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六我们这儿下了一场秋雨,赶在雨落下之前,我和家领导起了个早,约着一起去爬山。开车去的路上,我和他聊起最近看的一篇登在纽约客上的文章,”学习的真正意义”。
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俩要在路上或者家外面的餐馆里才能聊一些有趣的话题。过去二十几年,家是孩子们的活动中心,我们在家里各有分工,我干我的,他干他的,在家的话题也总是围绕着孩子们转。人是个习惯动物,虽然现在已经空巢了,二十多年养成的习惯了还没怎么改变,场景转换,脑筋才能转场一样。在家聊的就是孩子,出门儿才能聊点儿务虚的。
莱斯利·瓦利安特(Lesile Vilant)是英裔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和计算理论学家。他目前是哈佛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应用数学的 T. Jefferson Coolidge 教授。瓦利安特于 2010 年获得图灵奖,美国计算机协会称他是理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英雄人物。他曾创造性地解决了某些最难回答的大科学问题,他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让人惊叹。纽约客的这篇文章就是关于他提出的一种理论:衡量人类智慧最重要的是人的”可教育性(educability)”, 而不是智商。(目前的I Q智商测试并不包括”可教育性”这一项。)
想想咱们一生的教育经历,我们做全职学生的生涯在二十四五岁左右就结束了,但我们的大脑并没有停止学习。我们的大脑随时,不断将储存的知识和从各种经历中所获得的经验进行整合,大脑所做的知识整合一般都是我们没有觉察,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这种整合特别有益于在我们面临新的情况下做出创造性的决策。这种将不同时期得到的,可能是儿童期,也可能是二十几岁上研究生时;不同地点/场合,可能是在教室里系统学习到的,也可能是与人闲谈中偶尔获得,看上去毫不相干的知识联接在一起的能力就是可教育性。
而且随着时间和场景的不同,旧的知识之间又找到了新的,从未有过的链接和联想也属于可教育性的范畴。这种可教育性(联想能力)有点与我们常说的街头智慧(Street Smart)相似,但可教育性这个词包括的范围更广,更高级。它是一种“处理生活实际情况的不可思议的能力”——并且与常识密切相关。形容可教育性的中文形容词可以是别出心裁,独具一格,与众不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可教育性在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量体裁衣的情形下最能体现优势。比如医生在诊断病情和提出治疗方案时,你一定希望医生在看过几千个相似病历后针对你,这个与众不同的个体提出更恰当的治疗方案,而我们现有的人工智能,A I还做不到这一点。
对比人类大脑的学习过程,AI的学习方式完全不同。瓦利安特教授认为,人工智能系统不如人类思维灵活,因为它们还无法自我再教育,不具有可教育性。即使是最先进的人工智能,学习过程也是死板的,需要花费大量金钱进行训练,而且训练结束后,无论吸收多少新信息,它们都不会变得更聪明。就好像他们的思维在毕业典礼那天就冻结了。然而,人脑却可以在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的过程中连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思维,这个过程将新获得的事实和想法与很久以前收集的事实,想法和知识联系起来。人脑可以将多年前获得的知识片段组合成”具有许多不同部分的相当复杂的理论”。
我家领导半天没吭声,听我唠叨了一堆,最后总结性地发言:AI 不如人脑灵活,没有创意也不能自我再教育,所以AI不可能战胜人脑。不过这种结论得计算机大牛说了才有说服力,即使咱们早就知道人手造的总没有上帝造的好,信服的也不多啊。
话说回来,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不仅让我们对人脑有更深的认识,人工智能本身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像现在咱们写一封英文的电子邮件,有Grammarly 帮着纠错,连拼写带语法都帮咱们随写随改了。而且大概率,它修改后的英文句子更通顺,更符合英文为母语的用词和叙述方式。
快别提这个了,我不好意思地插嘴,这两年来我一直用Grammarly当拐棍儿,刚开始没有察觉,最近发现我的英文拼写退步太多了。很简单的英文字像Philosophy, Therapist都已经拼不出来了,离开Grammarly这根拐杖,不会走路了。咱当年可是在大陆考过GRE,在美国读过硕士的。现在这个状况有点像我奶奶当年,她解放后上的(中文)妇女扫盲班,可以读我爸爸写的家信,长江日报,参考消息但写不出中文字来。难道我现在应该再开始每天背50个英文单词吗?
领导带着同情夹杂着一丝嘲笑地眼光看着我,你看吧,这以后社会还要更进一步地两极分化,一部分人离不开AI, 受制于AI,被AI圈养,而另一部分人控制AI,发展AI。要想有选择的自由,还是要跟"拐棍儿"们保持距离。
看来今后最具竞争力的个人能力是可教育性。可教育性帮助人们在新旧知识中找到新的链接,提出新的思路,前些天,在网上看油管视频,关于去欧洲的过度旅游(Overtourism)给欧洲的文明古城和当地居民带来的深远影响,其中的一条视频留言说:都是美国人带来的AirBnB 和Uber 惹的祸,AirBnB和Uber一来,我们这儿完全变了样了 。AirBnB(将家短租出去) 和Uber( 网约车)这些商业点子应该就是在可教育性的加持下催生出来的。这条留言虽然是发牢骚,但点出了一些真相:创新能力带来的效应远超过预期。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你是否能,需要多久,才能像想出这样的点子。
既然咱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可教育性,联想能力,也许咱们应该尝试学习更广泛的科目,尝试更多牛马不相及的东西。相信有一天大脑会把所有东西都拼凑起来。而且已经学到的东西不会有什么坏处,任何可以带来愉悦学习的机会和新奇的体验都是开卷有益的经历。
在准备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忽然想起很多年前读到的一种观点,是关于头脑窄化的。具体的内容有些忘记了,大致是说当一个人,尤其是在儿童期,如果在某一方面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时,(如练习乐器,刷题),会影响大脑对其它知识的吸收和利用。头脑过度窄化是否会影响到人的可教育性,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而且看来头脑窄化的危害比过去推测的还要大。其实咱们中文早就有词来形容这种现象,书呆子,高分低能。。。
P.S. 时间过得真快,一个多月没有更新我的博客。这一个月里除了去葡萄牙度了个假,参加了老朋友的孩子的婚礼,每天看看网上的文章,写些读书笔记,没做什么特别有意义的事情。这种只有输入,没有输出的日子还真不那么好混,需要更勤奋一些了。祝亲们秋安,希望以后常在博客中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