会长。此信有关国内改变初中物理、化学、生物等分科设置,推广综合理科的问题。
国际学生学业素养评估(PISA)中,中国上海自2009年参与以来,连续两届在数学、阅读和科学全部三个领域夺冠,而且成绩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我曾在国内大学、中学执教;后在加拿大讲授数学、物理近二十年。对我和学会其他成员来说,PISA的结果毫不奇怪。一个重要原因是课程设置上的不同。
上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初中‘综合理科’——不但欧美,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和日本也都采用——极大地损害了世界各国的理科教育。所幸中国大陆与国际接轨晚,综合理科未及推广实行,故得以保持优势。
综合理科的设立,既是因应科技与教育的发展,亦有对认知过程和知识结腹的考虑。教育的大众化,使理科科目对一些学生过多过深的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人们希望克服学科间的隔膜,展现之间的联系与共同本质。也希望一些课程可以围绕实际问题来设计,以利于培养探索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但中外教育史上多次改革的失败说明,改革不等同于进步。综合理科已取代初中理、化、生等分科课程,属于主干类而非辅助类。不但面向就业和文科类学生,也承担奠定理工科学业基础的任务。这样的改革是否 度?是前进还是倒退?其结果是改进了理科教学呢,还是损害了它?
本人认为,这是世界教育史上一次矫枉过正,对科学教育产生了长期而严重的损害。PISA评估的结果,和我们在国外数十年所了解的国外学生学业状况,都说明了这一点。为什麽综合理科带来的结果与人们的初衷如此南辕北辙呢?
第一,拥有足够的合格师资乃课程设置的前提条件。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师资都是实施综合理科的瓶颈。教师们是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走上讲台的。本人在加拿大教授的学生,都学过八至十年级的科学课,却连匀速直线运动,欧姆定律等都不清楚,十一级物理几乎一切从头开始。可见师资的物理水平如何。
国内开始在师范院校设立科学教育专业,培养综合理科师资。但这可行麽?几年内将基本的理、化、生及地球与空间科学学到手,达到自如授课的程度,能够作到的只怕寥寥无几。
科学发展至今,每一学科都是信息量极大的一个知识网络;没有人再可以做到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综合理科作为主干课程早已失去了存在的土壤。现成的师资不得用其所长,不得已讲授自己也不懂的东西。几十年下来,耽误了多少代人?给理科教育造成了多大的损失?PISA结果已经揭开了冰山一角。
第二,综合理科能够奠定理工科学业基础麽?综合理科讲授的知识是常识性、描述性的,属于科学普及;很少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公式的推导应用,与奠定基础的要求相距甚远。而各分科课程均腹成有机的整体,具有内在逻辑性;利于学生扎实、系统、完整地掌握知识;综合课程不具备这样的功能。
初中是学生逻辑思维、智力开发的黄金时代,错过了一生都难以补回。以综合理科作为先导,后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每科只安排两个学年;时间太短,尤其对物理学科。学生如何能够获得像样的训练,成就高级科技人才?
第三,综合理科的倡导者对传统教学的批评——未能培养科学探索和创新能力——有道理。然而问题出在教学过程中探索环节的缺位。一般综合课程不过将各科内容组和拼装,在认知上并无质的突破;可以说开错了药方。
综合——分析——再综合,是人知识结腹的形成过程。小学的‘自然’或‘科学’属于初步的综合。分科理、化、生等是分析。第二个综合才是成熟的,以广博的知识作为基础。也就是说,真正的综合是建立在分析之上的,没有分析何来综合?
‘综合理科’可以设置在分科学习完成之后或当中,作为辅助性、提高性的选修课。而作为基础课程,必须扎扎实实,循序渐进,非坚持理、化、生分科设置不能奏效。
西方教育确有其人性化、个性化的优势,为独立与创新提供足够的空间;但也存在极严重的弊端。进入21世纪以来,身在加拿大的我们更目睹了教育的 人退化。本人在此呼吁,学习西方的教育体制、政策等,必须考察其实际效果,不能盲从。国内一些人倡导综合理科,以之为理科教育的发展方向;是由于对国外教育缺乏切实了解。国内研究的信息来源,一为各种文献资料,二是出国考察见闻;没有最重要的实践检验和亲身体验。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照搬美国的学分制与综合中学制度,十年后即在全国一片反对声中收场。希望在综合理科的问题上,不要重蹈覆辙。
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馆薛琬白参赞 任回国,我托她带去了关于综合理科的论文一篇。
此致敬礼。
加拿大博雅教育学会会长 沈乾若博士 2014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