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清华大学教授肖鹰发表了名为《春晚导演莫学“苏紫紫”》的文章后,不单是引来了春晚导演马东的强烈反击,也带动了一批“春晚症候群”的讨论。 至于苏紫紫是何许人也,网络达人大概不知其人也知其名:这个来自于中国湖北的人大艺术系本科生,倒不是因为自己的艺术造诣有多高而闻名,而是因为其裸模的身份加之自我炒作的大胆作风,近日在网络上形成了一种抢滩趋势。用她的一位幕后操手的话说:比起芙蓉姐姐等昔日的网路明星,苏紫紫应更能得到社会的“同情和赞誉”。(请各位高人给我指点迷津,因为我不明白为什么她需要社会的同情?至于是否会得到比芙蓉姐姐“们”更多的赞誉,那就得看她今后的造化了。恐怕芙蓉姐姐也正“拭目以待”吧?) 话说肖鹰教授对春晚的质疑主要是针对其节目的品味上;而集中在对赵本山的小品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而这些看法都是负面的。比如说,他认为赵本山的作品多以取笑农民著称;《同卓的你》表达的中心意思也只不过是 “两个男人为一个女人吃醋”等等。 这些话如果是对一个初出茅庐的新锐导演来说,也许是一剂“苦口良药”,可能现在人家正积极反思是否能在提高“品味儿”的基础上又不失“笑果”呢。 可是对于一个生长在名人之家而如今又在央视这个大衙门里举足轻重的人物来说,的确是有点咽不下这口气儿。 于是,马东连夜开启了微博(大概平时根本忙得顾不上这些)进行了大势反驳。其实像他这样能呼风唤雨的人,想在电视台上开骂都不难。之所以采用微博的方式,大概是考虑到它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起到效果。(哈哈!我们的微博粉丝们,不要小看微博的力量喔。看看央视导演都大有“保”博的趋势。 套用了一句当今时髦的话说: “见过不靠谱的,但没见过堂堂清华大学教授肖鹰老师这么不靠谱的”。马东是这样说的:“快乐是美最好的传达,即便节目‘快乐得不够美’,也大可不必以一副狰狞面目示人。”其实从这段话来看,马东的态度是真实而诚恳的。 不过我想肖教授可并不认为自己的“面目”有多“狰狞”。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一些节目吹毛求疵是一种职业习惯。要不,为什么在当年的“反右”活动中,那么多的知识分子都沦为阶下囚了呢?说到底就是因为“嘴贱”嘛。其实这些年来,无论是哪个行当,中国依旧崇尚“皇帝新衣”的处世哲学。这一点,在文化领域里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大概也是中国文化产业进步缓慢的原因之一。毕竟“忠言”难免“逆耳”。 如果你在美国的大学里学文科的话,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一部电影养活了那么多的人。而这些人并不是你所熟悉的明星和导演,而是那些乐此不疲的学者们。他们会不厌其烦地探讨着甚至已经过去了一百年的东西。从各种各样的视角 :历史的,政治的,外交的,哲学的,艺术的,等等, 等等。由于他们没有义务为它做广告宣传,因此大多数时间都带有一种审视的目光;有的甚至是比较尖锐的批评。这样的思考习俗一代传一代。而学者们都比较注重自己的学术地位,因此会以严谨的态度来对待。 于是,一般都要在“读遍万卷书”的基础上,以十遍,二十遍,甚至一百遍的功力去观赏该片或该作品。难怪人家的电影票房再烂也有保障。 因此,当西方的创作者们面对那些刻薄的批评时,都能泰然处之。原来他们早已知道了其中的游戏规则。他们对那些批评家们往往是又爱又恨,因为只有他们的存在,才能将其从消费品上升到文化,而只有文化才具有历史价值 。那是一个不同的境界。 如果说美国三百多年的历史, 让他们能形成自己的文化风格, 并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中占有一席之地, 我想,这是与他们的文化交流方式和思维模式分不开的。 而中国是否要借鉴这些,那就要见仁见智了。但无论如何马东也不需要以赌气的方式来对待: 什么“劳驾您把明年的春晚节目也一并评论了”,“你不是酒后信笔,就是事后无力。。。”纭纭。要知道作为马导的身份,面对的不光是肖教授的“刻薄”,可能会是更多,更无情的挑剔。“耍泼”的方式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尴尬局面。 |