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道还的博客
  纪念李宗吾
网络日志正文
通老必先通庄--略论老庄异同(之二) 2017-04-08 20:27:56

概述(上)


(1)通老必先通庄

我的基本观点是老庄所“得”的道相同,即他们所读到的无字天书,“大象”(“执大象,天下往。”《老子·三十五》),是一样的,但选取和论述的角度不同。


老庄的思路似乎可以归结为三个层次:道,象,名。后两者都可以称为德。这样就有个道和德的框架。老子的话多从道向后论述,先象后名。如“道之为物,唯恍唯惚。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老子·二十一》)和“道常无名。······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老子·三十二》)庄子则是一种回溯。《逍遥游》中“无待”的层层递进,《齐物论》中从人籁,地籁,讲到天籁等等。当然这不是本质不同,只是他们行文的立足和趣趋有异,道通之后仍然为一。


物有精粗。老子从道的精信讲起,一直通到万物的粗。庄子从深陷于人间世,被名实烦扰的“我”的情信讲起,去粗达精。老子从无讲到有,从抽象到具体,从无用到有用;庄子则大体上倒过来讲。解老子的,很容易顺着老子的思路,越解越具体狭隘,以为得到“结”论。解庄子的,顺着庄子的思路,越深处越混沌,以至于如堕五里雾中。正如前言中所讲,这是两种不同的“有生气”的思考,但很少人对后一种会心。


老子讲的道流,和庄子的返归,形成了一个循环;而不是直线式的狭路相逢,互为矛盾。这个循环有如老子说:“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老子·五十二章》。此句是继续上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的道流,讲,不可截断其流。)母与子并不是矛盾的,相互否定的。以名为例,“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子不得母,就会有矛盾。庄子举朝三暮四为例,“知子”就如只看到暮的数目,显然就会得到:既是三也不是三,既是四也不是四;既是三又是四,既不是三又不是四;三是相对的,四是绝对的;三是第一性的,四是第二性的,等等。但从朝暮一起看,却很简单,“名实未亏(没有缺失)”。庄子评论说:“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庄子·齐物论》)“天钧”,即是老子所讲的“母”。


我认同憨山和尚的观点,通《老子》,必先通《庄子》。庄子指示了从一般人出发,如何达精的道路。通《庄子》很难,《庄子》本身难懂。钱穆又认为,非通百家,不能通一家。这是钱穆的经验之谈,非常宝贵。钱穆所讲即是“执大象”的意思,没有对这样的一个整体图景的认识,就只能盲人摸象。百家内在的联系互通之后,然后能够发现那个主线,那个“大象”,然后“无物之象”(《老子·十四》),即“道路”。


这个道路是人的,还存在着一个主人,即那个循着此路而行的人,“我”。庄子说:“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齐物论》)上述循环,只是“近”,还必须得到那个驱“使”,行“使”的真宰。老子的“我”与道同在,隐于无名,若有若无。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马叙伦考)则是从普通人的“我”开始回溯。老子“其犹龙耶”,可以紫气东来;而庄子则只是庄生,似乎唐代才封圣,宋代才有祭祠。《庄子》是“学而后知”,“道行之而成”的范例,适合于中人及中人以上的人参考。生而知之者,或者修身炼性者,不需要这一步,但也不成其为学。他们的学,即名实系统,互相间交流则可,而旁人往往有不着边际之感。这是“大象”不同的缘故,钱穆所讲的大象,在他们只被当成末节。


象和名都属于德。《庄子》内篇七篇,都是重心在德。《逍遥游》中的小大之辩,所讲的是德有大小,不是道有大小。关于小大之辩,郭象和支盾有著名的辩论,但这两人从对象上就弄错了。我在《结构》中对这个问题已经分析过。燕雀虽小,也有其道,但其德小,致远恐泥。鲲鹏所游,充塞天地,其德大,才是老子所讲的“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老子·六十七》)《庄子·缮性》中说:“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有了这样的理解,庄子认为小不如大是显而易见的。


《庄子》一书,勾画出德的整体,提供了丰富的德的思想。从道入手解读庄子,就会支离其道。庄子与名家有重叠而异趋,在于名家向形而下的器发展,而庄子则向形而上的道趋近,从象入道。从“我”的角度,庄子向内自省,回归老子,可以称之为“内德”,内德之主在于“我”;名家向外驰求,与西方哲学接近,可以称之为外得,外得之主在于物。《庄子·天下》中评论名家:“弱于德,强于物,其涂(途)隩矣”。(清王先谦注,“隩,曲而隐也。非大道。”)这个评论也适用于西方哲学家和西方哲学。


我认为对《庄子》的研究,在魏晋之后,就陷入停滞状态,以至于“名”学的绝迹。名学与道之间的联系是经由庄子的学术实现的。《庄子》中虽然对名家有所批评,但真正理解名家,深知名家的优缺点的,是庄子等人。庄子与惠施的关系即是一个证明:惠施死后,庄子以立斧飞白的比喻,讲自己再无可对谈者,其中的落寞不加掩饰。《庄子·天下》篇中说,“(庄子)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或者是在讲惠施去世之后的庄子。道家人魏牟与公孙龙也有往复辩论。(《庄子·秋水》)在《庄子》杂篇中,魏牟至少是接近道家学术的人:“魏牟万乘之公子也,其隐岩穴也,难为于布衣之士,虽未至乎道,可谓有其意矣”。(《庄子·让王》)《列子·仲尼》也记载,魏牟曾为公孙龙辩护,认为公孙龙的学术不可轻易视之。


(2)名以指象

老庄虽然写下文字,但他们都认为他们所讲的并不等同于他们想要传达的那个。也就是说,老庄的书是他们用来指月的手指,指并不等同于月。但老庄所指,首先是名之外的象,更类似于云气;气象万千,然后其中有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说:“得意而忘言”。名是他们所用的“指”示的工具。所以读他们的书,不能寻章摘句地从字里行间去发掘,而要与他们并肩而立,随着他们的所指,望过去。李宗吾说,先不要管“子曰,卢梭说”,要“自己探头看看外面世界的真相”,然后再回头看看前人说的是否对。李宗吾这个方法是忘掉名,而对“象”有所认识,再来读《老子》。我认为李宗吾这个方法是读老庄的方法,也是老庄所讲的方法。以对象为对象,即是李宗吾所讲的“自己探头看看”,大致上等同于科学上讲的尊重事实;用老庄的话讲,就是尊道贵德,但这里存在一个“人和我”的重大差别,留在稍后详述。


韩非子说:“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韩非子·解老》)人世间绝大多数对象,就如韩非所讲的活着的大象,不能像杯子,桌子那样,放在眼前就可以发出一些宏论;而只能以象的方式来理解。如有人曾举美国的大学为例,美国的大学没有围墙,即便从地域这样简单的角度,将其分隔出来,画出边界也不可能,更不要说大学中各种与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了。此类的对象远比可以确知的对象为多,如河流,春天,社会,历史,国家,世界等等。小大之德的区别也在于此,像河流,春天,社会,历史,国家等,都属于大德,只能以象的形式理解。名用于可以确知的对象。这个分别不是绝对的,“大象”这个动物,现在又属于小。


从无物之象到象,都是老庄所指的范围:既有“不可致诘”,也有“执大象,天下往”。道由象才能过渡到言辞。有常名的那个不可得而言之,“道常无名。······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老子·三十二章》)。名是人造的。同一个名,不同的人讲起来,意义未必相同。所以象和名之间,有个我的枢纽,而不是一个名对所有人都是同样的意义。这里面还有一个语言的层次,如中文和英语等。有人在这个层次做文章,认为只有废除中文才能引进西方文明,这是一种典型的削足适履。这样的主张没有一点儿文明——民主或科学,在里面。这是野蛮:先剥夺你的语言,再讲言论自由。


名可言,就有其止,即有其限定:名根据这一物定下来,就没法用来讲那一物(苏辙《老子解》第一章)。这个时刻的名,又没法等同于那个时刻的名,除非没人再去用它。名的限定造成了,人不能两次,甚至一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类似地,人也不能经历同一个火焰,春天,社会,历史,国家,世界等等。名如果没有限定,就是个不清楚的范畴,无法单独用来描述物,需要有物,实,语境等来辅助才行。物,实,语境等,总归起来即可以用象来概括。


这样来看,同一个世界或者说完整的认识,就有道,象,和名三种不同的体系,或者说层次,表象,等等。这里面哪一种决定另外两种,或者侧重在何种,就有不同的学问。如果认为象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那么当然世界应该有个完美的永恒的象(相),现实只是不完美的表象。名要根据这个完美的象而连缀成名的体系,这就成了柏拉图那样的理型哲学。柏拉图的哲学也有其“象”,只不过是以人为的“相”去取代自然之象。


认为名是最重要的,严格定义的名,根据严密的语法和逻辑,就可掌握象和世界。这种类型的学问中西都有,礼教被称为“名教”,也是有其原因的。现代科学引起的“小科学家”的狭隘:过度自信,教条,不容异己;与“腐儒”“小儒”类似。哲学从理想的理型出发,规划名,固然是有限的;但用名去教条地硬套实和象,则是庸俗的。庸俗化是哲学和思想致命的瘟疫。俗语讲,“俗不可耐”,思想庸俗的确是世上最容易令人厌烦的东西。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借杜慎卿之口很辛辣地说,一个书办(刑名小吏)也来解《论语》,《论语》岂是这样的人讲得的。吴敬梓所讲即是可耐不可耐,而不是可不可以的一个例子。


现在很多人知道“平庸之恶”。但这种恶,是过,而不是错。过者,“度也”(《说文》),有过度的意思,当然也就隐含了错的意思,但没有错那么明显。过与错不能完全互代。“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如改成“错则勿惮改”,就不伦不类。所以孔子讲:“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这是得其“中”的意思,不是专看错误,去挑剔鸡蛋里的骨头来识仁。(钱穆云:“如子路丧姊,期而不除,孔子非之。子路曰:‘不幸寡兄弟,不忍除之。’昔人以此为观过知仁之例”。孔子为颜渊哭而恸(过度),也属此类。)老子孔孟都是庸俗化的受害者,与他们相比,伊壁鸠鲁,尼采等人只算是小冤案。以乡愿为中庸的庸俗,是过的一个典型。但将这个平庸认识作为学问来讲,就不再是过,而是错。


老庄用来指的言辞,多是以象为背景发出来的,但他们认为道比象更为根本,对其具某种限定性;象又比名更为根本,对其具某种限定性。这里需要注意,是限定,而不是决定。我认为这里的区别是,与一(或多)因一果的推理不同,限定可以包括多因多果的情形:同样的因——前提条件,却可能得到相反的果;而因总是至少成对出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这样的多因多果,显然不能反推而得知,这在对历史的理解上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也是理解“反之动”的基础。这个基本的认识,导致“中国如何是因为没有某因素”,“西方如何是因为有某因素”,以及诸如此类的观点,令人难耐。


西方哲学重视外在事物,所以精确限定“名”的方法得到了极端的发展。名学是西方的强项,是中国学术的弱项,这一点引起很多中国人的羡慕。(如,张远山《中西思维层次之差异及其影响》)西方人对名的重视与中国人对名的不重视的程度几乎相当。但这不是一种截然的分别,是一种大体上的偏重。“名无实”,越纯粹的符号的名,越没有实的对应。公孙龙的逻辑遭到挫折,是因为孔穿和邹衍指出他有证明“臧三耳”的理,但人有两耳是普通人习以为常的实。普通人对符号性的名难以理解和接受。公孙龙的东道主人平原君显然仍然接近普通人的认识,所以接受了孔穿和邹衍的实。


西方哲学则找到了好的东道主人,在抽象地论证上帝的存在这一问题上,得到了发展的机会——被称为“最后一个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的安瑟伦,是个大主教。从外物发端的名,反而在最深层的形而上得到发展,不能不说历史是曲折的,“反之动”。


西方有哲学,所以发展出了现代科学,这是中国人的一种误解。这种误解如同讲水从水泵产生一样。但向这个源头要活水的时候,人们发现它是僵化的,死的。逻辑实证是反思科学时,才被认定是科学的内在要素。像物理这样的基础学科,美国大学往往没有哲学必修课的设置,中国大学反而有,这是什么道理?


在物与人的关系上,哲学是从人发端的学问,科学是从物发端的学问。希望科学普及,将与常识迥异的名,符号或者科学被普通人接受,必须有哲学上的细致工作,将名实之间的层次和联系建立起来,然后才有可能实现。至于目前,用压倒普通人的名声和势利来推销科学主义成为一种常态,这样的科学吸引了什么样的科学家和听众,可想而知。


拙著《中国哲学之结构》目前在以下平台有售,链接:

lulu.com http://tinyurl.com/gng64as

亚马逊 https://www.amazon.com/Structure-Chinese-Philosophy-Thick-Theory/dp/1365466531/

Google内容预览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VQC-DQAAQBAJ


本人计划花一年时间(2017)推广《结构》,包括回答询问,问题讨论和交流。读者如有问题,意见和建议,敬请留言,我将尽力回复。


浏览(1623) (1) 评论(11)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道还 回复 马甲 留言时间:2017-04-12 07:34:18

马甲好。这个可以留给教授们打官司去,呵呵。

回复 | 0
作者:道还 回复 致远1 留言时间:2017-04-11 21:38:00

致远好。小脚,又见小脚,呵呵。这个可算是讲国学的人的噩梦。但是小脚是没有典的,不是百家之一,不见于老庄孔孟,也不见于诗经离骚,甚至三纲五常也没规定。所以需要先讨论一下,这是从何而来的。我以为,是女子地位造成。汉唐道家有些影响,男女也平等些。到了元明清,文化已经走入末路,女子受到压迫较大,就开始“多作怪”。小脚属于时尚,与楚王好细腰,欧洲古时女子束胸什么的,以至于现在的高跟鞋,整容隆胸丰臀化妆染发,没有本质差别,危害也差不多。以前有个报道,说经济糟糕程度与女子的鞋跟高度相关,我认为,这也是女性危机感,造成的自残现象。这个可以说是病,病有生理原因,但病不是人的特性。所以说,小脚不是文化传统,是时尚病。“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女性地位高,自然就会反转,不是学习西方文化的结果但除了束胸,其他那些自残大都是学自西方的。老子这句用在时尚上,是指这些人为的是无定的,不常。

但说回来,传统复兴,如你所言,不能是复,就算复,也不是回到元明清这个断头路;而是兴。你认为现在知识分子热衷修身,那是等同于传统的兴了,我有正好相反的观察和感觉,我以为现在到了存亡继绝的时刻了。国学热的继续庸俗化,几乎可以肯定不是兴。你若对此有兴趣,可以预览拙著《结构》,我试图说明,为什么还要维系先秦学术。

回复 | 0
作者:马甲 回复 道还 留言时间:2017-04-11 09:13:12

看不出老子是怎么发展庄子的。倒是有很多人讨论庄子如何发展老子的。花花公子钱穆一人的意见除非有什么特别硬的逻辑理由,否则根本不能推翻这么多其他人的考证与推演。

回复 | 0
作者:致远1 留言时间:2017-04-11 05:13:59

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是我们要想一想我们要承袭的是什么?辫子,小脚也是我们的过去啊。再者,我们还可以创造。我觉得创造才是我们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甚至于引领世界的根本。

我不知道该不该怪罪于老庄。有人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但是当知识分子都热衷于修身养性,一遇到要紧的事就去躲清静,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个社会就可想而知了。

回复 | 0
作者:道还 回复 致远1 留言时间:2017-04-10 18:15:17

欢迎致远来访。显性作用,在宋朝之前,道家的政治人物还颇常见,以后就少了。思想性作用在于,老庄是中国学术的内核,下篇会提到。至于近现代社会,我所知有限,大概是很微薄吧,只有李宗吾,刘文典这样的数得过来的几个属于显性道家。眼下,好像没有活着的了,呵呵。不过我认为,道家的兴衰,与中国社会活力高度相关。道家彻底消失,中国人大概就完了:没有道,中国文化和人就连根拔掉了。正在进行中。。。

回复 | 0
作者:致远1 留言时间:2017-04-10 15:56:22

老庄的哲学用来修身养性非常好,但是对社会发展有没有起过作用呢?

回复 | 0
作者:道还 回复 马甲 留言时间:2017-04-10 14:22:48

欢迎马甲博来访。钱穆的分析是按学术发展来的,如,有一种批评意见,先要有批评对象的流行仁义,名学没流行,就不可能有对其的批评产生。如果有,就有点儿启示性,预言的意思。

回复 | 0
作者:马甲 留言时间:2017-04-10 08:45:01

莊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1]生卒年失考,約與孟子同時。戰國時代宋國蒙(河南商丘或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園吏。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也被稱為蒙吏、蒙莊和蒙叟。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經。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子部道家類。

李聃[註 1](生活於西元前7世纪前後),姓李[註 2]名耳[註 3],字伯陽、外字聃,世人尊称为“老子”[註 4],炎黄族,生于中夏东周末的某诸侯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师从殷商末臣之商容,于东周春秋末之周守藏室[註 5]任吏(柱下史[註 6])、春秋時代思想家。此人有著作被人们广泛奉為《德道经》,是道家的经典、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比庄子早出不是一年两年呢!

回复 | 0
作者:道还 回复 老豆子 留言时间:2017-04-09 20:17:49

欢迎老豆子博来访。看过你的博文,我们有很多共通。关于两人年代,钱穆的辨正有几点非常有力,但我还在学理和启示之间犹豫,呵呵。

回复 | 0
作者:老豆子 留言时间:2017-04-09 19:15:23

韩非的《解老》我也读过。 钱穆先生的《庄老通辩》也读过。 庄老之书越读越有乐趣。

回复 | 0
作者:老豆子 留言时间:2017-04-09 19:11:12

我赞同钱穆先生的说法:老子应该是在庄子之后的人(从年代上讲)。

好文! 赞。

庄老思想和西方思想的方式非常不同。研究庄老是非常有乐趣的事情。

回复 | 0
我的名片
道还
注册日期: 2016-01-10
访问总量: 206,932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中国传统学术之结构:从道德到厚黑学》近日开始发行
杨道还的博客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链接!
最新发布
· 去中国化,内卷也
· “不”与“弗”
· 御梦人
· 杨道还的“吾”“我”之辨
· 黄鹤升:古人“吾”与“我”之义不同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两个版本
· 善
友好链接
· 老几:老几的博客
· jingchen:陈京的博客
分类目录
【书海偶识】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两个版本
【新书简介】
· 御梦人
· 杨道还的“吾”“我”之辨
· 黄鹤升:古人“吾”与“我”之义不同
· 善
· 体用
· 灵感非直觉小议
· 思维的本质
· 现实世界是半开半闭的
· 哲学家的工厂
· 传统学术与个人修养
【得支离】
· “不”与“弗”
· “有教无类”的英文翻译
·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 杂谈《老子》与老子
· 《老子》中道的“常”与“恒”
【随感】
· 去中国化,内卷也
· 也说木心:千里之行,始于竹下
· 玉帝遣神 等(二则)
· 敝帚自珍(二) 2019-11
· 无题
· 金庸及其他
· “封建二字不可滥用”一文读后
· 2017岁末感怀
· 读“越狱:徐洪慈——中国版肖申克
· 文化差异之一斑:中国绘画有没有
【诸子偶拾】
· 君子不器
· 识与见——读罗素的《如何避免愚蠢
· 三十而立
· 庄子与理工男
【杂谈】
· 贼
· 不轮回,也成佛
· 金庸及其他
· 在魏中军博文章后的回复
· 关于“有”的哲学
· 中国传统学术是必由之路--对嘎拉
· 中国人的性格:风气篇(下)
· 中国人的性格:风气篇(中)
· 中国人的性格:风气篇(上)
· 中国人的性格:明恩溥篇
【中国学术视角】
· 经济的两重性
· 《中国哲学之结构》内容简介
· 人之德,人生目的,论命——略论老
· 道与德的关系--略论老庄异同(之
· 老庄与西方--略论老庄异同(之三)
· 通老必先通庄--略论老庄异同(之
· 略论老庄异同(之一)
· 道德谈略
· 在老几,润涛阎,慕容博主的文章
· 人道的完整循环
【中国学术泛论】
· “不”与“弗”
· “听专家的”,有毛病么?
·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五
· 识与见——读罗素的《如何避免愚蠢
· 无字天书虽好,可人读得懂吗?——
· 谈谈无字天书
· 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四
· 丸之走盘(三)
· 政治由于人才,人才由于学术(一
·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二
存档目录
2021-06-11 - 2021-06-11
2021-03-07 - 2021-03-12
2021-02-15 - 2021-02-15
2021-01-11 - 2021-01-11
2020-12-13 - 2020-12-29
2020-11-05 - 2020-11-05
2020-10-08 - 2020-10-08
2020-09-05 - 2020-09-30
2020-05-06 - 2020-05-06
2020-04-12 - 2020-04-12
2019-11-10 - 2019-11-10
2019-08-14 - 2019-08-14
2019-05-27 - 2019-05-27
2019-04-20 - 2019-04-20
2019-03-20 - 2019-03-20
2019-01-27 - 2019-01-27
2018-12-12 - 2018-12-30
2018-11-03 - 2018-11-03
2018-02-28 - 2018-02-28
2017-12-24 - 2017-12-24
2017-11-30 - 2017-11-30
2017-07-05 - 2017-07-05
2017-06-09 - 2017-06-09
2017-05-13 - 2017-05-13
2017-04-04 - 2017-04-28
2017-02-08 - 2017-02-08
2017-01-01 - 2017-01-01
2016-12-10 - 2016-12-29
2016-09-04 - 2016-09-19
2016-08-14 - 2016-08-14
2016-07-06 - 2016-07-30
2016-05-06 - 2016-05-21
2016-04-05 - 2016-04-23
2016-03-01 - 2016-03-26
2016-02-07 - 2016-02-14
2016-01-17 - 2016-01-31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