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go, fuck yourself!” 是这部电影最经典的台词。 其实这个词Argo源于古希腊神话: --- Argo:The ship in which Jason sailed in search of the golden fleece. 杰申自幼被流放到国外并被一位人马混合身收养。20岁决定回自己的国家夺回王位并为死去的父亲复仇。夺取他父亲王位的叔父当然不能让杰申得逞。于是,就给他出了一道难题:希望他去找回曾经失去的家族宝物 --- 金羊毛。并以此证明杰申是他们家族的继承人。 于是,杰申带着他的精兵登上了这艘称作Argo的船。 从此他们像西游记中的唐僧取经一样经历了艰辛万苦。。。然而,这个故事像所有的古希腊神话故事一样,没有逃脱它最终的悲剧结局。 事实上,现在这个《Argo》电影,并非出自于同一个故事。但是,作为当今的电影创作者,能够运用它的motif作为电影的title,间接地反映出他们的文化底蕴。 然而这部金球奖的大热门,其实也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 1979年美国驻伊朗的大使馆遭到伊朗革命者的袭击。6名使馆低级外交人员逃离,并最后躲藏到加拿大的大使家中。在众多的营救办法中,CIA选择了假扮电影摄制组的办法。尽管这个办法得到好莱坞几个有正义感的制片人的支持,但落实到白宫和国家的利益上,又被“搁浅”了。。。人命关天,最后男主人翁作出了正义的选择。于是,大家皆大欢喜。(人称:HOLLYWOOD ENDING) 1997以《Good Will Hunting》起家的Ben Affleck,与Matt Damon共享了其成就后,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于是两大帅哥分头行动,塑造了无数令人难忘的银幕形象。而今,人到中年,在他们走过了一段辉煌的演艺生涯后,也许是考虑如何超越自己的时候了。Ben Affleck选择了做导演。《阿》片无疑是他的一份靓丽的成绩单。因为它足以证明了他的导演能力和天赋。这反映在选择故事,选择团队,选择演员上 (最后这一点我稍有保留。。。)一部好的电影绝不是导演一个人的功劳,但是导演如何启用这些人和材则直接影响电影的成败。 然而我以为《阿》片最为成功的是剪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提高,事实上电影的节奏也在不经意地改变着。过去像Hitchcock的电影已被认为是比较intense并大胆地运用多线或非直线性说故事的方法,而今已觉得“有点不够劲”了--- 尽管大家还是非常惊叹他那些了不起的设想,以至于到了今天,新的电影人还是把他的电影当作典范,从中吸取精华得以延伸。所以,纵观目前的电影,多多少少已在这方面有所“改进”和“突破”。《阿》片则算是在剪接上发挥得比较极致的一部。 《阿》片采用了不少快速或平行剪接的办法 --- 把不同时间,地点的人和事以montage(译:蒙太奇)的方式剪辑在一起,从而在“单位时间内”,给人“最多的信息”。这个办法起源于苏联的鼻祖Russian filmmaker Sergei Eisenstein。 到了卓别林的时代,后来的Hitchcock,他们已无不采用这样的表达方式了。以至于Hitchcock发表过最经典的名言:“所有的电影都是蒙太奇!”然而,具体到每一段故事,怎么用,用多少,用多长?---这实际上除了因人而异以外,还涉及到个人(导演+剪接师)的能力是否能良好地架权和游刃自如于其中。如果把握得不好,往往给人“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感觉。然而《阿》片却恰如其分地将“新闻纪录片”的真实和紧迫感,融入到虚构故事的趣味中。这种“掺合”需要一定的技巧,其结果是给予人忙而不乱的感觉。 为了达到真实感,《阿》片采用大量hand-held (译:手握)镜头。这是近年最“时髦”的摄影。 甚至有些传统的故事都开始使用这样的拍摄方式。事实上,这种拍摄源于French Wave --- 当时法国的经济处于萧条状态,而这种拍摄无疑是一种比较省钱的办法。而今,大量地运用这种动感镜头不光是为了省钱,还有一种让公众“参与”,从而“身临其境”的体验。 《阿》片的音乐也是一大特色:它的前后用了一些比较“classical”的音乐。中段,为了表达它的“时事”感,采用了比较现代的音乐。但两者结合并不唐突。 《阿》片的配角都选的很好。尤其是伊朗的海关安检人员。而两位producer的演员也非常出彩。事实上他们的戏份并不多。更有趣的是,在电影的尾部出现了真人和扮演者的比较照片---你会惊奇地发现他们之间的神似 --- 这当然除了电影刻意的选择以外,也在化妆和捕捉神态上下了点功夫。事实上,他们都并非总统式的公众人物,如果不依原型来选角,恐怕也无可非议。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对比图时,我还是多了一份appreciation。 然而对于Ben Affleck自演自导我是不太认可的。我从来就不认为一个导演有像孙悟空一样的分身术 --- 要么你选择站在摄影机的前面;要么你选择站在摄影机的后面。不然的话,你恐怕会被知情人认为你只是一个“挂羊头,卖狗肉”的导演罢了。当然,一个导演的职责远比普通人想象地---片子杀青,导演就可以拍着屁股回家了---这么简单。事实上,导演在现场的指导工作只是整个工作的20%而已,而另外的80%的工作都不在现场。即使是这20%,作为一个导演也是应该“亲临亲为”的,即使你手下有世界第一流的摄影指导帮你把关。因为每一个100%都是从每一个20%开始的。。。 大概是因为当导演的压力,Ben Affleck在该片中的表演整个就是处在一种“半睡眠”的状态。其实,我以前就不太看好他的演技,但起码看到了他的“energy”。 所以,我个人认为他自己出演主角是该片的一大败笔。(假如是因为经费不够,那就只好原谅他了?!) 除此之外,电影编剧是该电影的另一大强项。尽管它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 但是作为一个screenplay的创作者,一个好故事就如同有一块比较优良的土地,至于你是否能种出好的稻谷,就看你将来的“造化”了。这个“造化”可以是将好的土壤破坏掉,也可以长出丰硕的果实。然而,该电影的编剧不仅好在它的结构上,还在它的语言处理上。结构上,它将历史事件和虚构的故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语言上,每个角色的用语都比较符合他们的身份和经历。尤其是那两个producer的对话,十分精彩! “Argo, fuck yourself!” --- 使我想起了电影《乱世佳人》的名句: "Frankly, my dear, I don't give a damn" --- a famous line from the 1939 film 《Gone with the Wi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