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者、思者和師友的中英文對照和職場建議
劉以棟
我學英文,有點像邯鄲學步。多年下來,英文沒有學好,中文卻忘掉了。因為在兩種語言環境中掙扎,所以有時會對中英文間的翻譯產生興趣。
中英文之間的翻譯,是一門高深學問,而對我這樣的人,僅看到其中的趣味。
以前學英文時,有人把“不三不四,給你點顏色看看”翻譯成“Not three, not four, give you
some color to look look”。知道語言不能完成直譯。
有個故事說,一個領導跟一老外見面,老外說你很瀟灑,領導謙虛的說,哪裡,哪裡!翻譯告訴老外,Where?Where?老外一聽,急了:Everywhere?!
當然,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奔馳,耐克等都是很好的翻譯。有人說,中國以前對西方很崇拜,所以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等國名都是很好的名字。
以前在溫哥華時,看到中國城有條街道叫“片打東街”,感覺有點像黑社會的行動計劃。
雖然中英文間許多詞彙有一一對應關係,但我認為聽者、思者和師友在中英文中有一定差異,而這幾個詞在職場中卻非常有用。
英文中,Listener 是一個常用詞,但在中文裡這個詞卻沒有直接對應。我們有聽眾,但“聽者”卻顯得生硬。網上把Listener 翻譯成“傾聽者”,但我認為並不貼切。
傾聽者着重在聽,而且包含了“Good Listener”的意思。我認為Listener應該翻譯成“聽者”。
我認為,在我們的生活中,做一個好的聽者很重要。我們做決定以前,應當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哪怕是完全相反的意見。古人講,兼聽則明,也是教育我們做一個好的聽者。
如果大家看武俠書的話,周伯通曾經教育郭靖要啟發講話的人,這樣講的人才會有興致繼續講下去。我年輕時不知道,現在才明白做個好的聽者很重要。年輕時愛講,失去了許多學習的機會。
美國人在職場的建議是:Clear Specification; Listen and Follow up.
跟聽者相對應的是“思者”。英文Thinker在網上被翻譯成“思想家”。我認為這種翻譯也不是很貼切。Thinker應該是指愛琢磨的人,所以我在這裡把它翻譯成“思者”。
以前在學校讀書時,課本知識一般是比較直接的邏輯過程。在生活中,許多事則需要想一想才可以明白。許多按部就班的人,雖然每天都在做同樣的事情,但他們可能並不明白他們所做工作在公司的總體戰略中的位置以及公司其它部門的配套工作的重要性。這樣的人,很可能變成熟練工,但難以產生新的想法來改進當前的工作。
做一件事,剛開始時要努力把事情做好。做好以後,要想着怎麼改進,這樣對自己和公司都有好處。只有思者,才可以變成專家。一個好的領導者,要時刻考慮銷售,服務和改進。
做個好的聽者和思者以後,我們需要有經驗的人給我們指導,所以要找“師友”。師友在英文裡叫“Mentor”,是一個非常普遍使用的詞,但在中文裡似乎沒有這個詞。網上把“Mentor”翻譯成導師,但我認為並不準確。
師友是亦師亦友的意思。師友可以是長輩,也可以是上級,他們一般比較經歷豐富,並且願意花時間培養年輕人。同時,他們也是朋友,跟年輕人平等交流,虛心接受反饋,沒有導師的那種威嚴。
成功人士後面,必有師友。我們講,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師友比普通人高出很多,可以給我們分享處理問題的看法和有分寸地接受挑戰。
中英文雖然差別很大,但是“觀點”在兩種語言中卻是完全對應的。觀點和“Viewpoint”都明確表明,每個人的觀點,都取決於他自己所處的位置,即“觀”的那個“點”。我們有時認識上有偏差,主要還是我們沒有處在相同的知識水平和認識水平。為人處事中的換位思維,應該跟觀點不同相對應。
中英文的差異,有時也包含了文化的差異。聽者、思者和師友,我們中文裡沒有,跟語言有關,也跟文化有關。現在中英文互用比較多,所以把聽者、思者和師友介紹給大家。當然,這僅是我的觀點(Viewpoi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