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科學家回流 中國拉近與美國差距
(博訊北京時間2014年9月05日 轉載) 清華大學近日發布的《國家創新藍皮書》指出,中國研發人員總量占到世界總量的25.3%,超過美國研發人員總量占世界總量的比例(17%),居世界第一。藍皮書同時還指出,雖然中國的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穩居世界第一,但是人均產出效率遠落後於發達國家,高端的創新型人才仍非常稀缺。
上述消息發出後,在中國社交媒體引發諸多討論,不少人指出中國與美國科研實力還是相差很大,而且這些年中國人才流失現象使得很多高精尖人才在華無法施展空間。
中國缺高端創新人才麼?
僑報網通過梳理相關媒體消息發現,實際上中國並不缺乏高端人才,只是因為過去某些政策配套的不夠完善使得不少人才紛紛出國鍍金並滯留海外,其中在北美地區就集中了不少華裔頂級人才。
此前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和社科文獻出版社發布的《海外華僑華人專業人士報告(2014)》顯示,目前在美國的華僑華人專業人士中,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者約有240萬。美國具有博士學位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中,1/3出生於外國,其中約21%是華裔。
該報告指出,近70%海外華僑華人專業人士在企業工作,行業分布以高新技術、教育、金融等領域為主,19%在教育機構工作。除了傳統的計算機、電子信息等領域,也開始向生物醫藥、能源環保等行業分散,大量跨行業專業人士也開始出現。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為此稱“海外華僑華人專業人士正在崛起,區別於傳統意義的海外華人群體,他們是創新創業的生力軍,科技變革的引領者,文化交流的民間大使,也是中國寶貴的‘海外人才庫’和‘戰略資源庫’。”
另據湯森路透近期公布的2014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中國(含港澳)共有134人入選2014年“高被引科學家(論文成果被廣泛引用的科學家)”,排名世界第四,僅次於美國(1702人)、英國(304人)和德國(163人)。入選“高被引科學家”名單,意味着該學者在其所研究領域具有世界級影響力,其科研成果為該領域的發展作出了較大貢獻。
海外人才回歸 科研能力提升
美國向來以其雄厚的科研實力引以為豪,但近年,不少海外頂尖的華人科學家回歸中國,正收窄中國與美歐等先進國家在科研能力上的距離。
近些年,隨着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創業環境的改善,海外人才回國投資、工作的人數也日漸增多。同時,為了適應全球化發展的需要,中國各地引進外來人才的想法也日益迫切。尤其近年來中國政府實施的“千人計劃”戰略使得海外人才的回歸更加便利。
由於長期工作在國際科研前沿,“千人計劃”專家的大批回國,加快了中國與世界一流科研水平的對接。《科學》雜誌評出的“2012年度世界十大科學進展”中,“千人計劃”專家作出重要貢獻的就占3項,其中中國科技大學趙政國和上海交通大學楊海軍參與ATLAS組實驗,為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發現“上帝粒子”作出直接貢獻,列“十大進展”之首。
“大家在科研領域的出色表現向世界證明,在中國同樣能取得一流的研究成果,有些成果甚至比海外實現得更快更好。”“千人計劃”專家丁列明此前接受《光明日報》採訪時說,“這是‘千人計劃’最鼓舞和凝聚人心的地方。”
隨着人才的大量回歸,2013年中國迎來“海歸潮”,當年海歸人數達到約35萬餘人,創下歷史新高。
據中新社報道,中國國僑辦主任裘援平今年早些時候與網民進行在線交流時稱,“海歸潮”從某種意義上說明中國的日益發展壯大,對海外的遊子產生越來越大的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希望能夠回到祖國、祖籍國來尋求自身的發展。
裘援平指出,為吸引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業,中國政府相關部門先後下發多個文件,內容涉及方方面面的政策,包括鼓勵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工作的政策,鼓勵海外人才多形式為國服務的政策,鼓勵留學人員回來創辦企業的政策,提供科研經費資助的政策,給予回來定居、工作的專家特殊的優惠政策,提供出入境及居留便利的政策,子女入學和保險方面的政策,等等。各級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法規、政策,為創新、創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另據美媒報道,中國決意運用其充裕的財政資源,以及日漸提升的地位,招攬在改革開放期間流失的頂尖科學家及學者回國,美國一項研究更指出,未來中國將較美國更有能力把科研成果化為產品推出巿場。
來源:僑報 _(網文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