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晚成的博客  
杂草园―兼收并蓄  
我的名片
晚成
来自: Canada
注册日期: 2013-08-03
访问总量: 611,535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欢迎 阅读 分享 批评 指正
最新发布
· 《足迹…》第七章奔向自由(1988-
· 《足迹…》第七章奔向自由(1988-
· 《足迹…》第七章奔向自由(1988-
· 《足迹…》六章“思想解放”年代
· 《足迹…》六章“思想解放”年代
· 《足迹…》六章“思想解放”年代
· 《足迹…》六章“思想解放”年代
友好链接
· 韵茜:韵茜的博客
· 安水如:安水如的博客
· 竹韵:cqs408738769
分类目录
【生活在自由的国度里 (1989- )】
· 五 重返大湖林业中心
· 四 美国,马里兰大学
· 三 我的 Honourable 母亲
· 二 渥太华,加拿大遥感中心
· 一 苏圣玛利,定居后艰辛岁月
【转发朋友博文 2】
· 北欧七国行(9)邮轮和船上生活
【亇人回忆录 2】
· 《足迹…》第七章奔向自由(1988-
· 《足迹…》第七章奔向自由(1988-
· 《足迹…》第七章奔向自由(1988-
· 《足迹…》六章“思想解放”年代
· 《足迹…》六章“思想解放”年代
· 《足迹…》六章“思想解放”年代
· 《足迹…》六章“思想解放”年代
· 《足迹…》六章“思想解放”年代
· 《足迹…》六章“思想解放”年代
· 《足迹…》六章“思想解放”年代
【小说 2】
· 渥太华之秋
【“思想解放”年代回忆录】
· 《足迹…》六章“思想解放”年代
· 在加拿大做访问学者(三)
· 首次出国考察记(下)
· 首次出国考察记(中)
· 首次出国考察记(上)
· 一封通天投诉信
【摄影 3】
· 我和摄影六十年
· 四川自贡元宵灯会 - 凤凰城展出
· 云山雾罩阿拉斯加 — 邮轮七日游
· 英国、西班牙、法国三国行 (5)
· 英国、西班牙、法国三国行 (5)
· 英国、西班牙、法国三国行 (5)
· 安大略省牛仔竞技-2016.6.17
· 英国、西班牙和法国三国行(4)
【“文化大革命"回忆录 2】
· 《足迹-难忘的岁月》 第三章 南
· 小人物的"文化大革命"
· 小人物的“文化大革命”回忆录(
· 小人物的“文化大革命”回忆录(
· 小人物的“文化大革命”回忆录(
· 小人物的“文化大革命”回忆录(
· 小人物的“文化大革命”回忆录(
· 小人物的“文化大革命”回忆录(
【文献资料】
· 浅谈全球气候变暖
· 评论毛泽东汇编(上)
· 评论毛泽东汇编(中)
· 评论毛泽东汇编(下)
· 文革道县大屠杀骇人听闻 青年妇
【摄影 2】
· 小草
· 英国、西班牙和法国三国行(3)
· 英国、西班牙和法国三国行(2)
· 我家孙女初成長
· 英国、西班牙和法国三国行(1)
· 聖彼得堡(1)冬宫 俄罗斯艺术魄
· 聖彼得堡(2)叶卡捷琳娜行宫 宫
· 聖彼得堡(3)东正教堂的前世今
· 聖彼得堡(5)随笔及摄影拾遗
· 聖彼得堡(4)彼得大帝夏宫
【文献转发】
· 50祭:文革是中国人民5000年灾难
· 老百姓这样评价2015年
【从擉栽走向民主】
· 从獨裁走向民主之六 – 东欧剧变
· 从獨裁走向民主之五 – 苏联解体
· 从獨裁走向民主之四 – 红色高棉
· 从獨裁走向民主之三 – 韓国光州
· 从獨裁走向民主之二 – 德国柏林
· 从獨裁走向民主之一 — 1989罗马
【“文化大革命"回忆录 1】
· 小人物的“文化大革命”回忆录(
· 小人物“文化大革命”的回忆录(
· 小人物的“文化大革命”回忆录(
· 小人物的“文化大革命”回忆录(
· 小人物的“文化大革命”回忆录(
· 小人物的“文化大革命”回忆录(
· 小人物的“文化大革命”回忆录(
· 小人物的“文化大革命”回忆录(
· 小人物的“文化大革命”回忆录(
· 小人物的“文化大革命”回忆录(
【南大旧事】
· 南大旧事(0)-气象系1958级同学
· 南大旧事(1)1958年‘大跃进’
· 南大旧事(2)郭校長说:‘坐下来
· 南大旧事(3)飢餓的校园
· 南大旧事(4)校园恋爱面面覌
· 南大旧事(5)最后的围捕
· 南大旧事(6)后记
【转发朋友博文 1】
· 北欧七国行(9)邮轮和船上生活
· 北欧七囯行(8)瑞典-斯德哥尔摩
· 北欧七国行(7)芬兰-赫尔辛基
· 北欧七国行(6)俄罗斯-聖彼得堡
· 北欧七国行(5) 爱沙尼亚-塔林
· 北欧七国行(4) 德国-柏林
· 北欧七国行(3) 丹麦-奥胡斯
· 北欧七国行(2) 挪威-奥斯陆
· 北欧七国行(1)丹麦-哥本哈根(
· 北欧七国行(1)丹麦-哥本哈根(
【摄影 1】
· 安大略省姗姗来迟的春天
· 初秋阿岗昆公园
· 凤凰城夏日清晨 - 鳥比人起早
· 跟着外公学拍照
· 凤凰城夏日清晨拾零
· 枫景这边独好—安大略之秋
· 嬉水的孩子和他们的妈妈们
· 小小“画家”作画
· 拉斯維加斯-賭城大道的山寨世界
· 拉斯维加斯五花八门的广告
【亇人回忆录 1】
· 我学英语六十年
· 五十年前我们的结婚进行曲
· 晓钟一家和我五十年(上)
· 晓钟一家和我五十年(下)
· 我的足球少年的回忆
· 25年前在加拿大小镇,看天安门“
· 爱的苦旅(3) 历史给我们作证
· 爱的苦旅(2) 历史给我们作证
· 爱的苦旅(1) 历史给我们作证
· 相 亲 - 献给我妻秋韵
【散文】
· 我的一个童年的记忆片段
· 外婆的背影
【小说 1】
· 和一个中德混血女孩的情缘 (小说
存档目录
11/01/2023 - 11/30/2023
10/01/2023 - 10/31/2023
09/01/2023 - 09/30/2023
09/01/2020 - 09/30/2020
08/01/2020 - 08/31/2020
06/01/2020 - 06/30/2020
04/01/2019 - 04/30/2019
03/01/2019 - 03/31/2019
01/01/2019 - 01/31/2019
11/01/2018 - 11/30/2018
10/01/2018 - 10/31/2018
08/01/2018 - 08/31/2018
07/01/2018 - 07/31/2018
06/01/2018 - 06/30/2018
01/01/2018 - 01/31/2018
08/01/2017 - 08/31/2017
06/01/2017 - 06/30/2017
04/01/2017 - 04/30/2017
02/01/2017 - 02/28/2017
01/01/2017 - 01/31/2017
11/01/2016 - 11/30/2016
10/01/2016 - 10/31/2016
09/01/2016 - 09/30/2016
07/01/2016 - 07/31/2016
06/01/2016 - 06/30/2016
05/01/2016 - 05/31/2016
04/01/2016 - 04/30/2016
01/01/2016 - 01/31/2016
12/01/2015 - 12/31/2015
11/01/2015 - 11/30/2015
10/01/2015 - 10/31/2015
09/01/2015 - 09/30/2015
08/01/2015 - 08/31/2015
07/01/2015 - 07/31/2015
06/01/2015 - 06/30/2015
05/01/2015 - 05/31/2015
04/01/2015 - 04/30/2015
03/01/2015 - 03/31/2015
11/01/2014 - 11/30/2014
10/01/2014 - 10/31/2014
09/01/2014 - 09/30/2014
08/01/2014 - 08/31/2014
07/01/2014 - 07/31/2014
06/01/2014 - 06/30/2014
05/01/2014 - 05/31/2014
01/01/2014 - 01/31/2014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足迹…》六章“思想解放”年代(78-88) 第六节 在加拿大做访问学者(上)
   

六 在加拿大做访问学者(上)

   1985年为执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国务院採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材,同时选派各部委和各省市的研究院所科技人员,走出国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経验。

派出去,请进来-开放国门一切为了四个现代化

   于是从1986.11-1988.01作为到加拿大的访问学者,在加拿大自然资源部下属的国家森林研究所和大湖林业研究中心,就森林火灾及其林火管理进行为期一年二个月的访问研究。

   从1985起的几年时间里,在这个请进来派出去的项目下,计划派出三千名科技人员去国外深造,由国务院出一半経费,由派出具体单位出另一半经费。但到我派出时,项目计划巳执行了一年多,真正能行成的科技人员才二百五六十人,不及计划派出人数的十分之一还不到,原因是科技人员尤其生产第一线的科技人员,大多是业务骨干往往没有能在外文上下功夫,特别是口语要求;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当时对外交流还很缺乏,还不知道国外的对口单位。

   我所领导决定让我出国深造是在一九八五中,由于所长张连卿认为,鉴于我屡次不被上级组织部门选为业务所长,出于他对我的关心,让我向纯业务方发展,而我的英语在所内也算相对较好,因此就选定了我。我心里明白我不是没有能耐,而是我与官场一套根本是格格不入的。一九八一年我以高票当选“分房委员会”主任,做了类似波兰团结工会的事,在全所48户分房中,维护大多数群众的权益,得罪了领导阶层,被批评为否定党的领导。

   一九八五年末到一九八六年六月,参加了黑龙江外事办公室,专为出国人员举办的英语强化训练班,以高价请了黑龙江大学的英语教授,和加拿大外教约塞夫。経过八个月强化训练,勉强通过了包括笔试和口试的资格考试。实际上当时我已46岁,英语口语是我的软肋,因为我年轻时一直学的是俄语。当时选了一教材《When we go》(当我们来到北美),是一美国人专为初次去北美学习和访问学者编写的,不仅作为练口语用是十分合适,更可当作在北美生话的小型百科全书。

 黑龙江外事办英语强化训练班(图略)

前排左三英语教授、左四外教约塞夫和四排左二是金继忠

前期准备-目标:加拿大林火科研机构

   一九八五初由加拿大国际开发署(CIDA)和中国林业部合作,无偿援建一个“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管理系统”的项目,八月加拿大第一批专家到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对引进项目可行性作实地考察,路过哈尔滨时也参观了黑㔫江森林保护研究所。Brian Stocks介绍了《加拿大林火危险等级系统》,我在一九七九年中国森林防火考察团访问加拿大时就已认得Brian Stocks,他是大湖林业研究中心林火研究室主任。来参观我所的还有国家森林研究所经理John Walker,他们对我编写的程序特别感兴趣,我在这时期为引进《加拿大林火天气指标系统》,用BASIC语言在微小型的PC-1500计算机上编制了计算程序,可以用计算机而不是手工计算林火天气指标,John仔细看了打印岀来的程序和计算的林火天气指标的结果,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Brian Stocks和John Walker在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访问(图略)

   参观结束后,我提出到加拿大去学习林火及管理,得到了John和Brian的原则同意,由于我出国的经费短缺,他们承诺负担野外工作的吃住行的费用,在国家林业研究所工作期间的住宿费用,这为我节省了很大部分的开支。谈妥我去加拿大访问一年,于是加拿大国家林业研所在九月发了一封由John Walker签署的邀请信。

   八十年代访问学者和公费留学生所给的经费袛够房租和每月的伙食费,出国人员带回的冰箱、彩电的几大件都是靠牙缝里省下的,必须化钱的社交活动几乎都不参加,甚至堂堂的访问学者(国外都称我们为“Visiting scientist"),去打黑工赚外快的也有人在。所以与国外联系接收单位的时候,往往向对方提的重要条件是,愿意以自己为对方作工作,来换取对方资助部分経费。

   去加拿大访问,又要与妻分开一年,过去25年中,前十年是天南地北的二地生活,后七八年间也是经常驻地出差离多聚少,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又要去加拿大,即便人人都会觉得这是天上掉下来的饀饼,可遇不可期的。而我们唯一的女儿已是高二学生,进大学前的功课是一天比一天紧张。我妻不得不请她的母亲从千里外的上海,来到寒冷的哈尓滨来照顾我们的家。我女儿小蕾从出生到十岁也一直在上海外婆家寄养,她一直期望外婆来哈可以重温姥姥的爱。

一句英语电讯竟花了一天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我的第二次加拿大之行就开始了。我在北京先到国务院引进囯外智力办公室报到,该办公室刚刚成立,临时设在北京的民族文化宫里,办事人员很客气很友好,发给我一年去加拿大的费用,包括来回机票。接着去民航局予订了加拿大渥太华的来回机票,那时去加拿大没有中国民航的航线,祇能代购加拿大国航〔Canadian National Airline〕的机票。飞机从上海出发,是为了和家人在去加前道别。

   拿了对方的邀请信和往返加拿大机票,就到加拿大驻华使馆申请签证,加拿大人生性友好,而在八十年代,中国人申请去加拿大签证的并不多,使舘官员也很友好热情,说只要等“Couple of days”就是说等二天,就可拿到签证。

   去加前还要通知Brian何时何地乘何航空公司航班到达,三十多年前与国外通信除了用普通信件外,要快就发电报,但发英文的电文,先要用打孔机在长条纸带上穿孔,穿了孔的纸带,输入读孔机把孔的信息翻成英语,发过去对方才知道你想说的英语是什么,而打孔不能有一个孔打错,否则重来,而且操作由用户自己来做,在北京邮电总局的营业大厅里折腾了一下午。等对方的白天回复传来的信息时,已用去近一天时间,就是发给加拿大一句话,“Brian, X月X日某航班到渥太华,金”,再收到Brian回复“Ok"。

   去加拿大须向加拿大国航提前几天确认飞行航班,到加拿大国航驻上海办事处确认时,加拿大办事员経反复计算后说,订机票时多收了费用,把余款用支票退了给我,我一时觉得无法处理,但绝没想据为已有,又到中国民航上海办事处去说明情况,那位中国办事员说,中国民航是不会错的,于是我将支票保存到回国时才上缴给引进办。

渥太华机场有人问:“Are you looking for somebody?"

   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出国,不免兴奋异常,上海直飞温哥华航线,乘的是加拿大国航,才飞了九个多小时,邻座是位上海老太,一路上亲切交谈,九小时多的航行并不觉得特别长特别累,下机过海关时,还帮她作了翻译,首次用上英语,觉得挺自豪的。接着换机由温哥华直飞加拿大首都渥太华,约四五个小时,到达时已近傍晚。渥太华祗有六七十万人,机场也不大,我领取行李后出了大厅还没见有人来接我,心里着急起来,种种可能的原因在脑子里盘旋着,一面左顾右盼看着来往的人群…。突然在我急着找人的时候,听到有人在问我,“Are you looking for somebody?”,我听懂这句话的的意思是,“你正在找某人吗?”,但是我对初次使用英语口语反应很慢,祗是抬头向那人看去,此人有五十来岁,一米八以上的高个,一下子我就认出来了,他就是一九七九年中国森林防火考察团赴加考察时全程陪同的飞机灭火硏究人员Ed Stechishen。见到了他格外地兴奋,终于有人来接我了,而且又是老朋友。我按中国人的方式用英语寒喧,我结结巴巴地说“You are fat"(你胖),已经没时间考虑时态呀动态还是什么的,祇是想以最好的方式谈我对他分别多年后的第一眼印象,后来加拿大耽长了后,才知道这是句不太礼貌的话。在加拿大的一年多时间里,尤其人际交往方面,由于两国习惯和观念上的差异,还是闹出许多笑话,好在加拿大人是很宽容,特别对早期(八十年代)来自中国学生学者很是包容的。

   出了机场没有在渥太华停留,就直接沿17号公路,一条横贯整个东西加拿大的公路,一路西行二个多小时,去Petawawa国家林业研究所,会见Brian,他正在那里开会。几天后大湖林业中心的技术员Gary Hatley来接我,沿着17号公路又向西开行八百多公里,才到了我的第一个目的地苏圣玛丽(Sault Ste. Marie)。按照与加方两林业研究机构商量好的计划安排的学习和研究日程,第一和第三个三个月的周期间,我将在大湖林业中心度过,第二和第四个三个月周期我将在Petawawa国家森林研究所度过,主要是从事《加拿大林火天气指标》的学习,和计算机林火管理系统的学习,并开发大兴安岭地区林火管理系统的模型。初步接触加拿大的林业研究机构的人和事,与国内一比分出差距,他们是务实,讲究实际,团队合作,在不紧不慢中髙效地完成了任务。

花园中的大湖林业研究中心

   苏圣玛丽(Sault Ste. Marie)是安省北部第三大城市。位于圣玛丽河(St. Mary’s River)的北岸,向南望是美国密之根州的同名城市。综观苏圣玛丽,南依界河,与美国隔河相望。那河又很是神奇,一道水儿就象脐带,把苏必利儿湖和休伦湖,这世界著名的两大湖紧紧相连。

   苏圣玛丽面积不大,开车由东边公路入城,走街过巷,到城西的尽头是加拿大第二大的钢铁厂,差不多二十分钟吧;由北到南十五分钟也足够了。它真真是一个美丽的小城,且精巧到娇小可爱,使人不忍匆匆穿城而过。因为你还没观赏它个清爽明白,神不知鬼不觉的就走到城的尽头。

小城真的人口不多,仅七万人,意大利族约占三分之一,听说法裔也不少。城小无所谓,有骄傲赞,加拿大第一位女宇航员,就诞生于此!城西的百年钢厂,何曾了得,原先名气大的如雷贯耳!生产的优质钢行销全世界!盛时曾有一万三千人工作,就是今不如昔,也不下三千职工,仍雄居本市工业之首。听说中国原先愿出高价买下整个厂子,重振往日雄威。可是出于种种原因,却低价卖给了印度!这样的小城有为数不多的教育和学术机构,有阿各玛大学,苏圣玛丽学院,林业方面除联邦政府下属的大湖林业研究中心外,还有阰邻的森林病虫害管理研究所,安大略省林业研究所。值得一提的是安大略省的森林火灾和航空管理中心,由于苏圣玛丽市地处安大略省中心,就设在这里。

大湖林业研究中心(图略)

   大湖林业研究中心就座落在圣玛利河边,周围象一座大公园,十分宁静,一年四季变换着各种景色,正是世外桃源,在这样环境中做学术研究不出成果也难。步行五分钟一个小楼里我租住了一间小而精致的房间,共用一间连通的餐厅,以及共用的客厅,每月租金300加元佔整个生活费的一半。房东是一位六十来岁的老太太,是立陶宛人在第二次大战中历尽千辛万苦,逃离被纳粹占领的立陶宛,来到加拿大。我在以后半年,在苏圣玛丽一直住在那里,跟她相处得很好。

学习从计算机开始

   到达苏圣玛丽的第二天就去大湖中心去上班,他们已给我安排了办公室,是靠窗的一人一间内带电脑终端及办公基本设备。这楝大楼总共四层,毎层面积都很大,四边靠窗的办公室一般由研究人员使用,每层的四角的办公室比普通的办公室大一半,供室主任或课题项目负责人使用,技术员通常在每层中间实验室办公连在里面做试验或处理野外工作的室内事项。从对我办公条件的安排看,大湖中心还是很重视我研究访问的。

我的配制电脑终端设备的办公室(图略)

   实际上这个林火研究室祗有六个人员,三名研究人员,都是硕士,Brian Stocks还是美国加卅大学有名伯克莱分校毕业的硕士,林火研究室主任,另一位是1978年硕士毕业的Doug McRae,还有一位在职就读多伦多大学硕士研究生Tim Lynham,三位技术员是Gary Hatley,Tom Blake,John Mason,分别与三名研究人员Brian、Doug和Tim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除共同做研究室的大项目外,各自还有不少小课题,以及同外单位的协作联系。

林火研究室主任Brain Stocks(图略)

   初步熟悉大湖中心的工作环境和研究室人员关系后,第一件事就是学习电脑,出来前的我对电脑知识极其初步,仅学了Algor计算机语言但没有上机实践过,再就是用一台微型计算机和Basic语言编了加拿大林火天气指标系统计算程序。到了大湖中心用的是PDP小型计算机系统,各个用户使用用终端机同系统主机保持联络,各用户也通过系统进行链接,如发Email及数据交换。我从PDP小型机的操作系统开始学,同时开始学习SAS (Statistic Analyst System),是一个很大的统计分析系统软件,我学这软件也很初歩,但对一般数据处理,模型建立,统计分析很有帮助。我当时对于计算机的广泛而神奇功能着了迷,一周有六天半时间扑在计算机上,而毎天连晚上也在所里学习操作系统和SAS软件。室里的同事见我日夜在计算机上工作,像疯了似的,他们说我“Crazy",怀疑我真要得病了。

   我这么卖力倒不是想到了“党的事业”、“四个现代化”那些崇高理想,仅仅是为自己的知识更新,经过二十多年的磋跎岁月,大多数已经老化了,特别是靣对西方发达国家,差距太大了,于是我象干枯的海绵一样吸收水份一样,吸收着科技新知识、新思想、新的研究方法。正是天地急、光阴迫,祇争朝夕。

林火管理的“寭法”-加拿大林火危险等级

   到大湖中心二周后技术员Gary要到林火点烧野外试验场去下载无人气象站的每日气象资料,Brian请他带着我去看林火点燃试验场,并讲解运作情况,从而了解《林火行为予报系统》研发的试验基础。

拿大林火危险等级系统-林火管理的“寭法”(图略)

   加拿大从一九二五年起就开始研究林火危险等级,先后由五个不同林火危险等级系统,当时的最新系统为《加拿大林火危险等级系统》(CFFDRS),下有《林火天气指标系统》和《林火行为予报系统》组成,是我学习的第一部分。Brian Stocks和Petawawa国家林业研究所的Charles Van Wagner为主要研究者。林火危险等级系统基于气象条件、可燃物状况、地形等因子,来予测林火发生概率、评估林火蔓延速度和强度,从而确定林火扑救的战术,还可对火灾后的损失和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作出分析。这套系统应用如此之广泛,几乎所有同林火有关的人员,人手一册,上有林火管理机构的领导,下有扑火队长,科研机关的科学家把这系统用于研究发展新一代系统的基础,学习引进《加拿大林火危险等级系统》-林火管理的寭法,成了我首要学习的目标。

   到加拿大快两个星期了,等于来到一个新世界,开始了新生活,会见了新同事,交结了新朋友,更是沉浸在使用新设备、学习新方法,说着新语言(英语)之中…,把写信给妻,对她对女儿的思念都忘了…。

“核冬天”和森林火灾扯上关系?

   我到苏圣玛丽当天是周末,Gary正替我联系入住租屋时,我暂时在Tim Lynham家休息,他正在观看一个视频新闻,有一场森林大火有直升飞机低空下坠,幸好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他说这是一次Prescribed burn (处方火焼),我初到加拿大,也听不大懂他说的什么,他给我一张报纸,我带回报纸细读了,我才读懂。原来是Brian Stocks在地方报纸上谈森林火灾和“核冬天”的关系,好大的题目,如此之重要!

Temagami 森林火灾造成该地区宣佈紧急状态(图略)

   所谓“核冬天”假说是一个关於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论,它预测了一场大规模核战争可能產生的气候灾难。核冬天理论认為使用大量的核武器,特别是对像城市这样的易燃目标使用核武器,会让大量的烟雾进入地球的大气层,阻止大量太阳辐射进入地球,这将可能导致非常寒冷的天气。必须指出的是,核冬天是基于数据化模型的假设,对于该假设的准确性并没有决定性的论证,在最新研究中(2006年),科学家认为原版的核冬天理论的模型有误,而实际上的14-20度降温只会持续几小时,并在3-4个月内恢复正常。既便一场特大的森林火灾同一次规模仅为几万吨TNT当量核爆炸相比,都要小二到三个数量级,根本引不起气候变冷的冲击。Brian的文章大概为了吸引眼球,引起人们对森林火灾的关注吧。

Brian 和 Lynda 夫妇的家宴

   我到苏圣玛丽不久,Brian就请我到他家作客吃饭,由技术员Gary出车接我,并陪同,后来才知道Gary跟着Brian已有18年之久,工作上主从关系亦步亦趋,生活上平等相处亲密旡间。Brian还请了一位美国林火科学家Simart,这位先生是美国人却一直在加拿大林务局(Forestry Canada)工作。说是宴请实际上也很简单,从开胃小吃、蔬菜色拉,二道主菜,最后是甜点,并无特色。一般家庭主妇都会做各样的Dessert(甜点)倒给中国客人留下一点印象。酒和各种软性饮料(无酒精如可口可乐)从客人进门直到饭后聊天都可以拿着酒杯饮用。咖啡或茶都在饭后饮用的。作客除吃饭花一些时间,饭后更是胡天海地的聊,所以加拿大人去饭店吃饭,绝不会为上菜时间长而向饭店投䜣过。我是初到加拿大又是头次到Brian作客,饭后聊天就成了聋子兼哑巴,英语谈话听不懂又要装着听懂一些,不时地点头附和着。这尴尬相被Lynda看了出来,她不动声色把我从餐桌上引开,单独和我练起了英语Conversation(对话)来了。

   Lynda Stocks是Brian的妻子,看上去40岁不到,正是女性最具魅力的年纪。为人异常热情,第一次接触就给我来一个贴面礼,我也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不禁有点惊惶失措,后来在加拿大定居下来,我妻也“遭”洋人男性贴面拥抱问候,也就习以为常了。Lynda除了热情还很善谈,她知道我英语听说不行,就特意用简单而慢速英语同我交谈,我听懂了不少,回应了一些像家庭、妻子和孩子日常唠喀的话题,这是我第一次与加拿大人进行很长的对话,便增加了英语过关的信心。

   听说Lynda是个滑冰好手,我请她在大湖中心附近的一个很大的冰场上一起滑冰,这个露天冰场是一个体育舘管理的,每年十二月到二月㡳都对公众免费开放。我在国内沈阳工作时就学会了滑冰,到了加拿大这个冰雪运动强国,就经常在免费的冰场上享受滑冰的乐趣。Lynda娇韵的身材,优美的舞姿,看她起跳一周半转身,就知道她少女时受过花样滑冰的系统训练。她有时牵着我的双手,帮我练倒退舞步,尤其和谐…。

在加拿大过第一个圣诞节

   到加拿大一个月后即进入了圣诞和元旦假日期间,我是第一次在国外过圣诞元旦,对异国情调的节日好奇,印象深刻。圣诞节前大湖中心组织二次活动。第一次由在职职工参加的聚餐活动,称为Potluck(百乐餐),每人自带一份菜肴,或一份甜点,或一瓶红酒。加拿大是由世界各地来的移民组成的国家,就是英裔在北美的“老居民”,还不都是乘坐“五月花”船,逃避迫害的新教徒的后裔,不同国家民族移民带来本民族的文化,也就带来不同种类食物。大湖中心职员组成成分反映了加拿大独特的移民组成,于是Potluck就成了国际食品博览会,种类繁多,令人垂涎欲滴。有多位办公室的女性在㡳层的大会议室内外,布置了十几张长桌,摆上圣诞节饰物,播放圣誔歌曲作为背景音乐,配上幽暗的灯光,准备享用圣誔大餐。人们自由入座,选择亲朋好友在一起,不分主从,没有领导席,就是总理和部长来都自己找位坐好;对每一桌发一个号码,通过对号码的抓阄,决定取菜用餐的先后,又一次体验到机会平等的理念。我因为英语较差,祇是全程保持微笑状,遇到有人向我说“A Merry Christmas"(圣诞快乐),我忙报以相同的祝福。当主持人报了一个号码时,全场欢呼起来,终于轮到最后一桌取菜,这最后一桌人,虽然等得有些飢肠漉漉,但受到全场欢呼而又兴高采烈。我离开中国已有一个多月了,第一次享用此丰盛的美食,也顾不上体面,便食指大动,而后大块朵颐起来。

   圣诞前夕当天上午大湖中心在大餐厅举行一年一度的Brunch(早中餐)的餐会,所长和各部门中层领导,纷纷系上围裙,或带上厨师的高帽,在二三个B.B.Q烧烤炉边烤着牛排、香肠和鸡翅,也有在Frypan(平㡳煎㶽)上,做着一个个Pancake,一种二面焦黄的奶油麺粉软饼,倒上加拿大特产枫糖浆,当早餐的主食,还有领导则端着酒瓶来回巡走给大家敬酒。从这里退休的职工也在这天回到原单位与在职职工欢聚一堂。领导和群众,不分彼此,拍拍肩膀,开开玩笑,亲如兄弟,祝福圣诞,一派欢乐和谐景象。

   圣诞前夜房东老太太请房客们一起享用圣诞大餐。她二战期间就历尽艰辛,从立陶宛逃亡到加拿大,经过多年辛苦打工,贷款买下房屋就靠出租大部分房间谋生。房客除我之外,还有一位印度新科博士,在安省林业研究所就职,另一住客是由挪威来大湖中心实习的学生。菜肴极为丰富,还有红酒,但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大个头味道特别鲜美大蝦,祇有国内的对蝦才能与此相比,也因为大蝦的鲜美,形容鲜美的英语单词“Delicious”被我牢牢地记住了。一个多月来为了节省伙食费,毎周仅花十五加元,不喝可乐类饮料,吃最便宜的Spaghetti(意大利面条),和大鸡腿,这回不是食指大动了,而是十指全动,吃圣誔大餐终于用上双手的十个指头了。

   元旦那天天气特别晴朗,寒风凛冽,宽阔的圣玛利河已经冰封。近中午时分河岸附近的冰面上聚来越来越多的人群,原来要进行冬泳。在厚厚的冰面上开挖了50X25米水面,多位年轻的小伙和姑娘,一个个跳进水里,扑腾几下马上上岸,观众也很狂热为每个跳水者摇旗呐喊,打口哨的有,在岸上也跟着跳跃的也有,天气冷吃不消。Brian的十八岁的大儿子Mike也在其中,他身材健硕,一头扎进冰水一冒头就受到大家的欢呼,似乎更多的来自女孩子的尖叫,Mike很享受这样的宠爱。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