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歌劇類型與流派
嚴肅歌劇(opera seria)盛行於十七世紀的題材重大嚴肅、音樂風格崇高華麗、講求歌唱技巧的歌劇,如莫扎特的Idomeneo(伊多梅紐斯)和La Clemenza di Tito(狄多的仁慈)。
歌唱芭蕾劇(opera-ballet)十七、十八世紀盛行於法國的歌唱與舞蹈並重的體裁,如,Lully (盧利)Armide(阿爾米德)。
喜劇歌劇(opera buffa)又稱“諧歌劇”,和嚴肅歌劇相對立的歌劇種類。盛行於十八世紀。題材取自日常生活,音樂風格輕快幽默,如,Le Nozze di Figaro(費加羅的婚禮),G. Rossini 的Il Barbiere di Sivigilia(塞維里亞的理髮師)。
喜劇歌劇(Opera- Comique),盛行於法國十九世紀早期,類似於意大利的opera buffa,如,Francis Boieldieu 的La Dame blanche( The White Lady)。後來逐漸向兩種方向發展---- 輕歌劇(operetta)和抒情歌劇(Lyric Opera).
大歌劇(grand opera)盛行於19世紀的法國。多採用歷史題材,具有史詩性,音樂風格華麗恢宏,場面較一般歌劇大,常常插入芭蕾舞,如 G. Meyerbeer的Robert the Devil。
抒情歌劇(Lyric Opera),有機的融合Opera- Comique的旋律和grand opera規模為一體的一種十九世紀中後期的成熟歌劇劇種,如Charles Gounod(古諾)的Faust (浮士德)。
輕歌劇(operetta)又稱作小歌劇。盛行於十九世紀的法國。常常帶有對白,音樂風格輕快幽默,有時又比較抒情。
音樂戲劇(music drama)十九世紀德國作曲家Wagner(瓦格納)對自己歌劇作品的稱謂。他以此表示他對樂隊以及戲劇、舞台設計等因素的高度重視,強調歌劇的“綜合藝術”特性,而不像其他作曲家那樣把歌唱放在首要位置,如,Wagner的The Ring of the Niberlungen(尼伯龍根的指環)。
音樂劇(musical comedy )音樂劇,也稱作“音樂喜劇”,或者更確切地稱為“美國音樂劇”。十九世紀末發源於美國的百老匯。內容從輕鬆幽默的到嚴肅深刻的都有,但常常與現實生活有密切的聯繫。音樂風格較為通俗,有時是融合了嚴肅和通俗音樂風格的混和體。
歌劇-清唱劇(opera-oratorio)將歌劇和清唱劇(包括獨唱、合唱和樂隊的一種古老的音樂體裁,與歌劇不同之處是靜態的表演方式——演員沒有戲劇性的動作,並且以宗教題材為主要內容)題材混和而成的體裁,近代俄國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對自己作品“俄狄普斯王”的稱謂。
(2)歌劇的組成部分
序曲(overture)在歌劇一開始由管弦樂隊演奏的器樂曲。作曲家常常在這裡採用歌劇中重要詠嘆調的旋律素材,並給以觀眾劇情暗示(如喜劇或悲劇性質、情節發展脈絡等)。有些較長的、獨立完整的序曲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奏,例如貝多芬為歌劇 Fidelio(費黛里奧)寫的第三部序曲Leonora no. 3( 萊昂納多第三序曲,1805)。但是,有些序曲則很短,實際上只是一個前奏。
間奏曲(intermezzo)在歌劇各場間由管弦樂隊演奏的音樂。有些較為獨立完整的間奏曲也會出現在音樂會上。
詠嘆調(aria)歌劇中的獨唱段落,用來抒發人物情感、表現演唱技巧。是歌劇中最為重要的歌唱形式。
宣敘調(recitative)又譯作朗誦調,是歌劇中用來對話和敘述劇情的、介於歌唱和朗誦之間的獨唱段落。在17、18世紀歌劇中,宣敘調和詠嘆調是有明確區別的,通常是在宣敘調之後,才出現大段的詠嘆調,但後來這兩者的界限逐漸被打破了,宣敘調加強了歌唱性,詠嘆調也帶有了朗誦的性質。
謠唱曲(cavatina)也譯作卡瓦蒂那,是詠嘆調的一種,它較為短小,結構上是單段性質的,如,Bellini 的Cavatina “Casta diva” from Norma (1831),而詠嘆調(aria)通常是帶有返始的三段體。
重唱分為二重唱(duet)、三重唱(trio)、四重唱(quartet)、五重唱(quintet)、六重唱(sextet)、七重唱(septet)、八重唱(octet)。重唱在歌劇中是十分有效的手法,它可以使幾個人同時用各自的特性音調歌唱,或表現同一內容,或表現完全不同的內容,造成生動的戲劇性和立體化的效果。
合唱(chorus)歌劇中的合唱往往能夠造成戲劇高潮,烘托出宏偉的熱烈的氣氛,並與細膩抒情的獨唱造成對比效果。有些歌劇中的合唱曲成為音樂會上重要的曲目。
主樂調(leitmotiv)在歌劇主題音樂中作為某一人物、某種事件、觀念或者象徵某種物件的音樂動機,它是鮮明的“標籤”,作曲家通過它的反覆出現來展示劇情的發展。
瓦格納是最喜歡並擅長使用leitmotiv的作曲家,此外威柏(Von Weber)、理查.斯特勞斯(Richard Strauss)等人也運用這種手法。柏遼茲(Belioz)把這種手法用於交響曲中,稱之為“固定樂思”(idee fixe)。
舞曲(dance)在歌劇中常有舞蹈場面插入,這些舞曲有些是獨立完整的,因此常常在音樂會上演奏。在早期歌劇中,尤其是法國歌劇,為了迎合人們的趣味,常常加入與劇情並無多大關聯的舞蹈場面(如Lully 的opera-ballet),後來經過改革,舞蹈場面和劇情有了緊密的聯繫,它成為歌劇的有機組成部分,但不是所有法國歌劇都設有舞蹈場面。
Angela Gheorghiu in La Traviata
(摘自舞台生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