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瑞典茉莉的博客  
流亡的地平线向内心和远处延伸  
我的名片
瑞典茉莉
注册日期: 2011-02-03
访问总量: 1,654,068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给徐唯辛的乌克兰战争绘画配诗(
· 瑞典茉莉第七次自选题画诗10首
· 2024年9月埃及之旅
· 瑞典茉莉第六次自选题画诗10首
· 给徐唯辛的乌克兰战争绘画配诗(
· 2024年2月雅典之行
· 毕业证书存档
友好链接
· 一草:逸草
分类目录
【诗配画为唯辛乌克兰绘画而作】
· 给徐唯辛的乌克兰战争绘画配诗(
· 瑞典茉莉第七次自选题画诗10首
· 瑞典茉莉第六次自选题画诗10首
· 给徐唯辛的乌克兰战争绘画配诗(
· 给徐唯辛的乌克兰战争绘画配诗(
· 给徐唯辛的乌克兰战争绘画配诗(
· 瑞典茉莉第五次自选题画诗10首(
· 给徐唯辛的乌克兰战争绘画配诗(
· 瑞典茉莉第四次自选题画诗10首
· 给徐唯辛的乌克兰战争绘画配诗(
【台湾上报发表文章】
· 拜登正在扭轉助長「中國模式」的
· 中共新文革其實更像「一九八四」
· 中共用灾难给自己加分的四种手段
· 認識新疆「種族滅絕」中國人要過
· 孤寂 煉就了中國流亡作家茉莉的
【何清涟程晓农夫妇造谣贪腐案】
· 评何清涟“美式文革”论之荒谬
· 彻查程晓农贪腐案的意义(全文)
· 彻查程晓农贪腐案的意义(下)
· 于大海再次致信美国国务院OIG,
· 彻查程晓农贪腐案的意义(上)
· 于大海:关于美国民主基金会对公
· 于大海:我所认识的NED
· 翻出程晓农贪腐案的更多证据。
· 何清涟为什么仇恨民主党和奥巴马
· 何清涟怎样妖魔化默克尔?——其
【川普批判】
· 滕彪:走入歧途的中国自由主义
· 这些名人闹出了多少常识性笑话?
· 茉莉点评:法广《美国专栏》16篇
· 常与特朗普开怼的“欧盟总统”—
· “灰衣主教”班农,小船欧洲搁浅
· 请问,川普为共和党助选的旅行是
· 匹兹堡保重!川粉炸弹与屠杀 —
· 共和党从此成为特朗普部落党 —
· 至暗时刻,美国发生一个小小转机
· 欧洲人的智慧与彩色小卡片,令特
【个人照片存档】
· 2024年9月埃及之旅
· 2024年2月雅典之行
· 毕业证书存档
· 罗马度假日志(2023年4月下旬)
· 旧事存档:柴玲当年“期待流血”
· 2000年在日内瓦联合国人权会议上
· 与家乡老友旅游北欧四国(照片存
· 1989,那个春天的照片
· 存档:新年整理旧照
· 存档:2019年1月搬家
【李旺阳铜像捐款案】
· 关于唐柏桥骗捐的推特短评(2)
· 请伸出援手为已故的李旺阳主持公
· 茉莉追问唐柏桥为李旺阳铜像募捐
【评论美国之音断播门事件】
· 明镜对美国之音断播门公正吗?—
· 2007年,瑞典茉莉就记者北明做假
· 从明镜访谈看龚小夏忽悠公众——
· 我支持澳洲孙立勇的建议!请不要
· 美国之音处分未下,龚小夏募捐圈
· 美国之音能变成公园里的肥皂箱吗
· 知名主持人为何卷入龚式乱拳?(
· 龚小夏的猎巫运动
· 张裕致杨建利:对龚小夏停职审查
· 茉莉问:杯葛VOA,依据在哪里?
【欧洲难民故事】
· 德国女船长与地中海“人类废品”
· 背叛欧盟精神:匈牙利如何走上反
· 犹记惨痛流亡史,西班牙接收“水
· 美洲移民大篷车,合法还是“入侵
· 也门:一个记者之死与一场被遗忘
· 瑞典大选:难民政治冲击民族国家
· 跟踪人蛇“将军”去非洲——“欧
· 被围攻的罗琳及其同道的哲学——
· 奥斯曼帝国余晖,庇护三百万邻人
· 加缪与法国殖民地的“哈金斯”
【吴弘达性侵案】
· 美国之音:雅虎给中国政治受害者
· 廖天琪:吴弘达——一个共产文化
· 廖天琪:声援王菁,谴责无德无行
· 王菁:所有揭穿吴弘达的证据都会
· 王菁等六四受害者妻女控告吴弘达
【诺贝尔文学奖】
· 诺奖得主的道义偏执——品特和他
· 高行健离诺贝尔理想标准差多远?
· 津巴布韦,莱辛曾为你心碎
· 凯尔泰斯获奖的意义
· 刘晓波先生千古!
· 穆斯林女性获和平奖的意义
· 谈莫言的“获利恐惧”心理
· 颁奖中俄作家,为何南辕北辙?
· “鼹鼠”斯维拉娜与理想倾向——
· 女院士萨拉和她的前任(图文)
【遥望西藏】
· 达赖喇嘛“舌头门”:强势文化对
· “我们和平的维吾尔人为什么要起
· 汉藏“谈判游戏”还要玩多久?
· 格桑花时节,坦克来灌顶——从诗
· 那年咱们与西藏流亡议会议长游曼
· “请西藏佛母向我的智慧鞠躬!”
· 日内瓦,我们不伤心!──联合国
· 幸福的不丹和痛苦的西藏
· 蔡咏梅:为受压迫民族仗义执言—
· 香港书展专题讲座:支持西藏在台
【北欧经验】
· 玛格丽达与“悼词美德”
· 北欧经典诗歌与新纳粹宣传——谈
· 旧文:瑞典国王不幸的“文莱门”
· 怨怼四年,特朗普给瑞典敲警钟
· 怨怼四年,特朗普给瑞典敲警钟
· 扫帚与玫瑰之外:瑞典疫情中的移
· 曹思源瑞典演讲的一段插曲
· 不可召妓可卖淫--瑞典法律趣谈
· 文学与瑞典模式
· 茉莉谈瑞典电视台的“辱华”小品
【品书识人】
· 为一个童话世界招魂--读张郎郎
· 曹旭云:布衣包青天——都昌有个
· 美国之音越洋电话:“莫莉花”—
· 茉莉题画诗20首(唯辛绘画《乌克
· 针对盛雪的,“诽谤”还是揭露真
· 沈栋:从与狼共舞的海归到红朝揭
· 从与狼共舞的海归到红朝揭秘人—
· 孤寂 煉就了中國流亡作家茉莉的
· 哲学重磅,美国人的治愈系?——
· 刘水:国保传唤记
【时事评论】
· 茉莉:失败的巴勒斯坦之行(2002
· 桑博zambos:“辱教”事件与言论
· 就滕彪被诬事件,茉莉给赵思乐的
· 中共用灾难给自己加分的四种手段
· 法广:茉莉谈中国的新型冠病毒疫
· 美国中期选举共和党人反水事例(
· 查建国:愚蠢的崇高———《国家
· 茉莉:從日治台灣歷史看新疆暴亂
· 关注贸易战的讨论(1)
· 李柏光穿越中国版图的意义
【散文小品】
· 我和「人间鲁迅」
· 求偶猎艳去酒吧---北欧文化一
· 从阿里山的云雾到抗议前沿
· 打起火把照亮人生——刘燕子印象
· 囚徒们的新年──八九“6.4”系
· 傅正明:奥兹的墙纸能拯救中东?
· “吊半边猪”的岁月——乡下文革
· 绿色岛国的统独启示――爱尔兰古
· 伯格曼母亲的秘密日记
· 荷兰红灯区漫游闲话
存档目录
10/01/2024 - 10/31/2024
09/01/2024 - 09/30/2024
06/01/2024 - 06/30/2024
05/01/2024 - 05/31/2024
04/01/2024 - 04/30/2024
03/01/2024 - 03/31/2024
12/01/2023 - 12/31/2023
09/01/2023 - 09/30/2023
08/01/2023 - 08/31/2023
07/01/2023 - 07/31/2023
06/01/2023 - 06/30/2023
05/01/2023 - 05/31/2023
04/01/2023 - 04/30/2023
04/01/2022 - 04/30/2022
01/01/2022 - 01/31/2022
12/01/2021 - 12/31/2021
11/01/2021 - 11/30/2021
10/01/2021 - 10/31/2021
09/01/2021 - 09/30/2021
08/01/2021 - 08/31/2021
07/01/2021 - 07/31/2021
05/01/2021 - 05/31/2021
04/01/2021 - 04/30/2021
03/01/2021 - 03/31/2021
02/01/2021 - 02/28/2021
11/01/2020 - 11/30/2020
08/01/2020 - 08/31/2020
02/01/2020 - 02/29/2020
11/01/2019 - 11/30/2019
10/01/2019 - 10/31/2019
09/01/2019 - 09/30/2019
08/01/2019 - 08/31/2019
07/01/2019 - 07/31/2019
06/01/2019 - 06/30/2019
05/01/2019 - 05/31/2019
04/01/2019 - 04/30/2019
02/01/2019 - 02/28/2019
01/01/2019 - 01/31/2019
12/01/2018 - 12/31/2018
11/01/2018 - 11/30/2018
10/01/2018 - 10/31/2018
09/01/2018 - 09/30/2018
08/01/2018 - 08/31/2018
07/01/2018 - 07/31/2018
06/01/2018 - 06/30/2018
05/01/2018 - 05/31/2018
04/01/2018 - 04/30/2018
03/01/2018 - 03/31/2018
02/01/2018 - 02/28/2018
01/01/2018 - 01/31/2018
12/01/2017 - 12/31/2017
11/01/2017 - 11/30/2017
10/01/2017 - 10/31/2017
09/01/2017 - 09/30/2017
08/01/2017 - 08/31/2017
07/01/2017 - 07/31/2017
06/01/2017 - 06/30/2017
05/01/2017 - 05/31/2017
04/01/2017 - 04/30/2017
03/01/2017 - 03/31/2017
02/01/2017 - 02/28/2017
01/01/2017 - 01/31/2017
12/01/2016 - 12/31/2016
11/01/2016 - 11/30/2016
10/01/2016 - 10/31/2016
09/01/2016 - 09/30/2016
08/01/2016 - 08/31/2016
07/01/2016 - 07/31/2016
06/01/2016 - 06/30/2016
05/01/2016 - 05/31/2016
04/01/2016 - 04/30/2016
03/01/2016 - 03/31/2016
02/01/2016 - 02/29/2016
01/01/2016 - 01/31/2016
12/01/2015 - 12/31/2015
11/01/2015 - 11/30/2015
10/01/2015 - 10/31/2015
09/01/2015 - 09/30/2015
08/01/2015 - 08/31/2015
06/01/2015 - 06/30/2015
05/01/2015 - 05/31/2015
04/01/2015 - 04/30/2015
03/01/2015 - 03/31/2015
02/01/2015 - 02/28/2015
11/01/2014 - 11/30/2014
10/01/2014 - 10/31/2014
09/01/2014 - 09/30/2014
08/01/2014 - 08/31/2014
07/01/2014 - 07/31/2014
04/01/2014 - 04/30/2014
12/01/2013 - 12/31/2013
11/01/2013 - 11/30/2013
10/01/2013 - 10/31/2013
09/01/2013 - 09/30/2013
08/01/2013 - 08/31/2013
07/01/2013 - 07/31/2013
06/01/2013 - 06/30/2013
05/01/2013 - 05/31/2013
04/01/2013 - 04/30/2013
03/01/2013 - 03/31/2013
02/01/2013 - 02/28/2013
01/01/2013 - 01/31/2013
12/01/2012 - 12/31/2012
09/01/2012 - 09/30/2012
07/01/2012 - 07/31/2012
06/01/2012 - 06/30/2012
05/01/2012 - 05/31/2012
04/01/2012 - 04/30/2012
03/01/2012 - 03/31/2012
02/01/2012 - 02/29/2012
01/01/2012 - 01/31/2012
12/01/2011 - 12/31/2011
10/01/2011 - 10/31/2011
09/01/2011 - 09/30/2011
08/01/2011 - 08/31/2011
07/01/2011 - 07/31/2011
06/01/2011 - 06/30/2011
05/01/2011 - 05/31/2011
04/01/2011 - 04/30/2011
03/01/2011 - 03/31/2011
02/01/2011 - 02/28/2011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一部迷人的生活编年史——读《玛萨·格利霍恩的一生》
   

 

 

  一部迷人的生活编年史

   ——读《玛萨·格利霍恩的一生》


        茉莉


作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战地女记者、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玛萨·格利霍恩的生平,无疑是传记作家们深感兴趣的题材。自1998年3月玛萨在伦敦去世,已经有两部关于她的传记相继面世。前不久出版的第二本传记题为《玛萨·格利霍恩的一生》(Martha Gellhorn: a life),由于作者卡罗琳·穆尔赫德的母亲和玛萨是亲密的朋友,因此,在描绘这位叛逆的女性时,此书采用了相当丰富的个人资料。

卡罗琳全面翻阅了玛萨本人撰写的大量报道、冒险故事以及回忆友人(从伯恩斯坦、韦尔斯到罗斯福夫人)的集子,在书中使用了不少玛萨留下的私人信件,这些和朋友们的通信,渗透着文学性和个人性。这样,一位时代女性所走过的长长的、从未休止的人生路途,就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生活就是行动和热情”


玛萨是在一个星期天去世的。那时她已经89岁,快要失明,但仍然计划从伦敦飞去埃及,想去游泳和欣赏风景。在将近九十年的时间里,她的巨大成就和名望在欧美始终不曾黯淡。即使在生命的末期,孤独寂寞的她,身边还是围满了崇拜她的年轻记者。与年轻人的谈话,常常唤起玛萨对往昔辉煌的回忆,但由于患了不可治愈的癌症,她陷入长期的沮丧和绝望之中。终于,她平静而理性地,用几片药片熄灭了自己的生命火光。


 


玛萨的一生是一个传奇。她遇上了一个风云迭起的时代,终生执着于激情和旅行,长期穿梭于美国和欧洲,甚至到过中国。玛萨最喜欢的一段引自美国高等法院的名言是:“生活就是行动和热情,它要求一个人分享他的时代的行动和热情,甘冒生命的危险。”这段名言体现了玛萨本人的人生态度。

任何了解玛萨的人都说,她是人们很少见过的勇敢女性,她奔波于各个血与火的战场,却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严谨和精确,从不抱怨或哭泣。这种心理素质,归因于家庭对她的教养。1905年,玛萨出生在美国圣路易斯城,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内科医生,母亲是女权主义者,曾经被推选为“城市最佳公民”。家庭的餐桌上,孩子们经常展开知识性的辩论,父母准备着百科全书供孩子们参考。玛萨是家庭四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当她还是一个小女孩时,就被公认为是聪明机智、文雅而漂亮的。

少女玛萨在美国大萧条时期,被美国联邦紧急救济部门聘为调查员,从此开始了她作为流浪者和讲故事人的生涯。她旅行去偏僻的乡村,带着道德义愤,向政府报告她所看到的痛苦情景。从此之后,道德激情成了她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

为了“逃避世俗和平庸”,年轻的玛萨离开马沃学院去了巴黎。在那里,她成为世界青年运动的参与者。对于玛萨来说,迁移的时候才是她最幸福的时刻。在她漫长的生涯中,她拥有不同的住所--古巴,墨西哥,罗马,肯尼亚,威尔士和伦敦,一开始搬迁新居她总是非常高兴,但最后总是由厌倦所代替。在与朋友的信件里,她抱怨说:“平静的生活如同活受罪。”虽然不停地行动,她还是找到了足够的平静时间,撰写了5部长篇和14个短篇,2本故事集,几本纪实散文,还有一部戏剧。

人们总是梦想自己成为另外一类人,因而低估自己本身的才能。曾经有许多年,玛萨想要成为出色的作家,因而在苦恼的挣扎中写作小说,但最后,她被世人承认的依然是她的记者才华。她的小说虽然也曾在当时获得赞扬,但不久就不再版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被人遗忘。但作为一个时代最杰出的战地记者,玛萨永远被人铭记。她的战地报道包括西班牙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越战、--,甚至在她八十一岁那年,她还在撰写巴拿马事件。


    当女性看见“战争的面孔”


1937年,作为外国记者,玛萨接受柯里尔杂志社的委派,去采访欧洲战事。这位身材高挑的金发摩登女郎,带着一个背包、五十美元的现金,和她的追踪西班牙内战的新闻任务,抵达马德里。在那里,她和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同居,度过了一段短暂的美好时光。当时,玛萨和海明威都紧张地关注着西班牙局势,决心成为这一段历史的见证人。

作为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女性,一位和平主义者,玛萨不但撰写战争报道,深入分析和阐述战争进程,她更为关注的是在战火中备受折磨的生命。由于有深厚的文学功底,玛萨在描绘战争时,往往用细腻的文笔和女性特有的敏锐,生动地描绘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惨命运。在马德里战争中,她描写铺满鹅卵石的广场发生的一幕:“那一刻,一切都停止了。一个肩上披着围巾的老妇人,手中抱着一个个细瘦而恐惧的小男孩,跑向广场。你可以知道,她一定想要尽快带着这孩子回家。”接着,她叙述这老妇人奔跑到广场中间时,怀里的小男孩被弹片击中的残酷情景。

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在没有获得许可的情况下,玛萨不顾一切禁令,偷偷爬上一艘医疗船,跟踪战事的进展。在那里,她参与抬担架运送盟军伤员,写出“诺曼底登陆”的精彩报道。她甚至请求英国皇家空军的飞机带她去参与奇袭纳粹德国。勇敢而无畏的她,拒绝当时的英美军队把她视为女性。她千辛万苦地深入虎穴,似乎刀枪不入,总是能运用她的智慧和她那富有魅力的外表,在战场上获得最前列的采访角度。

因此,与那些男性同事相比,玛萨从战地发回的报道更为详细、丰富、生动和有力。她要求自己“准确无误地记录”战争。在她看来,真实的新闻报道“不仅仅是一项职业,而且是为更美好世界做斗争时所必须履行的义务。”有一次,玛萨这样谈自己的写作:“在战争时期,我从不知道我将在远方看到或听到什么。”她有一种巨大的才能,对一切感到新鲜,对其时其地进行精确的描写:声音、气味,语言和姿态,和读者分享她的体验。清晰地刻画出战争的恐怖,玛萨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战争的根源,她的洞见往往令人们惊异。

勇敢的作家置身战场,反而感觉那里更像自己的家。尽管勇敢无畏,但玛萨在现场采访中,却常常陷入激动与愤怒之中,战争促使她思考人性和良知。二战之后,她乘车遍访废墟中的欧洲,追踪观察纽伦堡审判。在看到那么多人性的残忍和堕落之后,她再也不相信人类是完美的,从此失却了她的乐观主义人生观。

在集子《战争的面孔》中,玛萨写道:“战争一次又一次地使人民遭殃,这是所有我要说的事情。”她把自己视为见证人,例如在越战时期,她不去描写军事战略,而是冒着炮火纷飞,去访问医院、难民营和孤儿院,她的报道给予西方读者以人道主义的视角。五十多年,她的文笔从不褪色。即使在她年迈之时,当她表达对战争中无名牺牲者的同情,其谴责战争的言辞仍然尖刻。

玛萨有一句流转很广的名言:“我最不喜欢事事都很明智、小心谨慎,我讨厌事事违反本性。”喜欢冒险的玛萨在她89岁的漫长的生命中,一共追踪了七场战争,其人生如同一部行动电影,战争是其中最精彩的片段。


    海明威是她终生的烦恼


在这本饶有趣味的传记里,作者卡罗琳用了好几章的篇幅,描绘玛萨和海明威的婚姻。这场婚姻从1940年延续到1945年,经历了吵吵嚷嚷的离婚之后,玛萨曾长期回避这一段历史。她拒绝回答任何有关海明威的问题,甚至禁止朋友提起海明威的名字,否则会被她驱逐出门。她痛恨媒体把她的名字和海明威联系在一起,而且反对任何人为她写传记,以免涉及海明威。

玛萨和海明威因战争结缘。在三十年代初,年轻而美丽的她遇到已经成名的作家海明威,她说服海明威一起去报道西班牙内战,结果在马德里同坠爱河。当时一颗炮弹把他们住的那间旅店的锅炉炸开了,热水流淌之中,朋友们才发现秘密--海明威和玛萨从同一间卧房里跑出来。后来,海明威与前妻离婚后正式与玛萨结婚。这段婚姻关系的细节被玛萨清楚地记录下来,这个主意还是海明威首先提出的,当他们被战争围困在马德里时,玛萨写下日常生活的细节,读来非常有趣。

 

玛萨和海明威

从许多遗留下来的信件中,传记作者卡罗琳发现,玛萨其实长期沉溺于这段痛苦的婚姻中,无法忘记过去的一切。玛萨经常怀念二战,因为她那时和海明威一起生活在哈瓦那,正尝试写作海明威式的小说。由于玛萨坚持不肯放弃自己的新闻采访工作,令海明威很生气,他经常酗酒填补精神空虚,夫妻之间的争论和对抗无休无止。作为大男人,海明威不但喜欢装腔作势,自吹自擂,想要控制妻子,而且常常不注意卫生,其肮脏的程度令玛萨无法容忍。

正如朋友们评价的:“玛萨的聪明资质常常与海明威的天才相冲突。”很有决断的玛萨终于选择了事业,扔下海明威,跑到英国做战地记者去了。而后,海明威跟踪玛萨至伦敦,却沉溺于与另一位女子玛丽维尔斯的爱情中,再也没能挽回和玛萨的婚姻。1944年,玛萨写了一封信给海明威,说:“我希望我们现在可以结束了,声望、财产、知识、胜利。你在摩托车上是那么傲慢,我穿得那样糟糕,难道就是因为在米兰的拱门下一次奇迹般的共同回归吗?上帝作证,我希望如此,那些日子虽然艰难,却似乎有光彩,有希望,并且相信我们如此丰富地拥有一切。”

玛萨的名声更多地来自她曾是海明威的妻子,这一事实,令玛萨长期感到非常怨愤。在这一点上,玛萨是值得同情的,因为海明威并不像她那样勇敢、热情和多产。作为男人,他也毫不侠义,在玛萨离开他之后,他经常怀有恶意地谈论她,并且开粗俗的玩笑,可以称得上厚颜无耻。然而,玛萨至死都未能摆脱海明威带给她的烦恼。

在青春时期,优雅而苗条的玛萨对于男性富于吸引力。她有过多次艳遇,三次婚姻均告失败。在后来的漫游岁月里,她曾在不少地方居住过,总是在寻找爱情,但一旦爱情到来,却又拒绝它。她经常对朋友自哀自怜,说自己再也没有更多的幸福,也没有更多的爱情。她的私人生活搞得一团糟,想要孩子,但又做过多次流产,曾经在意大利收养了一个孤儿,却无法成功地做一个好母亲。玛萨曾在私人信件里清楚地表示,她担忧自己陷入贫困,为了挣钱糊口,她创作一些粗制滥造的短篇小说。然而,在私生活中不幸福的玛萨,却以她在新闻事业上的追求,成为她所属时代的偶像。


   西方左派面对复杂的现实


《玛萨·格利霍恩的一生》一书长达424页。在这本引人入胜的自传里,卡罗琳生动地再创造了玛萨的形象:一个有着敏锐感觉的作家,却不能认识自己;一位女性,她的道德指南针永远指向南方,但是她自己却无论东西南北到处尝试;一位常常陷入热烈爱恋之中的女性,却不能保持情意长久。

玛萨的三任丈夫都是西方左派,她本人也有强烈的左倾倾向。她反对美国政府的一些政策,如麦卡锡主义、越战和巴拿马战争。她关心底层人民,关注一切不正义的事件和暴行。1941年,她和海明威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在连天战火中来到中国,就很希望见到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描绘的主人公。

但传记作家卡罗琳指出,玛萨对于正义的热情并非完全一致。她和海明威一样,在真实、偏见和宣传之间小心翼翼地走钢丝。为了某些更大的利益,他们回避写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例如在西班牙内战中,玛萨拒绝报道共和党方面的暴行,虽然她明明知道那种暴行是何等肮脏。战争是复杂的,人们无法简单地判断某一方面的正义性。尽管玛萨有寻找真相的雄心,但她的真实往往过于简单。由于观察了纳粹集中营的残忍,玛萨成为犹太人最坚定的支持者,而巴勒斯坦人的苦难,就成为她终生的盲点。

此外,玛萨有和重要人物交朋友的天分。通过她那争取妇女参政权的母亲,她结识了罗斯福夫人艾莉诺。罗斯福夫人成为她终生的良师益友。她定期去白宫拜访,甚至一度搬进白宫居住。在和艾莉诺讨论国内外的一些重大问题时,玛萨总是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她和海明威的结婚时,艾莉诺送给她一套漂亮的柚木勺子和银制刀叉。在《战争的面孔》里,玛萨写道:“我很幸运地和一些高尚的人们度过那些时光。”她所说的高尚朋友,也包括战场上的无名战士和普通百姓。

《玛萨·格利霍恩的一生》的作者力求公正地行文,描绘这位杰出女性坎坷不平的一生。由于传记作者本人和玛萨之间的关系,这部传记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但它仍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有着编年史一般吸引人的魅力。阅读这类作家传记的一个益处是,让读者用新鲜的眼光去重新认识作家所处的时代和作品。

玛萨的灵魂就在她留下的战地文字中栖息。正如莎士比亚吟诵的:“虽然时间饕餮的吞噬一切/我们仍活着之时所做的努力/它的光荣却可磨钝时间镰刀的锋芒/而使我们成为永恒不朽的继承人。”

2004年11月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