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萬維讀者網 -- 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首  頁 新  聞 視  頻 博  客 論  壇 分類廣告 購  物
搜索>> 發表日誌 控制面板 個人相冊 給我留言
幫助 退出
     
  道還的博客
  紀念李宗吾
網絡日誌正文
思維的本質 2020-09-28 05:48:28

思維的本質


楊道還 9/28/2020


《傳統學術與個人修養》介紹之二


(一)問題的提出

現代人一提到思維,就是邏輯思維,對其它思維嗤之以鼻。這種無知具有兩面性。一方面,那些主張人皆應該且只應該有邏輯思維的人,因為不清楚邏輯思維和其局限,自己互相間攻訐不休。另一方面,這些人對其他思維不屑一顧,也就完全無知。

從應用來講,現實世界裡,至少有幾種思維,是在邏輯之外的。例如直覺、靈感、信仰等。

直覺最基本的表現,就是在數據缺乏時,作出“正確”判斷。湯川秀樹對這一點有清楚的認識。(湯川秀樹《創造力與直覺:一個物理學家對於東西方的考察》)直覺與任何計算機,人工智能都不同。直覺在“未定義”情形下,能夠工作。而任何計算機,人工智能在這種情形下,都只會停擺(stall)或崩潰。阿西莫夫的小說,很多處描述了設想中的機器人的這種停擺或崩潰的情形。科學發現往往是科學家將思維伸入數據晦暗不明的領域,經過若干曲折和跳躍,而達到的。邁克爾·波蘭尼在《個人知識》一書的開始,就用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作例子,討論了其中直覺的角色,他說,物理學史中對這個發現的邏輯描述是臆造的,並請愛因斯坦做了證實。

科學家直覺的發現,會在數據不斷充實後,得到實證,因而直覺的存在是不容否定的。這種思維,不是邏輯思維,也很明顯。

詩人、作家、藝術家等的靈感,是另一類邏輯思維之外的思維。靈感不同於直覺對外界數據或刺激的依賴,或者說,依賴性更小,以至於無。靈感更多是創造性,主動的創造性,是詩人、作家、藝術家的發出(effluence);而不是被動地被外界刺激引發的,或者有意追求得到的。宋魏慶之的詩話中說,“詩之有思,猝然遇之而莫遏,……,皆欲其思之來。”(《詩人玉屑·卷十》)這裡的思,即是靈感。賈島有名句,“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靈感之來,可遇不可求的意味很明顯,像大數據那樣翻遍石頭、邏輯思維那樣孜孜以求,是得不到的。

靈感和直覺不可重複、不可拷貝、不可使之重現,因而他們的發生是不可實證的。直覺導致的結果可以,一旦得到證實,人們也就欣然接受。一般人既無靈感忽然而來的經驗,也不能對別人的靈感有所感通,對他談靈感,也就毫無意義。但還好,有例子,俞伯牙偶遇鍾子期,兩相交感,也就留下了千載佳話。俞伯牙因再無鍾子期而終身不彈,充分說明了理解靈感的不普遍性,或者說俞伯牙對此有個悲觀的推斷。又如,宋代詩人楊萬里有詩,“周遭故國是山圍,對境方知此句奇。”“對境方知此句奇”是對理解的經典性描述。為人父母,才知自己父母的苦心,即是同一回事。

顯然,通常人的理解,也是邏輯之外的,有常識和良知跨過數據殘缺,而達成理解。試圖用邏輯和數據說服,如“讓數據說話”,因為無法提供徹底的嚴格定義和全部數據而只能是一種有意或無意的欺騙。

信仰與靈感又不同。信仰的起點就是無,對外在是如何完全無依賴,所以有“信仰一躍”的說法。如德爾圖良(Tertullian,150-230年)所講,“我信,因在此無理。”真正的靈感尚有他人理解的可能,真正的信仰卻完全是個人的。

直覺有如,春江水暖鴨先知;靈感有如,莊子在梁上知魚之樂;而信仰卻如玄奘講,如魚飲水,冷暖自知。所以對於無信仰能力的人來說,任何有關信仰的宣講,都是毫無意義的,甚至不如對牛彈琴,牛至少還有耳能聽。

轉回來,還需對唯邏輯思維者有個批評。邏輯有兩難推理的麻煩,有因果和相關的分辨的麻煩,邏輯不能處理一因兩果、多果,多因多果的情形,邏輯無第一因,等等。提出這些任一問題,都可使惟邏輯思維者陷入永無終止的爭辯。這些情形在《修養》第二章有徹底的討論。《修養》的第二章也指出,三段論的先後順序,是偽的。前提是歸納得來的,表面看起來是因,其實是後果偽裝成前提。這樣的思維是逆序而紊亂的,不是思維得以產生的源頭,而是事後諸葛偽裝成預言家。

這就提出了在半開半閉系統裡,思維如何得到動力,和如何實現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討論,構成了《修養》第二章的主要部分。

顯然,直覺、靈感、信仰等都超出了人工智能能夠觸及的領域,因而對一般人來講,上述問題也極為重要,理解力總還是需要有一點兒。另外,至少人須知道自己不是低於(inferior to)人工智能的一種存在,或者說,人有可能、有的人可能不是低於人工智能的一種存在。而“人低於人工智能”,因為“機器不犯錯”、“機器是完全理性的”、“人會犯錯”、“人的思維不可靠”、“人不可靠”等,正是當前人們每天被灌輸、洗腦的觀念:在強大的人工智能面前,你什麼都不是。

通俗地講,這個重要性在於:哲學家善意地警告,“人死了”;而這一章的討論則是個安慰,“還能搶救一下”。

(二)解決問題的思路:思維的本質是概念的聯繫

對思維的討論,很容易使人厭煩。這是因為思維多種多樣,無法定義,你總不能說胡思亂想、跳躍式、幻想等不是思維。而且即便羅列出上節提到的幾種思維,仍然只是一種表象上的討論。甚至上述幾種思維也只是盲人摸象,知道這幾種,並不使我們知道還有些什麼別的思維在那裡,缺了哪些、哪些是重疊的、它們的關係是什麼、辨別比較的標準等等。

那麼思維到底為何?《修養》第一章,提出了封閉和半開半閉系統下的概念問題。為什麼要重新思考這個概念問題?這個問題與思維的關係是什麼?《修養》第二章對此給出了回答。

思維的本質是概念的聯繫。對這個觀點的提煉和解釋,以及將這個觀點應用於對諸子經典、現實社會的分析,和個人如此認識並應用,以我所讀,是前人從沒完整闡述過的。所以我自認為這一章是對思維問題的“新”的見解。

直覺、靈感、信仰等,都是人“作出”的聯繫。認識也是。莊子和墨子解釋認識,說“接也”。所以這些題目都是這兩章討論所指向的對象。以概念聯繫來看這些思維以及相關過程,就脫離了膚淺地唯象層次。

以封閉系統為例,在封閉系統裡,世界被分割成一個個嚴格的概念,一切存在可以被一個個標籤,“名”,完全取代。世界因此被簡化為“名的世界”。邏輯的本質是將封閉系統下的名聯繫起來,邏輯作用於名與名之間的聯繫。這樣,一旦將所有邏輯聯繫達成,世界就在人的掌握中了。顯然,這是一種幻想。這樣的聯繫因為名實的關係,與實聯繫;因為體用的關係,與人聯繫。從思維看去,這兩種聯繫是次生的,因而物和人都可以被忽略掉。人工智能需不需要人?對這個問題,封閉系統的回答只能是,暫時有必要,將來沒必要。

下面的引文出自第二章:

【這個世界被各種各樣的存在所擠滿。中國人稱這樣的存在為“有”,“有”是與“無”相對的方面。人對這個世界的思考,是從“有”開始的。因此思維一開始面對的問題就是,“何為有”,以及“有”與“新有”的關係。古希臘人提出的原子論、理型即是對“何為有”這一問題的回應。

這樣的“有”又需要運動,燃燒,變化等思想配合,以跨過“有”與“有”之間的隔斷。大體上,無論原子論、燃素,還是“萬物生於水”,“新有”總是從舊的“有”得到的,新的“體”是從舊的“體”分拆而又組合得到的。先秦諸子的設想要複雜一些,他們認為任何存在的“有”,都不能脫離“無”。這裡面又有“有無相生”和“無不必待有”兩種情形。】

從這個對思維本質的認識,很容易知道,任何兩個概念間的“聯繫”都是思維。這就將所有思維都可擺在一起對比。世界的所有的“有”,即存在,有普遍的聯繫,可以立足於思維,將其穿起來,即其中有個道路。

理解這一點,對老子提出的“道”就會有更深的認識:道即是讓人可以遍及一切的聯繫通路,行之而成。由“可道的道”的定勢思維可以一時適用於所有人之用,也可以永遠適用於一部分人之用,但不能永遠適用於所有人之用,因此不是“常道”。這需要“常道”下的思維“執大象,天下往”,而“大象無形”,以開放性概括所有聯繫。

在半開半閉系統裡,名的聯繫不是名自身就完備具有的、不被名的定義所定義。以機器人為例,機器人的結構定義了它的功能,它所能作出的聯繫和動作,也就是被自身定義的。只有條件反射的人也是如此。

但在實際中,人作出的聯繫是不同的。因為半開的關係,所有的聯繫都可能是“理型的”、嶄新的、和人創造性作出的。封閉系統只能解釋其中第一種“理型的”。

人在定義世界的同時,也定義了自身。這就像房間裡家具擺好了,人的行動範圍就被定義了。“理型的”系統將人定義為機器人或不如機器人的東西。後兩種聯繫重新定義了人,也就還給人以本來面目:主動性和自我定義性。人的本來面目這一部分,是《修養》第三章要討論的。人和人類社會的自我定義性,在第五章有討論。

第二章是從表象層次,即諸子如何處理半開半閉問題的表現,對此進行討論。諸子的思維,筆者稱之為“象思維”,這個名字是從“執大象”而來。這一章解釋象思維是什麼樣的。至於象思維如何可能、人與之對應的結構和功能,則是下一章的主題。

(三)問題的解決:表象層次的解答,象思維

《修養》的第二章“象思維概述”,從人如何在半開半閉情形下思考入手,提出了諸子思考方式是“象思維”,並討論了思維的層次,分析了想象、信仰等能被容納在其中的原因和地位。(對直覺的討論見於楊道還《中國傳統學術之結構》)

這一章第一節是對邏輯思維的局限的分析,指出,邏輯思維應“知止而不殆”。

巴什拉說:“對於原始人來說,思想是一種聚精會神的遐想,對於受過教育的人來說,遐想是一種鬆弛的思想;這兩者之間,‘有生氣’的含意是相反的”。(加斯東·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火的精神分析》)“有生氣”即是活躍遒勁。思想如馴順的拉磨的馬或脫韁野馬,哪個更有生氣呢?這個“生氣”是思想力的來源,拉磨的馬或脫韁野馬表現出的力,從這源泉而來。拉磨的馬對墨守成規的聯繫可以做到很好,然而不離轉圈圈,而脫韁野馬則是無拘束的聯繫。

人的思考,通過語言表現出來,但人的思考並不是只按照語言來,而有個意象層次。先秦諸子的經典,是按照意象思考,然後以形象、語言的形式外化。諸子的文章,多用寓言、比喻來說明和議論,其原因就在於此。李宗吾說:“莊子寓言,是他胸中有一種見解,特借鯤鵬野馬、漁父盜蹠以寫之,只求將胸中所見達出。至鯤鵬野馬,果否有此物,漁父盜蹠,是否有此人,皆非所問。胸中所見者,主人也。鯤鵬野馬,漁父盜蹠,皆寓舍也。”(李宗吾《厚黑叢話》成都《華西日報》1935年)對象思維的意象、形象、和語言三個層次討論,是本章第二節的內容。

本章第三節討論了想象力的由來。象思維與想象力同源,想象力是一種超越性質的聯繫,這種聯繫中,人“作出”的性質特別明顯。想象力在現實中以物質和精神產品的方式呈現,就表現出創造力。顯然,這兩者只能來自有開放性的系統,封閉系統是沒有想象、創造空間的。

想象是一種“理”想,不同於幻想,也不同於錯誤的迷思。想象能夠有所達,有新的創造,必須有某種信作為支撐。信是思維里,比真更為基本的一個基本層次。不信的人,不可能去尋求和得到真。只有相信可以得到某種真的人,才有可能得到真。也就是說,在思維過程中,信的產生和存在,必先於真的認識的產生和存在。(詳細討論,請參見楊道還《中國傳統學術之結構》第十一章第二節)這就涉及到了信仰的問題,一併在此節中進行了討論。

本章第四節討論了語言之外的思維層次所用的材料和方法,是在語言之前的。記憶是思維的材料,“顯然,在未有文字之前,人類已經能記憶。所以記憶能力的本質不在語言、文字、或符號的層面。人對這些東西的記憶能力是人類史晚近時代才發展起來的。實際上,可以想見,只有當語言、文字、或符號能夠被人腦轉化為形象時,人才能記得住。現代的研究已經發現,對語言、文字、或符號的記憶在轉化為形象時,人能記憶得更好。這個結論是可想而知的,只是通過實驗得到了確鑿的驗證。”

本章第五節轉回來,討論語言對思維的影響。很多人對中文與思維的關係認識不清,這一節也對此進行了深入討論:

“傳統上認為人的左右腦有分工:左腦處理語言,邏輯、分析、推理等智商類的對象;右腦處理形象、直覺、情感、想象等情商類的對象。現在則通常認為,左右腦不僅有分工,也有協作:大腦功能有偏側性,上述這些功能的執行並不是左右腦涇渭分明,仍需整體上的協作才完成。

顯然,只有在左右腦充分協作時,大腦才能充分地發揮其功能。大腦的潛能難以實現,是因為在現實中,人用腦有偏重。人自覺地不自覺地傾向於邏輯分析、智商發達,或者直覺想象、情商發達,偏執而不是兩者協同,均衡地工作。

漢語的聽說語言部分需要左腦來處理,形象文字需右腦來處理,左右腦必須協同工作,因而學習和使用中文即是一個加強左右腦聯繫,使之更為協調、均衡工作的過程。表音文字,雖然需要左右腦協調,但顯然,其側重性、偏頗遠過中文。現代科學認為,人類大腦的潛能遠未達到,那麼中文這樣一個加強左右腦聯繫的語言工具,豈不是開發大腦潛能的利器麼?除了中文,還有哪種工具或方法,有兩千多年積澱和成熟,能夠勝於這一工具?所以,顯而易見,漢字不僅優越於表音文字,其潛在的用,更具重要的現實和未來的意義。”

本章第六節討論了象思維獨特的“生”的意象。中國傳統學術與西方哲學讀起來,“味道”不一樣,一篇文章,用的是中式還是西式的思維,對兩者略知一二的人很容易就能覺察出。這個味道,主要是“生”的意象造成的。生即是“作出”;這個不同的“味道”,是開放思維的氣息。


楊道還新著《傳統學術與個人修養》已於近日出版:https://www.lulu.com/search/?contributor=Daohuan+Yang&sortBy=PUBLICATION_DATE_DESC


本書介紹:

之一:現實世界是半開半閉的




瀏覽(5624) (1) 評論(33)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作者:道還 回復 道還 留言時間:2020-10-04 06:23:00

【有時有點背景音樂,噪音也許不錯】,是的。但是“俗”不可耐,呵呵。認為我想拿書做敲門磚混進學術圈,這個套路很低俗。書起名《個人修養》,還想進學術圈,豈不是情、智商雙低?


我要是將書起名《國學思維缺陷之分析》,估計已經暢銷啦,呵呵呵。


回復 | 0
作者:道還 回復 AYA_ 留言時間:2020-10-04 05:32:46

呵呵,【還有客觀真善美,有點令人發怵】,這個不是在很多人的文章里,令人發怵地反覆嘮叨嗎?


我試圖脫離【心理學和神經生物學】一路對直覺,靈感的解釋。我認為他們是封閉的,不能揭示直覺,靈感,信仰的來源。他們的框架本質上還是假設精神是物質的子集。很高興,你已經突破了這個框架,不要再回去。

回復 | 0
作者:道還 回復 achedanv2 留言時間:2020-10-04 05:27:16

多謝achedanv2來訪。

回復 | 0
作者:AYA_ 回復 道還 留言時間:2020-10-03 12:32:50

思維也許是動物的特殊發展階段屬性,也許植物也有,只是不用腦子而是脈管。。。

回復 | 0
作者:AYA_ 回復 道還 留言時間:2020-10-03 12:31:49

將先天性與普遍性和必然性對比,視乎缺乏沒有當然的可比性,主觀真善美的說法暗示還有客觀真善美,有點令人發怵。我理解你所說的子集意義,認為主觀比客觀世界包含更多/大。這個觀點在你的前邊論述里都有體現,值得討論。


直覺,靈感其實並非孤立存在,無中生有,而是人思維的一種形式,如果你查找目前心理學和神經生物學對人類(動物)思考研究基本原理就會更加清楚這一點。要弄明白啥是思維,首先要知道思維的生化過程,神經學原理,就像要知道人工智能實質就要解剖計算機硬件和軟件如何產生如此奇妙(人很低級)的人工智能功能一樣。

回復 | 0
作者:achedanv2 留言時間:2020-10-03 12:17:46

寫的非常好,讚一個!

回復 | 0
作者:道還 回復 道還 留言時間:2020-10-02 11:18:49

有詩為證: 十萬貔貅十萬心,一人號令眾難禁。拔刀割發權為首,方見曹瞞詐術深。

回復 | 0
作者:道還 回復 AYA_ 留言時間:2020-10-02 11:04:07

【都是人的思維,哈哈!拿到還有豬的思維,羊的思維,狼的思維不成?】沒有麼?呵呵。還有小鬼思維等,多的是呢。

回復 | 0
作者:道還 回復 AYA_ 留言時間:2020-10-02 10:57:23

AYA_好。姍姍來遲呀。



主觀的真、善和美,有先天性,也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但這些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與客觀的邏輯,數學,幾何,因果律等“所謂”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不同。那些客觀的,只是個子集,特例,不足用。這與現在人認為的客觀的“所謂普遍性和必然性”是更根本的,是相反的。



真正的直覺、靈感超出邏輯層。你所講的直覺、靈感可笑是邏輯層及以下的,不是真正的直覺、靈感。只有邏輯思維的人,不能理解、分辨直覺和亂猜。你若能有個框架,把直覺、靈感和信仰都有條理地擺進去,就會發現邏輯思維的笑點更多。


回復 | 0
作者:AYA_ 回復 道還 留言時間:2020-10-01 20:46:06

有時有點背景音樂,噪音也許不錯,就像沒有天地無一成空間一樣。

回復 | 0
作者:AYA_ 回復 道還 留言時間:2020-10-01 20:44:40

常識說的認證比較缺乏哲理,世俗,毫無懸念。

回復 | 0
作者:AYA_ 回復 遠方的孤獨 留言時間:2020-10-01 20:42:40

兩個半人的說法有點意思,其他人多少都是他們的拷貝。。。

回復 | 0
作者:AYA_ 回復 遠方的孤獨 留言時間:2020-10-01 20:41:12

物質是精神子集,嗯人的確活在自己軀殼世界裡,外在東西如果不在自己精神世界裡顯現實在沒有意義:)

回復 | 0
作者:AYA_ 回復 道還 留言時間:2020-10-01 20:37:41

西方的一分為二,嗯。。。這也許從中西醫區別看到,也許是中國歌賦詩詞與精確科學裡歸納的吧,我覺得是一種表象理解。

回復 | 0
作者:AYA_ 回復 cunliren 留言時間:2020-10-01 20:32:53

這個理解是心理學上對人思維的基本定義:通過人腦主動活動對認知來源信息進行加工,認證世界對人生的意義。廣義上說,存在有意識活動(常義下)和下意識(潛意識)活動之區別。至於思維種類不同學科不同學派分門別類也相差很多。你對認證的說法是核心概念,經常容易被忽視。如果沒有認證,人類的思維恐怕還不如烏鴉和豬!

回復 | 0
作者:AYA_ 回復 jingchen 留言時間:2020-10-01 19:42:47

計算機技術或廣義計算技術本身問題實在是人工智能的核心瓶頸,應當說是鴻溝:除了形式邏輯什麼都不會,人們才用那種本辦法試圖模擬人腦思維,取名叫人工智能,其實就是trial&fail,不使用大量數據堆積就是用算法繞開,無法做到人腦思維層次關鍵是缺乏直覺與靈感,人可以通過感覺將近乎看似毫無關係的事物無界限,快捷聯繫在一起,比如給煎蛋起名象徵太陽光芒圖案,比照鳥造出飛機一系列工程創造等。這也是計算機永遠無法控制人類的根本原因,不在一個思維複雜維度上,就像二維動物無法超越平面進入立體一樣困難!

回復 | 0
作者:AYA_ 回復 cunliren 留言時間:2020-10-01 19:33:02

都是人的思維,哈哈!拿到還有豬的思維,羊的思維,狼的思維不成?

回復 | 0
作者:AYA_ 回復 AYA_ 留言時間:2020-10-01 11:42:45

在哲學上的意義猶如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實證科學與客觀事實,我覺得邏輯思維仍然是基本點,沒有好的邏輯思維,直覺和靈感也許很荒蕪或者很可笑。

回復 | 0
作者:AYA_ 留言時間:2020-10-01 11:39:21

好文要讚一個!人類思維模式的確存在不同,除了經常使用,或者說推理使用的那個“拐棍”邏輯思維以外,直覺,靈感,信仰模式的確也存在。只是直覺與靈感思維其實有重疊性,信仰思維是完全不同的類別與其他三種毫無聯繫,也許是與生俱來,與家俱來,與皈依俱來?

回復 | 0
作者:道還 留言時間:2020-09-30 16:07:44

嘎博,不好意思,把你屏蔽啦。


原因有三:

一。你斷章取義太明顯啦,我的原句還在上面博文里擺着呢。雖然你忍耐很久了,自大你是白說了。我要不是自大,就不會寫完一本又一本。擺明了,就是認為前人、特別是現代人寫的不行。接不接氣,不在考慮之內,這個時代只有戲子才接氣。你大概也不懂啥叫接氣,理解成解氣了:這兩個詞不一樣。你似乎也沒理解啥叫善意。


二。我講中國學和術,是國學自大的問題,西方這些如果頂用,我何必講國學,你自己都知道西方這套沒用,就不用在我這兒裝神弄鬼了。再說西方哪來的學術,學和術是分家的,所以兔子一開口我就把他頂回去了。牟宗三說,有人講哲學只知道攀比,像小孩子,“我爸爸有力氣,一頓吃十個包子。”我不會表演吃包子。你可以與其他作者去弄鬼,我不吃這一套。


三。這個無關你了。我的時間有限,在這裡擺攤賣書,要招攬的人,沒時間多講,要批評的人也沒時間去碾壓。你在這兩個隊裡還沒掛上號。你多寫寫博文,或者我可以把你放在後一隊裡,那時再談。








回復 | 0
作者:道還 回復 遠方的孤獨 留言時間:2020-09-30 05:15:44

我們的交流是一邊兒建立,一邊兒打小鬼。呵呵。


半開半閉在實際中有個重要意義。很多知識分子雷鋒想着為“人類”一勞永逸解決所有問題。在半開半閉系統裡,這是不可能的,總有新的問題冒出來,只能讓人做好準備,自己去隨機應變。是困難,還是安逸,我們管不了。



回復 | 0
作者:遠方的孤獨 回復 道還 留言時間:2020-09-29 23:17:03

親愛的道兄,撒旦和共產主義都是用半虛來誘惑人的,我知道和讚賞你的努力,因此我一直說你也會很艱難的。

回復 | 0
作者:遠方的孤獨 回復 道還 留言時間:2020-09-29 22:32:43

物質是精神的子集,或者是by product,是presentation。

回復 | 0
作者:遠方的孤獨 回復 道還 留言時間:2020-09-29 18:22:16

Only you understand me. I should continue holding on being indifferen t.

回復 | 0
作者:道還 回復 cunliren 留言時間:2020-09-29 09:35:21

是的,我知道你指的是什麼。只有“認證”才行。或者如老子說的有精之後,還要有信。錢穆說,中國人神聖連言,聖體神用。用有效驗,才是完滿。老子講道,是最高的足用,大完滿,不是一般的用。


我認為,向內和向外的認識不是一維的兩個方向,不須轉身或對比。精神不是物質的子集或者並列的東西。我的書裡以克萊因瓶為比喻,講向精神之內去,卻轉出於世界之外。虛和實這樣合二為一。所以,這樣的“認證”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認證。


回復 | 0
作者:道還 回復 cunliren 留言時間:2020-09-29 09:13:30

是的,我知道你指的是什麼。只有“認證”才行。或者如老子說的有精之後,還要有信。錢穆說,中國人神聖連言,聖體神用。用有效驗,才是完滿。老子講道,是最高的足用,大完滿,不是一般的用。


我認為,向內和向外的認識不是一維的兩個方向,不須轉身或對比。精神不是物質的子集或者並列的東西。我的書裡以克萊因瓶為比喻,講向精神之內去,卻轉出於世界之外。虛和實這樣合二為一。所以,這樣的“認證”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認證。


回復 | 0
作者:道還 回復 遠方的孤獨 留言時間:2020-09-29 07:51:17

呵呵,你又冒出來個說法。你愛玩遊戲,我說個比喻,遊戲任務,打倒boss就完了,不用沒事去打那些小鬼:打了很多,又會有別的小鬼冒出來,而且回頭還需要打boss。“兩個半人”這種小鬼多的是。一個人還要自我衝突,華夏有兩個半人,如何是好?呵呵。


無之以為用。沒有虛無,是不行的。全虛了也不行。這就像杯子,實心的不行,沒有杯體也不行。問題是,杯子好好放在那裡,你去分個虛實,然後問,杯子是虛的還是實的。這個問題不成立,是西方一分為二的思維格局,自帶的defect。



回復 | 0
作者:cunliren 回復 道還 留言時間:2020-09-29 00:06:03

在我看來,靈感也好,直覺也好,想象也好,都必須向外求“認證”,才能升華。

譬如苯的化學結構的發明者,據說是在夢裡夢到蛇咬自己的尾巴而得出苯是個環型結構。但如果僅僅停留在這個階段,而不是通過各種實驗來反覆驗證這個靈感,那這個靈感只能停留在“夢見”這個階段,而不可能升華為人的認知。

至於如何在靈感直覺想象等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向內省察再省察,期待道還兄的博文。

回復 | 0
作者:遠方的孤獨 留言時間:2020-09-28 20:20:44

道兄聽說過國人的一句所謂華夏只有兩個半人的說法。孔子,王陽明,另外半個曾國藩。神創,進化科學理性,虛無,三種思維,其實在我看來只有兩種,神創和虛無, 進化科學理性邏輯是一種虛無的美化包裝。我覺得道兄最終也會是不自覺走進虛無的。兩個半人都是針對人,外管和內控,格局問題,人是被設計出來就回答了所有,才不會是虛無,否則我看懸。

回復 | 0
作者:道還 回復 jingchen 留言時間:2020-09-28 19:04:43

陳兄好,你讀得好快。我希望像你這樣的有足夠學和識來共鳴的讀者能多一點兒,呵呵,妄想了。

回復 | 0
我的名片
道還
註冊日期: 2016-01-10
訪問總量: 204,930 次
點擊查看我的個人資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欄
《中國傳統學術之結構:從道德到厚黑學》近日開始發行
楊道還的博客文章均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和鏈接!
最新發布
· 去中國化,內卷也
· “不”與“弗”
· 御夢人
· 楊道還的“吾”“我”之辨
· 黃鶴升:古人“吾”與“我”之義不同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兩個版本
· 善
友好鏈接
· 老幾:老幾的博客
· jingchen:陳京的博客
分類目錄
【書海偶識】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兩個版本
【新書簡介】
· 御夢人
· 楊道還的“吾”“我”之辨
· 黃鶴升:古人“吾”與“我”之義不同
· 善
· 體用
· 靈感非直覺小議
· 思維的本質
· 現實世界是半開半閉的
· 哲學家的工廠
· 傳統學術與個人修養
【得支離】
· “不”與“弗”
· “有教無類”的英文翻譯
·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 雜談《老子》與老子
· 《老子》中道的“常”與“恆”
【隨感】
· 去中國化,內卷也
· 也說木心:千里之行,始於竹下
· 玉帝遣神 等(二則)
· 敝帚自珍(二) 2019-11
· 無題
· 金庸及其他
· “封建二字不可濫用”一文讀後
· 2017歲末感懷
· 讀“越獄:徐洪慈——中國版肖申克
· 文化差異之一斑:中國繪畫有沒有
【諸子偶拾】
· 君子不器
· 識與見——讀羅素的《如何避免愚蠢
· 三十而立
· 莊子與理工男
【雜談】
· 賊
· 不輪迴,也成佛
· 金庸及其他
· 在魏中軍博文章後的回覆
· 關於“有”的哲學
· 中國傳統學術是必由之路--對嘎拉
· 中國人的性格:風氣篇(下)
· 中國人的性格:風氣篇(中)
· 中國人的性格:風氣篇(上)
· 中國人的性格:明恩溥篇
【中國學術視角】
· 經濟的兩重性
· 《中國哲學之結構》內容簡介
· 人之德,人生目的,論命——略論老
· 道與德的關係--略論老莊異同(之
· 老莊與西方--略論老莊異同(之三)
· 通老必先通莊--略論老莊異同(之
· 略論老莊異同(之一)
· 道德談略
· 在老幾,潤濤閻,慕容博主的文章
· 人道的完整循環
【中國學術泛論】
· “不”與“弗”
· “聽專家的”,有毛病麼?
· 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五
· 識與見——讀羅素的《如何避免愚蠢
· 無字天書雖好,可人讀得懂嗎?——
· 談談無字天書
· 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四
· 丸之走盤(三)
· 政治由於人才,人才由於學術(一
·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二
存檔目錄
2021-06-11 - 2021-06-11
2021-03-07 - 2021-03-12
2021-02-15 - 2021-02-15
2021-01-11 - 2021-01-11
2020-12-13 - 2020-12-29
2020-11-05 - 2020-11-05
2020-10-08 - 2020-10-08
2020-09-05 - 2020-09-30
2020-05-06 - 2020-05-06
2020-04-12 - 2020-04-12
2019-11-10 - 2019-11-10
2019-08-14 - 2019-08-14
2019-05-27 - 2019-05-27
2019-04-20 - 2019-04-20
2019-03-20 - 2019-03-20
2019-01-27 - 2019-01-27
2018-12-12 - 2018-12-30
2018-11-03 - 2018-11-03
2018-02-28 - 2018-02-28
2017-12-24 - 2017-12-24
2017-11-30 - 2017-11-30
2017-07-05 - 2017-07-05
2017-06-09 - 2017-06-09
2017-05-13 - 2017-05-13
2017-04-04 - 2017-04-28
2017-02-08 - 2017-02-08
2017-01-01 - 2017-01-01
2016-12-10 - 2016-12-29
2016-09-04 - 2016-09-19
2016-08-14 - 2016-08-14
2016-07-06 - 2016-07-30
2016-05-06 - 2016-05-21
2016-04-05 - 2016-04-23
2016-03-01 - 2016-03-26
2016-02-07 - 2016-02-14
2016-01-17 - 2016-01-31
 
關於本站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導航 | 隱私保護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